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_暢銷榜
想像的力量:心智、語言、情感,解開「人」的祕密

想像的力量:心智、語言、情感,解開「人」的祕密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5年02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人,何以為人?
從比較認知科學的角度,
觀察人類演化的近親--黑猩猩,
探索人類認知過程的起源。

  原來,人與黑猩猩最大的不同,
  在於人類擁有想像的力量--
  即使當下感到絕望,但是對未來懷抱著希望,
  也因此,世界可以持續進步與發展。

  人,何以為人?

  人類的心智是怎麼演化而來的?

  如同人類的身體是演化的產物,人類的心智,一樣也是演化的產物。

  本書作者松澤哲郎是靈長學權威,他發現,世界上並沒有所謂「心智的化石」,可以提供我們研究人類認知演化的起源。然而,藉由瞭解人類演化的近親--黑猩猩,可以帶領我們一窺人類認知演化的奧祕。

  人類與黑猩猩的DNA排列方式僅有1.2%的不同,但兩者之間究竟有何差異?本書透過研究人類演化的近親--黑猩猩的心智、語言、情感,藉由比較兩者相異之處,可以知道人類心智的哪個部分最為獨特,也得以窺見教育方式、親子關係或社會演化的起源。

  作者發現,黑猩猩雖然沒有類似人類的語言,但是,從某種角度而言,黑猩猩之間情感牽絆的深厚程度,甚至遠超過人類。

  本書從心智的歷史學開始,探討人類會共同養育後代、用微笑凝視培養親子關係、懂得分工合作、善用各種工具,以及會教導和學習、有語言也有記憶,導出人類成長與演化的動能,在於想像的力量--即使我們很容易感到絕望,然而,在絕望之餘,我們擁有想像的力量,能夠寄望於未來。也因此,這個世界能夠繼續進步與發展。

作者簡介

松澤哲郎(Tetsuro MATSUZAWA)

  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思考語言課程教授。1950年出生,1974年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部哲學系,理學博士。1978年起,他開始進行名為「小愛計畫」的黑猩猩心智研究。從1986年開始,每年都前往非洲對野生黑猩猩進行野地生態調查。2000年,以包括小愛和小步在內的三對黑猩猩母子為對象,開始進行黑猩猩的知識和技術如何傳承給下一代的研究,探索人類心智與行為演化的起源,開啟「比較認知科學」的研究領域。他也是日本學術會議會員,曾獲頒日本紫帶勳章(對學術、藝術、運動領域有卓越貢獻者)。

  著有《演化的近親--人類與黑猩猩》《黑猩猩的心智》《黑猩猩是猩猩人--小愛與非洲的夥伴們》(以上由岩波書店出版);《黑猩猩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森林傳奇.黑猩猩》(繁體中文版由知識風出版);《小愛與小步》(講談社出版)。

  編有《人,何以為人?》《心智的進化》(以上由岩波書店出版);《黑猩猩的認知與行為之發展》(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出版)等。

譯者簡介

梁世英

  專職日文譯者,日本一橋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幼年時代在鄉下跟動物一起玩著長大,愛書是《所羅門王的指環》和《茄子與碎肉》(後來更名為《烏龜的婚禮》)。若非誤入歧途走進商學院,現在有可能在動物堆裡打滾。

  譯作包括《這樣圖解就對了!》《鍛鍊你的策略腦》《Facilitation引導學》(以上由經濟新潮社出版)等。

 

目錄

【好評推薦】
【推薦序】如此相似,卻又如此不同(文∕蔡志浩)
【導讀】靈長學--日本的國學(文∕王道還)

◎序章 心智、語言、情感

◎第一章 心智的歷史學
世上並沒有「心智的化石」可供人研究
每個時代總是有數種不同人類同時存在
與近親比較,與相似者比較
黑猩猩在分類上屬於人科
人類與黑猩猩究竟有什麼差異?--DNA排列方式1.2%的不同

◎第二章 生活史--人類會共同養育
那些關於野生黑猩猩的二三事
黑猩猩的生活
文化上的差異
社會
生活史
「祖母」這個角色
養育子女
黑猩猩的父親是「心靈支柱」
共育--人類會共同養育

