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別掉入思考的陷阱!

別掉入思考的陷阱!

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Think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8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你相信以下事件嗎?

  → 曾有個女人不小心將貴賓狗放進微波爐,害小狗活活烤乾致死。
  → 有飛碟在新墨西哥州墜毀,而且美國空軍把外星人的屍體保存在倉庫中。
  → 催眠能夠導引出你的潛意識,讓你知道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
  → 人類記憶是過去事件的快照,我不會記錯。
  → 面試的過程可以看出應徵者的一些無形特質,有助於我們做出正確判斷。

  請注意,以上任一點若你深信不疑,表示你已深陷思考的陷阱而不自知!
  別讓錯誤的思考習慣影響判斷,是時候打開糾結的思緒,讓生活恢復秩序!

  一般人都容易掉入思考的六個陷阱,且這些錯誤的思考模式會使我們不自覺接受錯誤的訊息、形成錯誤的信念、做出錯誤的判斷,輕者生活大亂,重者破財或入獄服刑,你發現自己錯誤的思考習慣了嗎?

  . 我們樂於接受故事更勝於統計數字。
  . 我們會尋求支持性的意見。
  . 我們很少會感謝偶然和巧合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 我們有時候會錯誤理解周遭的世界。
  . 我們傾向於過度簡化思想及簡化事實。
  . 我們的記憶時常是不正確的。

  齊達用許多例證生動地解釋了這些傾向,並說明我們多容易就會被自己所相信的事情愚弄,而這些我們所深信的事實根本就不是真的!在這個複雜的社會結構裡,若要在生活中的各個層面獲得「成功」,我們需要能夠在眾多互相矛盾的論述中正確評估情勢,這時,具批判性的思考技巧成為我們得刻不容緩加強的能力,這本兼具知識性和魅力的書,將大大提升我們思考的能力。

本書特色

  .說理清楚,六個概念清楚貫穿全書,每一概念皆有許多有趣的例證、挑戰我們的思考模式,在各種迷思和實驗證據的一層層剖析之後,在作者迷人的敘事方式之下,讀者將擁有嶄新的視野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本書所舉的例子皆是一般人在生活上會遇到的小事,不僅能夠引起共鳴,更能獲得正確的思考方法,進而被說服、認同。

  .內容引人入勝,不艱深、不乏味,是人人能夠讀懂並獲得閱讀樂趣的知識性書籍。

作者簡介

湯瑪士.齊達(Thomas Kida)

  原著作者

  現居美國麻州艾摩斯特市,為麻州安默斯特大學Isenberg 管理學院的教授,並是許多「判斷決策」相關文章的作者。

譯者簡介

陳筱宛

  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比較教育碩士。曾任職出版社。譯有《給山姆的信》、《星期一的領導課》、《生存力》、《活出工作的意義》等書。

 

目錄

前 言 六大問題
◆ 本書談些什麼  
◆ 六大問題  
◆ 總結

第一章 怪異信念與偽科學思考
◆ 聽起來很合理呀,你不覺得嗎?  
◆ 百慕達三角的神祕面紗
◆ 扭曲的資訊才有賣點!  
◆ 我跟你說喔──口耳相傳的力量
◆ 你相信的是垃圾科學嗎?  
◆ 因為相信而相信,是錯誤的開端
◆ 為什麼要根除偽科學思考?

第二章 有隻小精靈在我肩上
◆ 鬼魂會說話的證據  
◆ 常保懷疑的心  
◆ 如何懷疑才對?
◆ 你身上真的有「能量場」嗎?

第三章 像科學家般思考
◆ 你的標準必須更嚴格!  
◆ 到底什麼是科學?  
◆ 這才是「好科學」!  
◆ 科學如何進步  
◆ 科學?偽科學?  
◆ 用科學方法作決策

第四章 機緣巧合所扮演的角色
◆ 我不可能連續輸這麼多次的!  
◆ 賭徒的謬見  
◆ 你能相信其實只是巧合嗎?

第五章 眼見不一定為真
◆ 預期什麼,所以看見什麼  
◆ 看見想要看見的事  
◆ 是幻覺?還是外星人?  
◆ 集體的歇斯底里  
◆ 許多生理上的病症  
◆ 寓意

第六章 想像不存在的關係
◆ 股票分析師的依據是?  
◆ 那是一匹馬—不對,那是一隻蝙蝠
◆ 吃糖的孩子容易過動?  
◆ 但原因是這個嗎?  
◆ 總結

第七章 預測不可預測之事
◆ 解讀靈媒與占星術現象  
◆ 股市真的可以預測嗎?  
◆ 經濟預測=隨機預測  
◆ 天氣將會很棒──除非下雨  
◆ 科技預測與科幻小說的差別
◆ 為何明知不可預測—卻仍然試圖這麼做

第八章 尋求符合預期
◆ 我們有證實自己想法的需求  
◆ YES!YES!YES!  
◆ 怎麼做比較好?

第九章 我們如何簡化事物
◆ 那根本是一樣的—至少看起來是一樣的,不是嗎?
◆ 定錨效應會簡化資訊,但也帶來麻煩

第十章 框架與其他決策問題
◆ 我們討厭輸!  
◆ 每個人都有個心理帳戶  
◆ 我早就知道是因為這樣!  
◆ 過度自信  
◆ 直覺判斷準確嗎?  
◆ 群體的觀察結果適用於個人嗎?

第十一章 錯誤的記憶
◆ 它在那兒,我知道的  
◆ 如果你這麼說,可能真有這回事吧!
◆ 植入的假記憶  
◆ 搞混了記憶中的人事物  
◆ 目擊證人的法庭證詞  
◆ 重建的記憶

第十二章 來自他人的影響
◆ 我都這麼做了,你為何不照辦?  
◆ 分散的責任  
◆ 你不必負責嗎?  
◆ 別人給的證據可靠嗎?  
◆ 群體決策  
◆ 團體決策並非一無是處

尾 聲 一些最後的想法

注釋

 

推薦序

你今天「決定」了嗎?

