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飲食空間裡的建築家
我不是一個美食家,我也不是料理大廚,事實上,我的美食經驗常常還受到一些美食家朋友們的嘲笑,我並不在意,也不會因此立下「吃遍天下」的宏願;我只是喜歡觀察空間,思考飲食空間背後的文化意義,你可以稱我是「飲食空間裡的建築家」。
美國明星哈里遜福特( Harrison Ford )早期主演的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中,描繪出未來世界的城市面貌,讓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下著酸雨的摩天大樓城市角落,哈里遜福特竟然在攤販上吃著日本式的拉麵,然後看著天空中巨大的電子廣告螢幕飛船緩緩移動,播放著美女的商業廣告,在這個想像城市中,建築、語言,以及飲食空間,混合著不同的文化與科技,形成一種多元混血(Hybrid)的城市面貌。
人類的飲食行為,長久以來便與建築空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每一種飲食行為與每一種飲食空間,都述說著某種文化的精神意義;事實上,建築文化也改變了飲食空間的型態與飲食方式。
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曾經駕車在加州公路漫遊,尋找有趣的建築議題,驚見巨大的甜甜圈、巨型的熱狗堡,以及巨大的漢堡、檸檬等等食物,好像進入了一個食物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充滿了奇幻與超現實的驚奇感,因此對於這類的建築開始發生興趣,進而開始觀察飲食空間的種種面貌以及其後的文化根源。
機械文化所強調的「速度」,就曾經大大改變了人類飲食生活的面貌,為了配合開車駕駛人的速度,出現了「得來速」(Drive Through) 的飲食方式,而為了吸引公路疾駛的汽車,則出現了巨大甜甜圈、巨大漢堡、熱狗等造型的餐館建築,被稱作是「普普建築」(Pop Architecture)。
機械文化的大量生產,在上個世紀也影響了最重視手工技藝的曰本餐館,利用機械大量生產的生產輸送帶,結合壽司師傅的手工技藝,產生了俗稱「火車壽司」的迴轉壽司,而近年來鐵道運輸速度提昇,高速鐵道蔚為風潮,迴轉壽司店也出現了新幹線軌道,讓上菜速度更加提昇。
鐵道文化除了創造了「火車壽司」之外,也創造了大家喜愛的火車便當,以及坐在移動空間裡的新飲食經驗,因為大家太喜歡坐在火車裡吃便當,甚至有餐廳將電車車廂改裝成咖啡館或餐廳,讓顧客想像自己正在旅行的過程裡。
機械文明也改變了攤販的形態,過去我們生活中出現的手推車或人力車攤販,在東京這座高科技城市裡,已經幾乎被小型廂型餐車所取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餐車,販賣著各式各樣的食物,但是乾淨有效率,具有更大的載重與機動性。
東京市除了機械式攤販之外,也出現了高科技的無人商店,意即「自動販賣機」,東京這座城市可稱為是「販賣機城市」,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在自動販賣機裡,買到任何想要買的東西,明亮的販賣機集中於街角,提供了明亮安全的公共空間,也算是自動販賣機的公共服務之一。
這幾年高科技也影響了自動販賣機,觸控螢幕的出現,讓自動販賣機更人性化,也具有智慧型偵測系統,可以對不同年齡層、性別顧客,提供不同的食品介紹,非常令人驚奇!
其實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建築風潮,也對飲食空間有著極大的影響,隨著時代的不同,產生出不同的空間面貌;以巴黎的龐畢度中心為例,建築本身是屬於高科技風格(Hi-Tech Style)建築,但是其頂樓餐廳後來卻改裝成解構主義色彩的空間;藝術作品以及動漫文化也會對餐飲空間產生直接影響,東京的奈良美智A-Z 咖啡館、鋼彈咖啡館,以及 AKB48 Cafe 都是很好的例子。
文化的改變或創新,不僅影響了飲食方式,也影響了飲食的建築空間。作為一個「飲食空間裡的建築家」,我喜歡去光顧不同的飲食空間,不是因為食物多美味,食材多麼珍貴稀有,也不是因為主廚是米其林等級的廚師,而是想去體驗奇特的飲食空間文化。在我的旅行途中,我也會將飲食空間的觀察,視為是城市觀察的一部份,畢竟城市不斷地進步當中,飲食內涵及飲食空間形態,有時候仍舊保存著過去的記憶與歷史,是城市學研究的重要線索。
台灣人外食者眾多,台灣餐館、咖啡店林立,民眾的味蕾靈敏挑剔,早已從「吃美食」進化為「吃空間」,餐廳、咖啡館空間設計爭奇鬥艷,推陳出新,到餐館吃飯已經成為一種空間文化的品味活動。《吃建築》一書試圖作為一種飲食空間的文化觀察,對於台灣人而言,這方面的思考與研究才正要開始,值得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