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暖身場
消費社會學
  • 定價:360
  • 優惠價:95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0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寫給大學部學生閱讀的入門教科書,適合關心「消費與社會」的社會學、文化研究及通識課程使用。一般討論消費的書籍多半充斥哲學術語,本書卻能兼顧歷史與理論,明暢易讀且逸趣橫生,迄今仍是最佳消費社會學導論。

  本書的敘述軸線或可簡單描述為:消費如何變成一般人的日常經驗?沿著這條軸線,作者首先說明消費社會的降臨,而後剖析各家經典理論,再以各種實例,趣談諸如購物與百貨公司、廣告、住家、食物與酒、觀光旅遊、身體、服飾與時尚流行等庶民生活的消費面向。全書於是乎清楚描繪出,資本主義不僅是生產的革命,而且是消費的革命。

  作者除了為台灣版作序以外,更特別為台灣的讀者新撰一篇<東亞地區的美食與旅遊︰個案研究>(第六章),盛情可感,尤為珍貴。

作者簡介

彼得.柯睿耿(Peter Corrigan)

  都柏林大學社會學博士,歷任都柏林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英國基爾大學教授,目前執教於澳洲新英格蘭大學行為認知與社會科學院,開設課程為〈消費社會學〉及〈媒體與社會〉。研究興趣主要為消費行為、美學社會學、質化研究、網路社會學與媒體。擔任〈社會學刊〉(Journal of Sociology) 編輯多年,著有《消費社會學》(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人要衣裝的社會》(The Dressed Society) 二書,皆由SAGE出版,並已被譯為義大利文與韓文等多種語言。其著作為二十餘國五十所以上的大學列為指定讀物。

譯者簡介

王宏仁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大學主修商學,博士論文撰寫台灣社會與中小企業發展。曾經任教於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教授消費社會學、組織社會學等課程。目前專攻越南研究,研究成果發表於其部落格:blog.yam.com/hongzen63。

 

目錄

臺灣版序

譯序/ 王宏仁

1 簡介︰消費社會的降臨
2 消費的理論
3 物品、商品與非商品
4 商店與購物:百貨公司
5 廣告
6 東亞地區的美食與旅遊︰個案研究
7 住家
8 食物與酒
9 旅遊
10 身體
11 服飾與流行
12 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譯者序

  日本攝影師松崎晉次在1874年隨著日軍侵台牡丹社事件所拍攝的照片,是史有記錄的臺灣早期照片之一(可以參考國家圖書館的網頁「寫真如實」:十九世紀臺灣攝影圖像展)。他雖是以「從軍攝影」的身分來臺,但一開始他是自己掏腰包,一年他才是真正日本政府指派到小笠原群島探險(當時島上已經住了一些歐美人士與原住民) 並將之劃入版圖的「官派攝影師」。他跟日本政府的協定是:容許他拍一千張的照片,無限制數量加洗,販售給一般大眾。

  這個看來很奇怪的約定是帝國主義與大眾消費社會的奇妙組合。大量消費的時代並非從二十世紀才開始,而是伴隨著工業革命而來的大量生產同時進行的。松崎晉次拍攝牡丹社事件,以及到小笠原群島拍攝千張照片,除了有帝國的統治考量外,更重要的可能是要銷售這些「異國奇聞軼事」給一般大眾來消費,因此冒險出國拍照。而這也顯示日本當時的一般消費者有蒐藏「異國奇聞軼事」的行為,換言之,日本的大眾消費情況已經出現,此時才不過是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 後不到十年的時間。

  十九世紀是帝國主義往世界各地擴張的時代,也同時是資本主義進入新世紀的年代,過去的研究,特別是馬克思學派的研究,重點都放在工業生產─勞工運動─殖民主義之關係,也就是西方帝國為了獲取原料,並且銷售其工業產品,因此對第三世界進行殖民,第三世界的原本生產方式遭到破壞,也造成了大量流離土地的人民。

