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流浪者之歌〔首度德文直譯本〕

流浪者之歌〔首度德文直譯本〕

Siddhartha

  • 定價:300
  • 優惠價:79237
  • 優惠期限:2025年03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OKAPI 推薦

  • 【博客來大講堂】策展人陳蕙慧/ 一個人的人生馬拉松,文學是最好的助跑員

    文/陳蕙慧2023年07月27日

    文學家寫作與自己對話,我們閱讀與作者對話、也與自己對話。 我們將明白人生的答案不會只有一個。 人生的答案不該只有一個我們當然想要有個令人滿意的人生,但何謂「令人滿意」呢?光是如何定義它,就決定了這個願望能否達成,而我們真的想成為那樣的人、活成那個樣子嗎?以《傻瓜的圍牆》創下日本 more
  • 【致新世界|書評】羅苡珊:墓地的盛宴──讀《極樂之邦》

    文/羅苡珊2018年06月21日

    字母LETTER:童偉格專輯 《字母LETTER:童偉格專輯》的延伸專題為「致新世界」,源起於童偉格作品經常凝視臺灣做為新興國家,在現代生活中最徹底失敗的鄉村地區。如何給予苦難與終將消逝的一切以人性的答覆,可能就是文學家的不同之處。換言之,死亡會在這樣的凝視中重新思索出人的條件。這也是特 more
  • 看更多
 

內容簡介

  ★繁體中文版唯一德文直譯本,保留赫塞的「文字音樂」,讓中文讀者也能感受原作當中如詩般吟詠的文字。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一生追尋愛與真理的徹悟之作

  ★雲門舞集同名舞作的繆思

  ★赫塞最受歡迎的作品,在印度被譯成十數種方言,也被廣泛譯成世界各國其他語言。

  ★以印度、佛教、東方哲學為背景,卻巧妙揉入西方哲學和世界觀的心靈小說:透過主角幾個階段的不同生活遭遇,帶出不同的體驗領悟;也充分表達赫塞對宗教、印度文化、東方哲學的體驗、理解和愛慕。

  ★特別收錄作家史蒂芬.褚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對赫塞作品的評論〈赫塞的道路〉及赫塞寫給褚威格的短信(當中包含赫塞自己對《流浪者之歌》的詮釋)  


  「我的情人,你還是當你的沙門,而你還是不會愛我,你不愛任何人,不是嗎?」

  「也許吧,我就像你,你也不愛任何人。我們這一類人也許不會愛人。但童稚之人可以,這是他們的神祕之處。」

  我從我的身體和心靈經驗到,我非常需要罪,需要肉慾,追求財富,需要虛榮和最受輕視的絕望,好學會放棄抗爭,好學著愛這個世界,不再將它和我所期望的、所想像的任何一個世界相比較,不再和我所構想出來的圓滿形式一較高下,而是讓這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愛這樣的世界,樂於成為其中一部分……

  主角悉達塔生於富裕的婆羅門世家,自小聰慧過人,本該跟著父親的腳步,成為一個偉大的智者和祭司,但他卻沒有走上出生以來幾乎可說是必然的道路,也未因尋求個人生死輪迴之苦的解脫而成為遠離俗世的苦行僧侶;他跳脫出身、階級和原本的生活氛圍,以他自己的、回歸世間的方式,孤身踏上無法言傳的求道之路,經歷「童稚之人」的悲歡離合……

名人推薦

  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 林懷民、誠品董事長 吳清友、誠品副董事長/誠品生活總經理 吳旻潔
  作家 郝譽翔、作家 楊照、作家 謝旺霖
  ──感動推薦

  赫塞的作品直到目前都渴望地向世界提問,在本書(流浪者之歌)當中他首次嘗試提出解答。他的寓言並非高傲或智慧教育性質的,而是從容呼吸的觀察:在對人的精神道路幾近樸實的描述之中,他的風格是有史以來最清晰、透明、無瑕的……想要貼近生活的人,必須固執於恆常的精神漫遊,堅持內心恆常的不安,漫遊的每一步同時也是接近自己。我在德國文學圈子裡少見如赫塞這般的當代詩人。──褚威格〈赫塞的道路〉(1923)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赫曼.赫塞 Hermann Hesse


