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

  • 定價:310
  • 優惠價:79244
  • 優惠期限:2025年01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生命經歷過的痛苦,因愛失落的傷口,不明就裡的分離和消失,
  那些說不出的心痛,與表達不出的哀傷……
  其實,你受傷了。

  願這本書,陪伴著想要好好學習關係這人生大議題的閱讀者。我們都可以不在關係中受苦受傷了,而是讓關係的存在使我們更好,讓我們彼此都成為更完整的我,更成熟也更加具有超越性的我……真正學會了幸福,也容許幸福在我們的生命裡發生。--蘇絢慧

  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

  「說分手就分手,我們的關係還剩下什麼?」
  「他們明明是我最親近的人,為何總是傷我最深?」
  「從來就沒有爸爸這個人,他在我小時候就失聯了……」
  「誰來過我的生活?誰來幫我面對我媽媽?沒人可以替我面對人生難題……」

  關係,是從「我」走向「我們」,兩個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也是人生悲喜的功課。然而,關係中若即若離的陪伴、搖擺不定的相處過程,我們感到被忽略、否定、辜負與拋棄,我們帶著這一份舊有的傷口,在不同關係中徬徨,摸索。

  其實,那些早年的傷痛和悲傷,千萬次的微小記憶,早就已然遠去,留下來的巨大失落,讓我們難以承認、覺察到:其實我們都受傷了。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作者蘇絢慧,她以知名諮商心理師和悲傷療癒專家的角度,在真摯而殷切的詢問中,拋出各種「關係」中的本來真面目。她以平易近人的溫暖筆調,教導我們如何面對這難以承受、掙扎痛苦的關係風暴,並提供切實扼要的提醒:關於愛,我們都曾如此受傷,但只要真正承認脆弱,先饒了自己,並先從自己開始改變,療癒傷痛和學習成長是最好的方式,用愛、成全與同理,轉化任何一段不理想的關係,於是,我們都能在愛裡和好。

本書特色

  ◎ 知名諮商心理師.悲傷療癒專家蘇絢慧,感動萬人最新力作。

  ◎ 蘇絢慧老師的「同哀傷」Facebook粉絲團,近7000位讀者盛讚推薦!

  ◎ 本書帶給我們轉化一段不理想關係的勇氣,讓我們勇於接受給予與照顧,樂於分享與付出,練習以愛維繫關係。這將會幫助那些費了很大力氣,或想盡了辦法要解決在「關係」裡的僵局與困擾的人們。

  ◎ 這本書將邀請你靜下心來,好好思考自己在人生任何一段關係中的處境。請把這本書送給自己,送給生命中的家人、朋友、同事、情人、親密對象,然後你會發現,關係其實是如此簡單、純粹而美好。

作者簡介

蘇絢慧

  目前在醫院擔任諮商心理師,專門聚焦於失落悲傷療癒、早年生命傷痛與療癒、依戀關係療癒。

  領有國家專門職業技術人員社工師與諮商心理師合格證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曾經擔任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安寧病房臨床社工師。也於各大醫療院所、社福助人單位、社區諮商機構擔任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講師、當事人情緒支持與自我照護團體帶領人、志工培訓計畫顧問與訓練講師。

  長期與許多助人機構合作帶領自我探索與成長類工作坊,及心理衛生教育推廣講座等等。

  著作:
  《死亡如此靠近》(2001,大塊文化)入圍金鼎獎文學類優良好書
  《請容許我悲傷》(2003,張老師文化)入圍金鼎獎社會科學類優良好書
  《這人生》(2004,張老師文化)
  《生命河流》(2005,張老師文化)
  《喪慟夢》(2007,張老師文化)入圍金鼎獎社會科學類優良好書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2008,寶瓶文化)
  《因愛誕生》(2009,寶瓶文化)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2011,寶瓶文化)
  《愛,一直都在》(2012,張老師文化)

  絢慧的文字園地:
  部落格:蘇絢慧的療癒之邦
  臉書專頁:同哀傷

 