◎第三章 親子關係--人類會微笑,會相互凝視
親子關係的演化
緊抓父母的子女,懷抱子女的父母
相互凝視
仰躺時,會不斷地伸手伸腳的黑猩猩寶寶
為什麼人類的小嬰兒總是胖嘟嘟的?
仰躺的姿勢讓人類得以進化

◎第四章 社會性--人類會分工合作
相互凝視、新生兒微笑、新生兒模仿
採取相同行動
模仿和家家酒遊戲
傳染開來的打哈欠
自我認知
從模仿到理解他人的感受
伸手助人
拐騙
社會智能的四個發展階段

◎第五章 工具--認知的深淺
各式各樣的工具
用野外實驗方式研究黑猩猩的工具使用
摜用手
工具使用的發展
行為文法
使用工具與使用記號的同形性
循環認知結構
理解他人之心的心理
一例反證式的科學研究
靈長類考古學

◎第六章 教育與學習--人類會教導與認可
類人猿的語言學習研究
以科學手法面對哲學問題
白老鼠的左右腦分工研究
以和人類同樣的方法,研究黑猩猩眼中所見的世界
什麼是「相同的環境」?
以參與觀察的方式研究認知發展
靈長類研究所裡的黑猩猩們
堆積木的發展
不教導的教育、從仿效中學習
教導與認可的教育
黑猩猩與自閉症
腦部發展
學習的臨界期
文化的傳播

◎第七章 語言與記憶--取捨之間
顏色的範疇
色彩名稱的學習與範疇區分
基本色彩詞彙
圖形文字
圖形文字的拼寫
等值性不成立
以史楚普效應確認等值性
記憶能力
取捨的假說

◎第八章 想像的力量--有絕望,也有希望,這就是人類與黑猩猩的不同
黑猩猩畫出來的畫vs.人類畫出來的畫
黑猩猩不會感到絕望
想像的時間與空間,多麼廣闊

◎篇幅略長的終章--貼近演化上的近親
在飼育環境下
在野生環境中
綠色走廊計畫

◎結語
◎參考資料

 

推薦序

如此相似,卻又如此不同

  「為什麼我們如此不同,感受卻如此相似?為什麼我們的感受如此不同,看起來卻如此相似?」

  讀《想像的力量》時,我的感覺就像繪本《星月》(Stellaluna)裡,意外和母親分離落入鳥巢和雛鳥們一起生活的蝙蝠幼兒。逐漸認識彼此之後,我們開始對彼此的異同感到好奇,並開始尋找自我的認同。那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思考脈絡。

  《想像的力量》這本書不是嚴肅的科學論文,而是松澤哲郎教授以第一人稱觀點講述的科學故事。這些精采生動的故事帶你貼近人類演化上的近親黑猩猩,和牠們一起生活。作者拉著你的手,引導你注意這兩個物種在生命史、親子關係、社會性、工具使用、教育與學習、語言與記憶以及想像力等層面上的異同。

  這樣的對照會讓你開始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黑猩猩與我們的某些特性相似?為什麼某些特性迥異?這些特性如何分別幫助兩個物種適應這個世界?為什麼黑猩猩的某些能力看起來比人類優越?我們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那樣的能力以後,取而代之的是哪些更有適應性的能力?

  如果沒有比較,我們會把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然而,人類是漫長演化過程塑造出來的有機體。生理如此,認知亦然。人類的社會與認知能力會是今天這般面貌,每一個面向,不論再細微,都有其適應上的意義。了解為什麼,才算真正了解自己。

  例如:為什麼人類有祖母這個角色?為什麼人類的嬰兒能在仰躺姿態下保持安定?為什麼人類幼兒會玩角色扮演的扮家家酒遊戲?為什麼只有人類使用工具的行為有像語言的階層組織?為什麼人類幼兒比黑猩猩幼兒有更強的獲得長輩認可的動機?為什麼人類的短期記憶能力不如黑猩猩?為什麼「會絕望」也反映了人類思考的力量?

