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近十年來所寫的關於近現代文史方面論文的合集。作者關注的重點是近代中國思想、學術和文學的轉型,尤其致力於探討從戊戌變法至五四運動期間中國的文學、學術和思想的變遷,以及知識份子的心靈史。作者認為,「戊戌變法 」這一代知識分子——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和「五四運動」這一代知識分子——魯迅、胡適、陳獨秀等人,均處於文化基本價值之轉型期,他們在創造性地汲取傳統資源和開放地面對西方文化之後,以生機勃勃的思想文化學術建設及政治活動、社會參與,對中國近代化和現代化進程發揮了重大作用、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研究這兩代知識份子的寫作風格、思想傾向、學術脈絡及生命歷程,對於百年之後的當代知識界來說,極具不可忽視的啟示意義。
這本論文集之研究對象,集中在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這一革命性的時間階段,亦有上溯至清代中期及延伸到當代的部分內容,因為歷史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在這本論文集中,既有對單個人物、單部作品或特定報刊「解剖麻雀式」的個案研究,也有在更為寬廣的時空視野中的古今、中西的比較研究;既有若干相對純粹的對文學史本身命題的深入討論,也有諸多跨越文學研究領域而具有新聞史、思想史意義的獨特思考。「從戊戌到五四 」是一段迫切需要重估的傳統,也逐漸為當今學人所重視。這本論文集較為充分地展現了作者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才華和潛力,同時也為對相關問題有特殊興趣的讀者提供了充滿刺激性的思想體驗。
作者簡介
余杰
1973年10月生於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13歲開始嘗試文學創作,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2000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在北大求學期間,創作了近兩百萬字的文化評論和思想隨筆。1998年,部分作品結集為《火與冰》出版,被視為九○年代以來大陸知識分子批評立場回歸的標誌。
近年來,寫作的主題主要集中於近代思想史和學術史、基督信仰與文化使命、知識分子的精神變遷、現行教育制度的弊端、美國的憲政制度、俄羅斯的文學傳統以及中日關係等方面。
1998年,處女作《火與冰》被席殊讀書俱樂部評為「十大好書」(文學類)之一;2000年,評論《為自由而戰》獲《亞洲週刊》(英文版)「年度最尖銳評論獎」;2002年,獲紐約萬人傑基金會之「萬人傑文化新聞獎」;2003年,入選美國國務院「國際訪問者計畫」;2004年,入選法國外交部訪問學者;2006年,長篇小說《香草山》獲香港湯清基督教文藝獎基金會之「年度文藝獎」;2008年,入選德國外交部訪問學者。先後赴歐美及港臺數十所大學訪問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