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霸業崛起的大謀略家-劉邦
編者 李偉
關於劉邦,二千多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直到現在仍沒有一個較公正的評價。這樣的人物,頗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一番。劉邦是一個相當有趣的人,在很多人眼裡,他形同無賴,整天滿口粗話,既善變又狡猾,但很多時候,他又相當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待人寬容而有度量,做起事來不太計較利害關係。他有情有義,常將自己比作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並常以此而洋洋得意。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出身於平民階層的皇帝,也是第一位成功地將中國版圖擴展至極限的大帝。他的成功,無論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讓許多人大惑不解。這位一向被人看作是小混混、小無賴式的人物,竟然在秦朝末年那個極度動盪不安的惡劣環境中,與群雄爭強鬥狠,並最終打敗了有史以來最強大勇猛的對手項羽。
這樣一個每戰必敗、攻無有克的弱勢人物,憑什麼打敗了最強大的西楚霸王,搖身一變,從一個仰人鼻息的可憐蟲變成了抬頭挺胸、傲視寰宇的千古大帝?這些問題,直到現在仍讓人爭論不休,一位來自西方的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卻對劉邦作出了極高的評價,在這位外國人看來,劉邦是「人類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凱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高祖劉邦。凱撒未能目睹羅馬帝國的建立及文明的興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劉邦卻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其實,對於成功的原因,劉邦自己就曾作出過相當不錯的總結: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糧,暢通糧道,我不如蕭何;運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能任用這三位人中英傑,極度調動他們的聰明才智,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有一個范增都用不好,這是他所以失敗的原因!」
「伐無道,誅暴秦」,迎來統一皇朝的新歲月,但人們頭腦中仍在做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美夢。嬴政能當皇帝,我為什麼就不能?於是,亂紛紛的歷史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
一場鴻門宴,拉開了楚漢逐鹿那激盪人心的雄壯話劇。楚漢相爭之際,項羽雖憑藉作戰天才而屢戰屢勝,但在戰略方面卻讓劉邦掌有漢中、關中,韓信又已攻略魏、代、趙之地,江南大本營的九江王英布叛離,衡山王、臨江王保持中立。項羽自己正陷入滎陽、成為之戰局,補給線又屢被彭越的游擊戰攻破,不得不東西來回疲於奔命。他將戰場局限於自己統有的梁地,在自己家裡和敵人打仗,自然是愈來愈不利,而明顯地露出敗象來。楚漢相爭四年的時間,是從劉邦入關、秦王子嬰投降時算起,因此頭一年包括了鴻門劍宴、項羽分封天下、劉邦被迫退入漢中等事件。
這段期間,劉邦完全處於挨打狀態,根本談不上有什麼「爭」事發生。從劉邦漢中拜韓信為大將開始,被後世稱為「兵仙」的韓信,暗渡陳倉、併吞三秦,才算正式進入了楚漢對抗。劉邦一開始在戰略上便採取聯合諸侯以對抗項羽的方式,但項羽卻仍實行唯我獨尊、猛獅對抗猴群的策略,即使連江南原屬班底的諸侯他也沒有特別拉攏,因此造成劉邦有遊說九江王英布的機會。
彭城大敗的結果,顯示劉邦在作戰指揮方面的確不是項羽的對手。由於對彼此能力的錯誤評估,使劉邦陷入空前絕後的危機,而項羽之所以無法在這次決戰中殲滅劉邦,應屬天運所致。