王精文

  我們每天都在做決策,從早上起床選擇今天要穿的衣服、選擇交通工具、用餐地點,生病了選擇何種醫療方式,投資理財時選擇買那一間企業的股票、那一檔的基金等。在做這些決策時,你是相信媒體報導、朋友的推薦或依據科學的期刊證據?當然選擇不同的方法,也決定了不同的決策結果,由報紙相關報導即可略窺一二,如一名廣州男子在寶寶燙傷時,選擇將其浸泡在十六罐名牌醬油盆中,以期延緩傷勢,未料傷勢日益嚴重,終究送往急診之案例,又如許多菜籃族聽信股市名嘴意見做為投資理財的參考,當她們在股市中慘賠、血本無歸,許多股友開始檢舉告發股市名嘴以洩其心頭之恨,張國志即為典型一案。

  現今的社會,充斥了各式各樣的迷惑,生病時選擇相信偏方而不相信正統醫學,理財投資時選擇相信股票名嘴而不相信科學統計,企業進行投資決策時,以內線消息為其依歸而不進行統計分析推理,買樂透彩時認定運氣是中獎唯一要素而非統計機率,更甚者,遇到任何難以理解的事情,選擇求神拜佛而非運用科學抽絲剝繭深入思考。這種種的跡象顯示,我們普遍存在選擇性認知(selective perception),只會選擇「看你想看的、聽你想聽的」,相信故事勝過統計證據、相信運氣是中獎唯一條件、相信明牌是投資獲利唯一要素、相信魔術師總有某些魔法等,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本書中,作者運用許多日常生活例證,說明我們很容易被自己相信的事情所愚弄,而我們所深信的事實根本就不是真的。導致此情況發生的主要原因在於為我們往往會簡化事物思考以避免深陷「分析癱瘓」之中,而這會使我們容易有「過份簡化事物」、「偏愛故事而不相信科學統計」或「對世界有錯誤的感知」之傾向。再加上「偽科學」(peseudoscuence)盛行,造就批判性思考與科學素養日益衰微,而容易作出未臻完善之錯誤性決策。為避免發生上述情況,作者鼓勵我們必須回歸科學本質來作決策,作者透過麥可.薛默所認知的科學,亦即「科學並非是要證實一套見解,而是透過探究來建立一種可檢定的知識本體,對於棄卻或確認始終保持開放態度。」來闡述科學並非是用來宣揚我們該相信什麼,而是用來增進我們對所處世界理解。我們日常生活決策其實都可以運用科學來做分析。以投資理財為例,我們可以藉由公司股價紀錄、財務報表分析、產業∕營運概況的了解來做一趨勢分析,了解公司潛在價值。

  本書內容豐富,深入淺出的內容加上從觀察、批判到論述之獨特見解,在在讓人回味深省,相信此書的出版能點醒及指引囿於迷思的人們之正確思考方向與具體方針,並能有效提供管理與學術相關領域之研究者深刻醒思。

  本文作者為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285615
  • 叢書系列:生活館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5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思考的六大陷阱

人如其思……媽呀,那還真嚇人。
──美國演員莉莉.湯姆琳(Lily Tomlin)

我看見鬼了。那是夜半時分,我打算起床喝杯水。下床前,我朝凱希睡的床右側看了一眼,沒想到就在她身體上方一英尺處,有個老婦人正瞪著我瞧。那鬼魂就飄浮在凱希上方,彷彿想要親近凱希。她看起來大概有九十歲,有著一頭長長的白髮與滿臉深深的皺紋。這顯然有家族相似性;她看起來像是凱希的曾祖母或某個遠親。坦白說,我嚇壞了。我望向別處,甩甩頭想讓自己清醒點,接著我回頭,老婦人還在那兒,她直勾勾地盯著我。我們的眼神就這樣鎖定彼此,雖然可能只是短短一會兒,卻感覺好像有一個小時那麼久。她臉上毫無表情,既沒有笑容、也不親切,眼神銳利無比。我又試了一次,別開視線、甩頭,接著回頭—這次她消失了。我有些惶惶不安,起床喝了點水之後,又繼續回去睡覺。隔天醒來後,我告訴凱希昨晚的經歷。她記得聽見我起床、走出房間的聲音,所以我們認為那不只是個夢。更何況我經歷的這一切似乎如此真實,感覺我只要伸出手,就能碰觸到那個老婦人。

不過我得先聲明,我並不相信鬼神之說。雖然這次的經歷很有說服力,但我認為那只是我的心智耍了花招捉弄我。儘管如此,當我說這段經歷給其他人聽,我很驚奇許多人立刻認定這就是鬼魂確實存在的證據。他們通常會這麼說:「要不然還有什麼其他的解釋呢?想想那些事實:你是醒著的,凱希聽見你起床。你看見它,而我們不會看見不存在的事物。它飄浮在空中,接著又神祕消失。那不就是鬼魂會做的事嘛。而且那個女人不是長得像凱希嗎?很可能是她過世的親戚在看顧她呢。」顯然所有證據都指向同一個結論,那就是我見鬼了!聽來很有道理,不是嗎?

不過,我的「見鬼」經驗另有一種較為平淡乏味的解釋。根據研究指出,當我們即將從睡夢中醒來,可能會體驗到所謂的醒前幻覺(hypnopompic hallucinations)。有人反應自己曾在此狀態下看見各種不同的影像,包括外星生物、已逝親人,還有怪物。同時,在這段幻覺期間會有種強烈的清醒感受。由於它們發生在將醒之際,凱希可能聽見我起床,因為最後我確實醒了,而且離開了臥房。至於家族相似性,就我所知,那不過是我推想凱希年紀很大時的長相所致。因此,我的經驗可簡單用人類知覺(與錯誤認知)的科學研究來解釋,而不需召喚超自然現象。不消說,那些傾向於相信鬼魂之說的人立刻將我的故事解釋為鬼魂存在的證據。我們通常樂於使用絲毫不足採信的證據來建構極不尋常的見解。

也許你不相信諸如鬼魂等牽強附會之事,尤其是考慮了前述證據。不過,大多數人都會堅信某些無稽的信念,而這些信念非但欠缺證據支持,甚至還有相當數量的證據可予以駁斥。你相信像是順勢療法這種另類醫學能治癒疾病嗎?你認為超感官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 ESP)或瀕死經驗(near death experience)是來世確實存在的證據嗎?不要相信出現在你腦中的每個念頭。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經常是為了「想要」相信,而不是由於堅實的證據才相信某些事物。即便對於自己相信的事物並無成見,我們還是有可能錯把不真確的事物當成是對的。你相信矽膠乳房植入物會引發重大疾病嗎?你相信自卑是攻擊行為的成因之一嗎?你相信在美國,不法行為的數量正穩定增加嗎?許多人認定前述看法全都是真的,但研究指出這些敘述並不正確。正如我們將會看見,由於人類天生傾向於採用錯誤或帶有偏見的方式評斷證據,常因此形成許多錯誤的見解。