  1877年7月2日生於德國南方小鎮卡爾夫(Calw)。年少時迫於父命曾就讀神學院,後因精神疾病而休學,但始終立志成為詩人,更在21歲時自費出版第一本詩集《浪漫詩歌》。27歲《鄉愁》一出,佳評如潮,繼而是《車輪下》、《生命之歌》、《徬徨少年時》、《流浪者之歌》、《荒野之狼》、《玻璃珠遊戲》等一部部不朽之作,讓他於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位20世紀德國文學浪漫主義的最後英雄,於1962年病逝,享年85歲。

譯者簡介:

柯晏邾


  畢業於輔仁大學德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後背叛文學,轉投社會學懷抱,於德國哥廷根大學取得社會學/德國文學碩士,專研歷史社會學,卻又舊情難忘地改編舞台劇本、翻譯文學著作。譯有《流浪者之歌》《荒野之狼》《玻璃珠遊戲》(遠流即將出版)。
 

 

目錄

詩篇.還原/柯晏邾
發光的傷口──閱讀《流浪者之歌》/吳旻潔

第一部
婆羅門之子
沙門
戈塔瑪
覺醒

第二部
卡瑪拉
童稚之人
輪迴

船夫
兒子

葛溫達

【附錄】
赫塞的道路/史蒂芬.褚威格
赫塞談《流浪者之歌》
.致褚威格信,一九二三年二月十日
.致褚威格信,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譯後記/柯晏邾
赫曼.赫塞年表
 

 

譯後記

  完成《流浪者之歌》翻譯工作的第一個感受不是成就感,不是閱讀的喜悅,而是盤旋不去的疑問:即使是個主角求道有成的故事,這般圓熟的、充滿慈悲的赫塞依然讓我感到意外,雖然不必充滿激昂的情緒,和五年後(一九二七)出版的《荒野之狼》散發的憤世嫉俗、書空咄咄,甚至可說是滿紙的怨言相較之下,《流浪者之歌》更像多年歷練而生命智慧增長之後寫出來的作品──從赫塞的書信中可以得知,有些讀者,那些從《流浪者之歌》得到啟發、以為找到人生方向的讀者,甚至因此對《荒野之狼》感到失望。而和三年前(一九一九)初版的《徬徨少年時》相比,《流浪者之歌》卻又少了那份為了追求個體性,渴望擺脫整體束縛的那種掙扎。

  赫塞如何能平心靜氣地寫下這樣一個故事?文學作品雖然未必便是作者個人的生活故事,但是作者當時的心境和經歷必然反映在作品上。赫塞當時可說是命運多舛:他的妻子因為精神宿疾多次出入療養院,三個兒子託付友人代為撫養,幼子重病幾乎早夭,他自己的精神狀態也不穩定,曾經多次向榮格尋求心理方面的協助。而整個大環境又如何呢?從一次世界大戰前就開始醞釀的、敵視和平主義者的氣氛壓抑著他,直到戰後都未稍歇;而他大戰時為德籍戰俘奉獻心力,即使他在瑞士生活,他還是和德國人民的命運相連,感受戰爭的殘酷、平民的無奈和痛苦,而大戰後的經濟蕭條、貨幣貶值也直接衝擊他的生活,他在德國的收入只剩下原來的十分之一,如果不是友人贊助,他必然陷入絕境──這種種內外交迫之下,《流浪者之歌》的第一、二部之間整整隔了十八個月。他可以抱怨的,他可以控訴的!

  然而在猶豫了年餘之後,赫塞決定讓他筆下的王子走入世間,經歷所謂「童稚之人」的悲歡離合,而非避世出家,尋求解脫。轉念一想,這樣的安排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也許就是當時大環境的種種讓赫塞的自身體驗昇華,面對普遍的人間苦難,他讓悉達塔走上超越個人─群體對立的道路,在充分經驗世間甘苦之後,體認個體的救贖不在尋求絕對的個體化,而是在於完全融入群體,認識到群體對個體性的必要。至少在一九二○年代之初赫塞的看法大致如此。

