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大膽做自己,大方的包容別人∕林文虎
在一場教學工作坊中,一位遠道而來的老師告訴我:「學校一位老師反覆觀摩你的教學錄影,說一定要努力學習,教得和你一樣!」我很擔心,請她回去後一定要趕快轉告那位老師:「不要再看錄影了,她不是我,當然不會教得和我一樣,就算真的做到了,效果恐怕也不好!」我附帶說:「她只要找出兩、三樣成功的元素,一項一項老實做就行了。只有當她自己,才可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找到淑文之所以是淑文的元素
許多人讀淑文的文字,一定很欣賞她的做事、想法,也想仿效她的勇敢。但是,正如我對那位老師的勸告,千萬不要想讓自己變成她!因為任何一個別人都不是她,不可能變成她。只要找到淑文之所以是淑文的元素,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像她一樣的好媽媽、好家人、好老師、好朋友。
我在她的前幾本書說過,這是一家很平常、也很不平常的家庭組合,將這一家四口放在一起,每個成員身上嗅到的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氣質;但是仔細觀看每一個成員,不難發覺這家中的每個個體都獨特得令人訝異!守正爸爸是我最欣賞的POWER教師,他自創「用生命引領生命」的方式帶領學生;淑文媽媽有著相同豐沛的生命底蘊,但流瀉的方式卻輕柔得不同;從那兩個總是專注聽或說的小孩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但肯定是一種決然全新的樣貌!
這樣的一家人釀造出來的圖文和故事,讀著、讀著很容易失了魂似地,不自覺掉進一道溫柔的漩渦裡,輕輕柔柔地卻沒有滅頂的疑慮;讀著、讀著會不由自主的,想要像她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先生或太太;當然更想要像她那樣勇敢的對待自己!
模仿很難成事!幸好,人類的衝動有效期頂多三天罷了(註一),通常絕大多數的衝動撐不了半天,一點點柴米油鹽的小波、手機或網路上的小浪一來,所有牽扯出來的衝動就會毫不眷戀的退下心頭,一切一切又回到與昨日無異的軌道上。
衝動後對孩子一味說「不」的人,依然豪邁的說著「不」;忙碌得抬不起頭的人,依然堅定地抬不起頭;早早替孩子規劃好路的父母,依然無畏地向孩子揮動愛的小鞭;那些一見孩子就嘆氣的爸媽,依然毫不掩飾對孩子的不滿與怨懟。所以,讀再好的書也只能是消遣,只能是泡茶聊天的佐菜罷了!要不,人間怎會有那麼多的「親情悲劇」不斷上演。
任誰都能輕易從每一頁找到「淑文元素」,成功的做自己。我想邀請大家先讀「沒有輪胎的怪手」這頁,細看這幅畫的背後,那位在孩子的塗鴉旁端端正正題字:「元椿說,這是沒有輪胎的『怪手』」的媽媽的身影,和畫同時疊印在白牆上呢!這身影不只沒有生氣孩子塗花了白牆(註二),還煞有其事地加了畫框(孩子畫不出那麼工整的框),然後慎重的邀請小畫家合影。
「元椿說」這三個字,說明題字不是家長的猜測,題字前應該和孩子歷經一段「言少話長」的對話。這美好的過程,清楚加深了畫面上那孩子的得意笑容,旁邊必還有笑眼逐開的一家子觀眾。
一個家庭的成功元素,在本書裡寫得著實豐富,光看這一幅畫就能略窺一二,看到畫裡大人如何讓孩子「大膽自在的做自己」,同時用「大方的包容和體貼別人」的身教帶孩子。「大膽做自己,大方包容別人」不過是成功元素的一、二而已,行動力需要的也就只是一、二小元素而已呀!
不光是讀,就老實做了去!
