商業趨勢展
不用讀完一本書
  • 定價:260
  • 優惠價:923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2009年度百大】愛書100人:鯨向海

    文/鯨向海2010年11月04日

    鯨向海/作家 大雄 推薦品1 這我的前三本書裡,第一本詩集《通緝犯》和散文集《沿海岸線徵友》都已經絕版了。除了《精神病院》之外,今年剛出版的這本保有「純真的帥氣」的《大雄》詩集,透露出我目前為止對詩藝的追求,換句話說可以窺知我對我專屬的「哆啦A夢」之各種奇幻與不堪的想像。 不 more
 

內容簡介

你曾經因為沒讀過某本書而覺得不好意思?
沒讀過書不能討論書?沒讀完書不能算讀書?
書,不必都讀過,不必讀到完,一樣能懂,更能侃侃而談!
引爆英美法社會話題,打破讀書的社會禁忌

  本書作者皮耶?巴亞德身為文學教授,他常常面臨要談論或評價一本他沒有讀過的書的情況。但他總是能侃侃而談,難道他不會臉紅嗎?

  巴亞德教授透表示,在一個無限出版的年代中,一個真正有教養與涵養的人,並不需要讀完每本書,只要能了解這些書在我們文化中的地位。

  巴亞德教授舉知名小說家安伯托?艾可、蒙田(他甚至不記得自己寫過什麼書)、王爾德等人為例,說明許多「沒讀過」的情況——也許是讀過但忘記,也許是你聽都沒聽過的的書,也許是其他人在討論的書,也許是你粗略讀過但說不出所以然的書。

  這本書會改變任何曾經因為沒讀過哪本書、不知道哪本書的意義、沒有吸收書中精華而覺得有罪惡感的讀者。書中並討論到,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時間在談論一本我們沒讀過或讀過的書,以及如何談論。

作者簡介

皮耶.巴亞德(PIERRE BAYARD)

  巴黎第五大學的法國文學教授兼心理分析學者。曾出版過許多書籍,《福爾摩斯錯了!》(Sherlock Holmes Was Wrong: Reopening the Case of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誰殺了艾克洛德?》(Who Killed Roger Ackroyd?:The Mystery Behind the Agatha Christie Mystery)。他也擔任過電視評論節目主持人。

譯者簡介

郭寶蓮

  台大社會學碩士,輔大翻譯學研究所。專職譯者,譯作《德黑蘭的囚徒》、《看見生命的男孩》、《禮貌的力量》等。譯文賜教:hot8miso@hotmail.com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你是不是真的沒讀過?
1.不知道的書
2. 大略瀏覽過的書
3. 曾經聽過的書
4. 讀過但忘記的書

第二部 誰說要讀過書才能討論?
5.在社會中遇到的窘境
6.與教授相遇
7. 與作者相遇
8. 遇見所愛的人

第三部 沒讀過書要如何談論?
9. 別覺得羞愧
10. 強勢表達你的想法
11. 創作自己的書
12. 談論自己

後記

 

前言

  在閱讀機會少,又從中得不到什麼樂趣的環境下出生長大,再加上找不到時間好好沉浸書香,使得我常常發現自己面臨一種棘手狀況:必須對某本我沒有讀過的書發表意見。

  我在大學教文學,所以不可避免地必須對我多半連翻都沒翻過的書加以評論。所幸大部分學生也沒有讀過那些書,但若有人真的讀過我談論的書,那麼那堂課就隨時都有被打斷的風險,我還可能會當眾丟臉出醜。

  此外,由於我的書和文章中常提及別人的作品,所以經常有人請我針對別人的作品寫些評論。接到這種差事可就麻煩了,因為書面文字會留下可供查證的蛛絲馬跡,不像口頭說說可以含糊又不用擔心後果。

  正因為有這些切身經驗,所以我認為自己很有資格寫這本書,就算無法提供我在這方面學到的實際教訓,至少也能深切傳達那種沒讀過某本書的經驗,並且對這個「沒讀過卻侃侃而談」的禁忌話題好好思考一番。