目錄

【自序】看見關係中帶著傷的「我們」

第一章 論關係

第二章 療癒關係中受了傷的我和你
在關係中,先看見自己的價值
在關係中,不是要做好人,而是做真實的人
在關係中,先饒了自己 
在關係中,先從自己改變
在關係中,要能安心
在關係中,表達與拒絕都是權利
在關係中,漸漸成熟
在關係中,分辨投射與指認出移情
在關係中,真誠承認脆弱
在關係中,放下防衛,停止攻擊
在關係中,停止當受害者,願意為自我負責
在關係中,沒有理所當然
在關係中,樂於成全與分享
在關係中,願意彼此同理
在關係中,回歸真我

第三章 創造互為主體的關係
第一要素--勇於接受給予與照顧、接受愛,但不是索求照顧與討愛
第二要素--勇於建立信任與依靠感,但不是賴、綁、黏
第三要素--樂於分享與付出,但不是交易與計算
第四要素--樂於提升自我,而不是拒絕改變
第五要素--以愛維繫關係,而不是以罪惡感維繫關係
第六要素--尊重與接納彼此的感受、想法,而不是剝奪與漠視對方的感受、想法
第七要素--共同創造兩人要的關係,尊重彼此需求,而不是任由一方控制、決定
第八要素--願意為對方成為一個更好相處的人,停止無意識的投射與發洩
第九要素--樂於滋長正向經驗,停止複製負向傷害(那些羞辱與恐嚇)
第十要素--願意離開「小我」的自我中心,一同進入我們的世界,並且不因此害怕失去真我,接受我們本來的不同

一些建議

 

自序

看見關係中帶著傷的「我們」

  當我是小孩時,我的父母長年的缺席,讓我難以用「一個小孩」的身分與角色被疼愛、被無條件的接納與支持。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活得戰戰兢兢,害怕一不注意或一不留神,周圍照顧者就會像強大的巨人一般,毫不心軟的對我痛打一頓、痛罵一番,或是擔憂會再度遭遇被遺棄的可能。

  因此我很懂得看臉色,很懂得分辨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也強迫自己要學會許多不同家庭、不同大人的規則,如此只是為了能夠平安活下去。

  在那些還弄不懂人生是怎麼一回事的年紀,我學會的是競爭、較量、比較與佔有。

  漸漸的,人的年齡是長大了,但始終沒有被愛滿足的心靈,開始想要用自己的辦法去尋找、去試探、去嘗試、去爭取……那個可能愛我的對象,諸如:同學、朋友、老師、長輩……

  心靈的飢餓,總是讓自己想像著會有那麼一個人完美的愛著我;會包容我、接納我、無條件支持我、無論何時都會在我需要時關注我、隨時隨地的在乎我與保護我……

  當然,這些我尋找、我嘗試靠近的人都不會真正的符合我、滿足我,而是讓我反覆的失望、感到受傷、感到脆弱、感到無望與憤怒。

  而我也在這樣無意識的追逐遊戲中,玩了十多年的人際心理遊戲。

  直到,前所未有的重大失落,以及面臨到幾乎是一無所有的人生窘況來臨,我被迫(被環境與這樣的現實所迫)反思我自己,徹底誠實的面對我自己。一開始實在很難關注這樣的自己,只想毀了這樣的自己,因為過去那些評價與吶喊都會跑出來,極其嚴厲的控訴與指責,讓我想要抗拒、想要否認、想要怪罪,同時又不客氣的責備自己、恥笑自己。

  但當我終於有一點點懂得何謂接納時,我對自己有了一絲的慈悲與柔軟,我才開始可以觀看我自己。當我不再拿著大刀大槍對待自己時,內心的自己才願意誠實的揭開內在的世界,將在黑暗中隱藏的部分坦露在光下,被我好好的凝視、被我好好的接觸與靠近,進而撫慰。

