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親愛的喇嘛梭巴》是恩師的第一本書信集,本來並沒有打算寫譯序,因為英文的編者已經寫了一篇很長的導讀序。不過,橡樹林的編輯知道我是仁波切(這是我們普通對喇嘛梭巴的稱呼)的弟子之後,希望我以弟子和譯者的身份寫一篇序,我欣然答應,希望讀者更了解仁波切的行誼,從而更能夠開放自己的心,接受啟發,轉化心行,獲益更深遠。
有些人問我:「台灣有那麼多道場和大師,為什麼你選擇追隨西藏喇嘛出家?」其實,追隨仁波切學佛的主要理由是,仁波切本身就是他所傳授的教法無懈可擊的典範,恆常愛惜其他有情,勝過自己。修心八頌的第一首偈:「我於一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願成就彼究竟利,恆常心懷珍愛情。」正是仁波切最好的寫照。
1991年我在台灣初次私下訪問仁波切,是為了幫法光雜誌社寫一篇介紹西藏佛教修行特色的文章,那時和仁波切一點也不熟。我見到仁波切,第一句話對他說:「我的英文很破,不懂佛法,更不懂西藏佛教,而我要用很破的英文請教仁波切西藏佛教的特色。」仁波切馬上很誠懇地合掌說:「我也一樣。」短短的一句話,具有很大的震撼力。接著,我問了第一個問題,仁波切足足花了兩個小時非常專注、慎重地作答,時而陷入禪思,就好像在處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侍者幾次進來想提醒仁波切外面還有很多人在等,但是仁波切太專注了,似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回答完第一個問題之後,仁波切哈哈大笑地說:「我猜這輩子還沒有一個人用兩個小時回答你一個問題。」我心想:「哇,這是怎樣的師父啊!」
事實上,我的經驗絕非特例。本書的英文版編者序中提到:「仁波切可以花上好幾個小時,決定對方做什麼功課最好、應當給他什麼建議、送哪一張花卉明信片──就好像在那當下,對方是全世界上最特別的人。」這確實是仁波切一向的行事作風,遇事總是盡心盡力做到最圓滿,讓對方受益最大。而且每當有人述說自己的困難、痛苦時,仁波切總是感同身受,讓你打從心底相信,這位可敬的師父接收得到每個人內心最深處的訊息,他對你的了解和關愛,遠超過你自己所能想像的程度。
本書中的來信涵蓋世俗生活上許多切身的問題,從生到死,健康、人際關係、家庭、事業、金錢、官司、坐牢、政治、宗教、電影、天災人禍,等。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眾生如何受種種煩惱和身心痛苦的折磨,如何遭遇諸多無奈的困境而痛苦不堪;我們也可以從中連想到自己或周遭的人相似的經驗。為什麼人生有這麼的困境?如何徹底、永遠解脫種種煩惱和身心痛苦的折磨?這是一般人無法從世間法中找到答案的問題。
仁波切的回信啟發我們轉化心態,改由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的觀點來看待人生,解決人生的困境。佛法和世間法之間有很大的差異。譬如,一般人認定只有今生,所以往往只追求今生的安樂、幸福。而佛法是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礎──我們不僅要為今生的身語意行為(業)負責,而且必須為今生之前的無數過去生乃至無數未來生的行為負責。今生的身體會老化、死亡,而心識的續流從無始的過去世一直接續到這一世,乃至未來世,永續不斷。只要還沒有解脫輪迴,這一期生命結束之後,心識還會去受取另一個身相;下一世不一定會得到人身,可能投生到畜生界、餓鬼、地獄界等,一切取決於我們的善惡業。
又譬如,一般人都是以自我為本位,漠視其他有情的安危。而佛法告訴我們,「我」的安樂完全是仰仗其他一切有情的慈恩,其他一切有情的安危也取決我對他們抱持的心態,所有的有情彼此之間的關係,猶如唇齒相依。所以我們不可能漠視其他有情的福祉,我們必須為所有的有情負責,促進其他有情的福祉,相對地也會促成自己的成功和安樂。
還有,一般人對於人際關係往往抱持非常僵固的常見,而佛陀告訴我們,所有的有情都曾經無數次做過我們的父母,每一位有情都和我們密切相關。今生的親友可能是某一個前生的仇人,反之亦同。總之,佛教的時間觀、空間觀、宇宙觀是無限寬廣、深遠的。
仁波切的每一封回信都是為了引導大家邁向佛陀所揭示的徹底離苦得樂之道。不熟悉大乘佛法的讀者,不妨先仔細參閱英文版編者序,其中提到大乘佛法的幾個基本哲理。這些哲理並不是關在象牙塔裡面想出來的理論,而是佛陀實際修行的心得,是佛陀出於大慈悲、大智慧所揭示的徹底離苦得樂之道。
佛陀所揭示的修行道牽涉到不斷自我教育的過程,兩千五百多年來經過無數的修行人實踐、驗證過而且顯然奏效。例如:我們和仁波切等修行有成的喇嘛們相處,聽他們的開示或個別諮詢,以及觀察他們和其他人相處的情形,在在證明,他們的確是滿懷真誠的赤子之心,恆常無私奉獻、一味利他,具有布施、持戒、謙和、安忍、寬恕、慈悲、精進、禪定、幽默、睿智、安詳、自在、知足、喜樂等,種種難能可貴、不可思議的無量美德,令人嚮往、欣羨不已;而那些美德是他們捨離世俗法,實修佛法的成果。這些成就者的修行典範給予我們信心、希望和勇氣,只要我們下定決心步著他們的後塵老實修行,有朝一日必定能夠達到同樣的境界。
我們一向受制於有害身心的世俗觀念和行為習慣,要拋棄這一切,重新建構有益今生來世的正見、正念,並非易事,需要很大的信心、勇氣、耐心和持續的努力。但是如果我們審慎地思惟:現在不開始修行,要待何時?生命無常,誰知道死亡何時會到來?
在翻譯這本書信集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仁波切寫給死刑犯鐵德的兩封信:「輪迴是真正的牢獄」和「轉世」,其中所蘊含的法義,尤其是大乘佛法的要義,值得有心修行佛法的讀者一再反覆地閱讀、省思,直到那些法義融入我們的心。其實,仁波切的每一封回信都是非常珍貴的佛法開示,不僅包含所謂的「顯教」的法義,也包含密續的修法。有些讀者對於佛法的某些法義,尤其是密續的修法,可能會感到陌生、難解,那麼您不妨暫時略過這些部分,擷取您目前能夠瞭解、應用的部分。日後機緣成熟時,或許您就會明白那些密續的本尊修法何所指了。
中譯本和英文原版在編輯上略有不同。譬如,英文版的來信是依英文字母排序;而中文版是依信件的內容性質不同來歸類。
但願以上的簡介,對讀者有若干幫助。在此特別感謝橡樹林給我這個機會翻譯恩師的書信集,還有在翻譯過程中,所有直接或間接提供協助者,例如:洪靜宜幫忙翻譯讀者來信的初稿,蘇怡文、蔡文珠幫忙校稿,等等。
由於翻譯這本書所積集的一切善德,迴向尊貴的怙主上師健康、長壽,所有的聖願圓滿,永遠引導我們,直到輪迴盡。但願所有的讀者,乃至一切輪迴眾生,恆常在具格師長的引導下,邁向解脫、成佛之道。
釋妙喜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