  但是假如大量生產的產品沒有人購買的話,那麼這些東西到底會銷售到哪裡呢?有名的古典經濟理論之一就是所謂的賽依法則(Say's Law):供給創造本身的需求,所以不會有消費不足的問題。但每隔一段期間就出現的景氣循環,其實說明了一件事:消費不足一直是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因素,如何確保生產與消費的平衡,成為資本主義制度能否延續的重要課題。此問題一直到1930 年代的世界經濟大蕭條,羅斯福的新政、英國凱因斯理論以及北歐社會民主體制建立,才從理論與實務來解決。

  但是消費的行為,難道只是一個滿足資本主義運行的經濟行動而已嗎?在消費的過程,它與個人認同、家族、社會,甚至帝國統治的關係是什麼呢?個人 / 個體做為一個社會存有,似乎不是笛卡兒說的「我思故我在」,反而是「我買故我在」,透過消費的過程而來彰顯自己的身分與認同。過去二、三十年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手法轉向,把我們從生產的領域,帶入到新的領域:消費,讓我們重新審視個人與結構間的關係是以何
種方式連結起來。

  本書作者以社會學的角度來談論我們的日常生活竟然呈現出結構化系譜,從逛百貨公司到美容,從服飾到旅遊,這些一點一滴串成我們人生的事務,不會比工作 / 勞動更不值得我們去重視。作者從性別、階級、認同、種族等多重角度來談論消費議題,但對於消費與權力運作的關係只有在身體此章節論及,這裡我可以多補充一些。

  在1990 年代末期的時候,臺灣政府試圖推行所謂的國民身份證IC卡,並且整合金融、醫療、信用卡所有功能於其一,政府的說法是方便大家使用此卡片。但卻招致人權團體的強力批評,認為臺灣目前的個人隱私保護還那麼差,假如卡片被某人不當使用,豈不是全部的資料都會洩露?況且還交給一家私人公司來製作個人隱私資訊,強迫使用該家銀行的信用卡,那還得了。

  不過,即便是所有的個人資訊都分開來處理,並不代表我們就不會受到監視,或者個人資料就不會洩露我們的身分。2006 年初爭議的高速公路ETC 電子收費系統,大家似乎都只圍繞在價格不合理、服務太差,但可能不知道我們所有的行動其實都已經在該系統的監視裡,我們何時經過某個收費區、到哪去都被看得一清二楚。此外,使用金融卡、信用卡、或者大賣場的顧客卡,無一不在曝露我們的身分,並且成為監視社會下首先被控制、監視的對象。例如南迴鐵路搞軌案的偵查,警方調閱了所有加油站、便利商店、路上的監視器,為了查出李泰安可能的行蹤;他的行動電話受到監聽、過濾、通聯記錄被調閱;他的股票買賣戶頭被清查。假如有一天員警也懷疑我們的話,這些事情也一樣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原來我們的消費跟監視社會的擴大是連結在一起的。

  當然,這種消費行為也必須基於我們的自願才行,而這也是當代消費社會的特徵之一:在一個匿名性很高的社會,我們就如十九世紀巴黎的閒晃者(flaneur),不僅閒晃著看別人,也給別人看。我們使用女性信用卡、頂級信用卡、開賓士車子,為的就是讓人知道我、看見我的身分地位,最極致的表現就是美容,目的就是讓人一眼看見我的美。但是當我們開始表現自己時,我們也開始曝露在別人的監視底下,接受別人不斷打量我們所有的行為與動作,監視我們不要越界(transgressing),例如跟情人到汽車旅館幽會時,我們的賓士車子、高速公路的電子收費記錄(或者坐捷運悠遊卡的記錄)、旅社住宿登記、信用卡刷卡交易、手機通訊地點、通訊內容……等,也讓我們被看到、被監視。換言之,現代社會的治理技術不是集權的統治,而是各種制度的權力運行在監視著我們,讓我們無法脫離常規。消費,不僅是自我認同的展現而已,同時也是權力運行的展現。

  我很高興有此機會翻譯這本消費社會學書,每當閱讀其中一章時,感覺視野又開了一扇新視窗,感歎作者Peter Corrigan 的功力深厚(目前他是澳洲社會學期刊Journal of Sociology 的主編),把我們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情,用社會學的角度來探討,並且給一些有趣的解釋,也難怪此書廣受歡迎,已經被翻譯成另外兩個語言的版本(義大利與韓文版)。

