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參考書首週
消費場所

消費場所

Consuming Places

  • 定價:350
  • 優惠價:724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人們如何利用一個地方?換句話說,人們如何「消費」一個場所?為什麼一個地方會讓人覺得喜愛或反感?為什麼某些地方會引來觀光客、投資者或外來移民?他們如何消費這些地方?這樣的消費又怎樣影響當地的人與環境?本書以社會學的角度,全面探討場所如何成為體現社會關係的媒介。

  作者詳列各派社會學家對時間、空間與自然的看法,全書分成「社會與空間」、「結構轉型與服務業」、「消費、地方與認同」、「消費自然」四個部分,主要觀點集中在現代社會的觀光旅遊及文化服務業如何發展成為重要產業,從而改變人們對特定場所的觀看與消費方式。

本書特色

  1.本書是社會學、地理學、休閒研究、都市與區域研究及文化研究領域必讀之書。

  2.作者前一本長銷著作《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Gaze),是該領域經典好書,深獲讀者肯定。

  3.與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翻譯發行,此學術著作出版經專家推薦及審查。

作者簡介

約翰.厄里 John Urry (1946-)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社會學教授,曾任該校社會學系主任(1983-1989)、社會科學院院長(1989-1994)、研究部部長(1994-1998),以及英國高等教育補助審議會(HEFCE)科學研究評估計畫社會學小組主席(1996、2001)。John Urry的研究領域相當廣泛,對觀光與流動的社會學研究尤其廣受注目,著有多本分析現代社會的著作,研究成果豐碩而多元。

譯者簡介

江千綺

  美國密西根大學自然資源環境學院景觀建築組博士候選人,現任北區職訓中心造園景觀設計相關課程外聘教師、景觀專業諮詢及專業英文翻譯。專研景觀研究及觀光休憩,譯有《澎湖海洋地質公園—文化與旅遊篇》、《小門嶼的故事》、《永續栽培設計》、《道法自然》(合譯)。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場所消費的時間與空間
   
第一篇 社會與空間
第二章 社會學作為一門寄生的學科:惡與善
第三章 集體行動的新馬克思主義:批判分析
第四章 社會、空間與地域  

第二篇 結構轉型與服務業
第五章 鄉村之重新建構
第六章 資本主義生產、科學管理與服務階級
第七章 英國是第一個「後工業社會」嗎?

第三篇 消費、地方與認同
第八章 觀光的消費 
第九章 觀光、旅遊與現代化主體
第十章 地方文化之重新詮釋
第十一章 觀光、歐洲與認同

第四篇 消費自然
第十二章 觀光客的凝視與環境
第十三章 湖區的營造
第十四章 社會認同、休閒與鄉村地區

參考書目
索引
 
表目錄
9.1 資本主義、觀光與旅遊
9.2 後福特主義消費的轉變
11.1 審美的世界主義
12.1 觀光客的凝視形式
13.1 北方與南方

 

緒論

  我多年來熱衷的領域可稱之為場所社會學。就因為這份熱忱,讓我注意到人們如何實際體驗社會關係,包含相當親近與非常遠距的社會關係,以及兩者如何相互影響。但因為「場所」並不是清楚而明顯的實體,顯而易見的這種關注並非來自經驗主義。如果不致力於探討主要理論,就無法理解場所。若欲理解看似簡單的場所社會關係和場所消費,就必須加入許多複雜的社會理論。的確,幾乎所有主要的社會和文化理論,總與某種「場所」的解釋相關。然而,這些理論卻未解釋場所的多樣化,因為它們並未涵蓋時間社會學及空間社會學、社會環境和物質環境間的關係,還有實物消費和自然與人造環境消費之間的相互依賴等。

  因此,我想在本書建立三個論述:第一個論述是了解場所是複雜的理論和實證工作,需要一系列創新技術和調查方法;第二個論述是大部分社會理論都未能依照需求處理場所的本質問題,因為這些理論不知如何處理時間、空間與自然;第三個論述是至少部分場所是「被消費的」,對這種消費模式的分析研究並不多,而且多牽涉到人類感官的範疇。

  本書書名為《消費場所》(Consuming Places),這個標題意欲表達四項主張:第一,人們逐漸把場所重新建構成消費中心,成為商品與服務被比較、估價、購買和使用的脈絡;第二,就概念上來說,場所本身是被消費的(consumed),尤其在視覺層面上。其中特別重要的是為遊客和當地人提供各式各樣的顧客服務;第三,場所實際上確實是被消耗的(consumed)。場所因為具備某項特質(工業、歷史、建築物、文學、環境),所以人們覺得它地位重要,不過這些特質也會隨著經年累月的使用而逐漸枯竭、消滅或耗盡。第四,場所可能會吸引(consume)一個人的認同,這樣的一個地方就成為名符其實的令人著迷(all-consuming)之所。這對遊客、對當地人,或對兩者而言皆是如此。如此的場所認同感,可能產生多重的在地熱情、社會和政治運動、保護協會、一再前往的旅遊模式、享受四處漫步的樂趣等等。論及消費∕場所關係,上述四個面向所揭示的矛盾和模稜兩可,正是本書探討的重點(場所與消費的相關探討參閱Sack 1993)。

