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碎心曲

碎心曲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260
  • 優惠價:923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獻給死亡的交響曲,將銘心之悲、亙古之怨融入音符;
這是一首謳歌生命的進行曲,將文壇軼事、哲學思考、音樂感悟,化為旋律;
這是一段悲傷的情歌,唱給所有的失意者,失戀的讀者;
這是一闋輕柔的小夜曲,給聽眾帶來溫暖、安慰與希望。

作者簡介

李煒

  芝加哥大學畢業,以前長住美國,現居台灣。已出版作品《書中書》等。特別欣賞法國畫家巴爾蒂斯的一句話:「既然諸君對鄙人一無所知,那就看我作品好了。」

譯者簡介

李小均

  四川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著有《自由與反諷》、《傅雷:那遠逝的雷火靈魂》,譯有《在美國》、《天網的墜落》、《找到夢想》、《角鬥士》、《尼采的使命》等作品,參編《古典詩文繹讀》。論文隨筆散見《讀書》、《博覽群書》、《國外文學》、《中國比較文學》等刊物。

 

目錄

自序
序曲
句號(a小調)
下行(C調)
職責(D調)
演戲(F大七和絃)
情歌(a小調)
憂鬱(C調)
魔力(E調)
奇蹟(E調)
銷聲(a小調)
歸零(C調)
舞伴(D調)
配樂(F大七和絃)
迷醉(a小調)
悲劇(E調)
伴奏(a小調)
命運(E調)
退後(a小調)
哭笑(C調)
終曲
 

自序

  莎士比亞曾說:「音樂是愛情的食糧」。倘若把音樂比作一道「大餐」,那麼,這本談音樂的書也許稱得上是一杯豐醇濃郁的陳釀。然而,它並不是餐後的果飲,而是一杯「苦酒」,因為它所講述的是我曾聽過的最憂傷的音樂。

  不過,這杯「苦酒」卻與西方哲學之父蘇格拉底一飲而盡的「毒酒」大不相同。確切地講,這是一杯「烈酒」,足以讓讀者通體激爽、精神振奮──至少,我是這樣希望。

  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酒也許只會讓人覺得苦澀,但它是我精選許多材料,苦心釀制而成:從古希臘到當代,從文學到音樂,本書囊括了西方藝術和思想的方方面面。

  於我個人而言,音樂的含義亦非這樣一個簡單的比喻所能表達。我認為,音樂就是生活的寫照。人生的種種境遇情懷,欣喜快慰、憂鬱哀傷,無不在音樂的廣闊天地中揮灑得淋漓盡致。

  雖然,我提到了「欣喜快慰」,但我主要關注的還是生活中悲戚與愁苦的一面。所以,在我的書裡,我所描寫的幾乎都是憂傷的、令人心碎的音樂,一如其名《碎心曲》所示。

  此外,也如它的英文書名所暗指的那樣,貫穿我這本書的思想是尼采──不只是那個在《悲劇的誕生》中討論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尼采,更是那個終身體弱多病、但最終在哲學聖殿中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的尼采。

  儘管如此,我對於尼采的態度並不是一味的溢美之辭。恰恰相反,我對他有我自己的看法。在書裡,我運用黑格爾的辯證法,雖贊同尼采的真知灼見,但也指出了他(至少在我眼中)的瑕疵和盲點。與此同時,我也試圖超越這種一分為二的觀點,得出我自己的結論。

  這結論好不好,我想讀者會比我更清楚。無論如何,我覺得它可以算得上振奮人心。尼采一生身體孱弱,命運多舛,但他卻一直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同樣,我也提醒讀者,即便在生命中最陰鬱的時刻,也會有一線希望之光在閃耀;即使在刻骨哀傷的音樂中,也會有一縷甜蜜的音符在跳動。

  雖然我在這裡提到的都是哲學,但我這本書並不是為哲學家而寫。其實,我相信,即使讀者不瞭解哲學,他們的閱讀也不會受到影響。

  同樣,我覺得讀者也不需要對文學和音樂有特殊的研究。本書涉及文學、音樂和哲學,但我試著讓這三條主線環環相扣,融為一體。只不過,織成的「錦繡」,是從一個悲傷隱暗的視角來品賞玩味。因此,在這部「四重奏」中,我加入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演奏者──自殺。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雖然很多人會在這本書中品嘗到「苦酒」的滋味,但這並不是一杯「毒酒」。事實上,它是一部肯定生命價值的作品。寫這本書,讓我踏上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走過漆黑的子夜,最終迎來黎明的第一縷陽光。旅程結束之時,我心中最深刻的感受,是對生命的敬畏和感激──這,也許就是一名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得到的最大收穫。

