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

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

Safve Dusunceli Romanci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2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我們愛讀帕慕克】吳明益:帕慕克令寫作者感到驚心

    文/吳明益2012年12月25日

      我們之所以努力投入閱讀與想像小說,和我們渴望特別、渴望與眾不同有關。而這種感覺還連結著另一種渴望,渴望與那些生活經歷不同的小說人物同化。──帕慕克 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 以《我的名字叫紅》《純真博物館》等著作聞名的文學大師帕慕克,在《率性而多感的小 more
  • 【我們愛讀帕慕克】郝譽翔:當代伊斯蘭社會的一扇窗

    文/郝譽翔2012年12月18日

      我們之所以努力投入閱讀與想像小說,和我們渴望特別、渴望與眾不同有關。而這種感覺還連結著另一種渴望,渴望與那些生活經歷不同的小說人物同化。──帕慕克 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 以《我的名字叫紅》《純真博物館》等著作聞名的文學大師帕慕克,在《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 more
  • 看更多
 

內容簡介

  寫小說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獲得巨大的快樂。

  親臨哈佛大學文學講座現場,聆聽土耳其一代文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談小說、小說家、小說創作,也談小說讀者。

  ●與E. M.佛斯特《小說面面觀》、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艾柯《悠遊小說》林同為哈佛大學諾頓講座(the 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 at Harvard)講稿集

  ●諾頓講座歷史悠久,自1926年開辦以來,艾略特、波赫士、卡爾維諾等文學大師皆曾獲邀為講者

  數十年來浸淫在小說的世界中,帕慕克憑藉既身為小說讀者、亦身為小說創作者的透徹觀察與洞見,圍繞著「率性」與「多感」兩大路數,將他的思想精華鎔於一書,帶領我們去探索:

  一個足蹬高跟鞋、濃妝豔抹、穿著昂貴洋裝的大學女生,排隊時手裡拿著《追憶似水年華》,為的是什麼?排在她後面的另一位女大學生,又何以一聲冷笑地也從手提袋裡拿出了同一本書?

  閱讀小說時,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是率性地投入故事當中,還是多感地挖掘故事背後多層次的含意?是閱讀的樂趣,還是閱讀的品味與社交的姿態?

  閱讀小說時,我們是把主角當成作者或當成自己?與小說家本人面對面時,我們是否把他當成他筆下的人物?或把他當成這世上唯一了解我們的知己?

  閱讀小說時,我們內心發生了什麼活動?是試圖釐清中途遇見的事物所暗示的意義與要點,還是不斷地在心裡將文字轉化為影像,藉由尋找小說的核心來驅動想像力?

  帕慕克帶領我們進入小說、作家與讀者的世界,披露三者之間欲拒還迎的微妙互動。凡是曾經沉浸於小說世界中的人,都會喜愛這本由現代小說藝術大師帕慕克執筆、充滿真知灼見的書。

作者簡介

奧罕.帕慕克 Orhan Pamuk(1952~)

  二○○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生於伊斯坦堡,就讀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建築系,伊斯坦堡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曾客居紐約三年。自一九七四年開始創作生涯,至今從未間斷。

  帕慕克在文學家庭中成長,他的祖父在凱末爾時代建造國有鐵路累積的財富,讓他父親能夠盡情沉浸在文學的天地間,成為土耳其的法文詩翻譯家。

  生長於文化交融之地,令他不對任何問題預設立場,一如他的學習過程。他在七歲與二十一歲時,兩度考慮成為畫家,並試著模仿鄂圖曼伊斯蘭的細密畫。他曾經在紐約生活三年,只為了在如同伊斯坦堡一般文化交會的西方城市漫步街頭。

  約翰.厄普戴克將他與普魯斯特相提並論,而他的歷史小說咸認為與湯瑪斯.曼的小說一樣富含音樂性;書評家也常拿他與卡爾維諾、安貝托.艾可、尤瑟娜等傑出名家相評比。帕慕克也說自己非常喜歡尤瑟娜。尤瑟娜在其傑出散文中所呈現的調性與語言,都是帕慕克作品的特質。

  帕慕克時時關注政治、文化、社會等議題,一如他筆下的小說人物。近來,他關心政治上的激進主義,例如:二戰中,亞美尼亞人大屠殺事件的真相;庫德族的問題有沒有完美的解答。九一一之後,他積極參與「西方的」與「伊斯蘭的」相關討論;嚴厲反對「黑白問題」的激化。

