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2009年的年底,我們照常舉辦心理諮詢師小組每月一次例行的公益學習活動,這次的主題是回顧已走過的一年,制訂新一年的學習主題和計畫。在回顧中,大家不約而同談到的一個主題就是個人成長,如數家珍般地講到自己在家庭關係、職業選擇、工作關係、情感婚戀、自我意識等方面的成長,講到自己在克服心理困惑方面、心身疾病方面的努力。聽著聽著,我被他們的講述打動,當即萌生想法,想請大家把這些成長記錄下來,用來幫到更多的人。這個想法得到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編輯陸崢的大力支持。
等到真的動起筆來,大家才發現這是個高難度任務。每個人都很忙,因為忙碌,有一些人沒能參與。另外,作者中沒有一個專業文字工作者,因為表達的艱澀,或感覺得到但表達不出來,有一些人退出。除了時間和文字的難度,還有其他的難度:要把自己的成長用心理學的理論梳理出來,還需要心理學的功底和勇氣。
又有一些人退出,因為還沒做好準備面對自己內心深處,或是因為無法用心理學的東西來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最後提交了、並經過我們反復修改的文稿,都呈現在這本書裡。這中間的溝通、磨合、修整和回饋,自然是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部分工作是由我、付小東和陸崢來做的。
繁體版序言:生命的不同季節
這已經是一年多來我在臺灣出版的第四本繁體版書。這讓我在心理上離臺灣的讀者更近了。
感謝繁體版編輯細心地調整或注釋了大陸和臺灣不同的話語系統,如把「小學」改成「國小」,把「高中」改為「國中」等等,並增加了一些注釋,以讓臺灣讀者理解起來更容易。但即使如此,我仍然不知道,那些沒有來過大陸的或對大陸不瞭解的臺灣讀者,是否能夠理解書中作者們想表達的觀點、情緒和感受。也許我應該做一個時代背景的介紹。
在第一篇中出現了圖畫的那些作畫者,他們的年齡跨度較大,從25歲到45歲,有的是仍然在學校讀書的大學生,有的是已有豐富工作經驗、為人妻母、為人夫、為人父的中年人。他們的成長經歷不同,但目前都在上海,都面臨著相同的社會現狀:社會變化非常快,生活節奏非常快,壓力和挑戰非常大。他們的圖畫中多多少少反映出這個特點。
在第二篇中出現的11位作者,年齡集中在70和80年代。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末期,在與父母的關係中較少感受到溫情--這不是他們父母的錯,而是那個時代的特點,那就是一個缺乏溫情的時代。他們在隨後的歲月中不得不自學這些缺失的東西。而80年代出生的人,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學習解放思想,體驗到自由和多樣性,更強烈地尋找自我。
我還想說明的是,本書的文字有三種視角:一是作畫者或當事人的,二是其所在諮詢小組的組員的,三是我的。為了更原生態地還原現場情境,在書中我們引用了作畫者本人對圖畫的描述,也引用了一些團隊成員的回饋;為了增加心理學的色彩和提高分析的深度,在第二篇的11個故事中我用到點評、回饋等多種方式。在書中我們用不同的字體對這三種視角作了區分,希望在轉換時不要引起讀者的迷惑。
與簡體版相比,對繁體版所作的修訂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修訂了文字或語法不當之處,並針對繁體版讀者增加了個別注釋;二是在分析部分增加了一些力度;三是對第二篇部分作者的近況進行了介紹,增加最多的部分是「從佛學到心理學」的一文。
修訂繁體版清樣時,正是上海桃紅柳綠、春暖花開的時節。這已經是我一年裡經歷的第二個春天了。1月去雲南時,那裡的桃花紅豔、菜花金黃,早已是春色宜人。上海還未入夏,但我3 月已經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體驗了夏天的感覺,當陽光無遮攔地照在身上時,簡直可以穿透皮膚。儘管同樣一輪太陽照著地球,但不同地區的人卻經歷著不同的季節。而旅行則會讓我們穿行在不同的季節中。這是多麼奇妙的事情。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是獨立而孤獨的,但當這些故事形成文字後,就形成可以讓自己和他人穿行的風景。這是多麼奇妙的事情。而讀此書的你,跨越時空和這些人交會,這是多麼奇妙的事情。你正處在怎樣的大自然季節裡?正進入自己生命的哪個季節?當你進入本書這些人的故事時,你又會被誰的故事觸動,停留在哪一片風景中?
