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藏在味蕾裡的人文∕北雁
讀完巴陵的美食專欄,無不驚訝,無不興奮。
如今,大多數文人都時興「閉門造車」,一支筆或一台電腦就可以創造了,寫出來的作品和生活無關,只停留在臆想之中。而在此書中,作者卻把大把的光陰耗費在吃喝行走上,且以吃為藝術,以美食為研究,把「吃喝玩樂」寫得栩栩如生,讓讀者感受視覺上美感的同時,更是味蕾上的一種刺激和精神上的一種享受。作者把旅行當成一種對美食的探索,把獨具特色的美食當成對地域文化的一種考究。所以,我認為他是一個「行走的美食家」。
作者遊走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思考著美食故事和人文氣息,從瑣碎的文字中可以窺探出他對美食的熱衷,以及對美食文化的精闢論述。在行走的路上,他肆意尋找旅途的美食,把旅行當作美食探秘的線路,發掘隱藏在當地民居深處的人文素養以及美食的存在意義。走在味覺的邊緣,不為味覺所迷失,卻以一個邊緣人的姿態更清楚地看到了美食中所深藏的文化故事和人文歷史,把人文與美食,把美食與故事聯繫起來,讓讀者不知不覺陶醉其中。書中作者尤其是在「西部食旅」一輯中所談到的西部美食和故事,就連我這個西北人也感到自愧。
在大西北黃土地上生活二十餘載,我也說不出幾個地道的西部菜式,更不要說它裡面深藏的故事和人文素養了。而作者作為一個南方人,卻對西部美食有如此之深的瞭解,足見作者對美食文化研究如此深邃。他每走過一寸土地,都留給讀者一段美食故事,讓我在讀書時,時有一種衝動,想踩踏著作者的腳印游走大江南北,品嚐南北特色美食,那將是多麼的愜意!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美食蘊藏一方人文。本書看似寫美食,其實更多是寫心情,講故事,談人文,把美食所散發出來的味道和人文氣息相結合,用自己的所聞所見去感知和領悟。縱觀古今中外,有無數的饕餮者,也有許多食學家,但真正可以稱得上美食家的人卻極少。其主要原因就是《禮記.中庸第三十一》中所說的「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很多美食著作把更多的筆墨浪費在寫「吃」上,卻很少談到「味」。其實,美食留給人們記憶最深刻的並非精巧的製作和吃法,而是「味」。如臭豆腐的製作鮮有人知,可臭豆腐卻臭名遠揚,正是因為它的「味」。關於味,這裡有美食散發出來的味道,也有作者通過美食所挖掘和察覺的地域人文氣息。前者是一種外顯的味,可以用器官直接感知和判斷;而後者是一種潛在的味,卻需要作者去挖掘和感悟。無論春天秋冬,作者行走大江南北,吃遍天下美食,一個「味」字,我想是作者的食旅之獲,我認為也是此書的魂。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讀完巴陵此書,我卻要說:「書中自有真性情,書中自有味先行。」寫作美食文章最需要真性情,沒有真性情品不出食美味。那些偉大的美食家,但凡都特別發達味蕾,把美食咀嚼在口中,從心中飄溢出美食所體現出的人文味。創作美食文字更需要一種感覺,源自於對美食中「味」的感知。很多文人的文字太過矯情,有過多的情,卻沒有了真,讀來也索然無味。巴陵多以自己親生親歷來寫美食心情,把「味」作為他創作的基調,此真性情之人,時下美食界鮮有之。
巴陵文筆清新,意蘊深沉。從書中文章的標題看,像是一個菜單,可一看內容,卻發現每個看似簡單的菜單式標題下,卻都藏著無數鮮為人知的美食故事,有作者親身親歷的,也有作者研習考究的,讀來情真意切,收穫頗多。可以說,此書既是一部美食著作,又是一部旅行佳作。巴陵說:「人生如美食,都需要自己去品味和嘗試,真正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吃,最能讓人看到人性的一面。吃出味,體現了作者對於吃的研究和吃的藝術追求,古今美食家如此,巴陵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