  松澤哲郎教授說:「正因為會絕望,所以才有希望,這就是人類與黑猩猩的不同。」這是相當準確的洞察。人類認知能力的設計從來不是只為了活在當下,而是為了想像的未來。黑猩猩製造的工具多半都是當下所需。人類自二十萬年前出現在地球上以來製造工具卻總是未雨綢繆,為了想像的未來作了許多的準備。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想像未必都能實現。但豐富的想像力讓人類擁有強大的探索與應變能力,讓人類在短短二十萬年的時間擴散到全世界。

  因為必須面對不確定性,人類也就不可能展現完美的理性。例如,人們很難忽略沉沒成本,也就是會受到那些已經付出卻不可能回收的成本的影響。這有時會讓人們不願放棄維持多年但已走到盡頭的愛情,顯得不太理性;但同樣的特性也讓人們堅持做一些要很長時間以後才可能有收穫的事,把自己推向更好的境界。人以外的其他物種都不會有這種現象。

  人類的知識經常在意外的來源獲得啟發。就說飛行吧。自古以來人類都在試圖藉由研究鳥類了解如何飛行,卻長期沒有進展。直到最近一百年開始藉由建造不像鳥的飛機研究飛行,飛行知識才開始快速累積。當人們再回去研究鳥類,卻驚訝地發現兩者的飛行原理完全一樣:都必須平衡推力、阻力、升力與重力。不僅如此,還有更多新發現。例如以前的人認為鳥類藉由向下拍動翅膀產生升力,事實上鳥是藉由翼尖旋轉產生類似螺旋槳的推力,進而產生升力。

  人類因為對機器的研究反而促進對生物的了解,這件事在上個世紀發生不只一次。除了飛機與鳥類,還有電腦與認知。因為電腦的出現,心理學家開始了解認知也是一種演算法與資料結構(歷程與表徵)。而之後認知心理學的與人工智慧這兩個領域對彼此的發展也持續提供了有幫助的線索。

  對黑猩猩的研究也一樣可以促進我們對自身的了解。這是一本科普書,但其價值絕不限於普及科學知識。不論你來自哪個專業領域或工作場域,不論你目前關切的問題為何,不論你原本對黑猩猩了解多少,不論你對黑猩猩有沒有興趣,這本書,以及松澤哲郎教授的黑猩猩,都一定可以帶給你一些終身受用的知識與觀點。

蔡志浩
(本文作者為認知心理學家,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長,著有《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一書。作者網站:taiwan.chtsai.org)

推薦序

傳承希望與愛

  在寫推薦序前,正逢「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三六八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在台北兩廳院藝文廣場首演,大雨淋漓,筆者與學生們坐在台下深受感動。小額捐款讓三六八鄉鎮跑完需要七年,我對紙風車眾多唐吉軻德滿是佩服。

  時空轉換,在日本也有一群唐吉軻德,為了人與黑猩猩下一代更美好的將來,孜孜不倦努力著。他們是一群靈長類學研究者,在實驗室中每天與黑猩猩相處,研究黑猩猩的心智發展,藉此讓人類更了解自己,進而心繫著非洲黑猩猩艱困的保育工作,這樣的研究與努力至今已三十六年了。

  本書的作者松澤哲郎教授就是這個聞名日本(乃至於全世界)靈長類學研究「小愛計畫」的代表人物,與黑猩猩夥伴們朝夕相處了三十六年,由他用近距離觀察的角度,敘述這些年來的研究成果,包括黑猩猩為何是猩猩人、黑猩猩式的親子關係與教育帶來什麼啟示、人類如何成為人類、人類該怎麼做才能與黑猩猩和平共存等。這樣獨特的研究環境與觀察,全世界只有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做得到,這樣卓越的研究成果不可受限於語言隔閡而被埋沒,我很高興這本書出了中文版,讓知識得以傳播,讓愛得以延續。

  這是一群唐吉軻德奮鬥的故事,也是個感人的故事,在堅持理想與追尋夢想的道路上,希望也有你我的腳步。

呂佳蓉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導讀

靈長類學──日本的國學

  本書作者松澤哲郎是研究黑猩猩行為的重量級學者。

  在動物界,黑猩猩與我們的親緣關係最近,五百萬年前是一家,至今基因組的差異不到百分之二。因此研究黑猩猩的興趣,與研究其他的動物不同;觀察黑猩猩,我們還想理解的是自己。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基因組證據是這句話最好的註解。但是,黑猩猩的生命史、生活史更令我們好奇,因為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的故事,才有血有肉,能與我們的經驗、閱歷、以及感悟印證。