而我們所持見解與決策關連密切。事實上,我們相信的東西會左右我們的決定。我的好友克里斯相信他能打敗股票大盤。他堅信,只要他投入足夠時間將市場的門道摸個通透,他的選股獲利肯定能比平均市場報酬率高出一大截。有一次他告訴我,他的朋友買進幾支股票,隨後賣出賺了三萬多美元。克里斯推論,這他也能做得到。他甚至談到要用這些股票獲利償還房貸。當我問到他朋友買進的其他股票表現如何,克里斯的說法卻有些閃爍。等我進一步施壓,他才吞吞吐吐地說,有些股票賠了錢,不過他還是繼續大談那幾檔賺錢的股票。

我的朋友克里斯是非常聰明的人。偏偏許多聰明人都相信,只要他們投入時間與精神就能擊敗大盤。在若干由「專家」執筆的書推波助瀾下,這樣的信念益發熾烈;那些「專家」宣稱,只要採用他們的方法,你也能在股票市場賺大錢。網路上也充滿了這類主張。然而研究顯示,若要分析某家公司的財務狀況,並在一定風險程度下持續選出表現優於大盤的股票,這假設就算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會是件非常困難的事。經驗老道的基金經理人號稱是選股專家,但就連他們也無法持續打敗大盤、只賺不賠。其實,隨便找隻猴子朝著《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上市公司一覽表擲飛鏢選股,其結果與專家選股的表現竟然通常不相上下!當然,你可能很幸運,選到一支一飛沖天的股票。同樣的,你也可以押兩萬元美金在拉斯維加斯輪盤賭局的紅色號碼上,結果贏了;但那是非常冒險的舉動,而且你也不可能永遠是贏家。

大量的研究證實,穩定投資一檔普通指數基金,像是標準普爾五百(Standard & Poor 500),會比在少數幾支股票上押寶來得好。不過,人們想要相信自己有可能打敗大盤。克里斯的信念讓他投資大筆現金在極少數的精選股票上,使他在整體市場走高、上揚幅度約二五%時,卻還慘賠超過兩萬美元。錯誤的信念可能有害你的財富!

會員評鑑

4.5
4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7
4.0
|
2010/12/12

該怎麼說呢. 裏面講的一些所稱 思考的陷阱 的狀況應該是都能認同的, 但也是很可能在某些其他的地方, 都看到有討論或是述說過的.

書中重點在分類敘述 6種類的常見的思考的陷阱. 列示如下

. 我們樂於接受故事更勝於統計數字。 (舉例說故事的方法較省時省力)
. 我們會尋求支持性的意見。 (選擇性的看, 以及尋求與某意見同調的證據)
. 我們很少會感謝偶然和巧合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有些事, 就只是機率)
. 我們有時候會錯誤理解周遭的世界。 (現象與解釋, 與認知的誤差)
. 我們傾向於過度簡化思想及簡化事實。 (為求效率, 正確性是會被犧牲的)
. 我們的記憶時常是不正確的。(記憶是不可靠的, 甚或是可被改變的)


書內的篇幅, 大致就是在分段述說這些狀況的一些景象, 舉例, 以及相關事件的述說等. 在易讀性方面, 可以算是能很順暢快速讀過的寫法. 但如果你看到上面這些分類, 且之前有看過類似的討論以及述說的話, 那麼也許\這邊所述說的, 可能是屬於重複再看一次類似的提醒的性質.

餘談的話: 本書的寫作方式堪稱順暢. 但類似於其前頭所提的, 本身也是用 \"故事\" (舉一些例子, 狀況, 案例等) 來說明, 教導, 推廣, 與協助讀者吸收它要講的概念的部份; 而不是用 \"系統性的統計圖像呈現\" 這個現像或狀況的內容. 使用舉例說故事的方法來教導, 也是該書自己所在採用的方法, 算是驗證該法是很好用的技巧吧.
展開
user-img
Lv.3
4.0
|
2010/08/09

Part 4 .
別掉入思考的陷阱


作者很像我,
光書名就很像,所以我願意花時間了解書性
更何況,內容更像我生活邏輯,思考方式,那就是對萬物先產生質疑(那不是神經值或過分防衛)

作者說
人們會希望相信自己相信的,而去相信錯誤

不想愚昧地相信錯誤,就必須以科學角度,去質疑你正想相信的那件事!


當我闔上書皮
反芻內容與反覆質疑每一項眼前我想相信的事物前(如財經報紙訴諸某檔股票利多準備暴漲),
我會希望我能更進階以攤開財報方式來驗證記者寫的消息稿 (正因為大家不懂財報,記者才好從此下手撒謊)

於是,我光閱\讀書綱與摘要的時候,便決定購買本書


人們會希望相信自己相信的,而去相信錯誤

比方說看報紙買股票

錯誤思考會帶領你奏項錯誤的道路

正是這個大方向

這本書目前我只看一章節  

便給四顆半
展開
user-img
Lv.10
5.0
|
2010/07/20

讓我直接破題吧!作者在前言就點出人類六大思考陷阱:

一、 偏愛故事而不愛統計數字
二、 尋求支持性意見
三、 顯少正視機遇與巧合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四、 對這個世界有錯誤的感知
五、 會過份簡化事物
六、 記憶常常出錯

你會犯下哪幾種呢?