從此以後,劉邦也絕不肯再和項羽進行會戰,但他選擇滎陽和成為作對峙的地點,卻是非常高明的策略。不論在糧食補給或地利上,滎陽戰線的敖倉糧庫和成為天險,都足以讓勇猛無敵的項羽英雄無用武之地。雖然其間數度被迫撤離,但劉邦仍有效地在周邊封鎖住楚軍對關中地區的攻擊。相反地,項羽不論如何努力,也占不了多大的便宜。彭城大敗後,劉邦最成功的戰略是拉攏了九江的英布和梁地的彭越。這兩人傾向劉邦,無疑斷了項羽的左右手,項羽之所以始終無力攻破劉邦的滎陽防線,失去這兩股力量的協助應數最大原因。
只要守住滎陽,劉邦便立於不敗之地。接著劉邦在戰略上的優勢便一路領先,在這方面功勞最大的人應數韓信。收服魏國、代國和趙國,已讓劉邦取得了絕對優勢,不論是他統轄的地區、人口或糧秣,在這一年多時間都成長好幾倍。相反地,項羽的力量卻愈來愈少,已完全呈現了敗象。最後爭勝的關鍵在齊國。項羽在滎陽僵局下,仍派出數十萬兵馬給龍且,顯示他也看出了這個危機;不過此時大勢已去,扳回劣勢的機會不大了。濰水之戰可以說是楚漢相爭的最大關鍵,但項羽在危機中仍選擇和自己比較相像的龍且,而不是和他可以互補的鍾離昧,因而喪失了最後的機會,等到韓信收復齊地後,項羽便只有烏江自刎的份了。
歷史並不對昔日的貴族之後格外垂青,也不讓出身布衣、俠居於鄉間的小小亭長失去機遇。歷史是公正的。誰能順應潮流,抓住時代趨勢,順乎廣大民心,誰就能取得問鼎中原的最後成功。只恃匹夫之勇,看不到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既抓不住人心,又不會講智謀的人,最後只能成為失敗的逐鹿者,成為抱恨終生的自刎「英雄」。很多史學家和小說家在談及項羽和劉邦的楚漢相爭時,大多認為劉邦長於巧計、善於欺敵,項羽則過分魯直、拙於用人,這是項羽在最後關頭輸給劉邦的最主要因素。千秋功過,後人評說。然而,這種評說,在很多時候,都是不太公允的。劉邦便是在這種不公允的評說中,被後人褒貶了千多年的一個典型。所幸,終於有人站出來替他說上幾句公道話,還予歷史本來的面目。
歷史是不能欺騙的。欺騙歷史,就等於欺騙了自己。
導讀推薦
平民皇帝 劉邦 ── 彈性領導的弱勢大贏家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 廖彥博
近十幾年來,有許多連續劇、電影以「楚漢相爭」——也就是項羽和劉邦爭天下作為主題,而無論在這些作品當中,劉邦被塑造成正面還是負面角色,秦末天下大亂以來,最後的贏家仍歸劉邦,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事實。綜觀中國歷史,出身寒微,不靠家世,最後能夠平定四海、成就大業的,只有漢高祖劉邦與明太祖朱元璋兩人(如果將近代史也算進來,則毛澤東也勉強可以入列);而相較於明太祖勞心勞力、廢除宰相,直統六部,以一人治天下,自以為立下萬世不拔的規模,然而身死數十年後,制度規模就已全然無法適用;劉邦收拾秦末大亂的餘燼,與民休息,不事更張。如果要論及「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舉重若輕、借力施力、遊刃有餘,那麼劉邦更是在朱元璋之上。
秦失天下,以致群雄逐鹿,而逐鹿「群雄」裡面,藏龍臥虎,個個非簡單人物。讓我們先看看劉邦想要推翻的大秦帝國。秦朝是由秦王嬴政建立的,這可不是個簡單人物,他十三歲即王位,先後掃除權臣呂不韋、嫪毐,接著掃滅六國,一統寰宇,自認功德超越三皇五帝,所以自稱「始皇帝」,算得上是千古一帝。結果,他所建立的大一統秦朝,竟只維持了短短十五年!而劉邦創立的漢朝,僅以定都長安的西漢論,就享國達兩百一十五年(西元前二○六至西元九年)。這其中的差異,值得我們深思。
再看劉邦爭天下過程中遇到的對手。在秦政權失去控制力時,最先起來舉旗造亂的,雖然是老百姓(陳勝、吳廣),但具有實力而能夠組織起局面的,還是原先的六國貴族。在六國貴族當中,以原先楚國的勢力最為強大,反抗秦朝的決心也最強烈,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當時天下群雄當中,最為雄姿英發的,莫過於西楚霸王項羽,也是出身楚國貴族。項羽,力能拔山,氣魄蓋世,衝鋒陷陣,天下無雙;他曾經豪氣干雲,指點江山,分封天下,並且三番兩次把競爭對手劉邦打得抱頭鼠竄,好幾回合讓劉邦命懸一髮。但是,同樣這位項羽,逐走亞父范增,敗於劉邦背信突襲,最後窮途末路,霸王別姬,一闕楚歌,竟然唱垮十萬大軍,而終於自刎烏江,徒留遺恨!
