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是一本偶然誕生的書。
多年不曾動筆,三月香港電影節放映拙作《流金歲月》修復版,邀稿。於是為文千來字。影節編輯來郵,只能節錄文字數百,惟恐不敬,請見諒。於是拿幾篇不長不短的千字文,不知如何是好。適逢影片上映在即, 門票尚餘八成, 於是添加數百字, 厚顏交付「蘋果樹下」,冀望登載,博求宣傳之效。孰知奸計得逞,上座激增。
為文見報,喜悅之情不在話下。於是第二周再蛇一篇「旭和道一號」,並附上電影劇照一張。編輯傳來董橋先生言,來文照刊,然照片稍俱娛樂版。奸計已破,立即懇請樓上畫家馬明先生趕繪插圖,再博宣傳。也算是影片放映前的自我推廣。
影片圓滿放映完畢, 與觀眾對話交流之時, 方知時至今日盛行「共同回憶」, 而自己已成一懷舊物品。於是膽敢將自己戀愛的一生,呈獻讀者,冀望耐心聆聽。對不起,別誤解,是與電影戀愛的一生。
電影啟發了我的童年,豐富了我的一生。其實每個人的故事都同樣:成功與失敗、快樂與悲傷,有些人對不起你,有些人你對不起,有的多些,有些少點,結局雖說大有分別,其實想通還是一樣。
於是我勇敢的寫,某些感恩,泰半懺悔,並非尋求原諒或認同,只是客觀地把這一生的情信拿出來與眾共享,希望這段看似纏綿卻無可厚非的愛情,仍然真摯。
是的,希望我們仍然真摯。
因此這書本中每個人物,無論具名與否,都是千真萬確。起碼在我浮沉的記憶中如此這般。有時想去追尋某些的樣貌,卻怎樣也拼湊不來。像是古亭國小的謝蜜老師, 她並沒做過任何令我畢生難忘的事,但是卻終生記得她的姓與名,因為她是我第一位老師。聖保羅的熊鳳嬋老師,則由於她的冷艷與從無重複的旗袍,再加上認真的教學態度,只要閉上眼瞼,她的相貌立即浮現。又是不久前,在馬路上經過一位坐輪椅的女士,似曾相識,我轉回借問:妳是陳清梅老師?她慈祥地說:是的,但是你要告訴我你的名字,我現在記不得樣子。我報上本名楊曼石, 她說你現在是有名的導演。頓時一股暖流湧上心頭。在這繁忙現實的物質社會,居然還有春風化雨的感覺。
這些人與物,都不曾在相簿中留下寫真,亦或是在歲月轉移中遺失。想起自己也還曾是為他人攝真乞食之人,怎會對照片的保存如此忽視?畢竟因為自己拍攝名人明星,再加上一些天生的交際本能,才有今天《楊凡時間》的出現。不珍惜就是忘本。
於是想找尋第一張付印海報的照片,那是一九六七年盧景文在香港大會堂的「歌劇選曲」,捎了個伊媚兒給盧老師,他說事隔多年,有些難度。於是想到照片的主角江樺女士,年青音樂才俊高小弟,神通廣大,不消一句鐘,馬上聯絡,原來幾乎半個世紀之後,她還是在香港莘莘教學。到九龍城見到江老師,完全看不出她已年逾八十,身型高挑,步伐輕盈,談話間,對人生的寬容與感恩盡顯在美麗的嗓音間。她送了一本自己的故事《江樺唱情歌》,樸素的文字與印刷,完全海上閨秀風格大家,再附加音樂上的超然造詣,本應像馬利亞卡拉斯般母儀天下,然而在這快遞的社會,仍然如此淡定。感謝她借出當年的照片,忽然愧疚自己這本浮華回憶,微不足道。
的而且確,我的一生散漫不羈,零亂不堪,組織能力一如影評道訴我的電影劇本。許多稿件或照片都相繼失散,曾嘲笑若誰人寫我則自尋煩惱,孰知今日楊凡寫楊凡,某些存在記憶的影像,則需四處張羅, 除了感謝江樺老師、胡燕妮小姐、泰迪羅賓先生提供我失傳的照片,更加感謝「國際攝影」高仲奇先生,他的林黛與李麗華確實豐富了許多人的想像。特別感謝古老師與邁克先生和皇姐在初稿及定版期間不厭其煩為文校對。至於文中有些人名地名與電影片名,前後有別,諸如好萊塢、荷李活、坎城、康城、賓漢、賓虛等等,我只能說這些翻譯文字,在腦海中因地而異,回憶是屬於台灣時期就坎城吧,屬於香港或以後的日子當然是荷李活。
一件事能從開始到完成,是靠著多許人的善意與支持。更加感謝董橋和編輯林先生, 以及讀過我文章的朋友,你們才是我最大的動力與支持。套用田納西維廉斯在《慾望街車》對白,I have always depended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最後,我希望這是一本還有點感觸的書。
2011年11月6日於香港干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