  場所的理論分析日新月異,這亦是我關注的面相,尤其是「重新建構」(reconstructing)此一概念。使用「重新建構」一詞,正說明了1970年代末以降,學界理解場所的方式出現重大改變。有兩大現象造成此一轉變:1970年代末、1980年代,世界各地經濟急遽轉變;與此同時,政治經濟學取向再度活躍於社會科學領域,這兩個現象迫使學界必須就場所瞬息萬變的經濟基礎,展開研究和理論化的工作。我將在本章節後續部分,詳細討論那肇始於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一改我們對場所的理解之理論轉移。1980年代中晚期,人們開始意識到,政治與文化實乃建構場所和場所經驗最核心的一環,因而重新建構一詞的意涵也隨之變易。我個人特別關注場所消費,尤其在視覺層面上,並試圖把某些商品與服務消費的分析概念,連結到場所消費上。

  之所以轉向文化,是受到兩個概念上的轉變所刺激:第一,研究者開始注意到人們對於場所的理解,不單只是被賦予的,實際上是由文化建構而成的。第二,研究焦點轉而處理文化變遷的經濟基礎,並關注我曾在他處提出的「符號經濟」(economy of signs)(Lash and Urry 1994)。這也導致使許多研究開始重視所謂的文化產業--藝術、觀光、休閒——文化產業如今已成為各地經濟、文化急遽改變的關鍵因素。

  就在這些革新概念發展之際,我們對於社會和自然兩者關係的認知也有了些微改變。社會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的學問,過去,社會學立論的大前提是,社會和自然彼此截然有別。如此的觀念其實透露出改造自然的想法,甚至還把自然概念化成應受人類、社會馴化與支配的不自由領域。不過近年來,將自然視為就在那裡(out there)且應受控制和支配的觀念,卻同遭學術和實務層面的批判(同樣參閱Lash and Urry 1994: 第十一章)。特別是環境保護運動已然改變我們對於自然的理解,而近年諸多新興構想認為自然同時涵蓋了社會和自然環境,其共通特點即是「整體的自然」(integral nature)。

  本章的重點,我應當擺在鑽研多年的時、空議題上(參閱Urry 1981b; Gregory and Urry 1985)。本章我將會指出,時空議題在當代社會學理論本應舉足輕重,可然而實情並非如此。二十世紀社會理論史,就某些方面而言,係一部時空議題意外缺席的歷史。不過我也會指出,時空議題不盡然一片空白。四處突圍的時間與空間論點,試圖破除原有的看法,這些既有概念一再清楚界定出立基在與無涉時間與空間的社會學。社會,向來被當作從內部自行生成,有它們各自的社會結構,完全不受時間、空間所囿。此外,每個社會自成一格、互不往來,社會的界限幾乎等同於民族國家的疆界,舉凡規範共識、結構衝突或策略行為,在概念上多半被當作社會內部運作的過程。除卻都市及鄉村社會學,學界很少去正視社會內部空間彼此分化、區隔的過程。因此,二十世紀社會學研究的焦點多半側重在獨立的社會體系,認為社會結構不因空間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也很少認真分析各式各樣的社會時間(social times),更無視場所和組織在重要意義上而言,其實是有時效的。

  已有論者指出,學界對空間的忽視更甚於時間。索雅(Soja)提到,在十九、二十世紀交替的三、四十年間,全世界接二連三發生重大的技術、文化變革,影響深遠,徹底翻轉當代生活的空間基礎(spatial underpinnings)(1989),這些變革包括電報機、電話、X光、電影、收音機、腳踏車、內燃機、飛機、護照、摩天樓、相對論、立體派、意識流小說和精神分析(另可參閱 Kern 1983)。但索雅卻認為,這些變革多半未能從當時的社會理論裡反映出來。因為有關空間變革的討論全劃歸到另一門獨立學科領域之下,也就是日漸趨向實證主義的地理學。地理學把學門界線劃得涇渭分明,謹守明確的學術分工。索雅因而推論,有一種歷史意識銘刻在社會理論之內,導致「歷史的『想像』似乎可以消弭地理的想像」(1989: 323)。如此的歷史想像,儘管可從二十世紀馬克思主義便能見到端倪,不過相對而言,社會學對於下列議題依然無動於衷:明確時間的重要,尤其是社會關係因時而異、難以一概而論,以及特定社會結構之內,其實包含著不同的社會時間。

  本章第一部分,我將扼要摘錄一些二十世紀早期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著作;第二部分,我將敘述是什麼促成了1970年代和1980年代整個時間和空間觀念的改變,使得空間和時間因素更廣泛地被應用於社會學和社會理論;最後一部分,我將分析1980年代稱為「時空」社會學和社會理論研究計畫之興起。闡述的焦點會放在幾本重要著作上,這些著作皆採納學者從事社會結構與文化過程相關研究時,應當確認時間與空間這樣的觀點,亦接受時間和空間既是權力的本質,亦是衝擊社會結構與文化過程的內在要素。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4455461
  • 叢書系列:文化湯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楓樹林【超現代語譯的歷史奇遇記】電子書展,12/31-2/9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草間彌生主題展
  • 秋冬保健書展
  • 羅曼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