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二年基本教育的理念與內涵 / 李奉儒
2. 十二年基本教育與課程 / 林永豐
3. 十二年基本教育的學區劃分與入學方式 / 余 霖
4. 十二年基本教育與私校發展 / 陳怡如
5. 十二年基本教育與明星高中的存廢 / 詹盛如
6. 十二年基本教育與技術及職業教育發展 / 蕭錫錡
7. 十二年基本教育與教育機會均等 / 莊勝義
8. 十二年基本教育的經費需求與來源 / 許添明、何宣甫
9. 十二年基本教育與學生需求 / 蘇永明
周序
近代國家興辦教育事業,起於十八世紀的德法,公辦、世俗、免費、強迫成為其主要特性之一。國民的基本受教年限,無論稱為義務教育年限,或是離校年齡,十九世紀以來便有日漸延長的趨勢,由初等教育階段,逐漸延長至中等教育階段。但是究竟有幾年,以目前各國狀況而言,八年到十三年都有,但以九年最多,然而不必然是先進國家的義務教育年限就最長,而是因國而異,無一定的趨勢或潮流。是否要延長,必須考量各國的各自情勢。我國先將國民教育延長為九年,然後再將義務教育也調整為一致後,民國七十年代以來,就一直有再延長之議,但是究竟延長幾年,是否向上延長到高中階段,或是向下延伸到學前教育,一直未有定論。今年由於將進入選舉年,延長十二年教育遂成為討論的熱門議題之一,但是對於延長後的名稱、含意與性質,卻各方有所爭議。有鑑於此,中國教育學會與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本於專業團體的立場,認為應該本於學理,發表專業的聲音,讓問題的討論,不論支持或反對,都應回歸本質面,就事論事。因此特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作為年刊的主題,一方面公開徵稿,一方面也邀請有關學者專家投稿。所有來稿都經過初審及複審,然後作者再做修改。對於本課題,兩會並無贊成或反對的預設立場,而是實事求是,尊重作者的觀點,希望能透過嚴謹的學術論述,提供學界討論或政府決策的參考。因此不管未來此一政策是否落實,吾人的努力都會留下歷史的紀錄。
九十年代以來,學術界吹起一股SSCI及TSSCI風,無論是國科會計畫申請及學校教師升等或評鑑,多將其納為指標,雖給學者們帶來壓力迫使學術產能增加,但是卻也造成大家重短篇期刊論文,而忽略甚至輕視專書或專書論文的價值。如此一來,見樹不見林之失,只有小品而乏大塊文章之憾,一一浮現。此讓原本出版不易的學術專書,更加困難。好在學術界還有一些傻子,願意費時撰稿,並將寶貴的作品,奉獻給本書,集結成冊,謹代表學會及基金會特此致謝。
本書之所以能順利出版,除作者們的功勞外,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蘇永明教授的規劃、聯絡、催稿,編輯及學術及出版組方永泉教授的協調審查及出版,均功不可沒。另外,幾位義務協助初審及複審的教授,也必須表示感謝。最後學富公司本於支持學術研究的熱忱,不計盈虧,慨然同意出版本書,讓人深感欽佩,也必須一併致謝。
最後,學會的理監事及基金會的董事們,同意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作為年刊主題,才是最大功臣。因為這充分反映大家對於影響下一代鉅深的國家重大教育政策,關切甚深。雖未處廟堂之上,但未減憂國憂民之心,僅善盡知識分子的職責而已。
中國教育學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台北市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周愚文 謹識
九十六年十月
編者序
本年刊之得以完成,除了前置作業之外,要特別感謝所有作者的費心撰寫。為求慎重起見,當初曾先邀請相關作者做初步溝通,但並不是要統一立場,而是要確定大家所談的對象是一致的。由於當時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的政策還在規劃階段,除了教育部已公布的配套措施之外,尚有一些未確定的做法(如學區劃分)。因此,也留給作者們一些發揮的空間。
本年刊係從教育的各個層面對我國的「國民基本教育」加以探討。首先從概念上加以釐清(第一章)。然後就實施後在課程上的調整(第二章)、學區的劃分(第三章)這兩個比較重大的變革做討論。由於國內在後期中等教育階段,公私立高中、高職並存,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實施也可能造成它們之間關係上的改變,因此用專章來分析其可能的走向(第四章)。而「明星高中」更是學生與家長心目中揮之不去的目標,新的措施到底會造成它們的「位移」,還是加以「消滅」,更是大部分人關心的議題(第五章)。高職的存廢一直有爭議,而在新措施之後,未來的「職業與技術教育」可能的風貌,也是一個探討的重點(第六章)。就共同的層面,所有教育措施都必須顧及教育機會均等的問題,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在目標上對此有相當多的著墨,至於是否能達成所宣稱的目標,則更令人關注(第七章)。在可行性上,經費的規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因此還得對各種經費精打細算(第八章)。最後則是跳開目前政府的規劃,從學生的角度來思索,甚麼樣的教育才是真正對他們有幫助的(第九章)。
整體而言,本年刊在探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實施可能帶來的影響。一方面就目前規劃的可行性,進行推估;另一方面,也檢討教育部對於實施之後所可能產生的效益。整體而言,批判的成分較濃厚,這本是知識分子的角色,期望能提供主政者思考是否調整方向。而專刊中各種積極面的規劃,也反映出作者們的用心、建設性的意見,可作為未來規劃的參考。相信讀完本書之後,對此一議題應該更周全的瞭解。
最後,還是要感謝所有作者對此一議題的關注及付出的心力。也感謝審查者們深思熟慮,讓作者有再思考的機會。本書若有不足之處,仍歡迎各方人士的批評指教!
執行主編
蘇永明、方永泉 謹識
九十六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