緊接著作者用十二篇文章與三百七十多頁的篇幅去講述這六大思考陷阱,並舉了大量的有趣例證去探討人類思考常犯的謬誤,並用心理學的基礎去解釋人們錯誤思考與行為的主因。

第一章:怪異信念與偽科學思考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說:「對我們社會來說,危險的不是懷疑,而是信念。」

作者說到:「我們相信許\多乍看之下似乎合情合理,但其實並不真實的事。」特別是被媒體業拿來運用,因為「扭曲的資訊才有賣點!」,譁眾取寵才能創造高收視率,如台灣某財經節目竟然找來名嘴導遊來分析觀光股的價值和作投資建議,而觀眾也樂見這種節目。當然,電視臺根本不會訪問任何懷疑論者,免得他們會指出那些「名嘴靈媒」的預測能力其實是可以輕易由機率論解釋。

作者提到:「我們喜歡仰賴故事勝於統計數字。」譬如大部份人都喜歡看到與聽到「投資致富」的故事,卻不願意去面對多數人投資積效普遍都是虧損的現實。

其實,許\多故事的形成是一種「偽科學」,「偽科學」指的是「看似科學,實則缺乏足夠證據與可信度的主張。」,也稱「垃圾科學」或「巫毒科學」,偽科學力圖偽裝成一種科學的面貌,但卻缺乏科學的嚴謹,大多只是將傳聞證據與個人證言等低品質的資料歸納而得。如購物評道那些聲稱神奇療效的藥品,或電視股票大師宣稱可以經由他輕自拜訪上市公司就可以預測出該股票的漲跌一樣。

為什麼我們會相信偽科學? 主因是我們「想要」相信這些事情。

偽科學有幾個特徵:
1、 先入為主地認定該相信什麼。如股票大師永遠相信股票只會不停的漲。
2、 尋求能支持某個先入為主觀念的證據。如股市大師會去尋找fed調整利率後造成股票上漲的例證,只要能找出一個便大肆宣揚:「fed調整利率會帶動股市上漲」。
3、 忽略反面證據。即便fed調整利率後造成股市下跌的次數相當多,大師就是會選擇忽略它。
4、 懷有奇怪的信念。會把無法解釋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事證給「神格化」,用「神化」或「大量精美詞藻」來掩飾謬誤的論點。
5、 鮮少抱持懷疑的態度。如財經節目、金融業與股票大師會把懷疑論視為敵寇,並將懷疑論者污名化成「唱衰」、「人格有陰影」或「負面情緒」等,他們卻忽略了科學的精神就是建立在「假設-懷疑-實驗-辯證」的過程中。


第二章、有隻小精靈在我肩上

保持開放的心胸是種美德,但是不必開放到讓自己腦殘。

作者用了一個「鬼魂會說話」的例子來說明,過於讓自己的心智開放會讓許\多雜訊干擾我們的判斷,作者引用笛卡兒的話:「假設你是真理的追尋者,那麼在一生中,你應該至少要有一次用盡心思去質疑所有的事物。」

許\多人認為懷疑論者就是憤世嫉俗,故意事事吹毛求疵,這可是誤解懷疑論的精神,請讀者在相信任何主張之前,先評估其證據是否足夠?證據能否重複驗證?有無反面證據?該主張的「得利者」是誰?「懷疑論」本來就是一種科學方法,然而人們卻經常抨擊科學家與懷疑論者心胸過於狹窄。

當然,我認為主因在於,懷疑論者會「壞人好事」或「擋人財路」,當一個行銷(行騙?)行為即將引起被行銷者心動之前,懷疑論者的出現總是會讓販售者恨得牙癢癢的,一如股票大師透過媒體吹捧某小型股的美好時,若被懷疑論者點出其中某些論點之不可靠或謬誤時,一如保險經紀人在推銷保單時,總希望客戶不要看到或聽到一些會抵銷購買衝動的中肯之言。

本章有個相當有趣的論點:「佛瑞效應」: 我們會把非常通用的評論套用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說我們有種傾向,會把模糊得人格特質描述當成自己的專屬評論,卻沒有領悟到相同的描述也適用於其他人。

比方說算命師會提醒我們要「提防小人」,這簡直就是廢話,人生的一大困擾就是人際關係,而且人都會把失敗歸諸在別人身上,所以當算命師提醒「提防小人」時,我們多半會產生一股「心有戚戚焉」的認同。

電視上的談話節目就是在玩「佛瑞效應」,主持人與來賓講述一些通則性的問題,然後用妙語如珠的口才或「心有戚戚焉」的個人經驗,來造成觀眾的心理投射,於是會產生「*****節目說出我的困境或心中話」之類的「佛瑞效應」。


第三章、「像科學家般思考」

作者再度提到偽科學;科學會明白闡述可受檢定的假設,並不斷地去檢驗其假設的成立與否。但是偽科學提出假設後,卻不會去質疑其假設的真實性,即便在面對負面證據時也是如此。

最常見的是基金業的行銷廣告,她總是選擇對其銷售最有利的「加工數據」去呈現,投信會把旗下績效最優的那檔基金當成宣傳工具,而不去談及其他績效爛到爆的基金。會去選擇多頭行情中的極端數值去陳述投資基金的美好。

懷疑論者是科學的基石,但卻遭到偽科學的打壓,科學家敞開胸懷接受批評,但偽科學卻對對立觀點懷有戒心,在偽科學界(媒體和金融業為其兩大代表),我們看不到偽科學家抨擊某項論點,為什麼?因為他們全都想相信同樣的事情,以金融業這個偽科學來說,他們所做的所有研究與所發表的言論和所作所為,目的並非在創造客戶的極大利潤,更非追求投資的真理,而是在於賺取客戶的佣金。


第四章、機緣巧合所扮演的角色

人們會認為一些極端事件非常不可能發生,所以常將它歸因於其他因素,且通常是一些很神秘的原因,譬如連續五十次擲骰子擲出一點的人,譬如連續十年的投資績效打敗大盤的基金經理人,連續八場猜中世足賽結局的章魚….等。這些事跡會被認為具有特殊能力,或是具備某些無法言喻的靈異現象。

其實,這些不過是「機率分布尾端的極端值」罷了!

另外一種謬誤是「賭徒的謬誤」,人們會將彼此獨立的事件視為在某種程度上有所相關,在某些狀況下這種謬誤會導致人們相信事件會改變。

譬如某股票大師就曾經說過「基於樂透彩券的風靡,可以看出人們對於貪婪面的高度期待…..對應到股市上則可以樂觀期待」之類的話,這就像以前有人作出「迷你裙與股市多空的正相關」之類的研究一樣的謬論。

這類將獨立事件視為相關的行為不就是「迷信」嗎?人們相信某事會影響另一件事的一種信念,即便這兩者之間根本毫無邏輯關係,只是在機緣巧合的機率分配的極端值發生下,某件事情伴隨著另一件事情發生,人們於是將兩個事件聯結成因過關係。

基於好玩,我找到了台灣的電視歌唱選秀節目「超級偶像」的總冠軍賽,以及美國道瓊指數之間的關係,竟然還讓我找到了一些有趣的巧合,凡是超偶節目總冠軍賽的前一晚,美國道瓊指數竟然都呈現重挫的行情。另外我也找到了一個巧合,台灣知名歌星兼立委余天的兒子余祥詮,只要他的新聞鬧上電視與報紙,當天或隔天,台灣的股市都會以下跌作收。其實兩者之間有沒有關係?沒有!大家都可以會心一笑地當成八卦看待,然而,或感覺上比較相關的兩件事情,其關連度就會被我們嚴肅的對待,譬如,一家公司的利多新聞被報紙放在版頭位置,許\多人一定會認為多半會造成該公司股價的上漲,或至少會造成短線的上漲吧!