  而從赫塞的書信也可以了解到,和《徬徨少年時》同時開始構思寫作的《流浪者之歌》並非是對立的,而是一體兩面:悉達塔的成道之路不在擺脫群體,而是從群體認知個體生存的意義,而他的方式卻絕對是獨特的──悉達塔沒有走上出生以來幾乎可說是必然的道路,他並未成為婆羅門,也未尋求個人精神的超脫而成為脫離世俗的僧侶,而是跳脫他的階級和原本的生活氛圍,以他自己的、回歸世間的方式「得道」,這是他超越群體的方式。德密安不全然是革命家,悉達塔也不必然是甘於流俗。

  無論我們如何詮釋這本書,從《流浪者之歌》直到五年後的《荒野之狼》和晚年的《玻璃珠遊戲》,個體─群體間的關係無疑地都是赫塞作品的最重要主題,而這些作品都是赫塞對這個主題的反覆思惟、試驗。我們可以在《荒野之狼》裡讀到年近五十的主角哈利,在他認為已經變調的世界裡踽踽獨行,渴望找到讓自己能在那個世界裡自在生活的方式,雖然最後仍然學不好幽世界一默這堂課。又在《玻璃珠遊戲》裡讀到遊戲大師如何生於群體之中,個人特質在其中得到最大的發揮,最後仍渴望脫離這個群體,只為了讓這個群體的精神更為發揚,卻在離去之後隨即驟然逝去……不管是哪一本作品都耐人尋味。

  在我們這個處處講究個體化,而個體卻不斷迷失而感到疏離,群體不時崩解到讓「個體性」顯得可笑的時代,赫塞很in!

  能夠有機會翻譯赫塞中晚年這三部最重要作品,身為譯者是很幸福的,也祈願讀者能從閱讀之中得到樂趣和啟發。

導讀

詩篇.還原


  赫塞是個詩人,不僅就廣義而言。只要是稍微熟悉赫塞作品的讀者應該不難發現,在他的著作裡多少都會出現一些短詩,而他的晚年鉅著《玻璃珠遊戲》更收錄了十三首長詩。但是只因為這些詩作,我們就可以稱他為「詩人」嗎?他的作品難道不是以敘述文為主體?

  德文的「詩人」(Dichter)和「文學作品」(Dichtung)有相同的字根,而西方文類「敘述文/散文」(Prosa)也是由「史詩」(Epos)直接演化而來,「詩」的形態甚至意味就在文類的發展當中,逐漸從散文當中消失。現代文學作家或單一作品大多擇一而為,詩和散文之間出現清楚的界線。但是偶爾我們會驚喜地在詩當中清楚看到敘事的脈絡,或者在敘述文的字裡行間嗅到詩的意味,感覺到詩的節奏脈動。

  《流浪者之歌》就是這樣的作品。第一眼並無法從文本外在形式發現詩的蹤跡,但是如果朗讀德文文本,第一段就能察覺這個文本明顯不同於散文的地方:最初四個短句之間只以逗號分開,刻意省略串連文意的連接詞,以「陰影」為主要意象,第一、三和二、四句隱隱對稱呼應,引出悉達塔眼中、心中的陰影,而我們甚至不必藉助西洋詩韻分析的技巧,詩的韻律和節奏依舊觸動鼓膜,這種詩的意味在第一章尤其濃厚。詩的意象,濃縮的語言,清楚或隱蔽的譬喻在全文之間不時浮現,甚至以短詩般的文句鑲嵌在敘述文句段落裡,呈現悉達塔修行法門時的心境幻化,或是表現出主角初覺醒時的心無罣礙,意識的飛揚跳脫。和其他同時代作品比較,好比托瑪斯.曼(Thomas Mann)的小說,甚至和赫塞其他的作品比較起來,這樣的手法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樣的文字律動──為赫塞作傳的雨果.巴爾直接表示,《流浪者之歌》的文字裡有音樂--突破了散文的侷限,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

  西方詩韻和中文詩律大不相同,近宋詞而遠唐詩,要把德文的詩翻譯成中文有基本的困難之處,然而我們並不因此放棄傳達赫塞文本特出之處,盡力在這個中譯本之中保留赫塞的「文字音樂」,希望讓中文的讀者也能感受到赫塞吟詠般的文字。