嚴文華
2013年4月於春天的上海
本書架構
本書的第一篇是關於個人短期內在成長團體中的經歷,提到了26人的成長。這部分透過比對團體開始時和團體結束時成員們所畫的兩張圖畫(共有52 幅圖畫),非常直觀地呈現了他們各自的成長。
第二篇是關於那些獲得心理諮詢師證書或從事心理學工作的個人,講述他們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修練自己,用心理學幫助自己。這11個人的成長,每一個故事都配有作者的成長圖畫(共有18 幅)。讀了這些成長故事,再來看那些圖畫,也許你會對圖畫本身理解得更深刻。
每一個故事都是先呈現作者自己所寫的文字,後面會有嚴文華的評論。其中有兩個故事「春天的綠一支」和「留下真情從頭說」由嚴文華在正文中附加了評論。這 些評論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這些心理諮詢師的成長。那些對心理諮詢技術感興趣的人、對自我成長感興趣的人,可以留意這些評論。另外,在 這些成長故事中付小東還附上了一些相關的心理學名詞或知識介紹,方便讀者瞭解更專業的背景和知識。
這11個故事的共同點都在談論瞭解自我、接納自己和接納別人,我們也相應地把這11個故事分為這三類。在瞭解自我、擁有明確的自我意識部分,你可以讀到這樣一些成長故事:
研修過佛學、讀過醫學院、管理過寺院、本想終身侍佛但最終還俗的心理諮詢師清涼月,以佛學為道,以心理學和醫學為術,在自我修行的過程中幫助信眾和來訪者。他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深刻的觀照反省,以及字裡行間流露出的禪意,將會讓你看到心理學可以成為幫助每個人的工具。
諮詢師麗君,在遠離家鄉、工作壓力巨大之時,擔心迷失自我。在心裡那座灰色城堡將要囚禁自己時,透過學習心理學,她開始覺醒,一塊塊地拆掉那些灰色的磚,並開始建立自己的能量庫。目前,麗君正走在自我覺醒的道路上。
大學畢業生小郭,從家鄉來到都市,卻發現家裡人把他當城裡人、城裡人把他當外地人,從而沒有了歸屬感。透過心理學的學習,他擁有了一個心理諮詢師的團隊,找到了自己新的身份感。
曾經非常自卑的心理諮詢師阿吉吉,面臨過很大心理壓力,但早在高中時就開始體會心理學的力量,並透過心理諮詢師的學習打通自己的能量通道,讓自己成為一泓溫泉,在冬日裡讓人們感受到溫暖和舒適。
在接納自我部分,你會讀到以下成長故事:
出生在邊陲小鎮上的模範學生秋,曾把別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但在14 歲時遭遇父親去世,在29 歲時遭遇失戀,兩次重大的人生危機直接挑戰著她的價值觀。她剖析了自己成長的各個階段,從童年、中學直至為人妻、為人母,生動而細膩地描述了心理學怎樣幫 助她找回自己、接納自我。
在各方面都非常出眾的女孩五月,卻因體重問題躲避著愛情,直至出現神經性嘔吐。透過心理學的學習,尤其是意象對話的訓練,變得不僅勇於去愛,而且體重自然下降。看來,心理學永遠是最好的美容劑和減肥藥。
剛剛結束了16 個月婚姻的晴天娃娃,會用旖旎的文筆,向你揭示她內心對重回單身的擔憂、沮喪、頹廢、希望與自我調節。剛剛獲得心理諮詢師證書的林娟,開始變得非常忙碌起 來:她去學古箏,她去學踢踏舞,她帶孩子去旅遊,她關注著同事……那些埋藏在心底的對生活的熱情、對他人的關愛,透過心理諮詢的學習甦醒過來,讓她可以綻 放熱情地生活和工作。
在接納他人部分,你會讀到以下成長故事:
曾患有多年抑鬱的毛鴨,將向你講述她怎樣從父母婚姻的受害者,成長為一個勇於尋找自己幸福的女性,那些曾經在她的家族中一代又一代人身上上演的婚姻悲劇,在她身上戛然而止。她的先生也提筆寫下一段文字,把毛鴨比作一塊美玉。
魯克父母的婚姻極不幸福,兄弟姐妹的婚姻也不幸福,他一直不敢邁入婚姻的殿堂。透過學習心理諮詢,他回身看原生家庭,雖然依舊不能接受父親的行為,但開始接納他,並開始渴望自己的家。
有著17年教齡的嚴文華,一直本著嚴師出高徒的信念,追求完美,嚴格要求自己和他人,以為這是教師唯一的樣子,卻在心理諮詢的教授指導實習過程中,變得更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從而也接納了別人的不完美。她仍然是一個嚴格的老師,但是變得更加溫暖。
這11個人,是當前心理諮詢師群體中的小小縮影。他們當中目前只有一個人在從事專職心理學工作,其他人都在從事其他工作,但我們能夠看到:心理學在他們 身上發揮很大的作用,他們的生活品質發生了變化,有一些人的人生道路發生了變化。那些圖畫應該是最直接的見證。我不知道透過走進他們的生命故事,你的人生 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但我相信生命與生命碰觸時,會有奇妙的事情發生。
下面,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些心理諮詢師的故事裡……
嚴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