(作者為台北市家長成長協會創會理事長)
推薦序2
桂花樹長出的美麗禮物∕林生祥
十五年前,我退伍後搬到淡水瓦窯坑,歌手朋友王昭華告訴我,附近的水源國小有一位叫杜守正的老師,叫我一定要認識,我寫了字條託三合院裡的小孩帶給杜老師,就這樣認識了他們──老杜與淑文。
我們曾當過鄰居,在瓦窯坑三號,在喝茶喝酒的夜裡,每當聊起教育,他們總是綻放生命最美麗的眼神,真的是閃閃發亮!那時我想如果我有孩子,能夠讓他們教到,應該是孩子的福分與緣分。我們就這樣當了十二年的鄰居,看著他們的小孩出生、成長……,老杜持續做教育先鋒者的角色,而淑文則轉換跑道成為專業文字創作者。
淑文的創作題材一直都跟媽媽、小孩、學生有關,她以淡水桂花樹(註一)的老平房為基地,自我審視從童年一路成長的過程,跟小孩、學生的對話,寫下一篇篇誠實感人的紀錄與反省,那是真實的生命礪鍊過程。淑文三十五歲辭去教職成為全職媽媽,也成為優秀的作家,我覺得她依然在做教育的工作,只是轉換了方式與影響範圍。現在我也有了孩子,太太跟我一起在美濃帶小孩,一起讀著淑文的創作,想像力因和孩子相處而拓展,我想淑文的創作就是從淡水桂花樹長出來,帶給讀者們的美麗禮物。
(作者為美濃山下民謠歌手)
推薦序3
確幸的彼端,確信近了∕侯剛本
我想,淑文這些年累積種種教養兒女的歷程心得,付梓陳列社會大眾眼前,對絕大多數同樣關心親子教育的家庭,應該算是一種「夢幻版」的理想境地。然而,是不是理想境地的「夢幻版」,並非我要立書寫序陳述的重點。而是我深深相信,淑文當年願意放下全職穩當的教學工作,轉為兒女家園做出如此這般「逆向操作」的決定,顯然在她內心深處必然長久醞釀著這場早已編織許久、關於某年某月某一天,她從此要為人妻與為人母的確幸之夢。
確幸的是,淑文很勇敢,她敢為自己做這場夢,更敢為自己在真實生活中,為自己接下來如何圓這場夢,乃致日復一日奮不顧身地努力著、想望著、想望著、再努力著……;年復一年地……;於是,就在這場動態未完的確幸暖夢裡,因著外子守正的全力支持與配合,方使淑文得以盡其所能地為這場如此值得努力的美夢,圓著又圓著,分分秒秒時時刻刻日日月月歲歲年年。
在淑文這本「三部曲」式的妻母心得裡,「卷一:家的心靈地圖」採以文字搭配照片與圖說的方式,忠實再現了日常生活中,親子之間真誠濃郁的愛。「卷二:愛的方程式」裡,藉由女兒小紅豆的畫筆與文字所記錄的生活故事,與母親之間展開開誠佈公的心靈對話。「卷三:女人,妳的名字不只是母親」中,淑文「畫中有話」地以自己的畫作,向你娓娓道來她走過的這些年。隨文的終曲處,淑文再以反身自省的回顧與沉澱,透過三場實際完成的生命實驗,鼓勵讀者優質的教養不一定要花大錢,反而是要願意為兒女付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去陪、去帶、去教、去養、去鼓勵、去成全。而穿插在文中的幽默故事,淑文則和大家分享你我皆似曾相識的親子生活樂趣。
反觀文壇,除了淑文之外,像是江兒甚或我自己,都曾為兒女「只有一次」的無價成長,奉獻自己生命中「三少四壯」最最黃金寶貴衝刺事業的階段,放下工作全然陪伴待哺子女,無私無我無怨無悔。因為父母一方願意少去一份工作、短缺了些許(實質的)薪資,過著布衣簡居、粗茶淡飯的日子;也因為全家人願意適切降低物質生活的共識,方能相對換取到全職親職的用心陪伴,家庭生活更為精純的甜美幸福。因為淑文想、淑文要、淑文敢,因為淑文得到守正的支持,加上淑文一家同心同行的一起努力,所以淑文和他的家人做到了。
所以,只要你想、你敢,只要你的另一半也願意支持你,只要你們一家人願意一起為一場確幸之夢,共同付出圓夢歷程種種,或可預期、不可預期的風險代價,且在每一次的狂風暴雨中愈挫愈勇地風雨生信心……,我想,確幸的彼端,確信應該是近了……
(作者為劇場導演、知名作家)
推薦序4
家,一幅純真美麗的心靈地圖∕陳木城
認識守正老師的一家人,是12年前小紅豆剛剛出生、守正老師父代母職,請育嬰假一年在家照顧小孩,這應該是第一個請育嬰假的男老師吧!後來,聽守正說,太太淑文老師輪在第二年請育嬰假;接著,傳出淑文老師決定請辭了,還寫了一本書叫做《最長的辭職信》,可見她的辭意多麼堅定!
