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諸葛亮的人太多了,但根據什麼來談,才是最關鍵的問題。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影響太大,據此來談諸葛亮,當然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後人假造的《諸葛亮兵法》,除了少數幾則頗有根據,其他多屬荒誕不經,也不能拿來當信史看。陳壽寫的《三國志》雖然資料不多,經過裴松之的補充,卻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再配合其他史料,勉強能勾勒出諸葛亮的形象。諸葛亮並非不可批評,不過如果連基本史料都沒熟讀,就想妄議前賢,是不是顯得螳臂當車呢?
偏偏有人喜歡這樣。曾看過以「諸葛村夫一生十大敗跡葬送蜀國」為題者,文中痛斥諸葛亮,很有翻案的氣勢,只是缺乏常識和知識,令人啼笑皆非。該文作者列舉諸葛亮的「十大敗跡」中,有罵他「窮兵黷武,禍國殃民」的,說他在執政期間,僅為完成「先主心願」和自己「隆中對」的策略,不顧國力民力,六出祁山,由於力量相差太遠,無法收復中原,反令國家背上大包袱,直接影響繼承人姜維,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種論調錯誤百出,除了對諸葛亮北伐的原因不瞭解,還弄錯北伐的次數,也不曉得姜維並非繼承人。此外,該文又批評諸葛亮「處理內部矛盾不恰當」用兩邊安撫的方法來處理內部將士的矛盾,還舉例說,劉備在世時,封關羽、趙雲、張飛、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關羽不接受,諸葛亮派費詩拍關羽馬屁,使關羽更加驕橫,埋下失荊州的禍根。這種論調也錯誤百出,殊不知調和鼎鼐是領導人的必備功力,諸葛亮何錯之有?還有,費詩根本是劉備叫去罵關羽的,與馬屁何干?又與諸葛亮何干?歷史讀成這樣,還敢出來翻案,是不是有點「那個」?
由此看來,充分掌握史料,乃是評論歷史人物的基本條件。基本條件具備了,再來才是觀點是否合情合理,角度是否一針見血,以及其他種種。本書在史料收集上,力求精確無誤,「唯二」要自首的是在引用〈後出師表〉和「空城計」上,有必要解釋一下。前者真假莫辨,學界迄今未有確論,因此現在斷言該文是真是假,尚嫌太早,本書認為該文與諸葛亮的言論思想並無抵觸,因此加以引證。至於空城計,由於內容穿幫之處太多,已可斷定是郭沖杜撰出來的,只因情節實在發人省思,敵我雙方套招求生的例證古今皆有,應該大書特書一番,因此專章處理。
本書的目的在挖掘諸葛亮的智慧,因此與一般傳記有異,不跟著年代走,而是依照主題需要,適時穿插諸葛亮的生平事蹟,乃至於時代背景。有時為了對照處理,不免把羅貫中的大作拿出來罵一罵,但是他寫三顧茅廬那段,我認為很能發揮諸葛亮「欲擒故縱」的智慧,引用不少。書後附上諸葛亮的年表,或可讓讀者更有時間概念,以免深陷五里霧中。
在寫作的過程中,兩個研究所老同學給我不少意見。黃偉修曾親訪山東數月,有不少真實見聞,足可印證本書中的某些說法;老同學陳一弘好學不倦,博洽多聞,除了提供若干數據資料,也對我的三國觀點有所糾正。兩人亦師亦友,惠我良多,特此感謝。
寫完諸葛亮,最大的感想是,人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的才氣,更在於「充分的社會化」。空有才華是不夠的,多少人因此長吁短嘆,抱怨懷才不遇,他們都搞錯了。人要成功,還必須具備「帶得走的能力」,例如口若懸河、長袖善舞、八面玲瓏,偶爾要心狠手辣,玩點權謀。這些社會化的行為,配合上優越的才能,才是成功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