  然而科學家很晚才開始到野外觀察黑猩猩,為他們的個體與群體立傳。在國人心中,英國人珍古德(Jane Goodall)是研究野生黑猩猩的開山祖師、二十世紀學術史的傳奇人物。話說一九六○年七月中,只有高職學歷、從未聽說過ethology(動物行為學)這個單字的珍古德抵達東非岡貝。不到四個月,她就目睹兩個科學界從來不知道的事實:一、黑猩猩會獵食其他哺乳類,並不是素食動物;二、黑猩猩會製造工具,藉以取食。那時西方人類學家已將「製造工具」當做人之所以為人的判準,珍古德無異改寫了人的定義。了不起的成績。不過,那只是因為從來沒有人在野外仔細觀察過黑猩猩罷了。

  其實珍古德抵達岡貝不久,另一位對黑猩猩有興趣的學者便登門造訪了。表面上,他們的差異再大也不過了。一位是二十六歲的女性,一位是三十四歲的男性;一位是純真的動物喜愛者,一位是田野經驗超過十年的動物行為研究者;一位是金髮白種人,一位是黑髮黃種人。他就是日本獼猴專家伊谷純一郎(一九二六—二○○一)。

  原來日本人早已建立了野生靈長類的研究傳統。那個傳統可以追溯到昆蟲學出身的京都大學教師今西錦司(一九○二—一九九二)。今西錦司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到內蒙古調查過遊牧民族與野馬。一九四八年底,他帶著伊谷純一郎、川村俊藏(一九二四—二○○三)兩名學生到九州宮崎縣都井岬調查野馬。一天黃昏,他們無意中注意到附近一個小島上的日本獼猴。那個島就是幸島,環島四公里,距海岸只有幾百米。結果幸島成了日本靈長類學的發源地:從此島上每一隻猴子的生活史與生命史都成了科學資料。

  一九五三年九月,今西團隊收到幸島助理的報告:有一隻年輕雌猴發明了一種吃地瓜的新方法。她會先把沾了泥的地瓜拿到小溪裡清洗,然後再吃。這個行為在幸島猴群中的傳播與演進,歷時已六十年,日本學者有詳盡的全紀錄。

  今西團隊的研究方略與研究方法非常獨特。今西觀察猴群,著眼點在群體的結構。他認為動物結群生活必然出自適應的需求,而群體必須穩定才能有利於成員。找出群體的結構,就能掌握群體動態的來龍去脈,理解觀察到的日常活動與成員的互動。而群體提供的適應利益之一,是「文化」。今西的「文化」定義是:一切以社會方法傳遞的習慣與資訊。今西相信,社群其他成員提供的技巧與資訊,有時攸關存亡;他從不懷疑動物可能也有文化。在方法上,今西認為研究者必須辨識每一個個體,詳細紀錄每一個個體的行動,以理解群體成員的互動模式。

  因此,西方學界在一九五○年代末開始摸索野生靈長類研究的時候,今西的團隊領先了十年以上,也開始到非洲、印度等地進行田野調查。一九五八年,今西還創立了世界上第一份靈長類學學報。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之後,今西呼籲政府設立一個綜合性的靈長類研究機構。他相信「日本有條件在這一領域中超越歐美、領先世界。因為日本國內就有猴子,而且日本民間文化蓄積了不少關於猴子的素樸知識。」透過一九六五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朝永振一郎(一九○六—一九七九)等人的努力,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終於在一九六七年成立。到目前為止,它仍然是世上唯一的綜合性靈長類研究機構。非洲現在有五個長期的黑猩猩研究站,其中兩個是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建立的。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本書作者松澤哲郎進入這一研究所;一九九三年升教授;二○○六年擔任所長。他的團隊最近才發表了黑猩猩大腦發育模式的研究。本書是他三十年的研究成果摘要,以「人之所以為人」為貫串各章的問題意識,讀來引人入勝、興味盎然。說來松澤教授為日本民眾解說靈長類學,早就是老手了。這似乎也是今西錦司的遺緒: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都願意與民眾分享自己的研究發現。有時他們發表的研究報告,日文版比英文版還要詳盡。

