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孩子看世界
二○○九年二月十八日,我又坐上從東京飛往馬來西亞的飛機。長達七個小時的旅程,讓我有充裕的時間來好好回顧,這幾年發生在我們家裡的故事。
十年前的一九九九年,一次馬來西亞之旅,竟然改變了我們全家今後的命運,這在當時是完全沒法預測的。
二○○一年,我毅然決定帶著兩個孩子離開日本,開始了我們的求學之旅。這七年來,經歷了在日本不可想像的艱辛和挫折。但是我要欣喜地說,我們得到的,卻是一生用之不盡的財富。
兒子一雄在二○○八年考上國立台灣大學,女兒琴繪也在二○○九年四月進入日本的大學。他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身為母親,我把兩個孩子送上了夢想的舞台,同時也實現了我自己的理想。
每個孩子在誕生那一刻起,就開始了他們的故事。如同一張白紙,等待著父母去書寫。或者可以說,孩子其實是父母的作品。
我認為父母能給予孩子最重要的東西,不在於眼睛看得到的金錢、物質和財產,而是能打開「幸福」這扇門的鑰匙。父母不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孩子身上,卻可以帶著他們去看世界、看人生,去尋找他們的未來和幸福。因為未來是屬於孩子們的。
當初帶著孩子離開日本,到多民族國家馬來西亞求學時,我也有很多的擔心,擔心這一步踏出去就再也不能挽回,擔心孩子長大後會責備我這個母親。讓我堅持下來、沒有放棄的最大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另一個就是我的信念──「經歷就是財富」。
對於培養孩子,我的理想是:做一個身心健康,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生活得很好的地球公民。
馬來西亞是實現這個理想的最好國度。多文化元素的國家,給予掌握多種語言的機會;多民族共存的社會,讓孩子們開闊了視野;美好的大自然環境,使每一個人的身心得到淨化。
這七年裡,我們還去了台灣、新加坡、中國、泰國等地。孩子們在多元文化的洗禮下,度過他們多感的青少年時期。
日本古來有一句話:「可愛?子??旅?????。」意思是讓自己的孩子走出家門,得到磨鍊。七年來,我看到孩子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變得堅強、成熟,從而擁有自己的價值觀。兩個孩子都能流利地運用日文、英文、華文三種語言,但這只是眼睛看到的成果,其實真正的財富是在他們心裡。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何其幸運,遇到了許多貴人,特別是吉隆坡台北學校的老師們,正因為他們無私的幫助,孩子們才能順利實現他們的夢想。
此外,我也非常感謝台灣遠流出版公司的曾文娟女士、王品女士和鄭祥琳主編,對於我一個平凡母親的支持和理解。有幸能把這幾年和孩子們的求學歷程,與台灣的朋友們分享。
最後,我要感謝一直默默支持我、鼓勵我的丈夫,相信他在天國正欣慰地看著孩子們的成長,用他最深最深的愛,永遠保佑著孩子們。
推薦序一∕親子生命追尋之旅
夏瑞紅(文化工作者,《醬子就可愛》、《人間大學2.0》等書作者)
「每個孩子在誕生那一刻起,就開始了他們的故事。如同一張白紙,等待著父母去書寫。或者可以說,孩子其實是父母的作品。」大橋媽媽說。
孩子像不像一張白紙?是不是父母的作品?這難說,但孩子確實從誕生就開始了他們的故事,而最初的故事,多半由父母大大小小的選擇組成。
父母的選擇都為孩子好,然而,什麼是絕對「好」呢?也難說。父母可以把握的,也許不是評斷好壞,而是超然洞察自己基於什麼樣的觀念做選擇,又如何以正確態度,面對選擇後的一切?