**

  不意外地,少有文本頌揚沒讀書的好處。的確,要描述自己沒讀過什麼書的經驗,如我當下所為,的確需要一些勇氣,因為這麼做必然會衝擊到已經內化至我們心中的一系列束縛。這些束縛當中,至少有三種於此關係重大。

  第一種束縛,可稱為閱讀的義務。我們所處的社會或許愈來愈不強調閱讀,不過閱讀仍然是某種值得敬重的行為。尤其是如果您不想被人看不起的話,某些重量級的書籍更是不可不讀;至於書單內容,則視個人所處的圈子而定。

  第二種束縛跟第一種很像,但更為顯著,可稱為認真閱讀的束縛。沒讀令人蹙眉不悅,快速讀過或跳著讀也是壞事一樁,更糟的是還大言不慚地承認。倘若聽到文學人士承認自己只有草草翻閱過普魯斯特的作品,而非好好地完整拜讀過,肯定讓人不敢置信——雖然多數人的確如此。

  第三種束縛與我們討論書籍的方式有關。我們的文化中存在一種默契,認為想要精確地討論書就必須先看過書。然而,根據我的經驗,即使你沒讀過某本書,也能進行一場熱烈有趣的討論,特別是如果同你一起討論的對象也沒讀過那本書。

  而且,我還認為,有時候沒徹底讀完一本書,甚至連翻都沒翻過,反而更容易公正客觀地看待它。在本書中,我將強調閱讀的風險,這些風險經常受到低估。我希望想談論書籍,或者打算寫書評的人,能先看看這些風險。

**

  上述這些義務和束縛所構成的壓抑制度,造成我們在談論#讀過#的書這個話題時,出現一種普遍的偽善觀點。我知道在私人生活中,除了財務和性愛之外,鮮少有領域難以獲得確實的資訊,但閱讀就是一個例外。

  在偽善中,虛假是準則。我們通常會根據所談之書籍的重要性,來決定說謊的程度。雖然我自己的閱讀量相對來說算少的,但對於某些書籍,我可是熟稔到(這裡我又想起普魯斯特)能聽出同僚們的談論內容是否正確。事實上,我發現他們所言很少正確。

  對別人撒謊,其實更是對自己撒謊,因為我們竟然不敢承認自己沒有讀過那些被認為重要的書籍。在這裡,就像生活中許多其他的層面,我們都有驚人的改造能力,使過去變得更符合我們的期望。

  談論書時所出現的撒謊傾向,是沒讀書之污名標籤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而這種污名標籤是來自根植於早期童年的整個焦慮系統。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在談論一本沒讀過的書時也能面不改色,那麼就必須去分析這種承認自己沒讀過時所產生的無意識罪惡感。這麼做有助於減輕這種罪惡感,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如此,而這也是本書的目的。

**

  要對沒讀過的書以及其所引發的討論進行思考,實非易事,因為「沒讀過」這個概念本身就不清楚;當有人說他讀過某本書時,我們難以判斷其所言是否屬實。不過這問題本身就意味著,我們在「有讀」與「沒讀」之間劃了一條明確界線,然而,我們經常遇到的許多狀況,事實上卻是介於這兩者之間。

  在徹底讀過和連聽都沒聽過這兩種狀況間,有不同的程度之別值得我們注意。當我們說讀過某本書時,應該要想想所謂#讀過#的意思是什麼,因為這個詞所指涉的閱讀行為有很多種。相對地,有許多書表面上多數人都沒讀過,但實際上卻會對我們造成影響,因為其名聲已經傳遍整個社會。