然而,實情並非如此,我曾經追蹤過常達三年的財經報紙的頭條,發現被刊登利多的公司,其當天的股價上漲的比率是51.5%,而刊登後三天內的股價,上漲的機率則小降到48%左右,一樣沒有關係,但是多數人會認為其中有正向的必然關係的主因就在於「迷信」,多數人相信並高估了媒體的傳播力量,進而產生「非科學性」的思考。

人們之所以會把這種迷信的信念和巧合的行為聯結在一起,是由於心理學家所稱之「操作性制約」過程。迷信之所以可以成形,主因是我們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感的世界,許\多事件是無法預測,而迷信恰好可以提供許\多人一個面對不確定性的方法,迷信行為最容易在很不確定、隨機、非常難以控制的情境下發生。作者舉了棒球與各種運動場的例子,而我倒是傾向在投資行為與金融市場正是這種「不確定、隨機、非常難以控制」的環境,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啼笑皆非的投資奇譚發生。

亞里斯多德曾說:「再不可能的事情都會發生。」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
「一位叫作喬治.布萊森的人搭乘火車從聖路易前往紐約,途中他臨時決定在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這個他從來不曾來過的城市下車,他問了路人哪裡有飯店可以投宿,並在路人的建議下前往布朗飯店,入住307號房。他半開玩笑地問櫃檯人員是否有他的信件,櫃檯人員還真將一封署名要給307號房的喬治.布萊森的信件交給了他。因為此房的前一位入宿者恰好是另一位同名同姓的喬治.布萊森。」

多數人會認為這種事情很不思議,但是這說穿了還是機率上的巧合,無須把這類事件視為神蹟、陰謀論或天譴論。

第五章、眼見不一定為真

事情不一定像表面看來的那樣,我們的眼睛通常只會看到心裡想看的東西,現代電視的洗腦操作理論便是建立在這種心理學上面。

本章的內容相當精采,是讀者必須優先閱\讀的章節,作者用大量的例證來說明,自己的感官往往是欺騙自己的主要工具,媒體上一些行銷(行騙?),其實只是運用了我們「眼見為憑」的這種頑固的謬論。比方說我們看到一個東西,往往是基於心理上的好惡去決定這東西的美感和價值,我們會購買某個資產,通常不是基於這些東西的真正價值,而是人透過自己的感知而去主觀認定它的優劣,當我告訴你前面那幅畫是畢卡索的畫時,你一定會產生許\多正面的感官判斷,若我把另一幅畢卡索的畫,說成是希特勒情婦所畫,你必定會產生許\多負面的感官認知。


第六章、想像不存在的關係

馬克吐溫說:「當你的想像力失焦,千萬別仰賴你的雙眼。」

第六章一開始便探討與股市投資有關的心理矛盾,相信也是多數財經讀者最有興趣的一篇,作者提到「技術分析早已被證明是無用的東西….儘管如此,華爾街的分析師為何仍舊把技術分析作為投資建議呢?」原因在於技術分析會刺激投資者的交易衝動,交易就會產生佣金,而佣金是金融業的命脈,技術分析派的人沒辦法為顧客製造出豪華遊艇,但他們會幫忙催生交易,使股票經紀人賺到豪華遊艇。

所以技術分析是種「偽科學」囉!

作者又用另外一個研究來說明思考上的謬誤和盲點,一般人總是認為愛吃糖的小孩比較好動,於是就有科學家去對360個兒童做實驗:



於是得到一個結論,吃過糖的300個孩童中有250好動,所以得到『吃糖=好動』的結論,這結論乍看下有想像上和統計上的雙重支持,然而,這360個小孩當中也有60個小孩選擇不吃糖,而這60個小孩中也有高達50個人好動,愉是有了這個「反面證據」,似乎先前那個「吃糖=好動」的證據就鮮得薄弱了。其實這個統計只能說明了「小孩多數愛吃糖」與「小孩多數好動」兩項結論,絕對找不到愛吃糖的小孩特別好動的直接證據。

這種因果與相關之間的混淆,其實也是造成投資人在投資決策與思考上的許\多盲點,當兩件事情發生時,我們通常只會尋找例子,若真的找到一些例子,就會驟然下結論,或說這兩者之間是相關的,卻不把一些負面的例子也列入考慮,否則便會陷入「余祥詮造成台股下跌」或「美股投資人擔心台灣歌唱選秀節目的利空衝擊」之類的「張冠李戴」效果。


第七章、預測不可預測之事

本章用許\多篇幅去說明基金經理人的績效不過是一場「長期間的擲骰子比賽」,當然,投信與金融業相關人士閱\讀起來會相當不以為然,畢竟,真話往往會摧毀許\多人畢生的信仰,當一個人的某些信仰被真理所挑戰時,自然會產生許\多不理性的行為,不過,請金融業大可放心,這世界上的笨蛋比你我想像的還要多很多,愚笨是一種比病毒更有感染性的病症。

許\多人有些根深蒂固的觀念,任憑用各種可以經由檢驗的數據去反駁他,他都不為所動,譬如說許\多人認為國民黨執政股票比較會漲,民進黨執政期間的股市經常處於下跌,然而,我把1990年以來,三次股市跌幅最大的時間攤出來:
1990年,台股從12682跌到2450點。
2008年,台股從9850跌到3955點
2000年,台股從9500點跌3411點。
前兩次是國民黨執政,第三次是民進黨執政,發生大空頭的機率和執政期間長短比較有關係,1990-2009年的20年間,國民黨執政2/3,民進黨執政大概是1/3。

就從上世紀末以來,民進黨執政期間股市的最大漲幅是3411漲到9850,而國民黨執政期間的最大漲幅是3955漲到8200點,就表面看來,民進黨執政期間的漲幅還比較大呢?

