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 二三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巧言令色鮮仁 二六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每日三省吾身 二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過則勿憚改 三二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 三六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為政以德 四○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五十知天命 四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論察人 四八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溫故知新 五一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五五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而不仁如禮何 六○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六四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里仁為美 六九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七二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觀過知仁 七五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朝聞道夕死可矣 七七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不患無位 八○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見賢思齊 八四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評子路 八八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聽其言而觀其行 九三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九六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不遷怒,不貳過 九九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君子周急不繼富 一○四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一○八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知之、好之不如樂之 一一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 一一八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一二二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一二五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夫子述而不作 一三○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一三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一四○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一四四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一四九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臨大節而不可奪 一五二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一五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無道則隱 一六二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為仁由己 一六六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一六九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一七三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一七六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寢不屍,居不客。
未知生,焉知死 一八○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升堂入室 一八四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過猶不及 一八七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曾點言志 一九○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雩音雩,古時祭神求雨的祭典),詠而歸。
克己復禮為仁 一九四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四海之內皆兄弟 一九八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民無信不立 二○一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君子成人之美 二○五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之德風 二○九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仁者愛人 二一二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毋欲速,毋見小利 二一五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毋欲速,毋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有德者必有言 二一九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二二四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不怨天尤人 二三○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修己以安人 二三四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言忠信,行篤敬 二三七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二四一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志士殺身以成仁 二四六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二五一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二五五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二五八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不忍則亂大謀 二六二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不患寡而患不均 二六五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不學詩,無以言 二六九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性相近,習相遠 二七一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君子學道則愛人 二七四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道聽塗說德之棄 二七七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柳下惠直道事人 二八○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二八四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二八八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子路行以告。夫子撫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二九三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君子不事小道 二九八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日知其所亡 三○一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博學篤志,切問近思 三○四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論仕與學 三○七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