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邁向智慧的深度心理歷程∕莫瑞.史丹
在《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一書中,榮格寫到他和中國文化接觸的重要性。在一段密集內省與孤立時期之後,他接到來自衛禮賢(Richard Wilhelm)的邀請,要他撰寫一篇有關道家鍊金專論《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的心理評論。「我立刻貪婪地吞噬著那篇手稿,因為那篇文章的內容對我在曼陀羅與中心繞行的觀念方面,有夢想不到的肯定。那是第一個打破我孤立狀態的事件。」(197頁)這篇文章所肯定的是榮格日益增長的覺知:「心靈發展的目標是自己(self),並沒有線性的演進,有的只是一種對自己的繞行。單一形式的發展頂多也只存在開始時期;之後,每件事都指向核心。」(196頁)榮格用來稱呼終生心理發展的名詞就是個體化individuation)。
即使在四十年榮格分析師的執業之後,這種邁向智慧的深度心理歷程仍然持續令我著迷。我比以前更加肯定,對於這個歷程的意義和動力有些瞭解的人,比起那些陷在其中卻渾然未覺的人,會有更好的表現,尤其是在危機時刻。顯然人們在人生旅途中的某些時刻會需要有所指引。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人們瞭解在生命旅程所有階段的心理與靈性發展的意義,並協助他們深化其個體化歷程,尤其是在生命的後半部。或許它也可以為那些覺得失落和脆弱的人帶來希望。
從榮格的觀點來看,心理發展是個終生的歷程;就這種意義而言,它和生理發展有所不同。生理發展在成年早期就達到了顛峰,接著從此就多少穩定地走向下坡。它也和認知發展不一樣,認知發展可能在早年就達到顛峰,就像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一樣,接著就呈現一種高原期,然後在老年逐漸衰敗。而心理發展遵循的是一條不同的路徑,它深入智慧並且很有潛力地延伸到有深度的老年時期。
許多研究都專注在早年的情緒發展,其中以母嬰的對偶關係為傲人的聚光焦點。許多研究已經強調過早年依附關係的重要性了,不完全或不適當的情感聯結(bonding)會造成精神病症的後果(例如:邊緣型人格違常及其他的性格違常),這是最經典的發現。青少年階段也受到熱烈的檢視,這個時期個人所形成的心理社會認同,似乎成為此時期歷練變化與磨難的焦點意義。至於中年,發展的焦點必須是要和認同態度的根本轉變有關,由自我的認同(ego identity)轉向自己的認同(self identity)。如果這種轉化進行得不好,其結果可能造成一個惹人厭的、憤怒的、自戀式的固著後半生。中年的正向結果預告了老年漸增的創生能力、智慧以及意識的超越性面向。
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轉化的目的在於更進一步開展人格潛在的個體性。個體性和個人主義應該被視為大不相同。個人主義經常隱含著自我主義及一種自戀式的自我重要感,並從社群價值與合作關係中抽離出來。個體化一詞,指的是一輩子的人格發展,它是指在個人所居住的家族和文化脈絡下,從一種萌芽狀態以弧形和螺旋形方式向前移動,而最終能夠讓人格的最大潛力得到更充實而完全的表達。在往後階段,它更超越了家庭與文化層次而承擔更深的向度,在殊象之內展現普世價值。如果前半生的目標是在發展一個健康的自我,以適當地調適文化和環境的狀況,那麼,後半生的目標就是在超越自我之後,獲得一種象徵性中心的意識感。中年的轉化是從前者邁向後者的重要關鍵。
我很高興這本書現在將以中文的面貌出現。它能在如此古老而有特色的文化找到一席之地,想來就是莫大的欣喜。
導讀
透過個體化邁向更完整的人類意識
黃璧惠(臺北榮格發展小組成員,本書審閱者)
繼 2009年九月榮格的《紅書》出版之後,近年榮格相關的書籍也如雨後春筍般在中文世界相繼出版問世。但榮格深度的分析心理學若僅止於理論或純粹知識面的探討,偏離了對人的關切,則未免可惜。人類心靈的集體面向,離不了單一個人的組成,但每一個個人在文明的歷史脈絡與精神瀚海當中都不是一座孤島,我們個人所經歷的也是集體文化精神體的原型烙痕,原型的力量透過無意識的象徵不斷向我們傳遞永恆與更迭交互的訊息。我們有幸在這樣的歷史時空中遭逢榮格,因他無畏地前進人類心靈中語言無法道盡的荒原,為我們畫下了心靈的地圖,使現代的心理學有一種可以論說的語言去描述心靈當中難以言傳的概念與界域。於是現代的心靈在面對人類古老的存在議題時,得以有一種新的靈性概念平台與內在工作方法,讓人性得以立足而靈性得以彰顯。
《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作者莫瑞.史丹博士曾任國際分析心理學會會長,目前擔任瑞士分析心理學國際學校(International Schoo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Zurich)校長,本身擁有耶魯大學英文系學士、耶魯大學神學碩士、芝加哥大學宗教與心理研究博士學位,對於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的介紹著有許多的專論,其中《榮格心靈地圖》在國內已有中譯版。在《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書中,作者以身為榮格分析師四十幾年的經驗,直接從個人的發展著手,全書的內容不在呈現榮格理論的心靈地圖,而是以旅程的概念來闡述榮格個體化的原則,如何讓無意識的內容物意識化,及進行個人及集體意識的發展工作,使個人與集體的生命邁向更整合的境界。