這是大橋媽媽為教育孩子做了一個重大選擇的故事。她選擇獨自帶子女到異國求學,同時選擇了經濟壓力、文化衝擊、幾度轉學煎熬,以及安逸生活的割捨,期間還經歷大橋爸爸在家鄉病逝的劇變。書中雖只輕描淡寫一個個難關,但可想像其中辛苦遠超筆墨所能形容。
大橋媽媽相信離開故鄉會更認識故鄉,認識故鄉會更懂得與世界融合。她希望孩子能成為有愛心、夢想,也有能力在地球上任何地方好好生活的人。其實,大橋爸媽本身就是勇於離家、開拓新生的「地球公民」。愛畫畫的爸爸曾多次到東南亞寫生,只為學中文,四十多歲還留學中國;生長於四川的媽媽,因英語翻譯工作,二十五歲前就走遍大半個中國,又為愛情獨排眾議,遠嫁日本。
這樣的爸媽引導孩子積極迎向世界,本身就「說服力」十足,加上媽媽一再鍥而不捨地排除留學路上種種障礙,也打開心廣結各國朋友,榜樣無言的惕勵比任何訓示都深刻。大橋媽媽分享的第一個養育之道應該就是──希望培養子女怎樣的品格,最好自己先成為具備那樣品格的父母。
其次,支持孩子走天下真正的後盾不是金錢,而是充滿愛與感恩的「家庭堡壘」。書中提到不少持家與教養心得,看似平常卻是為人父母容易疏忽的:
一、全家圍著餐桌邊吃晚餐邊聊當天發生的事,不開電視,用心享用母親「手作料理」。親子情義就是透過每天這樣共餐,以及餐後共同分擔家事,一點一滴建立基礎的。
二、每年召開家庭會議,一同檢討過去、規劃新年展望,藉此訓練孩子思考、表達,和落實理想。
三、養育子女要堅定信念,盲從潮流徒然浪費時間金錢,甚至令孩子失去自我。
四、叛逆期是成長必經之路,父母毋須緊張或過度反應,反倒該為孩子開始有自己的主張高興。
五、孩子在家和在外是兩個人,父母不宜只看孩子的一面,就匆匆下結論。
大橋媽媽在書中多次讚嘆做母親是「世上最大幸福」,且感謝子女給她的學習機會。她為子女「作品」奉獻的同時,子女何嘗不也在書寫媽媽的新生?本書記錄的其實不只是留學經驗,更是一趟親子同行的生命追尋之旅,讓我們再次見證,家庭是人生多麼奇妙的愛的修練場。
推薦序二∕留下,或出走?移動式教養的新思考
陳之華(親子教育作家,《沒有資優班》、《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等書作者)
五月,收到遠流文娟和祥琳的邀請,希望我為這本新書寫推薦序,我讀了書稿,思索了幾天,分別和她們討論了其實自己與大橋媽媽的背景並不相同,必須離鄉背景的原因也很不一樣。因此,對於有些教育與教養的看法,也會有不同的出發點。
長久以來,我都不鼓勵大家一定要選擇「出走」,除非是真的在非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必須與家人分隔兩地或三地。我希望在介紹一個不同的外國教育體制時,是鼓勵大家去了解另一種體制的精神,和教育所應該關注的基本重點,而不希望只是亦步亦趨的跟隨、複製,或是選擇即刻從自身所處的體制、環境中出去。
我盼望的、鼓勵的是家人能在一起,因為我知道任何一項人生的決定,其背後牽涉到的情感、生活調適和跨文化搬動等等,必須有相當的心血付出,才能有所成。
當然,閱讀一本書,通常能讓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理解到他人的經驗值。各人的經歷或許相異,卻能讓讀者在字裡行間思索不同角色轉換的情景,想想倘若換成自己,將會如何處理?會不會選擇一模一樣的方式?讀大橋媽媽這本書,應該也可以讓大家想一想,到底要不要還是在現有的體制裡,試著和孩子一起找出「雙贏」的方式?留下,或出走的選擇,哪一樣適合自己?
當做了思考之後,應該先問:是否會與大橋媽媽做同樣的決定?而做了選擇之後,是否也有相當的勇氣去克服接踵而至的各項問題?不同環境的適應,新學校的選擇,生活如何融入開展等等,都會是刻不容緩直接衝擊到的問題。任何跨國界的生活轉變,其中的甘苦,惟有親身走過每一步者才能深刻體會。但是,所有他人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經驗值,真想要直接複製運用到其他不同孩子身上,其過程與結果,不必然會相同。
「移動式教養」或許是現代的教育學習方式之一,這樣的模式,是透過遷移尋覓而形成,優點是讓孩子有機會在不同的文化中生活、成長。透過閱讀大橋媽媽故事同時,其實也可以試著先去想想,如何讓自己在現有環境中,為孩子創造最佳的學習機會,讓既有的環境也能形成相似的成長體驗。
也就是說,在還沒起而仿傚「移動式教養」之前,不妨多想想:如何為孩子在既有的體制裡,一起規劃出他們的學習方法與人生道路?如何在既定的教育框架中,創造出孩子自己的獨特性?如何在單一的語言環境文化中,創造出一個多語言的文化刺激與環境?
我一直認為,要提供孩子們多文化、多語言學習與歷練機會,最好的方式無非是在本國的教育體制裡,就應當能提供給最大多數孩子這樣的體驗、課程與選擇;讓多元、跨文化的學習機會,成為每一個孩子皆可以選擇的權利。
這樣「不假外求」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在北歐國家確實做到了,因為他們的教育體系就建立起平等機會、多元經驗、多語言學習的大環境。但我卻不鼓勵大家一定要移往北歐,我們可以學到的是北歐對均衡教育與快樂學習的思維,以及對自身教育改革的信念,這樣的教育,是讓國家子民不需要「移動式教養」,也能造就出國際社會的優質公民。
藉由一本出版品,我們可以去深入思索,這樣的教養方式,是否能夠成為自己所希望的生活?而「移動式」的教育除了出走之外,在現有的周遭環境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提供孩子相類似的多元接觸機會?是否有任何其他的機構組織,可以讓孩子去接觸到不同的文化?還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為孩子和家人一起創造出更好的學習心情?
我想,透過大橋媽媽生動流暢的文采,她與兩個孩子們彌足珍貴的「移動」經驗,正是讓大家觀察自己的環境與孩子的成長之際,提供了另外一種不同的參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