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個好故事,勝過一萬句推銷
二○○○年六月初,醫生診斷出我的胸椎第七節長了一個腫瘤,約莫三公分、一個指節的大小,卻嚴重壓迫到神經,導致我的右腳從原本的麻木到後期肌肉萎縮無力,連二○公分的高度都舉不起來,如果不馬上開刀,下半身隨時有癱瘓的可能。之後經過十個小時的手術,腫瘤順利切除,但受損的神經不能復元,我的右腳無法恢復往日的靈活與力量。
出院時醫生特別警告我,不要跑步,因為脊椎在開刀時拆掉三節,無法負荷跑步帶來的連續衝擊。於是數年的時間,我不能跑步,連小跑步都不行,甚至到了馬路中央看到小綠人快跑起來,警告我紅燈即將亮起時,我都無力慢跑過去。
本來就不喜歡跑步的我,覺得單純跑跑跑,乏味又無聊,只要能走就夠了。一開始不覺得損失,但不能跑之後,許多運動都不能做,開刀的後遺症一直困擾著我,身體不僅感到乏力,肌肉萎縮的狀況又持續惡化,如果不能改善,只能看著身體一天天壞下去。
「不行了。」我心想,再不改變,我的駝背只會越來越明顯,跛腳的狀況也越來越嚴重。「我要動起來,不然無法勝任平日的工作!」這時朋友借我一本書:《為人生健身—十二週取得身心優勢》,打開書頁,一個個肌肉下垂無力的普通人,經過三個月的訓練,竟然都把身體練得精實健美。每個案例都有訓練前後照片的對比,六十歲的波特.弗利曼老先生,形容自己的身體原本是「一攤爛泥、荒廢、鬆軟、肥胖」,卻能脫胎換骨,搖身一變成了擁有結實漂亮肌肉的硬漢。三十三歲的護士丹妮兒.卡丁頓經過三個月訓練,掉了二十一磅的肥肉,整個人充滿年輕活力。
如果這些人都能透過訓練得到大的改變,為什麼我不可以?我也開始了我的重量訓練之旅,消除了鮪魚肚,身子變直了,雙腳也變得有力,本來連跑一百公尺都費力的我,居然也可以緩緩的跑了起來。
從來不愛跑步的我,聽到一個故事:住在墨西哥邊境「塔拉烏瑪拉」族人,一直過著遺世獨立的日子,好幾個世紀以來,他們就在崎嶇的山中奔跑,可以不用休息就跑個上百公里且面不改色,輕鬆就能跑贏山裡的野生動物,更不用說奧運的馬拉松選手。也因為擅長跑步,族人身體非常好,性格平靜,從不生病,現代各種的流行傳染病都不曾出現在他們身上。
原來,人類的氧氣使用效率極佳。大部分動物都有「一步一呼吸」的限制,只有人類例外,人的演化就是適應長跑,多數動物在長時間跑步之後都會力竭而亡,像豹連續奔跑超過二分鐘就會死亡,只有人類不會因跑步無法散熱導致喪命。
任何人只要有辦法一口氣跑上九.七公里,就能成為動物界的致命殺手。書中特別介紹非洲僅存的原始部落布希曼族如何狩獵:四人先鎖定一頭羊,每當牠想衝入羊群時就阻擋去路,想休息時就把牠趕出樹叢,四人分頭進行、輪流衝刺,直到條紋羚羊像喝醉般搖搖晃晃,彎下前膝,伸直,跳了幾步,最終倒在地上,力竭身亡。羚羊的身上沒有傷痕,沒有血跡,拖回營地的一路上更不用擔心被禿鷹或是野狗攻擊或分食。把獵物累死,有時比使用武器更安全,更有效率。
透過這些真實的故事,我看著我的腳,我的胸,我直立的頸部,原來我長成這個樣子是為了能夠長時間跑步,原來我跟猿猴很大的不同點之一,在於我有阿基里斯腱,頸部是直立的。我能長跑,猿猴不行。人類的老祖宗智人能在地球勝出,打敗比智人更強壯、更聰明,而且也有社會組織的尼安德塔人,也是靠著跑步。
既然我的身體是為跑步而生,跑步可以帶給我健康與平和的情緒,為何我要放棄跑步?
