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導讀
浩漢的經驗讓我們體認到一流設計高手的「直覺」,其實是濃縮的專業知識及後面隱藏多年經驗所累積的功力,亦即浩漢運用內部藏經閣知識庫系統,將同仁內隱的技能與知識外顯化、分享化的功力;並且將「靈感是必然的偶然」這個主張,以明確的組織例規加以體制化,這就是浩漢設計系統競爭優勢的奧祕。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李仁芳
自序
管理才是設計的競爭力 陳文龍
在多年工業設計的實踐中,我體會到材料、力量與形態之間的關係,換言之,也就是「力量加諸在材料之上而產生的形態與造型」。使用不同的材料加上各自相對應的合適力量,便可以塑造出預期的形態與造型。
試想像一下:想要折斷、扭曲一個物件,或將堅硬的鋼板變成為曲面的汽車外觀鈑金,或用塑膠顆粒生產出各種部件產品等,這些都需要借助物理性的「有形力量」才能完成。例如同樣是杯子,如果選用的材料是紙張、金屬、玻璃或瓷器,便會因為不同的材料、應用不同外力的形式,完成製作一個功能相同卻呈現出不同特質與形態的杯子。
隨著科技進步,「有形力量」的技術與應用不斷地改變與提升,使用的材料也更加精進,包括材質與表面處理如電鍍、塗裝,都會影響產品的造型與質感。今天只要得到這些應用的技術,也就能夠掌握「怎麼做」的技巧,而獲得與掌握這些技術並不難,且可以學習。但如果要決定「做什麼」與「為什麼要這樣做」,卻是相對困難而且不易複製的,必須靠著各個組織的發展策略、創造力、熱情、意識與企圖心才能完成,也就是說,這是一股「無形的力量」且是關鍵的力量,用來推動與支持你所要做與決定要做的事。
「材料+力量=形狀」其發展的方向除了功能考量,在今天更要去滿足市場的流行需求與消費者的慾望,因此工業設計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市場上的產品不論大小,都是以人本作為設計的訴求,新一代行銷模式的美感經濟因應成為風潮,廠商應用設計創造美力的競爭力,希望能給人們帶來整體愉悅的消費經驗。
若從另一個層面觀之,就算再知名的公司或品牌在設計新產品之前,對於「做什麼」與「為什麼要這樣做」都進行過嚴謹的分析與探討,並且努力提升美的附加價值,但也不能保證其產品在市場上就一定會成功。
浩漢設計因為與三陽母公司的關係,讓我們一路走來前後歷練了「In-house」與獨立設計公司兩種不同的專業角色,設計標的從本土品牌到ODM(設計加工),再到中國大陸的OBM(自有品牌),更從台灣市場進入中國大陸及國際市場。也因此,讓我們有機會看到許多不同產業的廠商如何看待設計這件事,以及他們如何應用設計的價值。
浩漢經歷許多設計作品的發想、完成、上市或不上市、成功或不成功的過程,更讓我深深體認到設計是否能夠發揮競爭力,其實管理才是重要的關鍵推力!不論是對一家小的設計公司或大企業皆是如此。
因此如何讓組織持續保有「有形力量+無形力量」的設計專業與動能,以及「企業+設計組織」如何發揮設計競爭力,便成了一直在從事設計服務業的我不斷學習、反思與努力的課題。
感謝遠流出版提供這次機會,讓我整理在浩漢20多年來經過實驗、調整並持續推動設計管理系統的點滴實務。在幾次更換本書的撰寫者之後,如冥冥中得到了眷顧,最後由齊若蘭老師主筆,以她豐富的經驗加上專業知識、敬業的態度,還有遠流團隊的一起引導、幫助,讓設計背景的我完成了管理知識外顯化的心願。我想這些從台灣出發的經驗應該可以為需要的人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鏡,並瞭解如何善用管理,讓設計創新美學發揮更高的競爭力。
後記
始終不變的堅持
本書主要在探討浩漢產品設計公司成立後,如何在母公司三陽的大力支持下,並且經過多年努力,建立起自己獨特的設計系統競爭力。
但其實不只企業如此,國家也一樣。台灣想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變成亞洲設計中心,政府同樣必須思考,台灣的的設計系統競爭力在哪裡?否則即使學校培養出優秀的設計人才,企業對設計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殷切,台灣仍然不見得能成為亞洲設計中心。