  我曾經在中興大學行銷系大學部與研究所使用過此書,但是英文對學生而言是一大挑戰,因為不僅字彙多、難,而且概念也跟傳統學科的認識基礎不一樣,所以非常辛苦。也冀望本書臺灣版的發行可以讓更多社會學、商學院或者文化研究的學生閱讀,進而理解人類消費行為與外在世界的關係。

  此外,這本翻譯書的出版,要感謝我的兩位助理田晶瑩與陳香君,他們上過我所開的研究所課程,也因此協助負責本書後面幾章的翻譯(田晶瑩小姐負責食物與旅遊兩章,陳香君負責身體與服飾兩章,以及作者為臺灣版所寫的東亞食物此章),當然,最後文責還是我負責。

  一個社會的進步與否,出版界可說是扮演了極關鍵的角色,我最後要特別感謝群學出版社以及總編輯劉鈐佑先生的支持,肯在當前出版業極度蕭條的時刻,願意出版此書,為臺灣的學術界貢獻力量,令人敬佩。

王宏仁
誌於荷蘭萊頓國際亞洲研究學院
(IIAS, Leiden, the Netherlands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525292
  • 叢書系列:SOC 社會學系列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5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旅遊
Tourism


在今日,旅遊已是大眾的活動,人人都可以觀光,而不像中世紀歐洲的朝聖之旅,或17、18 世紀貴族的全歐大旅遊。Henry James 就曾批評,觀光者是「粗俗、粗俗、粗俗」(Urry, 1990: v)。精英分子對此十分厭惡,他們認為只有受過充分教育的精英才能領略旅遊的愉悅。「我是個旅行者(traveller),你是個觀光者(tourist),他是個遊客(tripper)」(Keith Waterhouse, 轉引自Urry, 1990: v),這句話巧妙地描繪了精英如何看待上(traveller)、中(tourist)、下(tripper) 層階級的旅遊活動。

然而,「高」、「低」文化間死板的分界於今社會已經消融,愈來愈多的事物變成了「觀光者凝視」(tourist gaze) 的對象(Urry, 1990)。各個階層的人都可以在家庭和工作以外的地方成為觀光客──甚至是國內,一個接一個的城鎮也都「觀光化」(touristified) 了。我們比以前更愛離鄉遠遊,找尋嶄新的對象,用相機拍攝下來。一個有錢人累積了很多財產,一個經驗豐富的觀光者則累積了很多的照片。John Urry 甚至認為照片是「觀光者凝視」能夠發展的關鍵,如果說「去旅遊而沒有拍回任何的照片就等於沒去」,這一點也不誇張。而照片裡面一定要有人和物,由此一個完整的觀光產業逐漸成形,製造出具有觀光意義的人與物,透過鏡頭,貯存到一頁一頁的相簿裡。為了觀光者凝視的愉悅,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製造出來,這就像任何東西都可以為藝術消費者的凝視而製造,例如從布瑞洛紙箱(Brillo boxes) 的裝置藝術牆(Warholian walls) 到絕不會用開罐器打開的罐裝藝術家之屎(merde d’artiste)。

非挖苦(non-ironic) 的觀光客尋求Dean MacCannell 所謂的「正港性」(authenticity);而挖苦(ironic) 的觀光客──或「後觀光客」(posttourist),或可能是「後現代觀光者」(postmodern tourist)──卻是在尋求故意上演的不正港性(staged inauthenticity),陶醉在旅遊的符號戲碼中。MacCannell (1973, 1976) 是頭一個書寫旅遊社會學的人,我們先來看他怎麼運用Goffman 前場與後場之區分的概念來談旅遊的正港性,而後我們再來看「非觀光者」(untourist)的出現。

從時空中逃離:旅遊的文獻

我們先來瞧瞧澳洲新英格蘭地區的旅遊手冊,看是否能從中發現和社會學有關的主題。我們先研究一下︰一個城鎮如果要把自己宣傳出去,最簡單、最省事的方式是什麼?這通常會凝聚成一句口號,變成各式宣傳品觸目可見的大標題。依此,我們來看看1994 年發行,涵蓋了新英格蘭區和新南威爾斯西北邊的淘金地區的《淘金客旅遊導覽》(The Fossicke’s Way Tourist Guide) (Sweetnam, 1994),我們會發現什麼呢?結果顯示於表9.1。