這樣簡單的跑步故事激勵了我。我透過重量訓練,強化我萎縮的腿部肌肉,開始閱讀跑步相關書籍,並開始在跑步機上慢跑。一開始以每小時七公里跑步,慢慢調到八公里、八.五公里、九公里、十公里,後來膝蓋無法承受,又回到八.五公里,但時間可以拉長,從二十分鐘、三十分鐘到四十分鐘。本來不能跑的我,開始突破三公里、四公里,最長的紀錄是七公里。對很多人來說,七公里很短,但對一個開過胸椎腫瘤手術、右腳萎縮舉步維艱的人來說,這已是上天極大的恩寵,特別是在山林之中可以放開腳步即興的奔跑,讓我更加慶幸自己還能夠跑步。
這樣的改變不是別人勸告我該運動了,而是透過那些故事,那些跑者的故事,讓我想要變成改變後的樣子:健康、平和、單純。我接受了這些故事,帶給自己改變的力量。
最近身邊很多女性朋友下載韓國鄭多蓮的影片在家練習,還有人買她的教學影帶。為什麼?因為鄭多蓮本身就是一個最成功的故事,看過她之前的模樣,再看到她現在健美的身材,你自然就會相信她的方法是正確可行的。這樣的案例放在你的面前,比一千句,一萬句的推銷更有力量。
所以如果你要推銷一個概念、一個產品,與其說破嘴介紹,不如找一個故事。說好這個故事,就會產生相信的力量。相信之後,人們心中的那扇門才會打開,才會接受你想要表達的概念與想法,否則再多的形容詞,再多的說明,再誠懇的態度都沒有助益。
推薦序
有書有筆有肝膽,亦狂亦俠亦溫
從二○○七仲夏開始,我與寶傑哥在時事評論節目「關鍵時刻」結下合作美好的緣。在此之前,我只知道「劉寶傑」曾經是資深政治線新聞記者,也對他在談話節目的身影有些許模糊記憶,對於「節目主持人」的寶傑哥,我與觀眾朋友一樣陌生。
第一次見面,是在錄影前的簡短會議,在溫文的黑框眼鏡後,隱隱閃耀著犀利目光;隱藏在儒雅西裝束中,是桀驁不馴的叛逆反骨。但寶傑哥從容不迫的舉止,堅定誠懇的談話語氣,馬上讓我想到《論語.子張第十九》中「望之也嚴,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彬彬文質的君子風範。
在開錄前,寶傑哥總是先挪出空檔,以主持人的身分,用心傾聽每個來賓所帶來的新聞與故事。再微不足道的枝微末節,再冗長平淡的生活瑣事,寶傑哥都鉅細靡遺地與我們討論新聞時事的因果本末,釐清資料訊息的來源與正確性,同時也與來賓建立信任與互動。
在鏡頭前,寶傑哥一改私底下博覽群書的溫文面貌,轉身化成犀利敏銳的新聞工作者,為庶民發聲請願的公共知識份子。在面對橫決詭譎的國際風雲,他以「超限戰」的格局說明衝突發生的可能與必要;分享攀登珠穆朗瑪峰,與橫越南極與撒哈拉時,寶傑哥以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的決策模型,為觀眾剖析遠征隊成功與失敗的必然性。
當然,在處理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火星探勘與好奇號、塑化劑與食品安全等科技和生活新聞時,節目會邀請國內外著名的天文物理、航太專業或是生化領域的學者專家參與討論。如果來賓在陳述專業時,使用了太多詰屈謷牙的冷僻詞彙,或是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寶傑哥在錄影現場,會重新以簡白流暢的語言,讓普羅大眾更容易理解。不賣弄、不虛矯,只為了更真實,更清楚地表達故事與新聞觀點。
二○一一年暮春,我也從客座轉戰主持,在工作上,寶傑哥仍然是我請益的第一人,身處於資訊焦慮的雲端時代,他告訴我:每個人都有要舞台展演自己,即使節目製作單位都有設計錄影流程,在開錄之前,一定要與製作單位研究內容。同時也要以自己的觀點,認真地傾聽批評與回饋,最重要的是以生動、誠懇的方式告訴大家:你的故事是什麼?
說故事的能力,不只是被孩子吵著要聽床邊故事的父母親該學會的,舉凡企編、業務、廣告、文案,任何想把話說好的人,任何想藉著說話成功的人,都該擁有這樣一套技術!不管是誰,都能從寶傑哥的生命經驗,體會瞭解架構故事的技術、講故事的藝術、轉化故事能量。故事,對寶傑哥來說不只是說話術的一部份,更是改變世界的魔術!
即使外人以看熱鬧的有色眼光看待「劉寶傑」,但對我而言,劉寶傑這個人不僅會說,能說,更以他新聞專業快意江湖、堅守社會公義與道德底線。「有書有筆有肝膽,亦狂亦俠亦溫文」,這是我對寶傑大哥(是的,他也是我的老大哥)的看法,這也是全台灣的朋友,應該要認識的劉寶傑。
你準備好認識劉寶傑了嗎?