後來,守正老師借調到建安國小擔任主任,常常看到帶兩個孩子來學校念書的淑文媽媽,他們住在一間山中的農舍,那是一個四月間螢火蟲滿天飛舞的地方。後來,他們又搬回淡水,我們同事去看他們的時候,新租的農舍還沒安置好,聽著他說要怎麼設計書架、佈置書房。我則關心風水:瓦屋左邊一條小河流過,可以引水進來洗衣澆水,旁邊有幾棵芬芳的柚子樹,右側後方有一棵很大的台灣朴樹,屋子後面就是一片開闊的山谷。
守正老師是一個瘋狂的超級教師,我一直希望他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曾經幫他找出版社出書,可是出版社不是很在意,守正老師也不是很在乎,一副好像「忙著享受日子,哪管他出不出書?」
後來,倒是淑文老師一直出書,這本《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已經是第五本著作了。終於,我們慢慢知道守正、淑文他們家裡的故事,或許出版社把它當作「親職教育」的書,我讀起來倒是覺得這是一本「家庭文學」。讀著讀著,我就會想起林良老師的經典之作「小太陽」,歌頌生活的美好、純真的雅趣,幫我們發現家庭原來有這麼美好的東西。
很高興淑文家裡的故事,可以以這樣的形式被看見!守正爸爸、淑文媽媽、元椿和小紅豆,都誠誠實實的、本本分分的做他們自己。十幾年來,看著他們在一幅家的心靈地圖裡,把這個家當作最堅強的城堡和基地,爸爸享受他的教學,媽媽享受她的寫作,孩子享受他們的成長和學習,在這幅地圖裡,他們一家人都知道他們正在做什麼,感情交織,互不衝突。
感謝淑文用寫作分享他們的家,用她的筆,像敏感脆弱而堅強的根鬚,深入心靈的泥土之中,探索神秘而隱晦的自我,萃取我們生命裡最貧乏的養分:對事物保有一份美好的感覺,對生命擁有一份熱愛的力量。
(作者為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榮譽理事長)
推薦序5
看見做媽媽又做自己的勇氣∕陳來紅
與淑文相遇時,我已經過了教養小孩的年紀,而她正在起步中。這彷彿如一條安安靜靜的河流經過岩壁,看見岩壁間的一條瀑布壯麗無比,正縱身跳躍而下,不時濺起美麗的水花。
看淑文的書,我好像在回顧過往的教養歷程,得以藉此機會檢視自己的教養因果。謝謝淑文!妳那年輕媽媽的勇氣,常常感動了平靜的我心。人~真的可以活得如此盡情至性。
三卷內容有照片紀錄、親子圖文,多彩多姿的與讀者分享一個家庭的生活互動內涵。卷卷都充滿愛意、創意、相互貼心的親子情意。來看看這本精彩的書吧~
卷一「家的心靈地圖」:淑文直指教養是回到自己,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多麼深切的提醒啊!淑文說,「家,是孕育生命最初的搖籃。從原生家庭離開,到哺育下一代,建立自己的家園。我們究竟能給孩子什麼樣的家?又如何勾勒出家的心靈地圖?」以愛為名的壞事,一般做父母的實在做了不少,對於教養子女的藍圖,總是過於理想化,一味要求孩子,卻沒有想過自己本身的生活,有時有一些要命的缺失和力不從心的沮喪。淑文一針見血的指出多數父母的盲點。退稿的事件讓兒女看見媽媽的挫敗是很不容易的,更何況讓兒女來陪著媽媽面對。要孩子長大的父母啊,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就是你要的真正長大了呢!