  或許讀者此時會浮現一個問題:赫塞為何選擇以這樣的文字風格來說這個故事?為何不中規中矩地以散文來表現故事內涵,而是把詩韻瀰漫、暈染在字裡行間?我們也許可以從《流浪者之歌》這本印度詩篇究竟有多「印度」來討論。

  從赫塞的生平得知,赫塞和印度的關係可以追溯至他的祖父輩。他的外祖父不僅是長居印度的傳教士,更是研究印度文化的學者,通曉幾十種印度方言,編輯許多印度文獻百科,而赫塞的母親在印度出生,也能說數種印度方言。赫塞從小就在他外祖父塞滿印度文獻的書房裡流連,和他的兄弟姊妹一起唱著印度教的傳統經典──印度教有許多經文正是口頭流傳而非立於文字的。可以說這樣的詩韻從赫塞幼年起就在他的血液裡流動。

  而赫塞對印度教的喜愛也許就在那是一種深入庶民生活的宗教──想像赫塞到印度旅行的時候,他一定不只一次聽到這樣的旋律,可能在祭祀慶典之間,可能出自目不識丁的農夫口中,或是被船夫詠唱著,讓他發出由衷的讚嘆,讚美印度教的思想美妙地被轉化成荒誕或神奇的故事,不斷被傳唱--而這正是赫塞對宗教的理想:宗教不必是高深的思想體系──他本身所屬的基督新教正是這種把信仰從生活抽離成抽象的理性系統的代表,而這也是他對新教不滿的地方──宗教應是一首簡單的詩歌,是一種生活態度,可以隨時慰藉任何有所需求的心靈。

  然而赫塞對印度/印度教並非毫無批判的,在他的東方之旅之中(一九一一年經印度、中國到東南亞的馬來西亞等地),看到印度當地生活之後,他對印度的看法已經改變,幼時美好印象的現實面是經濟上的落後,平民生活艱苦而缺乏活力,他也許因此不再那般重視印度教,轉而將觸角更深入其他東方哲學系統。他當然熟悉同樣誕生於印度的另一種宗教--佛教,據赫塞自己的說法,曾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佛教是他的信仰所在,是他唯一的心靈慰藉。然而在他書寫《流浪者之歌》的時候,他對佛教的看法已經改變,認為佛教的世界觀之中沒有神的存在,只有純粹理性的觀點,只能從佛法當中得到個人救贖,這一點其實是和新教類似的。不論他對佛教的看法是否正確,他的確認為佛教在某些層面就像改革過的印度教,自有其優點,然而他仍看重在他眼中──姑且如此形容──比較感性、感官的印度教。赫塞完成《流浪者之歌》的第一部之後,歷經了一年半的躊躇才著手寫作第二部,從他的書信可以得知,其中原因在於他當時還不知道要讓覺醒的婆羅門之子走向什麼樣的道路,他無法描述自身尚未經歷的道路。雖然他個人的實際生活多所困頓,對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迷惑,這些的確影響他的寫作,但是他對佛教及印度教的取捨必定左右了他對故事的安排:悉達塔走向世間,走進生活,而非鑽進任何宗教系統。

  赫塞和東方思想的關係不止於此,佛教和印度教只是浮現在本書文字表面而清楚可見的,其實赫塞當時對道家老莊──尤其是《道德經》──以及儒家思想多所涉獵。在他寫作《流浪者之歌》的這段時期,也就是一九二○年代,已經有許多這方面的書籍被多次翻譯成德文,而赫塞不時在報章發表他對這些譯本的評論,甚至比較同一部經典的不同譯本之優劣,儼然是當時德語地區的東方哲學專家。而他也曾多次表示,他其實已經捨印度教、佛教而就儒、道,對《道德經》非常推崇。當悉達塔對葛溫達說明知識可以用文字傳達,智慧卻是無法言傳的,雖然可以從佛教來理解這個觀點(例如禪宗),但是這個說法也令人不禁想起《道德經》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綜觀而言,赫塞雖然把故事背景安排在印度,借用佛陀的名字(悉達塔),提及許多印度經典,但他並不試圖書寫一個佛教或是印度教的故事,以赫塞本人的話來說,那只是一種「外衣」,並未深入觸及印度教義的核心。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探討「個人」和「一體」的關係:他之所以引進重視一體的東方宗教以及哲學系統,寫成這樣一個故事,為的是讓西方讀者認識到追求個體性是好的,但是不必因此視群體為對立面,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而「一體」這個概念,人與萬物合一,不僅在印度教當中,在儒、釋、道三家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更是道家最中心的思想。赫塞想寫的不是任何一派哲學思想,也不是任何宗教的教義,而是尋求所有思想體系共通的普世價值。