  我也一點一滴有了勇氣與力量,一點一滴的看見自己長期以來累積的失誤與扭曲角度;這些失誤與扭曲,不僅被我拿來對待自己,也被我拿來對待世界與他人。

  我一層一層的揭開自己的生命過往記憶,發現自幼以來,不被好好的像一個完整的「人」對待,所以我是不完整而偏頗的。我的生存必須要應付很多要求與評價,否則便會招來重重責難和強烈的批評。為了獲得安全感,我不停的討好別人,順應別人,以別人的喜好標準當作自己追求的目標,以期待被喜愛或被接受,減少被指責與批評的機會。

  曾經,我十分恐懼自己不被喜歡,不被認同,於是總是害怕別人的評價,也很容易敏感到任何他人的反應。如此,我對他人有許多的防衛,總會在他人的不認同中感到受傷,同時又氣憤他人怎麼能不認同我。矛盾的是,又不能不在乎他人的觀點與論述。於是自我只能一直在內在衝突,也一直與外在環境衝突。

  而我對待別人,也不是將他人視為一個完整的人對待,仍是以自己的投射想像別人,要別人「一定」要如何反應、「一定」要怎麼對我、「一定」要說不會讓我受傷的話。當他人不符合理想期待,我便受不了挫折,就抗爭、情緒拉扯與威脅,絲毫不懂別人也是一個個體,有他的氣息、他的需要、他的喜好、他的想法、他的選擇。

  我漸漸懂了,「物化」(或說工具化)了自己與他人,是關係傷害與關係挫敗最大的原因。

  我也開始懂得年輕時的情感傷害,何以他人會漸漸的越來越疏遠,甚至想逃開。

  我痛定思痛,不再以受害者自居,也不再以無助及自責,迴避我所面臨的存在困境。我開始大量閱讀講述「關係」的相關書籍。不僅閱讀,也接受諮商治療,並且,不斷的自我分析與自我書寫,在他人覺得「想太多,沒有必要如此苦行」時,我堅持自己的付出與投入。因為我知道自己在走一條重新學習與重新建立生命新秩序與新格局的歷程,這是他人不會明白,也無法全然參與的歷程。

  如果,人在關係中,盡是折磨與相互攻擊,而無法在關係中讓彼此更好,成為更成熟的獨特個體,那麼關係實在沒有意義,沒有必要讓我們付出這麼大的生命力氣與代價。

  但是,好的關係的建立是一種相互的意願與投入,有著合作性的共創歷程,如果只是空等著他人的給予,或是被動的配合,那麼好的關係,也還是很難實現。

  如果沒有從「重新學習」的意願與行動來瞭解「關係」這回事,僅僅只是不斷反覆使用幼年經驗過的模式,並在無意識中,繼續複製、重演那些負面情節,繼續製造負向情緒,那麼,負性關係或具有傷害性的關係也只好繼續的產生。

  如果不想真實的承認過去的關係經驗與模式已不敷使用,也不想面對重新學習的艱辛與困難過程,那麼只好繼續在失落、失望、受傷的情緒中,哀嘆所有人,包括命運的辜負了。

  關係要能「幸福」並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幸福」是需要學習的。我們的童年乃至成長歷程,都曾在關係中受過傷,我們帶著這些傷口無意識的進入到後來新的人際關係,即使人換了,卻往往重複著過去具有傷害的關係模式,並且感覺到一種無力抵抗的命運,不斷上演著某些相似的情境,造成類似的關係傷害。

  這本書就是希望我們不是空留遺憾與空有哀嘆,而感到無能為力。不論我們從何時覺醒過來,發現這些關係的情況有如一種輪迴般的在不同時空背景中發生,而開始有意識的想要改變、想要創造不同的人生經驗、想要蛻變一個新的我,無論什麼時候開始,都不嫌遲。當我們願意先從自己改變時,關係的另一人也才能在經歷不同的對待方式與不同的互動經驗中,開始有機會改變他的方式與他的信念。

  願這本書,陪伴著想要好好學習關係這人生大議題的閱讀者。這是我寫這本書的小小心願:我們都可以不在關係中受苦受傷了,而是讓關係的存在使我們更好,讓我們彼此都成為更完整的我,更成熟也更加具有超越性的我。並且在關係的互助與互相扶持中,真正學會了幸福,也容許幸福在我們的生命裡發生。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896256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0.8 x 1.5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在關係中,願意彼此同理