再讓我們回頭來看本書的男主角,也就是舉兵抗秦、與楚爭霸的劉邦。論家世,劉邦不過是泗水沛縣一普通農戶之子;論出身,劉邦年少時性格輕佻,沒有人看得起,及長,只不過擔任泗水亭長,約略等同於今日的里長;論領導統御的才幹,韓信曾說劉邦只能率領十萬之眾,而這還是客氣的溢美之詞,戰場上的劉邦,統兵作戰,屢屢失敗;論為人的氣質,劉邦書讀不多,粗俗不堪,不但鄙視儒生,更屢次背信棄義、說話不算話,甚至還曾在兵敗逃亡時,幾次拋棄家人,父母妻小遭到項羽俘虜,也能忍情的說出「若烹我父,請分我一杯羹」這樣的話來。如此性格、如此面目的劉邦,與對手項羽的出身、家世、戰場魅力和氣質比起來,相差真是不可以道里計!
但是,透過這樣的比較,勢必會引出一個問題:這樣的劉邦,為什麼是最後翻轉局勢的霸者?為什麼有明顯缺陷的劉邦,是弱勢崛起的大贏家?
誠然,劉邦沒有家世,沒有信用,不愛讀書,不懂帶兵;他更是愛講大話,愛罵髒話、愛說謊話的領導者,然而通觀《霸業崛起的大謀略家──劉邦》一書,劉邦善用自身特長的能耐,隨時修正缺失的能力,貫穿他的一生,鮮活躍然於紙上,這正是他由平民崛起,翻轉形勢,成就偉業的最重要關鍵。簡單歸納起來,劉邦是一位懂得「彈性領導」的弱勢大贏家。
《霸業崛起的大謀略家──劉邦》向我們完整展示了這個「彈性領導」的統御祕訣:由於胸無點墨,他懂得傾聽;由於本身條件不佳,他懂得用人不疑,信任授權;由於身處弱勢,他懂得急中生智、能屈能伸,扮醜賣乖、隱藏實力;最後,劉邦記取失敗的教訓,快速重整旗鼓的能力,在當時的群雄之中,更無人能出其右。劉邦不是不會失敗,也不是從不驕傲忘形,但是這些特質,卻能夠像交響樂反覆出現的主旋律那樣,貫穿在劉邦創業(爭天下)與管理(治天下)的人生階段當中。簡而言之,劉邦的一生,唯一不變的,就是「彈性」二字。
劉邦的弱勢成功,後來成為歷史上的經典,是許多後世人物爭相仿效的對象。學到一部分,就有可能成就事業,就拿三國時代來說:局面最大的曹操,其實在創業過程中,走的就是劉邦「水無常形」的彈性路線,只不過他在統一中原之後,這種風格就慢慢的失去了。打著漢朝皇室招牌的劉備,在他和諸葛亮的君臣際遇上,把「用人不疑」這四個字,發揮到極致。而善於隱忍待機的孫權,更是「能屈能伸」的代表人物。
本書將這種彈性領導統御的風格,轉化成當代讀者可以消化吸收的語言,作了巨細靡遺的詮釋。而做為人生成功謀略的寶典,這本書不僅告訴我們劉邦成功的祕訣,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提示我們:該怎麼向劉邦看齊。當然,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我們還像劉邦那樣,看到秦始皇出巡的車馬陣勢,就立下「大丈夫當如是」的志願,想當皇帝,未免也太不切實際。但是,如果各位賢明的讀者,在己身學歷、家世條件樣樣不如人的情況下,想要在職場出人頭地;如果身為中級主管的你,對上對下都感覺疲於應付;又如果,你面對前所未有的強敵,對方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或者你的事業遭遇了突如其來的打擊重挫,幾乎失去了重新奮鬥的勇氣;甚至如果,你曾經栽培、信賴的部屬,在事業壯大之後,卻反過頭來威脅你,搶走你的生意……。本書會是讀者們尋求從弱勢∕頹勢之中奮起的一帖知識彈藥庫、思想大補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