  人人每刻都在逃避自我,但他仍然還是沒有方法擺脫他所想逃避的自我,只好不情願地纏著自己,恨透自己,因為他病了,而且還不懂自己的病根。
──盧克萊修(Lucretius),《物性論》

  我是個反復的死念。
──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牆壁之後》

  朋友!此刻,我就站在這道帷幕之前,馬上就要掀開,看看帷幕後面,是否更和平,更寧靜。這絕非瘋狂絕望之下的衝動:僅憑我度過的幾節歲月鎖鏈,我已深知歲月的鐐銬。我太累了,不想繼續。在此,我將立刻死去;最多,熬到天明。造物,你就收回我這塊料吧,重新揉成生命的麵團,做成一叢灌木,裁成一片雲彩,隨你所願,哪怕再造一個人也可以,只要不再做回我自己。幸虧有哲學,不會有人插科打諢,攪了我的念頭。夠了!我一無所念、毫無可懼。行,掀開帷幕吧!
──里希坦伯格(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自殺序曲》

編輯手札:

碎心曲不碎心
文/李香儀

這是一本有門檻的書。
道德上,或知識上,它都帶有一定的深度。
分析一部文學作品是否真能引發自殺效應。
深思最嚴肅的哲學問題:自殺的原因到底為何?

  探索最難用言語描述的音樂:從情歌談到不諧和音,究竟雜亂的音符該不該從社會上被消滅,音樂這門藝術,是由知性的阿波羅管轄,還是能稱為感性的「狄奧尼索斯的藝術」?

  不管讀幾遍這本書,總是在腦中被不同的思緒撞擊。每次都有不同的領悟。每次,又很怕體會不到作者的真意。只能感歎:他的構思繁複疊沓。

  自殺,要不就被人美化,要不就引起同情。

  《碎心曲》看似吹捧死亡之美,書中提到的自殺人物卻給人一種荒謬感。

  瘋狂的種族歧視者,猶太籍的魏寧格,精心設計在貝多芬去世的房間內自殺,他的作品《性與性格》因此大暢銷,甚至影響希特勒和十九世紀整整一代歐洲的藝術家和知識份子。而作者清楚地點出他的「死亡姿態」造就了這一切:

  要是他沒有在那間租來的房間裡搞出那一場告別演出,我們可能連他的名字都不會耳聞。

  從這一點看來,《碎心曲》並不是魅惑人結束生命,而是點醒世人,自殺有麼多矛盾。但,我並不懂作者的用意。

  癡愚的我,一開始讀《碎心曲》時,心中縈繞一堆「鉛灰色的沉悶句號」。

  我之所以怯步,是因我深怕自殺。

  生活之苦之煎熬,本來就超乎想像的多。讀了《碎心曲》,會不會學了書中人物:葉賽寧、馬雅可夫斯基、魏寧格,把人生活成一齣鬧劇,把自己演成一個死亡表演者,用「句號」告別一切煩心事物?

  我真怕死。更怕失去了生活的動力。

  忽而翻到目次,跳出文字牢籠,我突然看出此書想描寫的生命之歌。

  人不需要用「句號」揮別這世界,只要以「哭笑」的態度迎向人生。

  此書的巧思還不只這些。

  兩字一組的極簡篇名,搭配音樂的調性旋律,越讀,越覺得滋味十足。

  若要為自己的人生配樂,誰不希望這首曲子:從地獄上行,升上煉獄,再升上天堂;從悲傷、絕望,一路吟唱到成功、喜悅呢?這樣看來,《碎心曲》書名看似碎心,卻是一首上行之歌。

  另外,《碎心曲》英文書名直譯成「酒神之歌(Song of Dionysus)」,酒神名字的另一個直譯是:「提供解脫者」。酒神(狄奧尼索斯)的精神雖然是癲狂、混沌,帶著野蠻、兇惡的力量,卻被阿波羅的知性限制住,使魔力在你我能控制的範圍中。這本書看似以酒神之歌的「音樂」為主題,卻一再探討生命真意。

樂評家焦元溥,他也為此書留下了短評:

  雖不是主角,在《碎心曲》裡
  音樂當配角卻當得如此美麗,
  美在巧思獨具,又美得理所當然。

  《碎心曲》為我們演奏了一曲繁複的交響曲。它提醒我們去「聽」,聽見自己的主題曲。

  遺憾的是,編輯《碎心曲》過程中,李煒的母親曹又方女士驟逝。死亡突然逼近,新聞媒體大幅的報導中,死者卻恍如在世,不斷以自己生命的主題曲,對世人訴說她的人生價值觀,與看淡生死的超然。我突然覺得,死亡的毒鉤徹底的被打敗了。生命,和生活的信仰亙古永恆,只要熱情、真切地活過一回,鉛灰色的沉重句號幾時來,都無礙於生命之美。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228316
  • 叢書系列:聯合譯叢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6k菊 / 14.8 x 21 x 0.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悲劇(E調)

儘管起源於神話,但這首歌已經相當為人熟悉,因為它經常出現。我想將之稱為狄奧尼索斯之歌,雖然它已經有了許多名字,在情歌、恰空、以及一切具有魔力和黑暗之聲的音樂中,都能找到它的私語和回聲;雖然它存在於任何用憂傷作為主調的音樂中,無論是布魯斯歌曲、爵士樂、古典還是搖滾。這些憂傷的聲音不過是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而已,同一首歌的變奏,哼著莫名的情懷,意識到世間萬物不過是轉瞬煙雲。

狄奧尼索斯之歌。
最先用狄奧尼索斯來對抗阿波羅的是尼采。他認為,任何作品要配得上藝術之名,必須從這兩種源泉汲取靈感:代表情欲自然流露的狄奧尼索斯;象徵紀律和理性的阿波羅。他們一直在爭奪藝術的主導權。兩者之間的戰鬥是一場永恆的拔河比賽:情感對邏輯、混沌對秩序、沉醉對清醒、瘋狂對理性。

無論這二元對立的劃分有多麼牽強(眾所周知,希臘的諸神比人還自相矛盾,反覆無常),但在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中卻是必不可少的主題。

在這本處女作中,尼采標新立異地提出,古希臘悲劇是將阿波羅精神和狄奧尼索斯精神強力結合的完美典範,達成了動態的平衡,雙方勢均力敵。他認為,一方面是歌隊的「狂歡」歌舞,另一方面是演員的「理性」言行,雙方的角力,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四濺,使得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和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等戲劇家的悲劇成為古代文明的頂峰。

與現代戲劇不同的是,古希臘悲劇中音樂地位突出,角色舉足輕重。尼采認為,音樂在古希臘悲劇中幫助觀眾迅速投入劇情,跟劇情融合一體,跟舞臺上展開的悲傷情節密不可分。正是鑒於音樂在古典悲劇裡的中心地位,尼采最初才想將書名定為《悲劇誕生於音樂精神》。

不論尼采的術語是多麼的出名,他的基本想法其實可以用更簡單的說法來概括。古希臘悲劇正是智性(詩歌)、身體(舞蹈)和情感(戲劇)的強大結合,而音樂是將這三者結合在一起的紐帶:音樂伴隨著詩歌,穿插於戲劇,驅動起舞蹈。因此,這樣的悲劇是一種強烈的體驗,它吸引住了觀眾的心智,打動他們的心扉,同時還展現出人體的魅力。

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尼采會覺得真正的藝術非得結合他所提出的那兩種精神。為什麼他不認為可以只用一種精神來創造出一部更「純粹」的藝術作品?

尼采會這樣回答,我們既需要有狄奧尼索斯,也需要有阿波羅,因為我們是人,太有人性。沒有了低俗(酒神)精神調和,高雅(太陽神)精神總是遙不可及、可感。這種只有知性而無感性的藝術絕對不會讓我們迷醉,不會讓我們感同身受,不會與之融合並在其中迷失自我。借用洛爾加的說法(這說法本身就深受尼采的影響),這樣的藝術完全沒有魔力。

反之,沒有了高雅精神調和的低俗精神,只會迎合我們原始的慾望。缺乏秩序、清晰和邏輯,這樣的藝術必然是癲狂、混沌,感情泛濫,慾望肆虐。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系列心靈勵志小說完結篇,神祕導師蘇格拉底對生命疑問的最終解答《隱藏的學校》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情緒溝通教養展(止)
  • GL百合展(止)
  • 五南年度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