之所以會萌生這種「無根據推論」的心理的最大因素是:
一、 股市從業人員主觀期望股市是上漲的
二、 股市從業人員的政治立場以國民黨支持者偏多
所以把兩個沒有相關的主觀想法和行情作情感投射,便會產生根深柢固的偏見。

基本面分析者(泛指那些根據上市公司的營運與財務狀況而投資的人)還有一項心理盲點,那就是賺錢的時候便歸因於使用基本面分析方法,出現損失時卻會歸咎於其它因素,譬如比較常聽的「系統性風險」、「總體經濟因素」或「政治因素」等等,而不會去探討基本面分析法的理論基礎到底可行與否。

作者提到了一段讓我啼笑皆非的噴飯論述:「經濟學似乎是唯一可以讓對同一事情講出相反結果的兩個人都獲得諾貝爾獎的一門學科。經濟學第一定律是:對任何一位經濟學家而言,都存在著一位與他對等且對立的經濟學家。」

第八章、尋求符合預期

本章的重點在於「符合預期」這個結論,作者認為多數人的思考模式都是先有「既定且刻板的預期」,然後再去尋求解答過程,並尋求同儕認同。換句話說,與我們既定信念相符的資訊很快就會讓我們照單全收,而那些與我們的信念相抵觸的資訊則會被忽略。

我發現財經媒體上關於股市與景氣的資訊與新聞,十之八九是屬於樂觀面的報導,就算有些內容牽涉到一些「風險」或「偏空」的資訊,也會被標頭掩蓋\住。

往往我們會以偏頗的方式去評斷證據,人們會特別關注支持自己既有想法與論點的證據,只要與多數人想法相左的證據,則多半會被人們忽略或貶抑其重要性,既然人們不喜歡看到與自己信念相左的報導,媒體基於商業理由當然會跟著冷處理,畢竟,人們不會花錢買一份與自己信念不一樣的報紙。這種心理障礙,往往會使得人們錯失在第一時間找到反證的機會。

至於第九章之後的內容就留給讀者慢慢地去探索,我不便也不該把整本書的精華都在短短的書評中完全「曝雷」,看完本書之後,可以從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一些理論去撕裂自己過往的思考障礙,看完這本書之後,才會驚覺原來自己的思考還是會受限於自己的「有限經驗」和「社會主流」中,透過本書作者一一掀開我們心中的迷障才會將真理一一抽絲剝繭出來,閱\讀本書之後,彷彿把自己的腦中的偏見徹底地清洗一番,以免再度掉進自己思考的陷阱中。

腦殘無藥可醫,但是卻可以不藥而癒。
展開
user-img
Lv.10
5.0
|
2010/07/18

讓我直接破題吧!作者在前言就點出人類六大思考陷阱:

一、 偏愛故事而不愛統計數字
二、 尋求支持性意見
三、 顯少正視機遇與巧合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四、 對這個世界有錯誤的感知
五、 會過份簡化事物
六、 記憶常常出錯

你會犯下哪幾種呢?

緊接著作者用十二篇文章與三百七十多頁的篇幅去講述這六大思考陷阱,並舉了大量的有趣例證去探討人類思考常犯的謬誤,並用心理學的基礎去解釋人們錯誤思考與行為的主因。

第一章:怪異信念與偽科學思考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說:「對我們社會來說,危險的不是懷疑,而是信念。」

作者說到:「我們相信許\多乍看之下似乎合情合理,但其實並不真實的事。」特別是被媒體業拿來運用,因為「扭曲的資訊才有賣點!」,譁眾取寵才能創造高收視率,如台灣某財經節目竟然找來名嘴導遊來分析觀光股的價值和作投資建議,而觀眾也樂見這種節目。當然,電視臺根本不會訪問任何懷疑論者,免得他們會指出那些「名嘴靈媒」的預測能力其實是可以輕易由機率論解釋。

作者提到:「我們喜歡仰賴故事勝於統計數字。」譬如大部份人都喜歡看到與聽到「投資致富」的故事,卻不願意去面對多數人投資積效普遍都是虧損的現實。

其實,許\多故事的形成是一種「偽科學」,「偽科學」指的是「看似科學,實則缺乏足夠證據與可信度的主張。」,也稱「垃圾科學」或「巫毒科學」,偽科學力圖偽裝成一種科學的面貌,但卻缺乏科學的嚴謹,大多只是將傳聞證據與個人證言等低品質的資料歸納而得。如購物評道那些聲稱神奇療效的藥品,或電視股票大師宣稱可以經由他輕自拜訪上市公司就可以預測出該股票的漲跌一樣。

為什麼我們會相信偽科學? 主因是我們「想要」相信這些事情。

偽科學有幾個特徵:
1、 先入為主地認定該相信什麼。如股票大師永遠相信股票只會不停的漲。
2、 尋求能支持某個先入為主觀念的證據。如股市大師會去尋找fed調整利率後造成股票上漲的例證,只要能找出一個便大肆宣揚:「fed調整利率會帶動股市上漲」。
3、 忽略反面證據。即便fed調整利率後造成股市下跌的次數相當多,大師就是會選擇忽略它。
4、 懷有奇怪的信念。會把無法解釋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事證給「神格化」,用「神化」或「大量精美詞藻」來掩飾謬誤的論點。
5、 鮮少抱持懷疑的態度。如財經節目、金融業與股票大師會把懷疑論視為敵寇,並將懷疑論者污名化成「唱衰」、「人格有陰影」或「負面情緒」等,他們卻忽略了科學的精神就是建立在「假設-懷疑-實驗-辯證」的過程中。


第二章、有隻小精靈在我肩上

保持開放的心胸是種美德,但是不必開放到讓自己腦殘。

作者用了一個「鬼魂會說話」的例子來說明,過於讓自己的心智開放會讓許\多雜訊干擾我們的判斷,作者引用笛卡兒的話:「假設你是真理的追尋者,那麼在一生中,你應該至少要有一次用盡心思去質疑所有的事物。」

許\多人認為懷疑論者就是憤世嫉俗,故意事事吹毛求疵,這可是誤解懷疑論的精神,請讀者在相信任何主張之前,先評估其證據是否足夠?證據能否重複驗證?有無反面證據?該主張的「得利者」是誰?「懷疑論」本來就是一種科學方法,然而人們卻經常抨擊科學家與懷疑論者心胸過於狹窄。