  比起日本,我們的靈長類資源只多不少。例如台灣也有獼猴,而孫悟空這個猢猻,桃太郎瞠乎其後,根本沒得比。我們的靈長類學在哪裡呢?也許,學界與社會分享知識的意願,才是促使學術開花結果的原動力。

王道還
(本文作者為生物人類學者)

《想像的力量》中文版序

  「人,何以為人?人的本性,究竟是什麼?人到底從哪裡來?」

  心中帶著這些疑惑,我一直都在研究黑猩猩。我常常被問到「為什麼要研究黑猩猩?」,我回答有三個原因。

  第一,因為黑猩猩本來就是非常具有魅力的生物。他們在非洲的森林能使用石器而生活。而在我們設計的實驗,測量黑猩猩記憶電腦螢幕上只出現一瞬間的數字時,發現他們擁有比人類更好的記憶能力。

  第二,因為對於人類而言,黑猩猩在遺傳上離我們最近。地球上有數百萬種甚至數千萬種的生物中,他們是我們人類的演化近親。人與黑猩猩在遺傳上的差異,以DNA的鹼基排列方式比較,竟有九十八.八%是相同的,僅有一.二%的差異。兩者差異的程度,就像是馬和斑馬一樣。

  第三,因為想要了解人類,先了解黑猩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若能了解黑猩猩,不僅能知道黑猩猩何以為黑猩猩,也能了解人何以為人。這樣的研究被稱為「比較認知科學」。所謂「認知科學」,指的是對心智的科學研究。大多是以人類為研究對象,也被稱為心理學。但是,為了強調以科學的觀點進行研究,最近也被稱為「認知科學」。所謂「比較」,指的是不同的物種間的比較。就如同我們有比較形態學、比較生理學、比較行為學等學問,我也開始提倡有一門學問叫做「比較認知科學」。

  在比較人類與黑猩猩這樣的發想背後,是存在著一個名為外部團體(out group)的觀點。簡單地說,外部團體指的是外部者。一旦我們了解外部者,就能了解自己。

  比方說,若要了解自己的國家,首先,要先學本國歷史吧。然後,學本國地理,也要研讀本國社會制度。但是,要了解本國最簡單的方法,其實是前往國外。一旦出國,就會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國家是怎麼樣的國家。

  那麼,假設我們想要了解本國人,那和外國人交朋友就是個好方法。同理可證,如果想要了解「人,何以為人?」,先去仔細了解人類以外的物種,就是一個好方法。從生物的角度來看,人類是動物的一種。因為我們不是植物,而是動物吧。對於人類來說,除了人以外的動物都是外部團體。而外部團體的代表就是黑猩猩。黑猩猩並不是人類。從了解不是人類的生物,就能進而了解「人,何以為人?」。

  我在台灣有許多舊識友人,本書能出版繁體中文版,打從心底感到非常高興。藉由了解黑猩猩,也請您想想「人,何以為人?」這個問題。

松澤哲郎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031267
  • 叢書系列:自由學習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松澤哲郎與黑猩猩的邂逅
◎序章:心智、語言、情感


我到現在都清清楚楚記得,第一次見到小愛(Ai)的那一天。
小愛是在一九七七年的十一月,來到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而我,則是在那前一年的十二月來到這邊,擔任研究助理。一直到那一天之前,我從來沒有近距離看過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只覺得想像中,應該是隻黑黑的、大一點的猴子吧?要來到這裡的黑猩猩,到底是什麼樣的動物呢?

