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歷史是知性推理遊戲
我想,大部分人在學生時代應該都不喜歡歷史課。我也是。想當年為了應付考試,為了死背那些歷史大事年表,真不知摔過幾次歷史課本。
那我到底自何時迷上歷史呢?這和我以前迷上現代推理小說有關。高中時代至三十五歲左右,我讀的小說幾乎全是現代推理小說。而且不限日本推理小說,英、美翻譯推理小說也不放過。
後來不知為何,我對現代推理小說不再感興趣。可能因為讀太多,反倒膩了;也可能因為時代變了,很難再找到「作家提供線索讓讀者解謎」的本格推理小說。不過,奇幻小說、恐怖小說、懸疑小說、時代小說、歷史小說之類的讀物卻始終百看不厭。畢竟上述小說中幾乎都有推理因素存在。
歷史小說中又有個「歷史推理」類別,小說內容主要描述歷史上某一起著名事件或懸案,而且幾乎所有讀者都知道小說中的主角以及事件的來龍去脈。但小說家應用各種現有的真實史料,有時再創造幾個虛構人物,讓真實與虛假混淆,以推理小說方式重新架構歷史事件,並進行考證,繼而展現自己對該歷史事件或懸案的觀點。這種歷史推理小說非常有趣。
倘若讓十位歷史推理小說家動筆寫同一起歷史懸案,真相可能就有十種。小說家從眾多史料中找出他們想要的蛛絲線索,再條條有理地將這些線索聯繫起來,最後演繹歸納出自己的結論。
讀者在事前當然已知道該歷史事件的結果。花錢買歷史推理小說的目的,主要是想看看小說家會如何整理史料、如何由果以溯因、如何從大眾已知的答案反求該案件的真相。
比如說,一加一等於二;但如果只給你一個答案「二」,讓你去填前面的數學公式,你是不是會興趣大增?畢竟答案是「二」的數學公式並非只有加法。
這大概正是我逐漸遠離現代推理小說,轉而迷上歷史推理小說的主因吧。
正如人死不能復生,歷史事件的結果永遠不變,但該事件的過程和真相卻有無數種可能性。這種遊戲不是很好玩嗎?
舉例來說,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茶人千利休,因得罪了豐臣秀吉,被迫切腹自殺,這是不變的結果。但豐臣秀吉為何命千利休切腹呢?至今仍沒有人知道真正理由,連專家學者也眾說紛紜。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千利休都死了,幹嘛追查他為何切腹自殺的理由。這正是歷史推理迷願意掏腰包買歷史推理小說的原因。甲作家和乙作家從同樣史料中推理得出的真相絕對不一樣,十人十色,非常有趣。
只是,該如何判斷哪位作家對哪一起歷史事件的推理真相最具說服力,則全看讀者具有多少歷史知識存檔。也因此,歷史推理小說亦是小說家和歷史迷讀者之間的一種隱形知性競技遊戲。
追查某歷史事件時,我們不能只鎖定與該事件有關的人物與發生年代。例如有一對情侶在今年分手,我們能說那對情侶在今年某月因某事吵架,所以決定分手嗎?事情有這麼簡單嗎?分手的理由可能還要追溯到過去累積的種種因素,甚至牽涉到彼此的親人和朋友。
千利休被迫切腹的例子也一樣。為何天下人的豐臣秀吉會如此重懲一庶民身分的茶人?
我們若拋開豐臣秀吉和千利休的身分對比,只追索「茶人」這條線索,並仔細翻閱與茶道有關的史料書籍,便可以發現此事件和織田信長死於本能寺的事件有關。
按歷史結果看,率兵襲擊本能寺的當事人是明智光秀。但前一天夜晚,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舉辦茶會,接著變成酒會,最後是圍棋對弈。本能寺事件發生時,參與茶會的公卿、富商與茶人均自現場逃脫,並順手牽羊帶走織田信長珍藏的掛軸。
織田信長死於一五八二年,所有人都認為掛軸也在本能寺燒毀。
然而,八、九年後,千利休主辦的茶會中突然出現眾人認為早在本能寺燒毀的掛軸時,秀吉看到後作何感想呢?是不是會心生疑惑,重新暗地調查本能寺之變的幕後陰謀?即便千利休與本能寺之變無關,秀吉是否會懲一儆百,再不為人知地逐一處死相關茶人,順便滅掉當時財界富商和茶人聚集的自治都市呢?
從「茶人」這條線索追查,會得出與一般說法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真相:
原來織田信長死在當時的財界人手上。
如此換個角度追查下去,歷史是不是就變成非常有趣的知性遊戲呢?
只是,讀者若不知道千利休是何人,亦不清楚織田信長是怎麼死的,這場遊戲就玩不起來。因此我才會說,歷史推理讀物是作家和讀者之間的隱形知性競技遊戲。
動筆寫這部書之前,我原本預計依循第一部《戰國日本》的構成,將篇目分為軍師、背叛、友情、親情、暗殺等幾大類,再以人物為主,闡述並推理日本戰國時代的各種懸案。不料,寫著寫著,最後竟變成七個人物。
主編要我寫一篇前言,說明為何選擇這些人物為主角的原因。
坦白說,並非我刻意選擇這些人物,而是寫完一篇後,腦中自然會浮出和上一篇文章有密切關係的人物。除了〈甲斐姬〉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其他人物均是一體關係,沒法分開。
既然以人物為主,我就不能輕描淡寫地只介紹他們的生平,至少要說明事件背景和當時的風俗習慣,並按歷史推理迷的慣例進行考證,最後總結出我的看法。
寫到最後,我才發覺原來我選了這七個人物。但我發誓,這七個人物不是我刻意挑出,而是他們自己跳出來要我寫的。
無奈字數有限,許多細節只能跳過。即便省略不少相關事件,我仍有點擔心對外國讀者來說,內容會不會太深入?畢竟對漢文圈讀者來說,這不是耳熟能詳的中國歷史,而是用中文寫成的外國歷史。
倘若讀者能咀嚼並消化這部書的內容,我便有信心繼續寫《戰國日本Ⅲ》。
請各位多多捧場並鼓勵,讓出版公司持續出版此系列的後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