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在東京學專業、學語言,也學習在地生活。
準備到日本念書,對我來說本來是完全意料之外的一件事情。二○○七年因為轉職期間不想閒著,決定一邊學習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日文,一邊搜尋是否有合適的職缺。結果無心插柳柳成蔭,我竟對原本恐懼萬分的日文產生極大的興趣,進而決心到日本念書,並把日文學好。
由於日文沒有任何基礎,出發之前一年,我抱著必勝的決心,在臺灣花了半年讀日文留學先修班,星期一到五每天三小時日文課,從五十音開始學起。半年內我從完全不會五十音,考上了日檢二級。考上二級並完成日語中級課程之後,我更改課程計畫,每星期上三次小班制會話課,並外加一次兩小時家教課程全力衝刺高級班課程,又這樣過了半年。出發到日本前一整年,我全心準備日文,到日本後的兩個月,考上了日檢一級。
我大概是屬於比較心急的學生,希望自己能早日適應當地生活,並且減少在語言學校的時間,所以事前做了非常多語言方面的準備,最後我只讀了半年語言學校,就進入正規學校就讀。後來有許多人問我語言學校到底應該讀多久,該在臺灣先學好嗎?五十音都不會就可以直接飛過去日本嗎?其實我的看法會偏向參考個人需求,因為每個人的個性、習慣和學習進度都不同,設定的目標也不同。
在語言學校其實並不是只有學日文,而是一個讓外國學生對於新環境有緩衝階段的學習環境,同時是一個初步認識當地文化的管道,所以我通常會建議,看自己適應語言和環境的速度再做決定,不需要逼自己一定要如何。我當初雖有「省錢、省時間」的想法,但是就算我很快地如願考上日檢一級,也很快進入專門學校就讀,但在剛入學的頭幾個月,對於開口講話和聽力還是感到有些吃力。當時學會的日文動詞不夠多,也是第一次進入沒有日籍語言老師幫忙的學習環境,所以我曾經後悔自己步調太快,語言學校念不夠久。但是我鼓勵自己要勇敢面對,嘗試自主學習,因為不同的學習方法可以刺激不同的潛能,最後我還是克服了語言問題。所以我認為準備留學以及入學,考量自己的需求才最實際。專門學校和大學的環境和語言學校迥異,大多數同學都是日本人,當你真正進入日本人的生活圈,多少需要另一段適應期。
當初寫這本書,除了分享我在日本的生活體驗以及文化觀察,同時也希望能鼓勵即將赴日唸書的朋友,在語言學習以及學校課業之外,別忘了有許多人事物,值得多花心思感受、認識。所以我不會解釋如何申請學校,也沒有著墨太多學校生活,反而大量地描寫了在地生活的風貌。
申請珠寶飾品專門學校時,面試官田中先生問我:「妳為什麼想來日本唸書?」當時我很緊張,只回答了:「我想來學設計以及製作的技術。」田中先生對我說,他更希望我別忘了和日本人交流,認識日本文化,並且好好感受這裡的一切,希望我交到很多日本以及各國的好朋友。後來在日本將近三年的日子裡,我都牢記這番話,於是才有許多精彩有趣的事件,得以被記錄下來。
我自認這本書並不是留學指南,也不是旅行書,但卻又好像兩者都是,又或許更貼近我的生活記事。如果你認識我,我想你會在裡面看到更多不同的我,分享這幾年我在日本生活的故事。如果你還不認識我,希望我對東京生活的種種觀察與詮釋,能夠帶給你一些不同的留學印象,認識更不一樣的東京。
Nellis Chen陳逸瑄
推薦序
享受生活的過程,才是留學的關鍵。
藤田 謙
擔任逸瑄的導師大概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包含逸瑄在內,每年我都會接觸相當多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大多是來自韓國、臺灣、中國等亞洲國家,而且學生類型大致可以區分為兩種。一種是完全不像留學生的學生,一種是不管怎麼看都像留學生的學生。前者會融入留學國家當地的文化,擁有眾多當地的友人,並樂於嘗試各種新的挑戰。後者選擇和自己國家的人群聚,只憑自己一貫的想法行事,形成一種封閉式的社群關係。
我本身也有過留學的經驗,所以知道這種趨勢是世界性的。也就是說,無論到哪一個國家都會有這種現象。但是,哪一種模式才是值得鼓勵的,相信大家一目瞭然。要在國外開始新的生活固然大不易,但是驚訝也連連。所以能否「享受」這些過程,才是留學的關鍵。
逸瑄就是一位不像留學生的學生。在本書內容當中處處都可以看到,她觀察到了和自己想像中所不同的事物時,即使只是個不起眼的疑問,她也會興致勃勃地去體會。逸瑄時常跑來問我一些問題,而且總是會以不同的角度自行詮釋、感受,甚至是深入思考,這些都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也讓我對一些事物有了新的體會。其實不論是留學生本身,或是留學國家當地的人,雙方要能互相感受,並樂於接納彼此的差異是絕對必要的。
我認為本書並不是一部留學指南。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突破了留學的一般論,而用一位女性的個人觀點來描寫國外的生活。沒有墨守成規告訴大家該怎麼做的內容,對於大多數的讀者而言,相信會是倍感新鮮的。
最後,我誠摯地期待,今後還能看到逸瑄繼續向身邊的人,傳遞更多的訊息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