那是一個有點涼意的初冬之日,在一間完全沒有對外窗戶的地下室房間,只有一顆裸電燈泡,從天花板上懸垂下來。房間裡,有一位幼小的黑猩猩在裡面──她是小愛,那時才剛滿一歲而已。

我一看著小愛的眼睛,小愛也直盯著我的眼睛看。這可相當令人驚訝!因為在這之前,我整整和日本獼猴(Macaca fuscata)相處了一年,知道和猴子在一起時的大忌,就是無論如何千萬別直視他們的眼睛。只要你一看著猴子的眼睛,他要不是「吱──」的一聲逃走,就是「嘎──」地對你動怒。

對猴子而言,「視線的接觸」只代表一種意義──那就是瞪視與挑釁。更何況,遇見陌生人的日本獼猴會很緊張,情緒一點兒都靜不下來。可是小愛卻不一樣。只要你看著她的眼睛,她就會一直注視著你。這種感覺,真的是太神奇了。

回過神以後,我想應該來試試看做點什麼事。可是很不巧,當時我沒特別帶著什麼東西在身上,只是穿著一件便於進行各種作業的白色實驗袍,並在袖子上戴著一枚像以前導護老師會戴在臂上的那種黑色袖章而已。因為實在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就把袖章從手臂上取下來,試著遞給小愛。結果小愛一接過去,就直接把她的手穿進袖章裡。

今天如果換作是日本獼猴,拿到了這個東西之後,首先一定是嗅嗅它的味道,試著咬一咬,發現這東西不能吃以後,就隨手往旁邊扔掉,再也不會多看它一眼。可是小愛卻毫不猶豫地接過袖章,兩三下迅速將它戴在自己手臂上,當我還在「什麼?」地大感驚訝之際,小愛又兩三下迅速地把它從手臂上取下來,遞還給我。

遇到小愛的這第一天,就讓我清楚地瞭解到,在我眼前的並不是一隻猴子。她會凝視著你的眼睛,會主動模仿,而最重要的,是有什麼東西觸動了你的心弦。

從那一天起,我就這樣展開了跟黑猩猩相處的漫長歲月。可是,每天都像是新的一天。每天,黑猩猩都教了我某些新的東西。我想,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才會一直不斷研究,直到現在。

一九六九年,我進入京都大學就讀,選擇的科系是哲學系。我想知道「人到底是什麼?」。考慮了很多以後,我決定專攻當時仍附屬於哲學系之下的心理學。而現在,我研究的學問成了一門新學門,叫做「比較認知科學」(Comparative Cognitive Science)。

所謂的比較認知科學,是把人類和人類以外的動物做比較,以追溯人類心理演化起源的一門學問。

正如同人類的身體是演化的產物,人類的心智,同樣也是演化的產物。一旦能以這樣的眼光看事情,就會發現無論是教育、親子關係或是社會,全都是演化的產物。透過深入瞭解黑猩猩這個「人類的演化近親」,我們可以對照出人類心智的哪個部分特別不一樣,能因此得以窺見教育、親子關係或社會的演化起源。我想,這也就相當於是對「人,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的一種解答吧。

對於比較認知科學這門我自己的研究學門,我認為其焦點在於「心智」「語言」和「情感」。這三個主題,是在思考「人類」這種生物時,幾個非常重要的角度──透過對黑猩猩的研究,我漸漸地產生出這樣的領悟。

我想,「心智」「語言」與「情感」對人類而言很重要這件事,我們從很久以前開始,就已經有所理解。比方說,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心中若沒有愛,無論羅列多美麗的辭藻,都無法在對方心裡激起共鳴。」聖保羅(St. Paul)的教誨,可說是一針見血地把位於「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本質,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出來。(譯注:見使徒保羅的書信〈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第一節:「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隨著時光流轉,從第一次和小愛相會那天起,到現在已經整整經過了三十三個年頭。從一九八六年起,我也開始對非洲的野生黑猩猩進行研究。每年到非洲進行一次野地調查,到現在也已經進入第二十五年。不知不覺,我的人生也已經超過一甲子。(譯注:作者出生於一九五○年。)

與黑猩猩邂逅之後,開始深入觀察黑猩猩。在日本、在非洲,積累每個與黑猩猩一同度過的日子之後,我漸漸地開始理解他們。

日本諺語有句話說「淺川也當深川渡」。這句話的原義,是告誡人們行事必須慎重,要步步為營。即使乍看之下是條淺淺的小溪,有時候水深可能會出乎意料之外。所以過河時務必小心,千萬別稍一不慎,就被大水沖走了。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成為人生的領導者:天下文化電子書自我成長展,全展8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國中小參考書展
  • 尖端暢銷展
  • 售票網電影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