因此,本書對於想要一窺榮格思想堂奧,卻又恐迷失在其博大深奧理路當中的讀者而言,不失為一本很好的入門書。榮格雖然學問通古博今,涉獵甚廣,但他畢竟是以精神科醫師的角度出發,關切的終究還是環繞著人的發展與存在意義的開顯打轉,因此榮格個體化概念下的人格發展是繞行的旅程,不斷繞著個人發展的核心和自性的開顯而進行。而理論的點綴終究要回到人的發展來思考,才更能讓理論鮮活地敘說著人性的語言。
許多人初接觸到榮格個體化的概念時,會以為個體化和個人主義的自我發展是相似的概念,但其實這是常見的誤解。個體化是一種動力、驅力,有時候在個體生命的某個階段是種強制命令,一種來自無意識的要求,要求個體體現完整的自己而變得真實。在第一章,作者首先反駁馬丁、布伯對榮格個體化概念的誤解,接著以鍊金術的分離和合體的概念來介紹榮格的個體化歷程的雙重運動。首先個人必須進行分離的工作,將自己從小到大在無意識中建立的各種認同狀態予以鬆動,以解除個人受縛於集體性的人格面具之禁錮。
但是當這些深根柢固的認同鬆動之後,就會面臨來自無意識原型意象的挑戰。個體化的分離任務之一,就是還必須從原型意象的擄獲當中奮力掙脫出來。在經過分離的運動之後,個體的意識產生一個鏡映的場域,讓各種認同可以進出其中而不會黏縛其上,也就可以擺脫個人過去強迫性的重複模式了。這種淨化作用,使得個體化第二階段的合體工作得以進行。在第二階段的合體工作中,以「超越功能」的方式來整合無意識當中的內涵,並在諸多共時性事件的幫助與「生命引線」的引導下,使個體的生命推向更擴展而完整的境界。
由於個體化的歷程超越佛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與自體心理學的個人層次,而碰觸到集體無意識中的靈魂層面,因此個體化的歷程中經常伴隨著具有神性色彩的靈啟經驗。在第二章中,作者討論到靈啟經驗在個體化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區別具有靈性的個體化歷程和宗教信仰上追求與神合一的最高密契體驗,並不相同。而具有神性色彩的靈啟經驗也同時具有陰影面,對個人和集體都可能出現破壞性的擄獲狀態,因此需加以澄清與辨識。
除了宗教領域之外,榮格分析心理學也經常借重童話來闡述個體化歷程中個人與無意識奮鬥的心理過程。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作者分別以兩則童話故事來說明男性和女性的個體化歷程。第三章是以格林童話「白蛇」來說明啟蒙儀式如何開啟個體化歷程,及完整的個體化歷程當中會出現的重要里程碑。第四章則以格林童話「森林裡的老婦人」來說明女性如何掙脫負向母親的陰影擄獲狀態而保持意識的覺知,進而選擇單純,解救了內在的阿尼姆斯以進行個體化的歷程。
在第五章,作者以希臘神話中不完美的跛足天神赫菲斯特斯的故事來說明在父系霸權文化下受迫的母性,如何意氣用事地生下象徵低自尊的跛足小孩並將其拋棄,這個天生不完美的孩子又是如何在海洋仙女的滋養下成長茁壯。而赫菲斯特斯對母親的報復,又是如何經過戴奧尼索斯的酒神文化治療而得到原諒與痊癒。跛足象徵著自我的低自尊,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這樣的心理跛足現象也並非不尋常,而作者更舉實際分析的案例,說明如何透過創造的歷程而療癒了此種赫菲斯特斯式的創傷,這也是榮格式心理治療的獨到之處。
在第六章,作者以希臘天神赫密士的意象,來說明在個體化的過程如何使用創造性的赫密士空間來拓展心靈空間。赫密士空間是具有魔幻特質的心靈內在私密空間,在夢境中也常以搗蛋鬼或魔術師的形象出現,這種結合心靈內外的類心靈空間是榮格式治療的另一個獨到之處。作者並說明榮格式心理治療的赫密士空間及積極想像的使用,如何將無意識內容加入意識歷程當中,推動個體化向前推進。
接著作者更將個體化原則由個人的心靈成長,擴大應用到人類的集體面向,探討宗教與政治如何透過個體化原則而獲得更新與活力。第七章所關切的主題是宗教在面對新時代人類的靈性需求時,可以如何進一步的轉化與更新。正如個人在內在歷程中進行個體化,宗教作為一個集體的實存現象也有它在歷史中發展的生命,也因此在不同的時代,宗教也發展出不同的新面貌來回應不同時代人類的需求。作者以榮格和基督教的關係為例,說明榮格生命的最後二十年如何致力於基督宗教的研究和「治療」。最後,在第八章,作者將個體化原則延伸到國家政治,以北美和南美的文化和政治差異互為陰影的關係,討論如何將個體化的分離與合體的雙重運動應用到全球化的多元文化當中,以得到新的整合。這樣的觀點不僅對全球不同政治偏見的整合具有啟發性,對國內長期對立的藍綠歧見亦不失為可以借鏡的處方。
本書的翻譯是由台北榮格發展小組的八位成員組成讀書會,經一年的時間譯讀、討論完成的,其中並經林方皓、李開敏與陳婷華老師幫忙修潤譯稿,最終由我負責審閱完成。我們期待此書能將榮格個體化歷程的精神忠實地呈獻給讀者,因此全書盡量保持原作者的行文語氣,因為在榮格的學習過程當中,我們經常發現許多概念與用詞遣字其實是非常具有深意的,而其中的深意也往往在一讀再讀之後才能有更深的體會。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我的分析師在我最初學習榮格時教給我的心法。她說:「讀榮格相關的書一次不可以看太多,每次只讀一、兩段就好,然後停下來想一想書中內容和自己的關連性。」這幾年來,這樣「慢讀」讓我一點一滴地吸收著榮格學說的智慧並轉化自己的生命。希望這種深度與慢活的榮格精神,伴隨著這本書的出版,可以為尋找靈魂的現代讀者帶來不一樣的生命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