卷二「愛的方程式」:紀伯侖說,「彼此相愛,卻不要讓愛成為枷鎖;不如讓愛像妳們靈魂兩岸之間流動的水……」淑文一家,透過語言、文字、圖畫、音樂、旅行,形成了活潑自在的家庭文化。一家四口的空間,沒有枷鎖而是流動如瀑布般的活水。
卷三「女人,妳的名字不只是母親」:這卷讓我想起陪伴「袋鼠媽媽讀書會」那群勇於做自己、而孩子都成年的媽媽,驗證了淑文的論述。孩子看見媽媽做自己的過程,才懂得如何學做自己吧?有趣的淑文提出了「有機教養觀」,就是要讓愛可以自由流動。做為媽媽的淑文,懂得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如此孩子也學會表達自己的需要,這就是台灣人常說的「有樣學樣」吧!
穿插在文章中的「家庭生活的親子小趣味」:生活需要幽默。生活需要有說不完的故事。教養需要不斷的實驗。生活需要不斷的突破。這樣生活的生命有了形形色色的發展,也帶來了淑文一家的幸福,著實令人稱羨。
掩卷之餘,為淑文寫序,最想對讀者說的一句話是:「看見是智慧,被看見是勇氣」,我們很幸福的藉由本書學習淑文的智慧,感謝她出書分享,讓我們有機會看見她,做為媽媽又做自己的勇氣十足。我的兒女都已成家,回首過往,對淑文一家帶兒女探索自然的一切,以及持續個人與兒女發展興趣的生活方式,特別覺得「有機教養」的珍貴。
摯情摯性的淑文為降低新手父母的徬徨與焦慮,真誠分享的創意教養經驗,如剛出爐的麵包般,著實可口。願新書得以幫助更多年輕父母,發揮創意的教養,輕鬆做個開心的父母,也活出自己喜歡的自己,在此祝福買了這本書的父母。
(作者為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顧問)
作者序
我的故事,我的旅程:打開自我的罈子
無意間,讀到畢卡索對自己的剖白:「藝術家是來自各處感情的容器:從天空,從地上,從一片小紙,從一消失的形狀,從蜘蛛的網。」
我的腦海浮現了兩個圖像:一個是童年的我,一個是父親的臉。
童年的我非常喜歡幻想,從地上的小洞、掛著露珠的蜘蛛網,到天上的白雲,總有編不完的故事,我的志願是當作家、畫家、心理學家,探索世間隱匿的心靈,但嚴肅務實的父親覺得那是沒有意義又不會賺錢的行業。
即使內在有一個「感情的容器」,充滿各種渴望,但嚴厲的父親總有一種令人畏懼的權威,讓我又愛又怕。即便想不顧一切的忤逆他,最終還是默默的順從,遵從他的安排。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恨父親不讓我走想走的路、做想做的事。我變成一個壓抑的乖小孩,關閉了所有感情的窗口,覺得內在有一股龐大的能量無從宣洩,只好拿一把鑰匙,狠狠鎖住自己的想望,再也不去探看內在的自己。
直到我當了兩個孩子的媽媽,藉由生命的回轉和反思,我突然從媽媽的角色,逐漸反過來了解自己的父親,才發現父親的內在和我一樣藏著非常細膩而豐沛的感情。他之所以用權威牢牢密封著他的感情,是因為他愛孩子卻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更不知如何面對屬於父親的軟弱、焦慮和哀傷。
原來,每個人的內在,包括我的父親,都藏著一個「感情的容器」,卻沒有人教我們去探看、觸摸、接納。有可能連我們的父母(或我們自己)都不知如何去面對,該透過什麼方式才能找到自己,更遑論成全子女走自己的路。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爾比擬這個感情的容器為「自我的罈子」。她說:「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的罈子,有時裝著喜悅、活力和安全感,有時候裝著討厭、自責和頹喪。」不管罈子裝的是什麼,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可以修補它、清空它,再重新裝滿,卻不能為了任何一個人違背自己,放棄自我。