  「有讀」與「沒讀」之界線的不確定,引發我更廣泛地去思考我們與書籍的關係。因此,我對此主題的研究,不會只侷限在發展技巧來克服沒讀過某本書卻要討論的尷尬場面。我會分析這些情境,並藉此明白闡釋閱讀的真正理論——這種理論讓我們不會將閱讀想像成只是一個簡單無縫的過程,相反地,讓我們能擁抱閱讀所產生的所有錯誤、缺失和粗略不精準。

**

  以上這些觀察讓我們對此書的成因有所理解。在本書中,首先我會描述「沒讀過」的主要類型,稍後我們就會發現,沒讀過不僅是指把書丟在一旁連翻都不翻,還包括程度不一的各種類型,例如只是匆匆瀏覽過的書、連聽都沒聽過的書,以及已經忘掉的書,這些都屬於沒讀過這個多樣的範疇內。

  本書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沒讀過某本書卻又要談它的具體情境。生活就是這樣殘酷,經常讓我們遇見這種場面,這種情況頻繁又多樣,難以在本書一一道盡。不過從幾個鮮明重要的例子(有時是我親身經驗所改寫),就能找出沒讀過的一些模式,並藉此進一步闡述我的論點。

  第三部分最重要,也是促使我寫作本書的動機。這部分將提到一些簡單的建議,可讓讀者終身受用。這些建議是為了幫助所有人在遇到要談書卻沒讀過的社交難題時,盡可能地加以解決,甚至從中受益,並因此能深切反省閱讀這個行為的意義。

**

  這篇前言不僅是為了說明本書的架構,也是為了提醒我們,要去反省傳統談論書籍的方式。為了瞭解閱讀的本質,我們必須有效修正我們談論書籍的方式,連描述書籍的特定用詞也要加以反省改變。

  我的論點是,「已經讀過某本書」的這種概念很模糊,從這個論點出發,我會以縮寫的方式來說明我對於自己所引用的每本書的瞭解程度。1這些縮寫所代表的意義,將隨著章節的鋪陳愈來愈清楚。而我使用這些縮寫的目的,是為了使傳統上以注解的形式來表示的內容更加完整清楚;那些注解常是用來說明作者理論上讀過的書。事實上,如同我透過親身經驗將揭露的,作者所引用的書他們自己經常也所知不多。所以我會明確標示出我對每本書的瞭解程度,藉此打破一些虛偽的陳述。

  除了前面這第一種縮寫之外,我還會用第二套縮寫方式來說明我對這些引用書籍的意見,不論我有沒有翻過這些書。2我已經說過,不需要讀過某本書才能去評價它,所以我也沒有理由克制自己去對一些作品加以評論,即使我以前從沒沒聽過這些書。3

  我希望有一天,我這套新的注釋系統能被廣泛地採用。我希望它能不斷地提醒我們,我們和書本的關係不是像某些評論家讓我們以為的,是一種持續且具同質性的過程,也不是某種易被識破的自我認識。我們與書本的關係,就像被記憶幽靈糾纏的陰暗空間,書籍的真正價值就在於它們召喚出這些幽靈的能力。

注釋

  1.本書前四章會解釋四種縮寫。UB代表的是我沒聽過的書,SB則是我匆匆瀏覽過的書,HB是我曾聽過的書,FB是我已經忘了的書。第一次提到一本書時,其書名前面會註明這些縮寫。

  2.第二套縮寫法是++(非常正面評價)、+(正面評價)、—(負面評價)、——(非常負面評價)。

  3. 讀者該注意到,這個注釋系統漏了RB(曾經讀過的書)和NRB(不曾讀過的書),這是我們在分類書籍時最容易想到的兩種分類,但也是本書不會使用的分類。原因正在於,這種武斷的分類所伴隨的閱讀意象,會使得我們難以思索實際的閱讀經驗。

推薦序

臥虎藏龍的啟示
紀大偉

  現在的學子,從小學一直到研究所,從國內到國外,永遠都有太多的書要讀,可是時間太少。身陷「生也有涯,知也無涯」的捉襟見肘窘境,學子大概會欣然接受此書作者的主張:不用把書讀完。於是,就可以應付更多的書,並且可以在有限的時間之內解決。