裡面似乎只包含少數幾個主題:各式(有時未明確指出) 的服務和設施、歷史、自然和文化。「服務和設施」指的是消費一定要有的東西,但歷史就比較特別了。歷史似乎是一種最簡便的方式,把一個除此之外都很無趣的城鎮,轉變成吻合觀光者凝視的目標,而確如John Urry (1990:104-6) 所說的,歷史經常被用在各種地方,不只這裡提到的創造觀光城鎮。人們到Barraba、Uralla、Warialda 或Tingha 這些地方來,與其說是逃離空間,不如說是逃離時間:到這裡遊玩,猶如時光旅行。

我們往往認定旅遊就是在空間裡遊覽,但在此我們低估了一個重要的面向。所有的城鎮都可以聲稱具有某種歷史,就此而言,所有的城鎮也許都能轉變為觀光勝地。地點不須顯赫,景致不必宏偉,就連最污穢、無趣、醜陋、病態的工業城鎮,現在也有了吸引觀光客的理由,保證可以透過簡單而優雅的時光旅行,逃離現在的憂思和煩惱。只要憑添個故事,縱使是一片荒蕪的土地也可以成為景點。顯然任何的城鎮都可以使用這個策略,然後,妙透了,我們製造了一個觀光景點。我們大家都是遺跡國家(Heritage Country) 的公民。

自然景觀和空間遊覽很有關係,且以浪漫主義的角度來看,自然景觀是這個世界的重要遺產:來這裡所看到的是你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逃離你所居住的那個文化的人工世界,到真實的自然世界來。城鎮如能同時提供自然及歷史景點,比起只能提供其中之一的城鎮,當然更能吸引觀光客:人們可以在時間和空間這兩種層面上逃離日常的生活,透過他者(otherness) 發現更高層、更正港的真實(reality)。他者取得神聖地位的第一種方法是透過時間,第二種則是寄寓於孕育萬物的大自然。逃離的概念似乎是旅遊的核心:如同Urry 寫道,「拜訪的地點至少要有某些方面和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有所不同。旅遊起源於一個二元區分︰平凡 ∕ 日常與特別(1990: 11)。」經由時間及空間,我們可以逃離平凡和日常。

歷史可能以文化的角度來解釋,但就算如此那也不是我們的文化,因此就如同任何令人好奇的自然奇觀一樣具異國情調(exotic):如H. E. Bates 所言,往昔是另一個國度。表9.1 也一併顯示了文化的面向不必然與時間(temporal) 的距離有關。文化如何與自然產生關連呢?Bingara 地區的「採礦和釣魚的好去處」巧妙地將兩者擺在一塊:礦物和魚是自然的現象,但是採礦和釣魚則顯示了人類如何將它們轉化為有意義的人類文化活動􀄙這些是與自然接觸的方法,但在同時也控制了自然(至少有這個意圖),而非在讚嘆的驚奇下獻身於自然。Guyra 地區則提出在文化與自然間的平衡:寒冷的氣候可能令人厭惡(雖然對很多澳洲人而言是有異國情調的),但「溫暖的問候」卻彌補了缺憾。人類的文化活動讓惡劣的自然環境也適合居住:自然依舊寒冷但人心暖烘烘。在此沒有人試圖控制自然,但也不一面倒地稱頌自然。Glen Innes 地區宣稱該地既有自然,也有文化,但不妄加評騭,他們認為對觀光者而言,兩者的重要性是同等的。Tenterfield 和Ashford 兩地僅承諾自然,而Armidale 大學城則選擇僅宣揚文化,也許是認為人們四處遊逛之後會想逃離自然。倘若觀光是為了逃離平凡的日常生活,那麼自然景觀和歷史似乎是創造觀光景點的基本要素。人們當然也可以逃進另一種文化裡,但這在上面的清單裡並不明顯。不過在其他的宣傳小冊裡,我們也可找到像「Glen Innes──鬍子之地(Land of the Beardies)」這樣的文字,似在承諾一個異國文化。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套書展
  • 年度選書
  • 城邦集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