  二○一○年,獲「諾曼.米勒終身成就獎」。

譯者簡介

顏湘如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法文系畢業,現為自由譯者。譯著包括《外遇不用翻譯》、《事發的十九分鐘》、《龍紋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催眠》、《資身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龍紋身的女孩:最終解密》、《毒物》等數十冊。

 

目錄

我們都愛.帕慕克
尋找天真的小說讀者
一 閱讀小說時,心在做什麼
二 帕慕克先生,這一切真是你的親身經歷嗎?
三 文學人物、情節、時間
四 文字、圖像、物品
五 博物館與小說
六 核心
後記
 

推薦序

尋找天真的小說讀者∕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普魯斯特先生,貝戈特就是你嗎?
  一個讀者對普魯斯特的提問

  大約一個月前,我和一位導演與幾位朋友見面,共同討論關於電腦重建電影場景的技術。導演舉了《幸福的三丁目》和《雨果的冒險》為例,說明如何使用CG,將一個已逝的場景,化為電位呈現在觀眾的眼前。在《幸福的三丁目》裡,有時最遠方的場景是手繪看板,近景則用實建場景搭配(如一條天橋,或幾間商店),演員便在這個介於實景與虛景間的場景表演,而電腦則負責將空下來的「藍景」填滿,並且修補細節。《雨果的冒險》片頭那個畫面裡的車站,事實上是綜合了多個車站的場景,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用了helicopter shot,從巴黎的天空下降進入車站,穿過各有各自目的地的人群,最後鑽入鐘樓,轉化為躲在那裡,偷窺著車站的雨果的視野。這個鏡頭,被認為是近年來虛擬場景的佳構。

  事實上,一般觀眾可能看不出來,這個畫面連車站裡的臨時演員都是虛擬的。據說拍攝的手法是讓演員戴著電腦感應器做出各種肢體動作,再一一擺到虛擬場景中的固定位置,最後用繪圖手法讓他們穿上那個時代的服裝。這麼一來,既省下了大規模的臨時演員花費,也省下服裝成本。但真正令人驚歎的是,電腦已經有能力把虛構場景的「時代氣味」重現,竟能一下子就把坐在冷氣電影院裡的我們,拉回一九三一年的巴黎。

  我第一次注意到帕慕克的小說說起來有點晚,是二○○四年翻譯的《我的名字叫紅》。小說一開始就以一具屍體為主述者,陳述自己被謀殺的事件,接著織錦般的繁複敘事展開,包括狗、樹、錢幣、死亡、紅、馬與撒旦……都成為向讀者傾訴的聲音。而藉由故事的推展,我自己也暗暗地在腦中建構出一幅幅伊斯坦堡街道、蘇丹宮殿、細密畫家的想像圖像。讀這部小說簡直就像戴著耳機走了一趟土耳其的歷史旅程一樣,初時以為只是在小巷與城市間穿梭,最後竟發現既鳥瞰又細觀了伊斯蘭世界的某些文化風景。

  之後只要是帕慕克的中文譯作我都一一找來看,最令我感到思考深度的作品是《雪》。去年我從北京帶回簡體版《純真博物館》,旋即本地的出版社也出版了繁體版。如果用電影術語來說,帕慕克是一個善拍近景也善取遠景,會拍靜景也能動感得讓觀眾感官刺激的導演,讀他的小說我從未失望。
帕慕克是一個藝術教養完整的作家,除了家族文學淵源所造就的文學氣質外,他修習過的建築課程和繪畫技藝想必都影響了他。許多小說家善長烘托氣氛卻不懂得如何描繪場景,帕慕克兩者兼具,這樣的優勢在長年不倦的寫作裡逐漸突出。比方說,即使讀者對伊斯蘭世界和土耳其是如此陌生,但透過帕慕克的作品,通常也能理解這個古老帝國時至今日的渴望與哀愁。而由於指責政府在種族上的政策,帕慕克經常受到死亡威脅,這個被世界許多人視為認識土耳其窗口的作家,也被自己描寫的地域的一些人民視為叛徒、偽君子。帕慕克自己最明白這種矛盾,他說:「小說家或許常會陷入寫出真相的衝動,也會渴望自己被喜愛。」關於這點,他似乎已經做出選擇。