  於是印度對本書的獨特印記只剩下印度教經典的散文詩格式:他刻意切斷文字的連結,讓﹁意義﹂可以從文字解放出來,使思想得以輕颺,卻又連綴成一完整故事,揭露本書最終主旨,這完全符合他透過悉達塔想要傳達的「知識可以言傳,智慧只由體驗」--不拘泥於文字邏輯與文類形式,而是體驗文字,感受文字的脈動,讓讀者自行想像、理解,給讀者傾聽自心聲音的空間。這難道不是亞里斯多德《詩學》所主張的「內容與形式統一」?

  赫塞是個詩人!

柯晏邾(本書譯者)

推薦

發光的傷口--閱讀《流浪者之歌》


  多年後,再次閱讀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這部作為讓我從此認定赫曼.赫塞是我這一生最喜愛的作家的作品--真誠的讚嘆與喜悅如泉湧般,滋潤了日復一日在商業計量生活中打轉的、躁懼的心。

  我越來越明白,生命中,若要能超越自尊、自負、自卑、自憐、自厭、自棄等種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氣,悲傷的重要、傷口的必須。

  傷悲,因為感受著終究徒勞無功的原地打轉。

  傷口,因為陷入膠著於求而不得的痛苦掙扎。

  是這樣的。只有經歷當下認為再也無法承受了的哀傷,只有默默忍耐傷口持續的發燙與燒灼,我們才有機會具足真正謙卑聆聽的同理之心,才有機會開啟自身關照世界的無盡慈悲。

  是這樣的。縱然離苦求樂的習氣,總是在第一時間抗拒傷悲之感受、預防受傷的可能。縱然巨大的悲傷可能襲捲不退使人沉溺、初時炙痛的傷口可能變成持續自我哀憐的藉口,我知道,這仍是無法避免、驚險、但只得勇敢迎向的唯一道路。

  心融化了、心柔軟地、不再排拒與判斷,超越自憐與自尊,發現了溫柔接納世界的道路。

  「他的微笑發出光芒,當他看著朋友,這時悉達塔臉上也亮起同樣的微笑。悉達塔的傷口開花了,他的傷悲發出光芒,他的自我已經融入一體。在這一刻,悉達塔停止對抗命運,停止受苦,他的臉上綻放出領悟後的明朗,再也沒有意志與之對立,認識到圓滿,認同諸事之河,認同生命巨流,充滿悲憫,充滿同喜,同流沉浮,融入一體之中。」

  這就是傷悲與傷口的禮物,讓流浪的旅人同樣歌唱著、卻不再流浪。

吳旻潔(誠品副董事長/誠品生活總經理)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72687
  • 叢書系列:赫曼赫塞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大 / 16.5 x 20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輪迴

很長一段時間,悉達塔過著世俗和情慾的生活,卻不曾投入。他在熱切的沙門歲月裡所扼殺的感官生活又重新甦醒,他嚐到富裕的滋味,嚐到肉慾的滋味,嚐到權力的滋味,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他內心依舊維持是個沙門,聰明的卡瑪拉很正確地看了出來。依舊是思考、等待及齋戒的藝術主導他的生活,依然對世間的人,對童稚之人感到陌生,就如同他們對他依舊感到陌生。

幾年過去了,受到舒適的包圍,悉達塔幾乎未曾感覺到歲月流逝。他變得富有,他早就擁有自己的房子和僕役,還擁有一個坐落在城外河邊的花園。人們喜歡他,如果需要金錢或建議就去他那裡,但是沒有人和他親近,除了卡瑪拉。