  本書作者的主張必然引起爭議,卻很實際。中小學生如果不必把書全部看完,就不必太畏懼一綱一本或一綱多本;升大學的考生在準備「考試範圍就是沒有範圍」的英文考試時,也不至於太驚慌失措;不同階段的研究生在面對一科就有一百本書的資格考書單時,也能夠沉得住氣。事實上,幾十年來,台灣學子本來就往往沒有把書看完就上考場或進社會了,而且許多人也都存活過來了(也有許多人熬不過來)。本書作者驚世駭俗之論,在台灣早就實踐幾十年。

  道理說起來難,卻也簡單。從小學生一直到研究生,從家長到教師,都該留心「見樹不見林」的危險。掌握高中英文,就像是在管理一座森林(這座森林和別的森林──如,研究所的英國文學史──是不同的),只要整體林相生氣盎然就好,不必太在乎是否枯了一棵樹或是闖進幾隻松鼠。如果發生森林火災,森林管理員,亦即一般的學子(或家長,或教師)也該知道有所割捨(少數被燒的樹就算了),顧全大局(盡可能保住別的樹木)。如果太執著於某一本書,就會有見樹不見林之憾;要從某一本書超脫出來,浮在一本書上∕一棵樹上,才可能鳥瞰整片森林。

  不過我要馬上指出,從台灣學子幾十年來的經驗以及本書作者的主張,可能會得到一個論點:追求知識可以省時省力。可是這是謬論。事實上,追求知識愈來愈辛苦了。不要以為「見林不見樹」也容易,畢竟,樹在長,而林也在擴張。如,網路一出現,學子也就更加任重道遠。在網路流行前,研讀文學的學子還會去蒐購文學作品的解讀指南,乃至於考古題;但維基百科(Wikipedia)出現之後(也只不過是三五年前的事),動作快的學子,包括美國大學生,就會上維基尋找解讀文學作品的捷徑;時至今日,所有的學子都會用維基百科,於是維基再也不能讓任何一個學子得以鶴立雞群──現在學子研讀文學,不但要讀原本規定的書,也必須熟讀維基以及其他類似網站的內容,還要再找(永遠在擴張中的)額外閱讀材料,以求出奇制勝。如,學子有沒有上網去世界先進各國的學校網站觀摩,比較各校的網上課程大綱(syllabus)?是否熟悉使用最巨大的英文詞典《牛津英文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早已上網多時)?懂得活用「推特」(twitter)嗎?

  學子可能從傳統紙本書籍省下一個小時,同時卻要多投資十個小時在新興的網路知識上,不然就難以保持競爭力。現在的學子已經沒有資格說「不知道」,因為絕大部分的基本知識都在網上了。如果你「不知道」而別人上網知道了,你就是輸家。

  除了「讀書可以省時省力」這句甜言蜜語,以及「讀書不可以見樹不見林」這句警語之外,學子們不妨也留意「讀書應該靈活」這個道理。最好像孫悟空一樣靈活。省下來的時和力,該讓自己更靈活,可以在知識的竹林四處彈跳(好比《臥虎藏龍》裡的章子怡和周潤發一樣):一見繁體書不足就跳至簡體書,一見傳統書不足就跳至網上,一見文字不夠有說服力就跳至影像圖表,而且,還要記得跳回舊書,溫故知新。楊紫瓊和章子怡在鏢局之中決鬥時,不可能拘泥執著於任何一件武器上,而必須手上抓住什麼就使出什麼──這才是功夫。書不必讀完,讀書人的靈活度卻少不得。

(本文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美國康州大學外文系駐校助理教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472190
  • 叢書系列:生活館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十二章 談論自己

在本章中,隨著王爾德(Oscar Wilde)的論述,我們可以說,閱讀一本書的適當時間是十分鐘,超過十分鐘,你可能就會忘記當初與書籍相遇的目的是為了撰寫自己的傳記。


