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氣候暖化的機遇與挑戰∕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汪中和
甫經過有溫度記錄以來最熱、災難最多的2010年,世界各地在2011年一開始,又發生了各樣不尋常的災禍。從北半球的酷寒與暴風雪,到南半球的大洪災,加上動物大量離奇死亡與日本東北外海強烈地震、海嘯與核災的新型災變,顯示地球環境在暖化後將難以再風平浪靜,我們要提高警覺。雖然台灣2011年的冬天氣溫偏低,加上北方的冷高壓一波波南下,許多人都有「不勝寒」的感覺,過去收藏在櫃子裡的厚重冬裝都紛紛現身。其實由長期的溫度趨勢觀察,自1980年代以後,台灣已經邁入暖冬期,即便有低溫壓境,也不復往日的寒冷情景。
以台北地區來說,在1960年代初期曾經出現的攝氏零度低溫,已成絕響;尤其1986年以後,台北市的最低溫已經探不到七度以下。說得更明確些,氣候暖化後,雖然天氣型態呈現極端的變化,但是冬寒與夏暑之間的差異比率越來越高,低溫的日子越來越少,高溫襖熱的天氣卻越來越多。因此我們要珍惜目前還可以享受的低溫天氣,以後這樣的機會真是不容易遇到了;而將要接續而來的夏季,卻有很大的機率將會是非常高溫溽暑,到時候大家反而會懷念以往冷颼颼的感覺。
俗語說:「禍福相依」,對台灣現在面臨的情況更為貼切。去年夏天開始發威的反聖嬰現象,目前逐漸進入尾聲,從西太平洋、南海直到印度洋,表面的高溫海水已開始下降。下一波的聖嬰現象何時會開始,目前還不明朗。然而2011年受到北極震盪的影響,北半球高緯度的冷氣團格外強勁,把從赤道來的溼暖氣團阻隔住,使得台灣雨量偏低,反而醞釀了可能的乾旱危機,是我們面對極端氣候變化要提防的另一項可怕風險。因此,氣候暖化的腳步仍然持續,2011年北半球的酷寒與南半球的洪災,可說是2010年氣候災難的延續,再一次提醒我們要加緊作好各項的防備工作。更重要的,所有的建設不但必須用高標準的防災規格去設計,整個生態環境也要用前瞻的眼光進行長遠的規劃。
氣候暖化所帶來的衝擊是人類歷史前所未見的,造成的影響更是深遠的。大至世界的結局、國家的發展,小至我們個人的前途,都需要我們立即採取正確有效的行動去因應。因此面對氣候持續暖化帶來日漸升高的威脅,我們全國上下必須要全力加強在前瞻預測、因應減緩、適應調適等三大策略的工作。
前瞻預測就是要深入分析氣候變遷對我國環境、基礎設施和生產系統的影響,以作為減緩和調適策略的重要科學基礎。因應減緩就是加速發展綠能科技,全面調整生活方式,建立節能低碳、充分使用資源的社會。同時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育,恢復大地的健康體質,不但能保護地球環境,也保護我們身家的健康與安全。
最後,適應調適就是趨福避禍,儘早遠離易受危害的地帶,遷出未來會被淹沒的海岸區,建立獨立自主性高的新市鎮,加強防災、救災體系的連繫與運作。氣候暖化已是二十一世紀不得不面對的關鍵議題,不論是知災、防災、避災、救災都是我們無法逃避的挑戰與責任。回顧過去,認清現在,才能掌握住正確的未來。商鼎數位出版公司為了幫助大家對氣候暖化的議題有正確的認識,用心地製作了地球暖化科普教材『暖化戰爭』影片及說明書,內容淺顯詳實,圖片也精美易懂,是掌握氣候暖化現況的優良讀物,希望大家能從中獲得有益的資訊,深切了解我們面對的危機,進而帶出積極有效的作為,同心努力將各樣衝擊降到最低,以全新的思維一起面對整個世界變動中的危機,扭轉成契機,導引我們個人及國家邁向永續健康的未來。
推薦序2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劉紹臣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是一本很值得閱讀的參考書,此書內容豐富,插圖活潑有效,描述清楚易懂,很適合當作中學甚至大學的參考書。在150頁的篇幅內,為讀者有系統地介紹了氣候系統的自然狀態、古氣候的變化、影響氣候系統的各種因子,從而討論過去百年世界及台灣氣候暖化的現況及本世紀的預警,及對人類及生態的衝擊,最後以面對現在的調適政策、挽救未來的緩解策略做了簡潔有力的結語。極值得一提的是此書能保持平衡的論述,避免常見的誇大現象,是我所見到氣候變遷方面可信性最高的一本書。當然此書也有需要加強的地方,例如參考資料的引用應可更為嚴謹,並且由於全球暖化在其程度及影響方面還有相當重大的爭論,做為一部參考書應對重大爭論有較深入的著墨,並應討論關鑑性問題及數据的不定性。
