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緣起
有一次,看到一群孩子放學了,在路邊嬉鬧,有個小孩拆開一盒糖果,包裝紙順手往地上扔,另一個孩子說:「你亂丟紙屑。」這孩子回答:「有什麼關係,反正每天都有人掃馬路,太乾淨了,清潔隊員就沒工作了。」其他孩子哄笑起來,大家搶著分糖吃,再沒人去管那片包裝紙。
可是那片紙屑一直留在我心裡,像胚布上一點不經意沾染的墨,不礙事,卻一個不留神就非要看到。我知道我拿不掉那個異樣的點,但是,多麼希望這種不經意的沾染可以少一點,單純的布面可以更完整的留給真正要下筆的彩繪。
「關心家人」、「尊重他人」、「愛護社區」、「珍惜資源」、「體貼生命」……這樣的論調經常被提起,可是,怎麼付出行動呢?如果「關愛」只是一道測驗題,知道作答就好,和行動不必相應的話,那將是一件多麼嚴重的事!到底要有什麼準備,才能讓人「理解」關愛的重要,又要「怎麼付出」關愛呢?我首先想到的是,對需要被關愛的對象得先有認識,不是認識標準答案喔,而是讓孩子(甚或每個人)都意識到:其實我們並不是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之後才進入社會生活,而是一出生就投入這個共生共榮的大鎔爐。生病了,找醫生;迷路了,問警察;冰箱空了,上市場;筆記本用完了,到文具店;電話不通,找電信局;寄信到郵局;買菜到市場;貓狗生病找獸醫;要種植找土地;要救援找消防隊;要分享找朋友;要溫暖找家人……我們和社會上的每件事、每個人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有了這層息息相關的認同,才能以自己的立場去思索行動方式。這樣,要「愛屋及烏」的付出關愛,是不是會容易些呢?
基於這些理由,「陽光少年遊」這個系列的構想於是成形。在這裡,不是要為大人物作傳,而是為小人物寫精神,為尋常工作找價值。希望透過作者的筆,傳達出不同崗位上的人樂天安命、認真積極的生活智慧;透過小說的形式,提供孩子一些思考的依據;更希望初探社會的孩子能因此對周遭的人事物多一分愛惜與尊重。
說「生活教育」或「生命教育」都太沉重,如同聽人「說教」令人不舒服;不過,聽人「說故事」卻令人開心。從故事當中發現原來有許多別人的事情可以反射在自己身上,有許多別人採用的方法可以借取,有許多別人的觀念值得參考,有許多別人的是非成敗可以拿來反思檢討,要比讓人家直指鼻子說:你就是這樣那樣,所以才這樣那樣……好多了。
價值觀的養成需要靠外在的示範、經驗累積和獨立的探索判斷,為了避免一廂情願的置入性給予,所以除了文本之外,這個系列還增設了仿「眉批」欄,用來做提問或註解,並供路人甲乙丙發表看法,當然,所有的空白處就留待讀者填補了。章末或文末的「達人筆記」是知識的整理,協助孩子有系統的、輕鬆的了解一個概念或技能,希望全書能達到知性、感性盡收的目的。
期待「陽光少年遊」像一串鑰匙,可打開不同領域的思索空間,讓孩子們願意進來駐足留連,並採擷能夠滋養自己生活的養分。
導讀
用新觀念走進新紀元──讀書會帶領人 鄧美玲
開始閱讀《大龍燈vs.小星燈》的書稿時,我才注意到我的電腦會在我工作時,全無預警的跳出各式各樣的廣告。我不能對它視而不見,必須暫停工作,把滑鼠移至關閉鍵,按一下「關閉」,才能把它驅離我的視線。但是,它還是不會善罷干休,沒過幾分鐘,再來一次……
我花錢買了這部電腦,但不曉得透過什麼途徑,這些擾人的小廣告就會自動跳出來騷擾我,即使我對它發脾氣,它依舊氣定神閒、笑臉迎人。我問使用其他電腦廠牌的朋友是否也有相同遭遇,沒想到大家已見怪不怪,只說:「本來就是這樣啊!」
這就是我們的時代!而這,也正是《大龍燈vs.小星燈》的故事主角馨宜所處的時代。
馨宜在爸媽離婚後被送到阿公家,因為阿媽中風臥病在床,家裡有一個菲籍看護——迪娜。馨宜離開熟悉的學校和同學,在五年級的時候轉學到鄉下。這一連串的變故,包括原生家庭的破裂、父母離婚,以及爸媽各自有了新的男女朋友,對馨宜的衝擊確實很巨大;最可怕的是,她和好朋友分開,來到一個同學之間的關係已經發展穩固的班級,她要打破藩籬、融入其中,勢必困難重重。
在這一團混亂中,最初的安定力量是阿公,以及阿公製作燈籠的手藝帶給她的種種驚喜;接著,菲籍看護迪娜帶來的異文化衝擊,讓她轉移注意力,不再專注在自己的不幸上。例如一開始迪娜奇怪的說話方式、有點黑的膚色,促狹的同學甚至把她跟迪娜比到一起……這讓馨宜的情緒得到巧妙的轉移,給了她使壞的正當理由,她嫁禍迪娜,故意讓迪娜討饒;然後阿公的教訓,讓本性善良的馨宜彷彿整個醒過來了。這次的覺悟,不僅讓自己的不幸得到療癒,也打開了原本就柔軟的心,開始試圖了解迪娜,甚至進入她的生活和感情世界。馨宜初經來到時,迪娜適時扮演媽媽的角色,給了她溫暖的支持與照顧;迪娜也適時展露她在母國的繪畫技巧,幫助阿公度過難關。在父母離異的時候,馨宜的心靈意外的因異邦情誼的滋潤而得到平撫,也讓她學會體貼離鄉背井的人。這總總改變讓她漸漸站穩腳步,在陌生的異鄉扎根長葉,重新生活;同時也可以坦然接受媽媽的新男友,隨後並與來自中國大陸的新媽媽相處融洽。
這本書的故事情節雖然看來平淡,馨宜全無準備的迎向她不得不的改變,最後也承受、消化了一切,接受了好朋友離她而去、接受了媽媽強橫的新男友、接受阿公的突然過世,最後也接受了迪娜的離開和新媽媽的進門……她內心的波折並不明顯,就像我們看到的所有孩子,他們很少會劇烈的表達什麼,可是默默承受環境對他們的型塑之後,他們內在的改變事實上是很驚人。
馨宜的處境讓我跟目前無孔不入的網路宣傳聯想到一塊兒,實在是因為它們同樣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現象之一。相較於過去穩定的家庭關係與人際網路,像馨宜這樣的現代孩童,倘若沒能得到適當的啟發,要如何適應這個光怪陸離、充滿變異的生活環境?
