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說話很簡單嗎?
話,人人會說,但有些人說話大家聽了歡喜,進而有所啟發,而有些人一開口就讓人不忍再聞。
古人說:「寧吃過頭飯,莫說過頭話。」可見,說話要說得恰當,說得合時,說得合宜。不需要說而說是多說,該說又不說則不誠,不明究理而說是瞎說,亂傳是非是胡說。
雖然「說」與「不說」之間,需要極大的智慧與勇氣,但要學習能適時的說出一句「得體的話」,能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並且時時提醒自己,說話當厚道,要有口德。
所以,千萬別讓自己敗在說話上。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不過,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因一言不合,大打出手;或者因別人一句閒話,心結一生解不開。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人怎麼可以說話不經過大腦,隨便脫口而出後,再遺憾終身呢?
清乾隆年間,杭州的南屏山淨慈寺有個和尚叫詆毀。此人聰明機靈,心直口快,喜歡議論天下大事,對朝廷多有不敬之辭。
乾隆皇帝對此早有所聞,巡視江南來到杭州時,為找茬兒懲治他,於是喬裝改扮成秀才來到了淨慈寺。
乾隆隨手從地上拾起一塊劈開的毛竹片,指著青的一面問詆毀:「老師傅,這個叫什麼呀?」
按照一般的說法,顯然叫「篾青」。詆毀正準備答話,募然,從乾隆的言談舉止中意識到了什麼,腦子裡馬上閃出:「篾青」的諧音不就是「滅清」嗎?於是,眼珠一轉,答道:「這叫『竹皮』。」
乾隆原以為詆毀會答「篾青」,便以對清朝政府不滿的罪名,立即處罰他,不料被詆毀,巧妙地繞過去了。
但乾隆不甘心就此甘休,隨即將竹片調翻過來,指著白的一面問詆毀:「老師傅,這個又叫什麼呢!「這個嘛,」詆毀心裡想,若回答「篾黃」,則正中乾隆的計策,固「篾黃」與「滅皇」同音。
於是詆毀答道:「我們管它叫『竹肉』。」乾隆皇帝的這一招又以失敗而告終了,心中不快卻又不好發作,而機智的詆毀和尚則接連躲過了殺身之禍。
這些都是說話的藝術。最高超的說話術,是在正常人「應該要不高興」的時候,還能夠扭轉氣氛,輕輕的把已經點燃的火藥引信踩熄。
因此,我們說話的時機要拿捏好外,也當察言觀色;該說話的時候,要說;不該說話之時,當三緘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