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發展局是2007年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再織城市”的贊助機構之一,我曾出席深港兩地的開幕禮,深感榮幸。特別是香港雙年展以位於中環中心地帶的中區警署建築群作為展覽場地,饒富意義。這個珍貴的歷史文物建築群,將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近期推展的保育中環計劃的重點項目。
本書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台,讓專業人士聚焦在城市設計和建築等課題上,而兩個城市同步舉行展覽亦反映了港深兩地日趨密切的關係。透過精妙的展品和富創意的描述,可讓參觀展覽的市民談論並深入瞭解城市規劃、設計和保育之間的關係。
2007年雙年展以“再織城市”為主題,給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香港為配合本身的社會和經濟需要,數十年來不斷高速發展,在下一個階段,我們應著重均衡、多元化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為貫徹行政長官提出的“進步發展觀”原則,我們必須致力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更佳的平衡。為此,發展局已採取全方位策略活化舊區,並特別注重香港的歷史和本土文化。
本書不僅載述雙年展和相關活動的資料,同時亦記載了香港的發展和演變,希望各位在閱覽時能享受箇中樂趣。
──林鄭月娥(香港發展局局長)
前言
這是一本記錄和思考雙年展的書。由四個主要的部分構成:第一部分論壇,除了華亮飛、張永和、嚴迅奇與王維仁的訪談;朱濤和阮慶岳對深港雙年展的評論、劉家琨和黃聲遠的參展感言、李歐梵的詮釋;我們也邀請了20位不同面向的雙年展參與者提出他們對零七年雙年展的看法,並安排籌委會最早參與的幕後推動人分享雙年展的緣起。這些文章裡面有幾個被不同作者分別提出的共同議題:包括香港城市空間的特殊性和建築的平常性;香港深圳以及雙年展的定位與未來;歷史建築和公共空間的意義等,提供我們進一步思考我們建築與城市的未來。
第二部分展覽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我們對所有參展作品的影像記錄。第三部分場地和活動是我們對中區警署展場的理解、規劃與設計過程、策展與活動的計劃。最後一部分演講和對話,包括雙年展三個月來的5個主要演講以及6個對話論壇,涵蓋了我們認為與這次雙年展主題相關的議題:再織與再生、記憶與未來、全球與地域、香港與深圳、城市與景觀。
在編輯的過程中,零九年的建築與城市雙年展已經在西九開幕。在中區警署和西九規劃逐漸具體的過程中,香港報紙不時報導著反高鐵開發的市民抗爭。我們想起兩年前的雙年展開幕前夕,古蹟保育活躍人士與媒體,質疑我們使用警署的歷史建築作為建築雙年展場地的景象。在危機處理的過程中。我們除了對古蹟保存教條無限上綱的感慨之外,更理解了其實我們面對的,是一批多年來飽受程序理性規劃思維的壓抑,被除抹天星碼頭、皇后碼頭城市記憶的挫折市民。 當年我們要求參展者在最後一刻修正展覽設計,不改變任何建築內部的家俱,並不是我們同意將建築作為古董看待的懷舊情緒,而是認同這個雙年展是一個城市公共空間的形塑過程:這是一個尋求價值妥協、建立共識的都市過程(Urban Process)。
如果未來的每一個雙年展能成為德賽都(Michel de Certeau)所論述的,市民日常生活實踐的都市過程,它們可以開啟我們一種對空間的文化想像:零七雙年展透過對殖民監獄圍城的詮釋與挪用,以及市民對大小監倉與廣場的佔用,形成我們對建築展示與城市歷史的雙重閱讀;零九年雙年展透過臨時建築與景觀在西九的構建,引發市民對文化場地的體驗、思考與未來想象。雙年展讓市民由參觀展場進而探索這個建築群的空間可能性:它應當是什麼形式的公共空間?它應該提供什麼樣的文化論壇?政府的新提案反映了什麼價值的公共空間策略?
不論是在中區警署或規劃中的西九文化特區,經由雙年展的舉辦,以及市民探索公共空間、參與文化論壇的都市過程,我們是否可以形成足以與程序理性對抗或協商的論述,清楚地表明這塊公共空間需要的不只是一個象徵地標,更是一個市民穿梭往來的公共場域?
──王維仁、鍾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