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是一位媽媽也是一位老師,處於這樣身分的人都知道唸故事給孩子聽有多重要!也因此,床邊故事就成了親子間每晚的溫馨時刻;有些故事書唸完一遍就未曾再唸第二遍,有些故事書是說了一遍又一遍……這本繪本到底該說幾次全憑兒子作主,這個溫馨時刻他是主角,也因此我漸漸了解孩子喜歡的類型書籍。及至兒子唸大班我仍未教他識字,但是母子兩人卻很快樂的玩味著繪本中的句子;有時模擬故事中的主角說話的口吻、神情、動作;有時運用神情輪流接力說故事;有時甚至演起戲來了。2003 年屏東縣舉辦幼兒說故事比賽,我鼓勵他為自己的幼稚園時期參加一次比賽,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他也很爽快的答應了。選定的故事是床邊故事互動最多的《明鑼移山》,我還在擔心他無法記住故事的內容,想不到他已在那兒學著故事中的智者吞雲吐霧,並且告訴明鑼(爸爸飾)移山之計。這一次的得獎給兒子一個大大的正增強,繪本的魅力在他心中開啟了花朵。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裡,兒子和同事的孩子窩在教室角落旁,聽著幼福出版社有聲書《西遊記》,這樣的情景發生了數次後,我了解兒子大概已經「移情別戀」了!我和他在網路上一起挑選他喜歡的故事。當有聲書寄來的那一刻,他喜悅不已。在每天例行性的家事忙完之後,總見兒子趴在音響前聽個不停,每次催促他上床都欲罷不能。有一天,他突然心血來潮說要演一場「孫悟空智鬥雙妖」讓我和先生觀賞。我除了訝異之外,還很想知道這個國字不識半個的幼稚園大班生如何演戲、如何說臺詞……看他將臥房中的枕頭、被單等拿來當道具;不僅一人飾演四個角色,旁白、對話、走位,在我看來雖然有些粗糙,不過能如此自得其樂而且還有模有樣,對故事的領悟必定下過一番心力。這一段維妙維肖的模仿影片成了兒子的最佳回憶。
進入小一我每天固定陪他拼音十分鐘、閱讀二十分鐘,選定的書籍是光復書局小寶貝系列(三)。從陪他唸拼音、唸語詞、唸句子,有時句子太多則玩一些小遊戲,讓他藉由玩忘記拼音的辛苦。從一頁一行再慢慢進入一頁兩行……結合學校推動的閱讀活動─紀錄閱讀心得每完成五十本就給予一百元的禮卷,再加一份爸爸給的玩具。在此強力的誘因獎勵之下,不知不覺中他已寫了一百五十本的閱讀存摺,也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小二那年,兒子正準備要參加全國體操比賽。教練在他放學後展開嚴密的訓練,每天大約練習到晚上八點左右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吃飯、洗澡、寫功課,一切就緒後約莫十一點鐘了。我催促他:「趕快睡覺!不要看書了,你還不累呀!」沒想到他卻回過頭來說:「看到書,我就不累了!」這頗讓我動容!暗中慶幸他已經懂得享受閱讀的樂趣了!
現在有愈來愈多的教師透過辦理活動(如:相聲、戲劇等)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閱讀各類書籍,我認為這是一種好現象,可作為教師教學實務參考,不僅從中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相較於以往純背誦的方式,更有助於強化記憶力。許多閱讀活動,邀請大人為孩子朗讀故事、說演故事培養共讀的樂趣。這些活動都是希望提升閱讀的品質,培養兒童帶得走的能力─閱讀。當學校積極推動各個階段的閱讀計畫時,我比較擔心的是,倘若無法與課程安排相互結合,這些計畫恐怕只能淪為「美麗的口號」,因為在正常課程之外,往往沒有太多的時間可進行閱讀活動。
過去香港教師用閱讀報告來評量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一學期要讀三十本書。現在的教法完全不同,學生改做閱讀檔案,可以藉由演戲、編廣播劇、即興劇、辯論等活動的方式來表現閱讀成果。此外,香港學校規定每天第一節課是「閱讀課」,除了閱讀之外什麼也不教,讓師生專心閱讀。香港政府也大刀闊斧改善學校的閱讀環境。現在香港每一個學校都有圖書館,並且在走廊、運動場、福利社都設有書,甚至洗手間也擺著書,讓學生隨時接觸到書籍。根據2007 年最新公布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在全球四十五個國家地區中,臺灣小學四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得第二十二名,遠遠落後其他國家。但是同為繁體中文教育的香港卻大幅躍升為全球第二,成績耀眼。更糟的是,臺灣學生每天看課外讀物的比例只有24%,排名全球倒數第一,遠遠低於40%的國際平均值。(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策劃.編著,2008:12)究竟臺灣的閱讀環境出了什麼問題?臺灣閱讀運動的下一步又該如何做?
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帶著幾位同仁去臺東,參觀學校聯合舉辦的閱讀成果發表會時,從活動中看見了孩子的自信與尊嚴。兒童劇表演過後幾天,到臺東初來國小拜訪老師。在教室裡,殷允芃不經意地翻閱著一本本裡面登記著學生借閱的紀錄,其中有個學生叫念慈的兩個月之內借了三十二本書,她問到念慈住的地方便前往尋找。念慈是個隔代教養的孩子,跟他的祖母住在一起。當殷允芃去尋找她時,她正在河邊洗衣服。「我們看到了念慈,她給我們一些啟發,一個很窮困的家庭裡,因為閱讀可以讓她們看見世界,可以有些想像,可以走出來。」(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策劃.編著,2008:148)而念慈正是這兒童劇裡的主角。柯華威認為,臺灣學生閱讀是為功課而非興趣,缺少獨自閱讀時間是關鍵原因。臺灣學生每天「為興趣而閱讀」的比例,低於國際平均,學生對閱讀時間並未特別珍惜。此外,她還建議老師應該多閱讀學生的作品,加強上課熱情與「說故事」技巧,才能吸引學生閱讀。(同上,15)
教師增加學生閱讀的策略很多,有說故事、畫故事、寫故事、演故事……這些都是可以強化學生閱讀興趣的活動;但倘若要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說、演閱讀內容則是少不了的。學生能將所閱讀文章轉述他人,又要讓人聽得懂,這些除了要說的有技巧之外,也要了解文章中的關鍵語言。而這究竟該如何指導,也依老師個人的專長、興趣而定。(鄭麗玉,2002:75)從以上的例子可看出,閱讀提升的趨勢已從純粹的靜態閱讀,轉至多元化、活動式的閱讀。相對的,把這種趨勢具體化為研究的使命,希望有朝一日能因「理論引導有功」而看到有優秀的多元化、活動式閱讀風氣的形成,也就成了我研究相關課題的一大動力。至於所要解決的問題,則在於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應用現今正流行的說、演故事方式來確保成效,及其所可以開展的面向。這是從我的「研究動機」所帶出來的「研究問題」,必然要由我自己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