  《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是帕慕克展示小說家後台的作品。作者從古典小說技藝談起,包括真實與虛構的辨證、小說裡的人物、情節、時間與環境……最終並以自己建構出的博物館意象作結。這系列淺白自然的「小說家言」,不但讓我們窺見帕慕克的閱讀書單與品味,更是思考眾多帕慕克作品世界如何建構的參考。比方說相對於荷馬筆下人物性格永遠不會改變,帕慕克似乎更相信鄂圖曼作家伽勒比的說法,認為人的性格是城市的自然景觀的一部分:會被環境形塑,隨著自然物變動。這似乎正是帕慕克多部作品的核心。

  而整部書稿最核心的觀點,是帕慕克認為小說家總是在「率性」與「多感」間擺盪,既想不顧讀者孤獨地炫技,又想回應每一位讀者讀到的風景。這真是一語道破許多小說家的兩難掙扎。而帕慕克宣稱自己成為小說家的歷程中,藉由寫小說這種儀式逐漸與他人同化,跨出了自身的界限,獲得一種原先沒有的性格。因而「創造出一個更細膩、更複雜的自我。」更令人心有戚戚。

  二○一二年伊斯坦堡老城區貝伊奧盧區,出現了一間「真正的」「純真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可以持《純真博物館》裡所附的門票頁蓋戳章入場。博物館看起來就像是小說男主角凱末爾為痴戀的表妹所建造的。這是一個真得多麼虛假的描述與刻意的展示。從網路上可以看到的博物館照片,裡頭甚至有一間凱末爾小時候的房間,和他所蒐集的四千兩百一十三個菸蒂,以及凱蒂的香水瓶、頭髮、手帕、髮夾……

  老建築裡頭有八十三個展示櫥窗,對應書中八十三個章節,這又是一個假得多麼真的展示。因為那些物品都是城市、街道與某個人的遺物:鑰匙的展示櫃裡懸掛著許多曾真正被打開某扇門的鑰匙,鹽瓶的展示櫃裡展示著許多曾真正被拿來增加食物滋味的鹽瓶……那可真真切切是伊斯坦堡、土耳其歷史的一部分。

  我記得張大春曾說他年輕時被黃春明小說的序言「戲弄」了,因為他曾掛著相機走訪宜蘭,想找到《鑼》裡的那個小鎮以及腳色。莫言也說他每回回老家就要面對鄰居質問他,為什麼要把他們寫成小說裡「那樣」。沒有小說家有責任回應這樣的問題,這類問題沒有真正觸及小說的核心。小說的核心是,那個被小說家展示如博物館的虛擬時空裡,有沒有保留了某個靈魂的煩惱、痛苦、靦腆、沉默、羞愧、壓抑、癡迷、失望、幻想、不安、沮喪、憤怒、含蓄、憂傷、驚訝、惆悵、悲哀、空虛、傷感、真誠、曖昧、渴望、喜悅、靜默、嫉妒、愛慕、挫敗、遺忘,無奈與孤獨?

  《雨果的冒險》除了對法國電影傳奇人物梅里葉(Georges Melies)的致意外,事實上也是一部傷感於電影藝術被戰爭、世道、人心毀棄的電影。導演認為這些膠卷雖然只是人類歷史文化的虛構,但一旦毀棄也就毀棄了人類的記憶與情感。馬丁.史柯西斯費力去講究重現車站的光線、雕飾、服裝乃至於「氣味」,意在呈現出一個「強勁有力的體驗空間」。那個空間讓我們的情緒返流,激動感傷,甚至等同於真正的時空。小說家也在創造一個「強勁有力的閱讀體驗」,只是帕慕克還告訴我們,「閱讀的小說愈強勁有力、愈具有說服力,不足感便愈令人痛苦。靈魂的天真率性面愈相信並著迷於小說,不得不接受小說描述的世界純屬虛構的這個事實也愈令人失望、心碎。為了減輕此一特殊的沮喪感,小說讀者即便明知閱讀內容泰半出於作者的想像,仍想藉由自己的感覺確認書中的虛構世界。」於是,真正的好讀者,總是得藉由閱讀,建立起專屬他們的博物館與城市,那個讓他們心靈流連忘返之處。