謝哲青
推薦序
準備好的人,永遠有機會
第一次認識寶傑,我對他初識時的印象是:白面書生,西裝領帶,聽別人講話時玉樹臨風,很容易把大家要表達的話串成一個系統,馬上就能抓住他人想表達的內容。寶傑常說:「在段落開頭,要馬上切入重點!我們得先到主題用白話講出來,把大家吸引住,再慢慢解釋。」
寶傑上節目,從週一到週五幾乎是風雨無阻,只有因為家中有喪才缺席,但沒多久就來上班,服裝儀容整潔依舊,辯才無礙。寶傑就是這樣一個敬業樂群的人,套用一句他學長王偉忠對他的評語:「是個很謙和的人」。
在節目上,碰到他不懂的內容,寶傑總是簡單問幾個問題就全盤了解。他也有個極堅強的團隊,有時找的資料之齊備,連我這個在學術界打滾的人都驚訝不已。團隊在圖文表達上,由早期的紙板、電視牆,到iPad平板電腦,又進步到觸控電視,畫面的傳遞流暢且無所不在,物景清晰。他完全了解說故事和溝通的重要性,畫面該傳遞的,早已透過科技向前跳躍了一大步。我想連馬英九的媒體團隊恐怕還要來取經才是。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兩件事。一是寶傑吸收知識時有如海綿,過水無痕。第二就是寶傑永遠抓住機會不停努力,因此連請假、休息的機會都極少。一如他自己說的:小的機會就是整合大機會的基石。
我想他很符合一句話:「當機會來臨時,成功往往落在已準備的人身上。」不管他人嬉笑怒罵,隨時在等待關鍵時刻的機會,隨時準備首戰即決戰的關鍵人物。這樣的人寫他的歷程,我覺得大家都應該看看。
傅鶴齡
推薦序
西屏,你怎麼看?
參與「關鍵時刻」是生命中一個奇緣,人生在這裡轉了一個大彎。
「關鍵時刻」發展大致上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天下地無所不談時刻,主要來賓有周健老師、劉燦榮社長、謝哲青老弟等。後來扁案爆發,加上馬英九選總統,來賓換成楊憲宏兄、姚立明老師、黃光芹小姐。然後政治熱退燒,又回到原來風格,並擴充為兩小時,以劉燦榮社長、哲青老弟、澔平兄等為主。現在是混搭風,時事與超現實合併,創夏與敬平是基本班底。
我很榮幸是唯一四個階段都參與的來賓,因此與寶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與極佳的默契。
舉一例而言,南部七所大學破天荒聯合舉辦畢業晚會,晚會的壓軸是邀請各領域的名人說些柷福的話,例如曾國城、曾雅妮、蕭敬騰等。結果事前完全沒有通知,有一天錄完「關鍵時刻」,這群大學生扛著攝影機走進棚來說明來意,我與寶傑交換一個眼神,心領神會,就錄了起來,可能是效果非常好,我們的錄影放在影片的壓軸,而且受到最多的歡呼。大家可以上網看看,你們絕不會相信我們兩人事前完全沒有溝通、沒有稿子、沒有準備,等於是即席考試,但是播出來的效果天衣無縫,看起來像是排練了很久,這種默契在台灣談話節目不會有第二組。
再與一例,李國修往生,但是李國修了不起,他希望大家歡笑而不是淚水的送別他。那天我們談李國修,寶傑說了句:「我從小看李國修長大的。」我就故作生氣的說:「喂!我與他同年。」然後我們就一搭一唱的逗了起來,連現場來賓都笑了起來,我就說:「這就是國修兄希望大家這樣送別他。」這完全是臨場演出,但默契十足、效果奇佳。
我常常在開場時想一些梗,或玩些花樣,寶傑事先都不知情;我常常問他問題,也從不事先告訴他,完全是玩真的,從來不套招,靠的是默契。
寶傑的說話成功背後有幾個關鍵:
第一是掌握事件或故事的能力非常強。他的邏輯思考完整、重點分析精準、背後的幽微看得極為透澈,這與他擔任記者工作的訓練有莫大的關係。
第二是他好讀書,所以腹笥豐富。寶傑常引經據典,摘引一些歷史小故事佐証,增加了節目的深度。
第三是他口條清晰。寶傑說話刪除枝蔓,直指核心,所以不必費神,就聽得了然。
第四是他的聲調、速度、手勢,站姿都有一種權威與迷人的個人魅力,這種魅力來自於自信。
最重要的是寶傑極富正義感,遇到不公不義之事,忍不住攘臂而起,他在節目中有時很激動,那都不是節目效果,而是真性情,因為在私下溝通內容時,你可以明顯感受到他的憤怒。
寶傑要出書了,回想「關鍵時刻」六年多來的屐痕,突然想到張愛玲的感謂:「在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這就是緣分。」參與「關鍵時刻」,得識寶傑,都是緣分。
馬西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