在他青年的高峰期,他曾經歷過的那種崇高、明亮的清醒狀態,聽過戈塔瑪說法之後的日子,告別葛溫達之後,那種緊繃的期待,那種驕傲的遺世獨立,沒有心法可學也沒有上師,隨時等著在自己的心裡聽到神的聲音,這一切都逐漸成為回憶,都變成過去;曾經那麼近,曾經在他心中簌簌作響的神聖泉源,如今遙遠而輕聲地窸窣作響。雖然他向沙門、向戈塔瑪學到的,從自己父親──婆羅門那兒學到的,還在他心中停留了相當長久的時間:有節制的生活,樂在思考,冥想的時刻,有關自我,有關永恆的我的神祕認識,認知「我」既非身體也非意識。許多東西還在,然而有一樣是已經沉淪,已經蒙塵;就像陶匠的轉盤,一旦轉動就會繼續轉下去,只是會慢慢疲乏然後逐漸停擺,而悉達塔心中的苦行之輪,思想之輪,分辨之輪卻還長久地繼續轉動,依舊轉動,但是轉得很慢而躊躇,幾近靜止。慢慢地,就像水分侵入乾枯的樹幹,慢慢地填滿,使之腐爛,俗世和怠惰也這般侵入悉達塔的心靈,慢慢填滿他的心靈,使之沉重,使之疲憊,使之入睡。相對地他的感官卻變得活躍,學了很多,體驗了許多。
 

會員評鑑

5
16人評分
|
16則書評
|
立即評分
劇透警告

Awesome work

雖然我並不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閱讀專家,可是,我還是覺得,這本書談及的內容其實是當代非常重要的議題,因為,這種議題其實是當代非常重要的議題!
展開
user-img
Lv.4
5.0
|
2024/07/24
劇透警告

人生無常

我很喜歡裡面的意境──「仔細寧聽河水的聲音,它會告訴我們......」
也許,大自然比我們更懂我們。
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風大浪──生命看似是「小」的,情緒卻是「大」的。

從沙門悉達塔決定不跟隨佛陀開始,一切就更加遠離了自己一開始追求的平靜。
然而生命的根不在於靜,而是在於動。千變萬化,時時刻刻都在改變,這就是人生,也是我們。
在生命來到「巔峰」時,就會慢慢回到「原點」──也許是遇到了最初的友人,走回最初的土地亦或是感受到接近死亡的平靜。

人生就是一趟流浪之旅。
展開
user-img
Lv.3
5.0
|
2024/05/21
有時候想要分享一本書的心得,會有一些好的句子或是段落可以引用,最打動心坎的、震撼的或是短短幾句而寓意深遠的,偏偏《流浪者之歌》不是沒有這種句子,而是無法切割。它像一條河,不斷往前,你以為你看到了這本書的答案,其實沒有;以為這句就是奧義了,想要記起來分享時引用,卻發現後面其實還連動著,這話沒有說盡,故事沒有說完,答案跟著生命歷程一起在流動。

看著悉達塔在故事中,過了好多段不同的日子,一直在尋找解答,他說:「我們接近真知了嗎?我們接近解脫了嗎?或者我們只是繞著圈子──而我們卻想著走出輪迴?」或許來到世間就是有悲有喜,所以人未必都追求「解脫」,但還是希望找到一個屬於自己、能夠踏實向前的解答吧?

他不知道「就像陶匠的轉盤,一旦轉動就會繼續轉下去,只是總會慢慢疲乏然後逐漸停擺」,就像「俗世和怠惰也這般侵入悉達塔的心靈,慢慢填滿他的心靈,使之沉重,使之疲憊,使之入睡」。如此具有智慧的悉達塔,曾不卑不亢地說「我會思考,我能等待,我能齋戒」的故事主人翁,也同樣漸漸失了警醒。

真想不到是這樣一本書,這樣一個故事。而悉達塔的故事到後面還翻了好幾轉,人生實難啊。

關於思想與感受的分立也很讓人反覆思量。悉達塔一直像是一個智者,以他的智慧選擇勇敢而正確的道路,而且不是拋開感受徒呼高明,而是走入世間。可是這樣的他,卻仍然一直與世間的「童稚之人」有著距離隔閡,一切反而像是遊戲──「他看著人們以一種稚氣或是動物般的方式度日,那是他喜愛同時卻也輕視的。」