  我得說帕慕克自己本身就是這世界值得讀者一逛再逛的博物館、電影、小說。當他為自己的小說設立了一間博物館的同時,說不定在尋找的正是一群「天真」的讀者。讀者得先天真地相信博物館真能留存住什麼,才能在博物館裡找到他需要的,無可取代的珍重物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738307
  • 叢書系列:帕慕克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三十歲那年,已讀遍法國重要小說的我首次來到巴黎,立刻趕往自己在書頁中邂逅的地點。我學巴爾札克的主人翁拉斯蒂涅,來到拉榭茲神父墓園(Père Lachaise)高處俯瞰巴黎,愕然發現景致竟是如此尋常。然而在我的小說處女作《貝氏父子》(Cevdet Bey and Sons)中,我還是創造了一個明顯以拉斯蒂涅為典範的主角人物。到了二十世紀,那些充當小說藝術舞台的歐洲主要城市湧入大批懷抱憧憬的非西方作家,這些人透過小說認識了這個世界,也想相信自己的所知所聞不啻是憑空想像。小說愛好者手持一本《唐吉訶德》遊歷西班牙,已是司空見慣的事。當然,諷刺的是塞萬提斯的主角自己也頭腦不清,混淆了騎士文學與現實。被困在小說與現實間的學者專家之中,最令人驚異的莫過於納博科夫,他曾說過所有小說都是童話,卻又試圖編纂《安娜卡列尼娜》註解版以披露小說背後的「真相」。雖然計畫始終未能完成,他仍作了研究,畫出安娜往返莫斯科與聖彼得堡所搭列車的車廂配置圖。他仔細地記錄女性專用車廂的簡單樸素、哪些是分配給較窮乘客的座位、暖爐的位置、窗戶的樣貌,以及莫斯科到聖彼得堡距離有幾英里──凡此種種托爾斯泰忽略未提的資訊。我認為類似的註解對於理解小說或安娜的想法並無太大幫助,但讀起來依然樂在其中,會覺得安娜的故事是真的,會更加相信她的存在,也會暫時忘卻失望與不足之感。

我們作為讀者的努力當中包含一項重要元素:虛榮心,我現在想來談談這個。我已經說過,閱讀小說不像欣賞畫作,不會遇見任何真實事物,其實是靠我們自己將文字轉化為意象並運用想像力讓小說世界成真。每位讀者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獨特的影像記住某一部特定小說,當然了,說到運用想像力,有些讀者頗為怠惰,也有些十分勤奮。迎合怠惰想像力的作家會明白地向讀者傳達:每當心眼中出現某一特定影像,應該有什麼感覺與想法。至於信任讀者想像力的小說家則只會以文字形容與定義那些構成小說各個時刻的影像,並將感覺與想法留與讀者。有時候(其實是常常)想像力無法形成畫面或任何對應的感覺,最後我們便對自己說「看不懂這本小說」。不過我們也時常努力地讓想像力動起來,想方設法去想像作者所暗示或是內文想在我們內心創造的影像。正因為我們努力去理解、去想像,不禁慢慢對小說生出一股驕傲的占有慾,開始覺得這部小說完全是為我們而寫,也只有我們真正了解它。

這種占有慾也來自於一個事實:是我們讀者在心眼裡想像之後,才讓小說成真。小說家畢竟需要像我們這種勤奮、寬容、感覺敏銳的讀者,才能讓小說完整實現,讓小說「順利運作」。為了證明自己是這種特殊讀者,我們會假裝忘記小說是想像的產物,而想去造訪事件發生的城市、街道與房屋。這份渴望包含著一股衝動,想更深入了解小說世界,同樣也想看到一切「正如我們所想像」。在真實的街道、房屋與物品中看見(因小說家使用適切字眼而喚起的)適切影像,不僅有助於緩解小說帶來的不足感,也能讓我們讀者因為正確地想像出細節而充滿驕傲。

這種自豪與其諸多變化都是連結小說與博物館,或是連結小說讀者與博物館參訪者的共同感覺。我們現在的主題不是博物館而是小說。但為了說明在讀小說時激發想像力的動機,我要繼續沿用驕傲感與博物館的例子。別忘了,正如同下棋時預測對手的下一步,小說家也總會斟酌讀者的想像力以及刺激這份想像力的欲望與動機。讀者的心可能如何反應?這是小說家最重要的考量之一。

關於博物館與小說的複雜主題,若能分成三部分來討論會容易一些。但是要謹記這三部分相互關聯,而驕傲感則是它們的共同元素。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村上春樹《城與不確定的牆 (電子書)》我多麼強烈地想要進到那座城,想去那裡見真正的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