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推薦文一
晨讀10分鐘,改變孩子的一生
國立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古人從經驗中得知「一日之計在於晨」,今人從實驗中得到同樣的結論,人在睡眠的第四個階段會分泌跟學習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serotonin)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當我們一覺睡到自然醒時,這些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已經補充足了,學習的效果就會比較好。也就是說,早晨起來讀書是最有效的。
那麼為什麼只推「十分鐘」呢?因為閱讀是個習慣,不是本能,一個正常的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人教他說話,他會說話;一個正常的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沒人教他識字,他是文盲。對一個還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不能一次讀很多,會產生反效果。十分鐘很短,只有一個小時的六分之一而已,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可以忍受的長度。所以趁孩子剛起床精神好時,讓他讀些有益身心的好書,開啟一天的學習。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從愉悅的晨間閱讀開始一天的學習之旅,到了晚上在床上親子閱讀,終止這個歷程,如此持之以恆,一定能引領孩子進入閱讀之門。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看到閱讀的重要性,所以新加坡推O歲閱讀,孩子一生下來,政府就送兩本布做的書,從小養成他愛讀的習慣。凡是習慣都必須被「養成」,需要持久的重複,晨讀雖然才短短十分鐘,卻可以透過重複做,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這個習慣一旦養成後,一生受用不盡,因為閱讀是個工具,打開人類知識的門,當孩子從書中尋得他的典範之後,父母就不必擔心了,典範使讓自動去模仿,就像拿到世界麵包冠軍的吳寶春說:「我以世界冠軍為目標,所以現在做事就以世界冠軍為標準。冠軍現在應該在看書,不是看電視;冠軍現在應該在練習,不是睡覺……」,當孩子這樣立志時,他的人生已經走上了康莊大道,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晨讀十分鐘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讓我們一起來努力推廣。
系列推薦文二
隨著認知能力發展,青少年需要不一樣的讀物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柯華葳
青少年要讀什麼?根據閱讀發展,一般青少年可以透過閱讀學習,讀兒童的圖畫書,讀成人的科普、言情小說,或是其他以他們為對象所寫的作品,他們什麼都可以讀。
從成長與需求來說,青少年生理上會轉變為大人,認知上同樣會轉變。明顯的行為表現在他們回嘴、不在乎和不屑的表情上。一些特徵如:為辯論而抬槓、驟下結論、堅持自己的權利、故意找麻煩以及誇張的言行。青少年行為與思考上的改變是因為認知上他們可以同時處理多件事務,形成假設思考,以符號進行抽象思考並隱藏情緒。這樣的發展使他們不再滿足於單一的答案。青少年自然會質疑成人提出的是非標準與價值觀。同時,他們也看不起類似兒童的思考與行為,取笑他人幼稚就是一例。
因此,青少年的讀物在內容、結構上需要複雜些,才能引起他們認知上的共鳴。他們可以閱讀一篇呈現不同觀點的文章,或是針對同一議題以不同觀點寫的多篇文章。青少年不但可以讀不同論點的文章,還可以分析、綜合及批判所讀到的文章。
如前面所述,青少年什麼都可以讀,因為他們的認知發展能力,已經足以批判讀物。不過,為了吸引許多有能力卻沒興趣閱讀的青少年,天下邀請張曼娟、王文華、廖玉蕙三位關心閱讀的超人氣作家,為青少年學子編選了三本文集,包括成長故事、人物故事和幽默散文。書中所選作家都是最重要的作家,不讀他們的著作便顯得無知。所選人物則是一等一人物,不知道他們的事蹟,更是無知。至於幽默,非思考複雜的人,不容易掌握其中訣竅。幽默是透過轉注、假借甚至跨領域做暗喻。兒童知道什麼好笑,但不容易理解幽默。青少年的認知能力提升,當可體會文中的趣味。而成長故事和人物故事都涉及由不同角度來讀一個人或是一段事蹟,此時青少年的分析與批判能力就派上用場了。
這三本文集名為【中學生晨讀10分鐘】,還加入了編輯群所設計的「元氣早報」,更能吸引中學生閱讀。這些文章不長,文字不深奧,但請讀者不要三兩下翻完,就覺得自己讀過了。建議大家養成一個習慣,慢慢讀,或許只需要三、五分鐘,然後,闔上書,安靜一下(心中默數1至30),接著問自己:讀到什麼、作者想說什麼以及自己對作者有什麼想法。若是在班級進行晨讀,請老師也放下手邊工作和學生一同閱讀。讀完後,同樣先保持沉默,這十分鐘請盡量留給學生閱讀與交流。謝謝老師。
選編人的話
讓幽默成為終身受用的財富
廖玉蕙
你怕寫出千人一面的文章嗎?