當然,我認為主因在於,懷疑論者會「壞人好事」或「擋人財路」,當一個行銷(行騙?)行為即將引起被行銷者心動之前,懷疑論者的出現總是會讓販售者恨得牙癢癢的,一如股票大師透過媒體吹捧某小型股的美好時,若被懷疑論者點出其中某些論點之不可靠或謬誤時,一如保險經紀人在推銷保單時,總希望客戶不要看到或聽到一些會抵銷購買衝動的中肯之言。

本章有個相當有趣的論點:「佛瑞效應」: 我們會把非常通用的評論套用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說我們有種傾向,會把模糊得人格特質描述當成自己的專屬評論,卻沒有領悟到相同的描述也適用於其他人。

比方說算命師會提醒我們要「提防小人」,這簡直就是廢話,人生的一大困擾就是人際關係,而且人都會把失敗歸諸在別人身上,所以當算命師提醒「提防小人」時,我們多半會產生一股「心有戚戚焉」的認同。

電視上的談話節目就是在玩「佛瑞效應」,主持人與來賓講述一些通則性的問題,然後用妙語如珠的口才或「心有戚戚焉」的個人經驗,來造成觀眾的心理投射,於是會產生「*****節目說出我的困境或心中話」之類的「佛瑞效應」。


第三章、「像科學家般思考」

作者再度提到偽科學;科學會明白闡述可受檢定的假設,並不斷地去檢驗其假設的成立與否。但是偽科學提出假設後,卻不會去質疑其假設的真實性,即便在面對負面證據時也是如此。

最常見的是基金業的行銷廣告,她總是選擇對其銷售最有利的「加工數據」去呈現,投信會把旗下績效最優的那檔基金當成宣傳工具,而不去談及其他績效爛到爆的基金。會去選擇多頭行情中的極端數值去陳述投資基金的美好。

懷疑論者是科學的基石,但卻遭到偽科學的打壓,科學家敞開胸懷接受批評,但偽科學卻對對立觀點懷有戒心,在偽科學界(媒體和金融業為其兩大代表),我們看不到偽科學家抨擊某項論點,為什麼?因為他們全都想相信同樣的事情,以金融業這個偽科學來說,他們所做的所有研究與所發表的言論和所作所為,目的並非在創造客戶的極大利潤,更非追求投資的真理,而是在於賺取客戶的佣金。


第四章、機緣巧合所扮演的角色

人們會認為一些極端事件非常不可能發生,所以常將它歸因於其他因素,且通常是一些很神秘的原因,譬如連續五十次擲骰子擲出一點的人,譬如連續十年的投資績效打敗大盤的基金經理人,連續八場猜中世足賽結局的章魚….等。這些事跡會被認為具有特殊能力,或是具備某些無法言喻的靈異現象。

其實,這些不過是「機率分布尾端的極端值」罷了!

另外一種謬誤是「賭徒的謬誤」,人們會將彼此獨立的事件視為在某種程度上有所相關,在某些狀況下這種謬誤會導致人們相信事件會改變。

譬如某股票大師就曾經說過「基於樂透彩券的風靡,可以看出人們對於貪婪面的高度期待…..對應到股市上則可以樂觀期待」之類的話,這就像以前有人作出「迷你裙與股市多空的正相關」之類的研究一樣的謬論。

這類將獨立事件視為相關的行為不就是「迷信」嗎?人們相信某事會影響另一件事的一種信念,即便這兩者之間根本毫無邏輯關係,只是在機緣巧合的機率分配的極端值發生下,某件事情伴隨著另一件事情發生,人們於是將兩個事件聯結成因過關係。

基於好玩,我找到了台灣的電視歌唱選秀節目「超級偶像」的總冠軍賽,以及美國道瓊指數之間的關係,竟然還讓我找到了一些有趣的巧合,凡是超偶節目總冠軍賽的前一晚,美國道瓊指數竟然都呈現重挫的行情。另外我也找到了一個巧合,台灣知名歌星兼立委余天的兒子余祥詮,只要他的新聞鬧上電視與報紙,當天或隔天,台灣的股市都會以下跌作收。其實兩者之間有沒有關係?沒有!大家都可以會心一笑地當成八卦看待,然而,或感覺上比較相關的兩件事情,其關連度就會被我們嚴肅的對待,譬如,一家公司的利多新聞被報紙放在版頭位置,許\多人一定會認為多半會造成該公司股價的上漲,或至少會造成短線的上漲吧!

然而,實情並非如此,我曾經追蹤過常達三年的財經報紙的頭條,發現被刊登利多的公司,其當天的股價上漲的比率是51.5%,而刊登後三天內的股價,上漲的機率則小降到48%左右,一樣沒有關係,但是多數人會認為其中有正向的必然關係的主因就在於「迷信」,多數人相信並高估了媒體的傳播力量,進而產生「非科學性」的思考。

人們之所以會把這種迷信的信念和巧合的行為聯結在一起,是由於心理學家所稱之「操作性制約」過程。迷信之所以可以成形,主因是我們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感的世界,許\多事件是無法預測,而迷信恰好可以提供許\多人一個面對不確定性的方法,迷信行為最容易在很不確定、隨機、非常難以控制的情境下發生。作者舉了棒球與各種運動場的例子,而我倒是傾向在投資行為與金融市場正是這種「不確定、隨機、非常難以控制」的環境,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啼笑皆非的投資奇譚發生。

亞里斯多德曾說:「再不可能的事情都會發生。」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
「一位叫作喬治.布萊森的人搭乘火車從聖路易前往紐約,途中他臨時決定在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這個他從來不曾來過的城市下車,他問了路人哪裡有飯店可以投宿,並在路人的建議下前往布朗飯店,入住307號房。他半開玩笑地問櫃檯人員是否有他的信件,櫃檯人員還真將一封署名要給307號房的喬治.布萊森的信件交給了他。因為此房的前一位入宿者恰好是另一位同名同姓的喬治.布萊森。」

多數人會認為這種事情很不思議,但是這說穿了還是機率上的巧合,無須把這類事件視為神蹟、陰謀論或天譴論。

第五章、眼見不一定為真

事情不一定像表面看來的那樣,我們的眼睛通常只會看到心裡想看的東西,現代電視的洗腦操作理論便是建立在這種心理學上面。

本章的內容相當精采,是讀者必須優先閱\讀的章節,作者用大量的例證來說明,自己的感官往往是欺騙自己的主要工具,媒體上一些行銷(行騙?),其實只是運用了我們「眼見為憑」的這種頑固的謬論。比方說我們看到一個東西,往往是基於心理上的好惡去決定這東西的美感和價值,我們會購買某個資產,通常不是基於這些東西的真正價值,而是人透過自己的感知而去主觀認定它的優劣,當我告訴你前面那幅畫是畢卡索的畫時,你一定會產生許\多正面的感官判斷,若我把另一幅畢卡索的畫,說成是希特勒情婦所畫,你必定會產生許\多負面的感官認知。