當兩人關係中願意彼此同理時,我們走進的是對方的內心,而不是在事件上的是非對錯。而同理心要真的能在關係中運作,也必須建立在兩人有清楚獨立的個體界線上。

所謂好好表達情緒,就是讓情緒有一個表達的機會,讓情緒可以獲得理解、抒發、共鳴、接納,也可以更瞭解自己的主體感受與所發生的經驗。

但很多人都有一個迷思,將表達情緒與改變事情連結在一起;覺得若表達情緒,卻無法改變什麼,那為什麼要表達?

特別是在我們過去的經驗,往往表達情緒會招來許多橫禍;像是有更大的責備、有更猛烈的攻擊、更可怕的後果……

所以,有人會說:「若表達出生氣,對方不僅沒有改變,反而有更大的指責,那為什麼要表達生氣?」

也有人會說:「為什麼要表達哀傷?表達哀傷了,他也不會回來,也不會改變這個事實,那為什麼還要表達出哀傷?」

還有人會說:「為什麼要表達害怕?即使表達害怕也不能就此不用去面對,那表達害怕做什麼?」

許多人將情緒視為一種具有功能性(確實有這種功能)的策略,想用情緒去影響別人,去改變他人的決定。相反的,若情緒無法牽動他人、影響他人,則這人便會否定情緒表達的價值與意義。

確實有許多人會以情緒去操控他人,特別是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我們常感受到大人們以情緒威脅與恐嚇,這使得許多人都害怕被情緒左右與操控,害怕靠近情緒與理解情緒。

排除以情緒進行恐嚇與威脅的病態例子,情緒的表達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關係的連結,與相互的瞭解及兩人內在世界的靠近。

當我們表達情緒時,可以是一種個體經驗的分享(例如:我感覺到有些難過,今晚的氣氛似乎不如預期……),這樣的經驗分享,並不是要「改變」任何的結果,而是我在傳達我的內在所發生的歷程,包括我的情緒感受與想法。

人與人之間,若少了可以安心表達情緒的空間,也少了相互瞭解情緒經驗的意願,那麼,即使人與人生活得再靠近,甚至睡在同一張床上,其實是充滿陌生感的,並且心靈的距離可說相當遙遠,更可能是完全疏離的。這種疏離到無話可說,疏離到你聽不見我,我也聽不見你,我碰觸不到你,你也碰觸不到我,正是因為情感上失去了連結,才無法靠近。

回應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讓兩個「不同」的人,能彼此體會與感受對方的感覺與情緒的能力,好讓我們可以離開「自我中心」的位置,去理解與體會另一個他人的情感變化與歷程。

想想看,這多麼美好,造物主使人類有能力學習與發展去體會另一個個體的感受與情緒,透過這樣的體會過程,我們能去和另一個不同個體靠近,理解他內心的世界,進而有了正確的回應。

也因為人類有同理心的能力,我們的世界才不至於情感冷漠,也才不是全然的孤立,而能與人有了情感共鳴與連結。

而同理心相較於同情心的不同之處在於,同情心不必然要瞭解對方的感受,反而是以自己的主觀體會去想像對方的處境與遭遇,失去瞭解對方的情境脈絡就擅自解讀對方的需要。在這種擅自解讀中,不僅未能尊重對方的個體性,更可能誤解了對方真正的感受與處境,同時剝奪了對方的生命力量。

同理心則不然。同理心是願意先放下自己對於事物的感受與體會,或是價值觀與評價。並且在放下自己的同時,將自己的內在情緒狀態倒空。唯有人可以先將自己放下,將自己淨空,他才可能以純粹的態度去全然承接對方的表達或情感展現。然後,在同理心的發揮下,我們賦予一個人情緒與認知的主體性,他是他生命的主人,在他的生命經驗中,他有屬於他獨特的情感與經驗,我們尊重,且願意理解。

