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1
旅行的意義-麥吉他
「這不是我想要的!」身邊很多人總是重複說著這句話。而這些人大部分的症狀是,對目前生活現狀不滿,卻又自覺無力改變,於是躲在怨懟中等待奇蹟降臨,希望某一天,空中會伸出一隻手,把自己拉出泥沼,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我稱這種性格是「高塔中的公主」,被現實囚禁在城堡當中,一心期待王子騎著白馬來解救自己。公主多半是明亮動人,在都市叢林、殘酷荒野中還抱持夢想的人。別看我這無奈的外表,不久前我也是其中一位公主,踏不出實踐夢想的步伐。
錢鍾書的小說《圍城》裡,主角的人生就是一座座的圍城,逃出這個困境,又掉進另一個泥沼。每當現實陷入自己無法挽回的狀況,主角就順著忽然降臨的契機,用力拉扯,結果卻陷入更深的枯井裡。這個假性契機跟我們等待的奇蹟,在本質上沒什麼兩樣。
我想最大的問題在於,公主們也不知道離開高塔之後要何去何從。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在這種情況下,困住公主的高塔,反而帶給她們安全感。走進原野、得到自由,卻更令公主們畏懼害怕。
因為我們沒有方向,不知道該往哪兒走!
生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很容易發現什麼是自己不想要的,但反過來,要找到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卻不容易。尤其在資訊爆炸的今天,這似乎成為一個難題。以前的人沒有太多自由,子承父業,連終身大事都由家人決定。現在的人選擇太多,反而很容易陷入猶疑不定的狀態中,結果還是不能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所以當有人問我出來流浪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會告訴他們:「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了!」
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資源變得有限,身上的行李空間也變得錙銖必較的情況下,我們就必須開始選擇,什麼該丟掉,什麼該留下來。當我們不能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必須再一次找尋新的事物來填充時間時,什麼事是死也不能放棄?什麼事是最大的興趣?這些事情將成為「這是我真正想要的」。
例如明明背包已經沒有空間了,還硬要塞進一本小說,那麼閱讀對自己來說,就是無可取代的事情。例如到農場工作後疲憊不堪,回到破舊的小屋,仍然拿著筆記下今天的點點滴滴,那寫作就是這個人不可放棄的嗜好。有人在旅行中才發現,原來下廚是這麼經濟實惠又妙趣無窮的事情。有人當了環保義工,才重新了解無償地幫助別人有多麼快樂!浪漫一點的想,當你跟某人距離十萬八千里,沒有網路、電話,甚至根本沒有話題,你卻迫不及待地想跟他講上幾句話,那個人就是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正是這些事情塑造了自我,越是窘困的流浪生活,越能發現真實的自己!
然而有一天,流浪結束了,終於找到我們想要的,它們將在生命中繼續占據重要的位置,不讓它們被無止盡的瑣事與資訊淹沒,堅持對於這些事物的追求。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挖掘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讓我們今生更加豐富!期待大家都能從流浪中,找到自己真正嚮往之物!
作者序2
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小希
「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這句話是林懷民說的,他在推動「流浪者計畫」,鼓勵年輕人單獨出去旅行流浪。在美國留學回台之前,林懷民去了歐洲一趟,走過荷蘭、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家,看過希臘神殿、回教神廟,雖然當時沒什麼感覺,可是後來他說年輕時走過許多地方的經驗會成為一輩子的養分,視野變寬廣,對世界的好奇度會增加。他說要一個人旅行,不跟團,沒有同伴一起自助旅行。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會有機會和自己對話,也才能和別人對話。
一個人雖然很寂寞,但卻可以聽到很多平常不會留意到的聲音,隔壁的人在聊些什麼、廣播在播些什麼,這些背景聲音全都躍到表面成為主題。儘管平常都是一個人住在都市裡,但回家就看電視、上網,光是追趕著潮流就來不及,完全沒時間靜下來思考。在澳洲娛樂變少,要看電影、聽新歌、唱KTV、吃美食……抱歉統統都沒有。生活變得簡單,一開始會覺得無聊,久了就會習慣。一本書一讀再讀,一首歌一聽再聽,每次都有新的收穫,生活也變得踏實!
很多人會問:「這樣跑出來閒晃一年,那工作應該怎麼辦?回去會不會成為找工作的弱勢?」我記得以前國中的時候,長輩都說,考上好的高中就一帆風順了;上了高中,又想說考上大學就OK了;上了大學,就想著申請好的研究所……然後呢?再奮鬥個幾年,四十歲退休,人生四十才開始是嗎?會不會到那個時候又有人說:「抱歉,還沒輪到你。」等到視茫茫、髮蒼蒼、齒搖髮禿才後悔總是將希望放在未來,而不是現在,至少我不想這樣過。這一年的經驗是否會為找工作加分?誰知道呢?工作是生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大部分選擇出國的人都是對現況有所不滿,想要找尋改變的可能性。在台灣,媒體不斷地在製造焦慮,傳達一種成功的生活典範,一切都是如此的理所當然。可這真是我們想要的嗎?很多人不喜歡,卻不知道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追求的生活。在畢業之際,我也不知道,所以到了澳洲,每天一直想著,漸漸地就逐漸清晰明朗。一年過後,從澳洲回到台灣,又要再度面對。然而經過這次經驗的洗禮,將更有勇氣去面對挑戰,做出選擇。現在回想起來,在澳洲那麼辛苦都過了,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視野變大,有些事情變得沒那麼重要。常常聽到有人說:「我也不喜歡這樣,可是我沒有辦法!」在台灣,的確是很少看到「另類」的生活方式,社會不鼓吹年輕人該特立獨行,照著既定的行為模式走就好了。出來走走,看到其他國家的年輕人,每個人的文化、背景都不同,互相交流,激盪出一些火花,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多姿多采的生活方式!
儘管在台灣強調要有國際觀,放眼全世界,然而其實也只是從美國的觀點在看世界罷了,更確切的說,是紐約的觀點。在澳洲,遇到的背包客也都是外來者,所以大家都比較謙虛,願意分享,互相欣賞、理解。就算是澳洲人也沒有自大的意識,也很習慣這種多元文化的交流,外國人在這裡不會有次等公民的感覺。
話說回來,為何要申請澳洲打工度假簽證呢?因為這是一種很便宜的旅行方式,參加旅行團不到一個月的支出就足夠在這裡過一年。一生很難得有機會可以到別的國家生活一年,體驗當地人的風俗民情,而不只是走馬看花,可以多些時間,慢慢地去與一個地方建立關係,增加對它的了解。自己可以選擇要用什麼方式過完這一年,住在大城市裡體驗異國都市生活或在各個小城鎮裡留下腳印。所以如果你的年齡還在十八?三十歲之間,千萬不要錯失這個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