20多年來,浩漢隨著時代的巨輪向前推進,設計觸角延伸到不同的產品和技術領域,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藩籬,我深深感覺到,建立設計系統固然重要,但並不表示系統一旦建立好,公司就能高枕無憂。系統是有生命的,必須能因應環境的變化,與時俱進,不斷演化。但另一方面,在系統演化的道路上,又必須認清楚何者該變,何者不變;哪些做法應該修正,什麼時候又應該擇善固執,堅守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則。
變與不變之間的管理學
其實,管理很多時候談的正是像這樣的「變」與「不變」。美國企管大師柯林斯(Jim Collins)對此有深刻體悟,所以他在《基業長青》中強調「保存核心∕刺激進步」的重要,在《從A到A+》中更指出,卓越公司的領導人往往兼具兩種看似矛盾的特質:他們一方面謙沖為懷,另一方面又能有專業堅持的意志力。
本書一直強調建立設計系統競爭力的重要。但最後我想指出,不是系統建立了,公司就必然有競爭力。再好的系統,終究必須靠人來執行,因此領導人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蘋果公司新推出的筆電MacBook Air,輕薄的外殼一體成形,上面沒有半顆螺絲。要達到這樣的設計目標,必然會增加研發成本,但設計團隊也會從研發過程中累積寶貴的知識和經驗,創造出產品的獨特生命。面臨決策的關鍵時刻,如何取捨就端賴領導人的判斷與堅持。
今天浩漢雖然建立起自己的設計系統,但未來能否繼續向上提升,邁向卓越,其實還是未知之數。每一代的領導人是否都能始終如一地堅持設計品質,將是關鍵。
出版緣起
在此時此地推出《實戰智慧館》,基於下列兩個重要理由:其一,台灣社會經濟發展已到達了面對現實強烈競爭時,迫切渴求實際指導知識的階段,以尋求贏的策略;其二,我們的商業活動,也已從國內競爭的基礎擴大到國際競爭的新領域,數十年來,歷經大大小小商戰,積存了點點滴滴的實戰經驗,也確實到了整理彙編的時刻,把這些智慧留下來,以求未來面對更嚴酷的挑戰時,能有所憑藉與突破。
我們特別強調「實戰」,因為我們認為唯有在面對競爭對手強而有力的挑戰與壓力之下,為了求生、求勝而擬定的種種決策和執行過程,最值得我們珍惜。經驗來自每一場硬仗,所有的勝利成果,都是靠著參與者小心翼翼、步步為營而得到的。我們現在與未來最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行動家」,而不是缺乏實際商場作戰經驗、徒憑理想的「空想家」。
我們重視「智慧」。「智慧」是衝破難局、克敵致勝的關鍵所在。在實戰中,若缺乏智慧的導引,只恃暴虎馮河之勇,與莽夫有什麼不一樣?翻開行銷史上赫赫戰役,都是以智取勝,才能建立起榮耀的殿堂。孫子兵法云:「兵者,詭道也。」意思也明指在競爭場上,智慧的重要性與不可取代性。
《實戰智慧館》的基本精神就是提供實戰經驗,啟發經營智慧。每本書都以人人可以懂的文字語言,綜述整理,為未來建立「中國式管理」,鋪設牢固的基礎。
遠流出版公司《實戰智慧館》將繼續選擇優良讀物呈獻給國人。一方面請專人蒐集歐、美、日最新有關這類書籍譯介出版;另一方面,約聘專家學者對國人累積的經驗智慧,作深入的整編與研究。我們希望這兩條源流並行不悖,前者汲取先進國家的智慧,作為他山之石;後者則是強固我們經營根本的唯一門徑。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事,就必須立即去做。臺灣經濟的前途,或亦繫於有心人士,一起來參與譯介或撰述,集涓滴成洪流,為明日臺灣的繁榮共同奮鬥。
這套叢書的前53種,我們請到周浩正先生主持,他為叢書開拓了可觀的視野,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從第54種起,由蘇拾平先生主編,由於他有在傳播媒體工作的經驗,更豐實了叢書的內容;自第116種起,由鄭書慧先生接手主編,他個人在實務工作上有豐富的操作經驗;自第139種起,由政大科管所教授李仁芳博士擔任策劃,希望借重他在學界、企業界及出版界的長期工作心得,能為叢書的未來,繼續開創「前瞻」、「深廣」與「務實」的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