然而,許多人在所謂的「傾聽」(關係溝通的第一條件)中,大腦其實都是處於「分析」與「評價」的狀態,而非是同理心強調的「理解」與「感受」。這樣的「傾聽」並不能達成同理心的展現,反而是另一波爭執與傷害的開端。

傾聽聲音

因為,當我們傾聽另一個人表達他的情緒感受時,或表達他的體會與經驗時,並不適合以分析與評價來對應。若是如此,對方的情緒感受或體會到的經驗,並未被我們以同理心感同身受,反而是推開與評論,自然無法給予具有理解性的回應。

所謂感同身受,絕不是指以分析與評價給出看法或意見。這是很多人在關係互動中的失誤。當然,如果是針對一個主題或議題在探討,再提出建言,或是針對一個情況給予意見或分析,這沒有問題,我們可以就事論事、就情況分析好壞。但若是我們在關係中,聆聽的是另一個人的心情感受,那麼原本是要相互關懷、理解、交心、親近的人,我們卻是在他述說自己經驗與感受時,將自己的情感抽離,以理智不帶情感的方式回應,可想而知,對方會經驗到的是一種不被真正在乎、真實關懷與理解的失落與失望。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4/09/22
|
電子書
一直都很喜歡蘇老師的書,每次都能用淺白的敘述方式,精準地將自己深藏心裡不為人知的感受及過往經歷描述出來。跟著書中的文字,感覺自己猶如洋蔥般一層一層的被撥開,直視自己最真實的內心深處。所有人生中的喜、怒、哀、樂,絕大部分都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導致,有了平衡及互惠的關係社會才能祥和,故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好好的愛自己、進而愛身邊的所有人。值得細細閱讀的一本好書。
展開
user-img
Lv.2
4.5
|
2021/04/26

看完了這本書才發現:原來自己受傷這麼久,在看這本書的同時,不斷的去思考自己以前的感情經驗、和伴侶相處的模式,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讓自己陷入一個黑洞裡面。不斷地讓對方去按照自己所期望的劇本配合演出,當對方達不到自己所期待的樣子時,就會覺得對方對我的感情是不是淡了、甚至是不愛了,難怪自己的每一段感情最終都以失敗收場。

每一段感情結束之後,自己又開始讓自己隱藏悲傷,甚至不允許自己有任何難過的心情表露在別人面前,就這樣不斷的惡性循環。直到看了這本書,我才終於了解到之前感情失敗的那些原因,還有自己情緒的管理,導致最後遍體鱗傷的自己。

一直以來我都是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懂愛的人,包括愛自己和愛別人。讀完這本書之後才發現,我在生活中學會了生存、競爭、能幹,卻把自己受傷的內在封閉了起來,長久以來都不去觸碰自己受傷的那顆心,總以為時間會沖淡一切。現在了解到,時間證明了自己一切都是錯的,惡行循環不斷重蹈覆轍。

我推薦這本書給在伴侶關係中不斷受傷的你,或是父母和小孩存在著溝通問題的你。這本書讓我體悟到很多以前從來沒思考過的思維模式,願我們都能在未來的路上更愛自己、擁抱自己和別人。
展開
user-img
Lv.4
5.0
|
2014/02/24

這本書是我一邊流淚一邊把它看完的。買了很多心靈成長的書,這本算是從根剷除的好書。讓我的第一篇書評就貢獻出來了

如果你跟我一樣,在依戀關係中害怕被忽略、被傷害、被否定、害怕失望與落空。在關系有衝突或不一致時,想要迴避,想要退縮或想要終止關系。那你一定要看。

作著用非常直白的文字去作舉例,但卻字字句句觸動心弦,原來這麼多的負面情緒是有原因的,哭泣是被允許的,因為內在小孩受傷了。當了解了成長過程中所面對不同的傷害造就今日的不開心與不快樂的原因後,心就開始釋然了。

原來,一切的情緒來源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內在小孩受了傷的記憶。透過作著的描述安撫了內在小孩,使內在小孩知道自己值得被愛,重新建立起自信心。才能真正在關係中獲得快樂。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