薩提爾寫的「尊重自我」,讓我看了熱淚盈眶:
「我就是我。天地之大,沒有任何人像我一樣。
有一些人某些部份像我,但沒有一個人完全和我一模一樣,
所以,一切出自於我的,都是真真實實屬於我,
因為那是我個人的選擇……
我擁有我的幻想、我的夢想、我的希望、我的恐懼。
我擁有我所有的勝利和成功,我所有的失敗和錯誤。
因為我擁有自己的一切,我可以和自己成為最親密的朋友。
這樣我可以愛自己,並且和我的每一部份友善相處……
我知道自己有一些地方讓我困惑,也有別的部份是我也不明白的,
不過,只要我對自己友善且親愛,
我就能勇敢地,滿懷希望地尋找困惑的解答,
並且尋求方法,更了解自己。
不論我說什麼、做什麼、想什麼或感受什麼,這都是我,
真實代表了那個時刻我的情況。
稍後當我回想當時自己,看起來、聽起來的樣子,
自己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還有自己的想法和感覺,
有些部份也許顯得不合時宜,
我可以摒棄那些不合宜的,而保留那些經過證明後合宜的。
並且創造一些新的,以代替那些被我摒棄的。
我可以看、聽、感覺、思想、說話和做事。
我有足以生活下去、與別人親近和創造的工具,
並且能夠使我周圍的人事物,呈現出意義和秩序。
我擁有我自己,所以我也能掌握自己。
我就是自己。而且我很好。」
我一遍遍地看著薩提爾的這篇短文,重新審視自己一直不敢探看的內在,也重新探看自己的罈子裝的是什麼?它是豐盈而滿溢?還是枯竭而哀傷? 還是早已裂開,等待修補?我是否如他所言,和自己成為最親密的朋友?難道過去緊緊鎖住我的,不是父親,也不是任何人,是我自己?
有時,我們的自我領悟太慢,傻傻地等到確切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時,已經太遲。三十五歲那年,取得先生和家人的支持,我終於鼓起勇氣辭去教職,成為文字創作者,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圓自己兒時的夢。我告訴自己,與其遺憾與空想,不如給自己更多的可能。至少努力過,踏踏實實的為自己活過,哪怕後來不盡人意。活著,就沒有遺憾了。
從二○○八年《最長的辭職信》,到現在這一本書。從抒發自己,到解構自己,我用手中的筆一層一層由外往內把自己剝開,掀開生命的底層,探看自己數不清的童年和過往的記憶,在筆尖和淚眼中,緩緩流動著。
當我願意真誠的面對自己,往生命的深處走去時,我才猛然察覺,真正的父親和現實生活中的父親,不全然一樣。有時候,也許你以為你恨一個人,說不定心底深處裡是深深愛著他的。現實中的我們和深處的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反差?
過往的生命歷程,深深影響我的人生觀和教養方式,因此我總是鼓勵媽媽在陪伴孩子的同時,也和孩子一起探索自己。這幾年來,除了開心地看見兩個孩子活出自己的味道,最值得欣慰的,應該是我除了扮演母親的角色,也把自己還原成一個小孩,重新掀開「自我的罈子」,找到童年那個「感情的容器」。用溫暖的理解以及愛,找到最真的我,尋回童年的夢,也重新探看屬於父親的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