第六章、想像不存在的關係

馬克吐溫說:「當你的想像力失焦,千萬別仰賴你的雙眼。」

第六章一開始便探討與股市投資有關的心理矛盾,相信也是多數財經讀者最有興趣的一篇,作者提到「技術分析早已被證明是無用的東西….儘管如此,華爾街的分析師為何仍舊把技術分析作為投資建議呢?」原因在於技術分析會刺激投資者的交易衝動,交易就會產生佣金,而佣金是金融業的命脈,技術分析派的人沒辦法為顧客製造出豪華遊艇,但他們會幫忙催生交易,使股票經紀人賺到豪華遊艇。

所以技術分析是種「偽科學」囉!

作者又用另外一個研究來說明思考上的謬誤和盲點,一般人總是認為愛吃糖的小孩比較好動,於是就有科學家去對360個兒童做實驗:

吃糖 沒吃糖
好動 250 50
不好動 50 10


於是得到一個結論,吃過糖的300個孩童中有250好動,所以得到『吃糖=好動』的結論,這結論乍看下有想像上和統計上的雙重支持,然而,這360個小孩當中也有60個小孩選擇不吃糖,而這60個小孩中也有高達50個人好動,愉是有了這個「反面證據」,似乎先前那個「吃糖=好動」的證據就鮮得薄弱了。其實這個統計只能說明了「小孩多數愛吃糖」與「小孩多數好動」兩項結論,絕對找不到愛吃糖的小孩特別好動的直接證據。

這種因果與相關之間的混淆,其實也是造成投資人在投資決策與思考上的許\多盲點,當兩件事情發生時,我們通常只會尋找例子,若真的找到一些例子,就會驟然下結論,或說這兩者之間是相關的,卻不把一些負面的例子也列入考慮,否則便會陷入「余祥詮造成台股下跌」或「美股投資人擔心台灣歌唱選秀節目的利空衝擊」之類的「張冠李戴」效果。


第七章、預測不可預測之事

本章用許\多篇幅去說明基金經理人的績效不過是一場「長期間的擲骰子比賽」,當然,投信與金融業相關人士閱\讀起來會相當不以為然,畢竟,真話往往會摧毀許\多人畢生的信仰,當一個人的某些信仰被真理所挑戰時,自然會產生許\多不理性的行為,不過,請金融業大可放心,這世界上的笨蛋比你我想像的還要多很多,愚笨是一種比病毒更有感染性的病症。

許\多人有些根深蒂固的觀念,任憑用各種可以經由檢驗的數據去反駁他,他都不為所動,譬如說許\多人認為國民黨執政股票比較會漲,民進黨執政期間的股市經常處於下跌,然而,我把1990年以來,三次股市跌幅最大的時間攤出來:
1990年,台股從12682跌到2450點。
2008年,台股從9850跌到3955點
2000年,台股從9500點跌3411點。
前兩次是國民黨執政,第三次是民進黨執政,發生大空頭的機率和執政期間長短比較有關係,1990-2009年的20年間,國民黨執政2/3,民進黨執政大概是1/3。

就從上世紀末以來,民進黨執政期間股市的最大漲幅是3411漲到9850,而國民黨執政期間的最大漲幅是3955漲到8200點,就表面看來,民進黨執政期間的漲幅還比較大呢?

之所以會萌生這種「無根據推論」的心理的最大因素是:
一、 股市從業人員主觀期望股市是上漲的
二、 股市從業人員的政治立場以國民黨支持者偏多
所以把兩個沒有相關的主觀想法和行情作情感投射,便會產生根深柢固的偏見。

基本面分析者(泛指那些根據上市公司的營運與財務狀況而投資的人)還有一項心理盲點,那就是賺錢的時候便歸因於使用基本面分析方法,出現損失時卻會歸咎於其它因素,譬如比較常聽的「系統性風險」、「總體經濟因素」或「政治因素」等等,而不會去探討基本面分析法的理論基礎到底可行與否。

作者提到了一段讓我啼笑皆非的噴飯論述:「經濟學似乎是唯一可以讓對同一事情講出相反結果的兩個人都獲得諾貝爾獎的一門學科。經濟學第一定律是:對任何一位經濟學家而言,都存在著一位與他對等且對立的經濟學家。」

第八章、尋求符合預期

本章的重點在於「符合預期」這個結論,作者認為多數人的思考模式都是先有「既定且刻板的預期」,然後再去尋求解答過程,並尋求同儕認同。換句話說,與我們既定信念相符的資訊很快就會讓我們照單全收,而那些與我們的信念相抵觸的資訊則會被忽略。

我發現財經媒體上關於股市與景氣的資訊與新聞,十之八九是屬於樂觀面的報導,就算有些內容牽涉到一些「風險」或「偏空」的資訊,也會被標頭掩蓋\住。

往往我們會以偏頗的方式去評斷證據,人們會特別關注支持自己既有想法與論點的證據,只要與多數人想法相左的證據,則多半會被人們忽略或貶抑其重要性,既然人們不喜歡看到與自己信念相左的報導,媒體基於商業理由當然會跟著冷處理,畢竟,人們不會花錢買一份與自己信念不一樣的報紙。這種心理障礙,往往會使得人們錯失在第一時間找到反證的機會。

至於第九章之後的內容就留給讀者慢慢地去探索,我不便也不該把整本書的精華都在短短的書評中完全「曝雷」,看完本書之後,可以從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一些理論去撕裂自己過往的思考障礙,看完這本書之後,才會驚覺原來自己的思考還是會受限於自己的「有限經驗」和「社會主流」中,透過本書作者一一掀開我們心中的迷障才會將真理一一抽絲剝繭出來,閱\讀本書之後,彷彿把自己的腦中的偏見徹底地清洗一番,以免再度掉進自己思考的陷阱中。

腦殘無藥可醫,但是卻可以不藥而癒。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際迷航記|最終章>>陪你穿越迷霧找到最好的路,心靈導航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投資理財書展
  • 年末電影展
  • 皇冠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