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評推薦
讓心靈不打結∕趙妍如 中圓工作室負責人
從事心靈諮商工作已近四十年的我,與眾多都會粉領族有深刻的臨床接觸經驗。我發覺大部分的人在謀生方面問題不大,對於如何找到讓自己安身立命的溫床,皆有一定的體認基礎。例如: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怎麼收獲先怎麼栽種。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
創業要有三本:本人,本事,本金。
這些耳熟能詳的生存法則,始終是職場人奉為圭臬的指標,有了這些基本框架的檢視,即不難對症下藥。倒是在一些基礎的心靈問題上,個案常常有撞牆現象,有走不出去的困擾。比方:
為什麼你最愛的人,總是傷你最重?
為什麼總是犯小人?
為什麼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我沒做壞事,為什麼壞運一直來?
為什麼總在幫人還債?
為什麼感覺活著沒什麼快樂?
這些問題日復一日啃蝕著個案的內心,成為一股看不見卻揮不去的負能量,終於最後爆發疾病,讓生命永遠蒙上一層陰影。
本書作者梁玉明是我新聞系的學妹,因戲曲方面的相同喜好,相知相惜四十餘年,更在文字領域中相互切磋、彼此砥礪。她的新書內容,以淺白流暢的文字,將深奧的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讓讀者從旁體會其運用之妙。每當逆境發生時,她先觀看自己的內心,找出心靈上的執著之處,再學習將視野往廣闊處拉開,許多困擾的問題皆可迎刃而解。
對於如何活在當下,活出喜悅自在,梁玉明懇切的為讀者指引出一條簡明易行,又充滿人性關懷的法門,值得一再地品嘗與回味。你會發覺,原來佛法不曾離開過我們的生活,體悟到佛心、佛理,竟如此貼近人情事理,自然就什麼都不怕了。
作者序:生死大事,早一點知道才好!
自從我的第一本書《轉轉念,幸福就在心裡面》出版以來,朋友們都說好看又受用,從日常生活的小故事中,不知不覺獲得許多體會,問我下一本書什麼時候出版?
我兀自沉吟著:這些體驗都是我修行生活的反思,每當生活中遇見困擾,我就把佛法拿來驗證一下,看看它是否真能逢凶化吉;結果一則則的故事占了廣大的篇幅,佛法若遊絲般的乍現即隱,讓我領悟到:佛法如同鹽一樣,點滴撒入,滋味無窮。生活中只需注入一點點佛法,人生就能見到明顯的轉機了,這一發現令我心生歡喜!
其實,滿心想著建立豐功偉業的人並不多,大多數人想的是:如何活得愉快、別老得太快、生病好得快、死得要痛快!最好能夠含著眼淚帶著微笑,跟親友們一一道別,告訴他們:「我這一生活得很精彩,感覺很滿足;我現在要離開了,今天之所以邀請你們來,是因為我離開的時候,會釋放出很大的能量,這是我送給你們最後的禮物,希望你們能夠收下來,並且好好珍惜!」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因為我婆婆過世的時候,是在早晨的洗手間裡,她要解起床的第一泡尿,我習慣性的跟進去,站在馬桶邊上照顧著,替她把衛生紙先折好。她尿完之後並沒有伸手接衛生紙,反而頭一歪靠在了我的胸口上,我問她:「怎麼啦?是不是很累呀?」她並沒有回答我的話,只在喉嚨裡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當她吐出最後一口氣時,我感覺她的身體變得好沉重,而我的身體突然變輕了。
我驀然間體悟到:老人臨終前希望子女在身邊,並不是單方面的讓老人安心,同時也是想留下一些禮物給孩子。如果你行色匆匆、心緒紊亂,沒有收到禮物,就辜負老人家的一片心意了。也許你問老人家,為什麼要眼巴巴的等到孫子從國外回來呢?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但他的靈魂肯定知道這是一件重要的事。如果身為子孫的你,千里迢迢的趕到了老人家床前,卻不知道如何收下這難得的禮物,也還是憾事一樁!
我還發現,有很多擔心與煩惱,根本是不必要的。你自己還站在泥淖裡,卻揮著手叫孩子不要玩水,孩子該有多麼困惑呢?你不是應該先把自己的腳拔出來嗎?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但人心人性是沒有隔閡的,大家不都一心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更卓越的見解、更永恆的生命嗎?為什麼總感覺困難重重呢?那是因為你還不明白,你的心還沒有醒悟,所以才會踩在蓮花池裡,卻看不見蓮花。你要站在蓮池邊上,才能優雅的賞蓮啊!