推薦序3
俞將軍氣象工作室負責人 原住民電視台氣象主播∕俞川心
2010年的夏天位在北緯50度的蘇俄,氣溫竟高達37℃以上,引發了七十多起森林大火,當年的冬天卻遭遇到零下45~50℃的寒冬,不僅蘇俄氣溫低,整個歐洲、美洲在2011年的1~2月份裡也遭到大風雪的吹襲,美國50州裡只有位在太平洋上的夏威夷沒有下雪外,其餘49州均普遍下了大風雪,此刻位在南半球的澳洲遭遇到五十年來的暴雨,酷熱寒冬、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在全球各地不斷上演,這個地球到底是怎麼了?主要是受到氣候暖化導致全球氣候極端變遷。
『暖化戰爭』首部曲,就是為了尋求氣候暖化的真正原因及暖化後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影響,籌劃多年,蒐集了從遠古時代至今日非常豐富的佐證資料及圖片,在細心考證及流暢的文筆下完成了在目前眾多書籍討論氣候暖化問題下,最為適合各個階層均能閱讀的自然科學「讀本」,我之所以把它稱為讀本,主要是它可以作為國中至高中的教科書,對大專以上及社會人士而言也是一本極為淺而易懂的課外讀物及知識性的自然科學讀物,甚至連國小五、六年級的小朋友也可很容易從圖片中了解氣候暖化問題的嚴重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值得我推薦。
推薦序4
台灣在全球氣候變遷下亟需調整心態與治理方式∕中國醫藥大學校長(前921重建會執行長、前教育部長)黃榮村
專業人士與一般民眾對全球變遷的認定及應採取什麼行動上,有很大的不同。對台灣而言,一般人的反應是相當遲緩的,西海岸的居民好像也未警覺到海平面上升的可能性及其後果,縱使有心者也在煩惱一兩天後就忙別的事去,可以說就是忘掉了。這主要是因為全球氣候變遷是「相當」緩慢的(主觀上),而後果在短期內也不會很清楚且強烈的表現出來,因此一般人傾向於低估在今後一百年內,發生大災難的可能性。
有些科學上的不同判斷,也會影響我們對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危害的看法,如底下兩種說法:(1)溫室氣體包含種類繁多,不能視為一般的環境汙染源,因為它們在大氣層中攫取紅外線輻射(infra-red capture),使得地球從-18℃的黑體輻射(black-body radiator),增溫成為平均15℃的可居住環境。(2)地球現在處於間冰期(interglacier period ),趨暖是自然現象,且又會朝冷化方向變化,現在談的全球氣候變遷其實祇是地球長期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小變化,不足為異。但是這一世代人在當下的地球上,有這一世代人的困難,縱使該變化祇在這一百年內發生,也是一場大災難。臺灣在面對全球增溫時,則有島國的相對劣勢,必須比其他國家優先處理海平面上升與土地利用問題。
全球氣候變遷不祇在國民身上可看到心理障礙,在國家與政策層次上所碰到的心理障礙更大。該類問題需先由國家在其政策行為上先予調適,否則徒求民眾「節能減碳」「共體時艱」也是收效有限的。臺灣是一個易致災害的島國,經常要以全國之力因應颱風、洪水、土石流、水荒、與地震等自然災害,因此在法令、救災與重建組織、特別經費支應等項國家機制上,大體稱職,但在土地利用與國土開發上則一向成效不彰。因此臺灣在應付短期突發性的區域性自然災害時,尚有完備機制與成效,但在因應全球氣候變遷這種「緩慢」形成的大區域災害時,可說尚無可行的國家機制以資因應,這點在處理海平面上升的問題上,尤其清楚。全球氣候變遷對臺灣威脅非同小可,若干結構性的問題如電力供應、海岸治理、災害下之遷移與安置,實在不是口號、書面作業、與枝節性的調整所能應付,雖然我們尚有幾十年時間可資因應,但現在不開始具體行動可能就為時晚矣!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是一本切合當前需求的教科書式入門書,對相關的知識與衍生的災難都有簡要的敘述,對國民基礎常識與災難意識的提升應有很大的幫助,這也是台灣要想有效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第一步,特為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