我雖然關注這個現象,但並不憂心,因為生命一定會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一方面不忍的看著馨宜無奈的接受一切,一方面也驚喜的看著她慢慢長出自己的力量,把異文化吸納為自己的一部分,然後逐漸融入成人世界,成為創造世界的一分子。
在現實世界裡,我可以理解孩子們的「不軌」,在試圖改變無效之後,接納並展開溝通對話,幫助他們整理自己;我比較憂心的反而是:父母師長總是用自以為是的價值判斷與生活習慣,強硬的要求孩子改變,甚至給他們貼上標籤,這種方式往往只會引發雙方的情緒性衝突,讓各自堅持的價值觀都帶上負面因子,「叛逆」和「頑固」的鬥爭永無休止。要知道,孩子必須不斷向前,當價值的衝突發生時,父母的以退為進,雙方反而可以進行深度溝通,並達成潛移默化的效果。
在這個思考之下,《大龍燈vs.小星燈》這本書,倒是非常適合親子共讀、分享觀點的妙引子。
作者序
感恩異鄉客的愛
一個父母離異的小女孩,如何面對媽媽結交新男友、爸爸娶了中國新娘、癱瘓在床的阿嬤、苦撐傳統燈籠店的阿公,和一個遠從菲律賓來的外籍看護。這本書,說的正是這樣一個不容易的故事。
有人說,小孩子天真無邪,最容易跟人玩在一起。可是,孩子漸漸進入青春期後,情況就不同了,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不同,對異性感到興趣和好奇,他們嘗試要建立自己的人格與自信,而在摸索試探的過程中,他們的內心總會生出重重的迷惘和不安。
如果在這段時期,這個孩子來到新環境,面對陌生的人事物,和一個忙碌靜默,如快速移動的黑影的菲籍看護,他該如何調適?他又真能適應嗎?
在臺灣,有重病老人的家庭,常常會雇用外籍看護來照顧老人家。外籍看護離鄉背井來臺,擔任工時長、休假少、乏味又辛苦的工作,加上語言溝通不易,異國文化差異,總使他們感到寄人籬下,心情低落又荒涼。如果運氣不好,碰到苛刻的雇主,處境就更加可憐了。
同樣面對陌生的環境,同樣在調整自己,又擁有相似的壓抑和苦悶,我相信這個小女孩和菲籍看護在互動過程中,一定會意識到彼此內心的空缺,並且發展出一段特殊的依存情感。於是,一個新的關係便延伸出一個溫馨的故事。
「彩繪燈籠」是我非常喜愛的民俗藝術之一。「燈」又是溫暖與光明的象徵,是表達情境、人物情感與願望最適合的意象。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淘洗下,燈籠的產業漸漸式微,從事這項工作的人,自然承受了夕陽產業的無奈,以及傳承的急迫感。
書中的阿公是個燈籠師傅,得意的作品是耀武揚威的「大龍燈」,相較於菲籍看護所買,工廠大量製造出來的聖誕「小星燈」,兩人之間主從、尊卑、新舊、中外,關係交雜。
阿公對客人親切好禮,對菲籍看護卻嚴厲苛求。阿公默許小孫女指使菲籍看護做事,但小孫女對菲籍看護無理取鬧時,阿公卻斷然怒顏制止。阿公曾質疑菲籍看護對丈夫不忠,禁止小孫女接近她,但聽到菲籍看護的反駁之後,他望著病榻上的老婆,深深體會出她孤獨的難受。阿公多麼依賴菲籍看護來幫他照顧重病的老婆,打理失去女主人的家,和照顧沒有父母在身旁的小孫女。阿公好威嚴,就像他的作品,那一盞光明大放,耀武揚威的大龍燈;但其實他很無助,他很寂寞,他也好脆弱。
小女孩、菲籍看護和阿公,這三角之間互相依存,因而糾葛出多元而細膩的情感,譜出了一段感人的樂章。
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人們在各國移動快速,擔任不同職務和角色。雖然人種不同,語言各異,但人性是相同的,離家的人都有鄉愁,人都期望被關愛,也希望獲得平等對待。那些來到我們國家工作的外國人,犧牲他們的時間和青春,犧牲他們的親情和愛情,幫我們很多忙,我們應該感恩他們。
你是否想過,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到外國工作,我們也將面臨相似的困難。你希望外國的人們,怎麼對待你呢?
我寫這本書,除了表達出目前許多臺灣家庭的現況與困境,也希望青少年朋友將心比心,用心對待身邊的人──不論他來自哪裡,不論他會跟你相處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