一般人總錯覺中華文化比較缺乏幽默感,從小到大的教育裡,一向強調「君子不重則不威」,所以,父母師長都教我們要「莊重」、「正經」,偶而開點無傷大雅的玩笑,便被斥為「嬉皮笑臉」或「玩世不恭」,這種過度謹小慎微的拘束,反應在學生的作文裡,就成了戴上虛假面具且語言乏味的制式文字:學生總是識趣地挑選看似最安全的論述走,於是千人一面,缺少活潑的新意。大部分的人都被侷限在固定且陳舊的思維裡打轉,怎麼也繞不出死胡同。
其實,早在先秦時代的《莊子》、《孟子》、《韓非子》裡,就有許多充滿趣味的寓言,無論是「揠苗助長」、「齊人有一妻一妾」或「買櫝還珠」都是耳熟能詳的幽默小小說。古人在遊說君王時,發現講道理不如說故事來得有效,幽默機智的言語絕對比政治正確的理論佔上風。
很可惜這樣的領會很快被奉儒家思想為圭臬的八股舉士制度所淹沒。幽默的文字終究被封建體制下不許違背經注、不能自由發揮、只能隨聲附和的八股文給打敗了,真是好不可惜!只是說來奇怪,如今封建制度早就成為歷史,戒嚴也已解除多年,學校課本選文卻仍在拚命的自我戒嚴!
思想沒能解放,自然嚴重缺乏實驗性
我們的課本真是太嚴肅了!過度注重空洞的品德教條和單調的知識積累,莫說學生看了提不起興趣,一書在手,我保證連大人也難逃周公的召喚。
一本幽默有趣的課本何其重要!就是因為缺乏優雅有趣文章的閱讀經驗,學生的玩笑往往流於惡趣,格調不高;就是因為國語課本到現在還在大玩「四十四隻石獅子」的老梗,課本的思想沒先能解放,學生的作文自然嚴重缺乏實驗性。
如何將淺質的玩笑引導入較為深刻的趣味中,可能是教科書商可以加把勁,老師、父母可以著力的地方,也是出題的考官可以再斟酌的所在。
美國人往往可以不在意別人對他頑固、奸詐、無賴的指責,但卻無法忍受「沒有幽默感」的批評。麥克阿瑟將軍在為兒子所寫的祈禱文中,除了求神賜給他兒子堅強、勇敢、誠實、謙遜的美德外,特別拈出「充份的幽默感」,由此可見西方社會對幽默的重視。西潮東漸,雖說中西民情不同,但對生活情趣的追求應該已無二致。
看幽默文章,不幽默也難
台灣的作家很多,慣常以正經八百或情致纏綿的面貌示人,若談到以幽默見長的,可就屈指可數了。本書所選的二十一篇文章的作者,除了毛姆之外,共十七位,從余光中先生到張輝誠,年齡相距四十餘,囊括了六個年級,且這些作者無不以寫作幽默文章見長,讀者或許可以從其中見出時代變異對文學內容與風格所產生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坊間為年輕人編選的文集很多,卻鮮少以幽默為主題,此書所選作品篇篇有趣,堪稱一時之選,很具代表性。看完這些文章,不幽默也難啊!
培養幽默感,終身受用無窮
佛洛依德說得好:「最幽默的人,是最能適應的人。」
面對尖銳問題或尷尬場面時,以幽默的方式應對,往往能化解緊張對立的氣氛。它是機敏的臨場應對,蘊含高雅、雋永的情趣。
閱讀幽默的文章,對現代人、尤其是苦悶的學生而言,則有三大重要的指標意義:一是讓有趣的文字調劑生活的苦悶;二是閱讀後,能間接學習幽默的應對,潤澤我們的人際;講到第三點就顯得有些短視近利——學些與眾不同的寫作技巧,讓作文呈現不同以往的韻味與風情。
雖然,一般以為這種能力得之自然者多,得之學問者淺,未必人人都具備,但是,絕對可以藉由耳濡目染、觸類旁通來培養。課本上,出現幽默的文章;作文課上,老師多提醒學生對人性作深刻的觀察,雙管齊下,讓學生慢慢琢磨,逐漸摸索,必定有人可以跟著寫出幽默,有人能夠隨之讀出趣味,久而久之,這樣的訓練自然會內化到生命裡,成為終身受用的財富,這也正是這本選集編選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