如果你能喚醒真心,深切體悟到:你的覺知是浩瀚無邊的,你的資源是取之不竭的,就不會被眼前的煩惱綑綁住了。你可以像念咒一樣的念著:「放下!放下!放下何等自在!」但是手中攢著的五個銅板,一個也不肯放下,因為放下一個就少了一個,你有匱乏感、恐懼感,你要緊緊攢住屬於你的東西。一旦你發現到,你是天之驕子,剎那間繼承了五百億家產,你的驚訝自然不在話下,於是眼睛也睜大了,嘴也合不攏了,手指頭也放鬆了,手中的銅板自然落下。所以說,「放下」並不是因為你一直努力,勸說自己要放下,而是你能看到無限的寶藏,無視於眼前的銅板,才會自然而然的放下。
無可諱言,我們日常的起心動念,總是多多少少摻雜了貪、瞋、癡、慢、妒的五毒(注1),很難有單純的一念清淨心,卻冀望從這樣的土壤中得到真、善、美的果實,那是很明顯的妄想執著,常令人啞然失笑。但此外還有更好的土壤嗎?我看似乎也別無他土,只能在現有的土壤中,隨時加一點發酵菌,暫且說它是佛法吧!等候日光雨水的因緣加持,或可轉貪、瞋、癡的三毒惡土,為戒、定、慧(注2)的有機土也未可知!本書第一章〈生命.難得的體驗之旅〉,就是敘述這方面的感悟。
第二章〈老病.拉近靈魂與身體的距離〉,是從身邊親友的老化與病痛中,認識許多讓我們健康流失的元兇。它們不在特定的方位遊走,而是緊緊跟隨在你身邊,甚至於在你的體內伺機而動。由於我們的覺察感知能力太低,任何疾病的死亡人數,左看右看都只是數字,感覺起來都很遙遠,唯有自己認識的親友病了、死了,才會猛然一驚、豁然一悟,緊張兮兮的打量著自己的身體,丈量著未來有限的光陰;隨著時日的沖淡,親友的屍骨未寒,你警悟的心早已煙消雲散了。
許多慢性病隨著老化而來,你若無視於它的存在,它就會要了你的命!在還沒有悟到佛性,還沒有經歷神之前就失去生命,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第三章:〈死亡.開啟通往永恆之門〉,是我從公公、婆婆過世的諸多情境,認知到死亡的真實意義,根本不需要藉助任何動作,自然就將恐懼從心中除去。多數的心理研究者都說,恐懼是許多情緒的發源地,一旦「沒在怕!」之後,真的會脫落許多世俗的塵屑,自然出落得氣宇非凡!從瀕死經驗的分享中得知,別人有多麼感激你,或者多麼痛恨你,你死後都要一一回顧。生前能有這樣的認知,待人處事就會謹慎小心,身、語、意的十惡就會自然遠離,至少相愛的人不會再相互折磨了。
綜觀以上所述,我得到一個本書最終的主題,那就是:關於生老病死的真相,要早一點知道才好!好在何處呢?自己現世的煩惱痛苦會減少,對別人的傷害會減輕,摸索前進的風險會減低,人生也會活得舒暢一些。舉例來說:你被人莫名其妙的揮了一拳,當場一定很困惑煩惱吧?會想要反擊吧?但是當你知道他剛從精神病院逃出來,真相頓時讓事件明朗化、單純化了。你只會苦苦的反思:「我是在何時與這瘋子結下的因緣呢?」而不會情緒失控,一發不可收拾。可見早一點明白真相,會讓災難的輪子停止轉動,讓你有機會、有餘力在活著的時候悟到佛性、經歷神!
注1:貪、瞋、癡、慢、妒(或疑)在佛教稱之為五毒。貪是貪欲之心,貪得無厭;瞋是瞋恨之心,指怨恨心重;癡為痴迷之心,指盲目的跟從;慢是傲慢之心,不聽規勸;妒是妒忌他人,逞強好勝。
注2:戒、定、慧合稱為三學,乃修行的三大基楚。「戒」是戒止惡行,「定」是定心一處,心念不受外境所動;「慧」是破妄證真,由定力所證得的大智慧。修此三學,可以斷除煩惱疑惑,超凡入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