如我們所見,談論一本沒讀過的書,不應該被以負面的方式來看待,也不該成為焦慮或自責的來源。那些知道該如何以正面方式來體會這種經驗,能夠釋放自己的罪惡感,將注意力放在找到自我潛力的人,會知道談論沒讀過的書能引領自己進入真正創意的領域。我們應該學會迎接這種進入虛擬圖書館的大好機會,學著去擁抱其豐富的可能性。

而這正是王爾德(Oscar Wilde)針對這個主題所撰寫的著作所要探討的重點。他的焦點放在談論沒讀過的書的情境之一,亦即文學批評的情境,但他所提供的建議,很容易被延伸到其他情境,例如在社交或學術環境中的對話。

閱讀不一定都是有益的**

世上若真有嗜書成痴的讀者或飽讀詩書之人,那麼非王爾德莫屬,但他也是個堅決不讀書的人。遠在穆齊爾和梵樂希之前,王爾德就有勇氣警告文化人士,閱讀是一件具有危險性的事。

王爾德對不閱讀之研究的最重要貢獻,可從其在英國倫敦的《佩爾美爾街報》(Pall Mall Gazette)中的一篇文章「讀,或不讀」(To read, or not to read)1中發現(他定期為此報寫稿),因這篇文章開啟了不閱讀之研究的新管道。有人詢問他是否能提出百大最佳書籍,他回答這個問題時,提到應該將集體圖書館的內容分成三大類。

第一類是應該讀的書,在此類中,王爾德提到的包括古羅馬的政治文學家西賽羅(Cicero)的書信、古羅馬傳記作家蘇埃托尼烏斯(Suetonius)、義大利畫家瓦撒利(Vasari)的傳記2、義大利雕塑家切里尼的傳記3(Benvenuto Cellini)、英國旅行作家曼德維利(John Mandeville)、馬可波羅(Marco Polo)和法國哲學家聖西門(Saint-Simon)的回憶錄4,以及英國歷史學家格魯特(Grote)的希臘史5。

第二類,同樣可預期到的,是指值得閱讀的書,例如柏拉圖和濟慈。在「詩類的領域」中,王爾德建議「大師作品,不要吟遊詩人之作」;至於在哲學領域,「則要先知不要學者」。6

除了這些沒什麼新意的類別,王爾德還增加了令人驚訝的第三類,這類是他認為應該勸阻社會大眾閱讀的書籍。對王爾德來說,勸阻閱讀的活動非常重要,甚至應該成為大學的官方目標。「這目標,」他說,「在我們這個時代尤為需要,因為這時代太著重於閱讀,以致於沒有時間去欣賞,書寫太多東西而沒時間思考。不論是誰,挑選出當代的『百大壞書』並加以出版,肯定能讓新生一代真正持久受益。」7

很可惜,王爾德沒有列出盡量別讓學生閱讀的百大壞書,不過比書籍清單更重要的是觀念,這觀念就是:#閱讀不一定永遠都是有益的行為,其可能有害#。閱讀某些文本可能深具危害性,而應避免閱讀之書籍的清單也將不斷延伸下去,所以我們應該提防的不只是百大壞書,而是所有的書籍。

閱讀的危險性**

王爾德警告閱讀之危險性的最重要文章是「身為藝術家之批評家」(The Critic as Artist)8。本文分成兩部分對話,主角有二:厄斯特(Ernest)和吉伯特(Gilbert)。很明顯吉伯特這個角色代表了作者王爾德的立場。

……

吉伯特認為,十分鐘就足以讓人瞭解一本書,這種論點可用來捍衛書評家,他們的文化素養足以使其快速地掌握一本書的精神。事實上,吉伯特認為或許連十分鐘都不用,因為一開始他就說,書評家本來就理所當然地沒讀過送到他們眼前的每本書。由此可見,對沒閱讀的捍衛觀點也成了討論文評或藝評的衍生物,不去閱讀可說是專家具有的一種權力,且是一種特殊能力,使其可以快速掌握作品的本質。但王爾德這篇文章的其他部分也讓我們瞭解,不閱讀也是一種責任,而且若書評家花了太多時間閱讀他所要討論的書,反而會有真正的風險。或者也可以這麼說吧,在我們與書籍相遇的經驗中,還有比閱讀更具決定性的要素。

會員評鑑

3.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2/01/14
劇透警告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看到第一個陳姓評鑑者的心得,我猜他是沒有真的看過這本書的內容來評價。
《不用讀完一本書》裡的內容都很淺顯易懂,卻夾雜一些深層的人生哲學問題。這本書不是提供專業的知識,相反的這本書提供我們真正的思考空間以及自我對話。
例如:我們為什麼要看書獲取知識?明明有很多知識是不依靠書來傳遞的。又或者看完一本書真的暸解一本書嗎?這也是未必的。最吸引我書中的內容是我們閱讀書本,甚至沒有打開書我們也可以討論書的內容,即便我們都是猜書裡的內容,但這就是引發我們互相討論的空間。作者認為書的意義不在書本身,也不是書的內容,而是讓我們互相理解以及對話的一種媒介和工具。
越期待從書得到某些東西,就只局限在你想獲得的東西,可是書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不同的時間點閱讀的感覺、動機、目的以及結果都是不一樣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了這一點。
下次打開這本書又剛好是另一個體驗,另一個全新面貌的自己帶著模糊的記憶體驗閱讀的感覺。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完全展現法國大革命的感覺,超越作為“書”的存在。我很喜歡。
展開
user-img
Lv.5
1.0
|
2011/11/30

即然你打算買一本書,一定是因為覺得「它有某些價值」,否則你絕不會「閒錢太多到處亂花」...
而你若買了它,就自然可以「選擇性」地「自由決定」是要「全看完 or 挑某些部份來看」,這點,沒有人強迫你非要怎樣?
畢竟現在每個月出版的新書「多如牛毛」,即便你有錢、有空間擺\放也不一定有足夠的時間去看它,即便是會「速讀」的你我想亦同 ...
書,不是只有買來看過一次即丟掉的,而是要不斷反覆「品味」並「實際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如果沒好好善用書中知識,那麼不管你是「全看完 or 挑有興趣/有用的來看」都「沒有任何意義」 ...
以這樣的結論來說我覺得「沒有必要買這本《不用讀完一本書》了」...
展開
user-img
4.0
|
2011/06/20

小時候我就很愛看書,每天都要在市立圖書館看十多本書..我母親頗認同我的行為所以也沒多說什麼,到了國中我的興趣還是放在書本上(課外書)而且開始想買書來看,可是我母親對此包持保留的態度,那時她對我說書不一定看得完看不完買回家浪費,看得完那又何必買它呢?母親的說法對當時的我影響很深讓當時的我產生了一個想法【對書要有始有終】事後還延伸了另一個想法【要瞭解書而不是了解書】…。

這本書是翻譯的書,引用了許\多國外的著名文學小說舉例並對照,還說明對於一本書不管是讀完、讀一半、未讀過都是有其意義,有時候未讀完反而是一件好事,書可以傳達作者想法認知行為思考,但我們可以解讀其完整的內含嗎?在這段解讀的旅途中也許\我們就已經成為作者本身,那閱\讀的效果也許\就不存在了…。其二人會選擇性注意忽略掉一些自己不想知道的東西(這個現象是不由自主的行為無法避免)所以看書所產生的東東都是自己的東西並不屬於作者。其三書海無涯…
我覺得不管對於這本書贊同與否都會激起一些思緒出來!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考試用書、教科書】大雁文化電子書暢銷展|兩本85折、三本79折、套書77折|閱讀是一趟「發現之旅」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開運命理展
  • 文學季(經典文學)
  • 格林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