越能思考,就好像越難拋去這種輕視。知道自己無權去批判別人的生活,只能為自己的生活做判斷,但實際上我心裡仍然會批判。人能夠過思想去感受他人的感受,這是愛,這是理解,卻也同時造成價值判斷。年輕的葛溫達在與悉達塔辯論輪迴時,說這「不是繞圈子」,而是「螺旋而上、向上攀階」。然而,看著後來悉達塔迭宕起伏的生命之流,我想:或許解答並不在於高低上下,而在於不能忘記,我們都是童稚之人。能思考、懂得思考的童稚之人,應該要有更多的理解與愛,而不是更多的輕視與傲慢。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2/14
參加科上同仁母親的告別式後,閱讀<<流浪者之歌>>,更有共鳴,其字句富含道家與佛家的色彩。茲摘錄有所感發的句子二十三句,以饗讀者:

1渴求知識的人,不要落入識見的叢林和文字之爭。

2沒有人會因為法而解脫啊!

3我要向我自己學習,我要當個學生,認識我自己。

4樂在服順,很少思考。這些人就像孩子一樣。

5我會思考,我能等待,我能齋戒。

6大多數的人就像落葉一般,在空中飄啊轉的,搖擺著翩翩落地。然而,其他人,少數人,卻有如星辰,走在穩定的軌道上,無風可及,他們的內心有著自己的規則和道路。

7我非得經過那許多愚行,那許多累贅,那許多錯誤,那許多厭惡、失望和哀嘆,只為了重新變成一個孩子,好讓我重新開始。

8河水流了又流,不斷流動,然而河水依舊,永遠且隨時都是河水,然而每一刻都是新的河水。

9難道一切苦不都是時間,所有的自我折磨和自我恐懼皆是時間,一切重擔,世間所有敵意都會離去,都會被克服,只要克服時間,只要不考慮時間?

10一個真正追尋著,真正想找到什麼的人不可能依循任何法。然而找到的人,他就能接納任何、任何的法,任何道路,任何目標。

11我們的想法不會是這孩子的,我們的心境已老且平靜,和孩子的有著全然不同的道路。

12隨著兒子而來的不是快樂與平靜,而是災難和憂慮。然而悉達塔愛這孩子,他寧可因愛而受苦擔憂,也不要沒有這孩子的快樂和平靜。

13即使你為他死十次,也不能為他省略一點命運的道路。

14一切重新來過,凡是沒有堅忍到最後、未曾消解的事,就會一再不斷重複,讓人受同樣的苦。

15知識可以傳達,智慧卻沒有辦法。

16我們周遭以及內在一切存在物卻從未是單面的。一個人或一種行為,從未只有輪迴或是涅槃,沒有一個是完全神聖或是完全罪惡的。

17如果時間不是真實的,那麼世間與永恆之間的對立,苦與樂,邪與善之間似乎存在的對立也只是假象。

18尋求之人很容易眼中只見追尋之物,卻不能察覺自己無能接納任何東西。

19這世間沒有不完美,或是即將趨於圓滿:不,世界每一刻都是圓滿的,所有的罪人都已舍藏恩典,所有的孩子內在都有個老人,所有的嬰兒都面臨死亡,所有死者都有永生。

20這個石頭是石頭,它也是動物,也是神,也是佛陀,我崇敬它、愛它,並不因為它可能將會變成這個或是那個,而是因為它早已是也永遠會是這些動物、神、佛,只是今日示現成一顆石頭,因此我愛它。

21言語並無益於密傳的真義,一切都會因言語而立即有些不同,如果把它以言語傳達,都會有一絲造假,有些愚蠢。

22沒有任何東西會是涅槃,只有涅槃這個語詞而已。

23偉大的老師,我愛他的實質面更勝過他所說的話,他的作為和一生比他說過的話更重要,他的手勢更勝於他的想法。我不是從他的言論,不是從他的思想看出他的偉大,而是他的作為,他的一生。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2/02/28

這是一首記錄河流的詩
包容萬物、又與萬物合為一體
終日奔騰不息的河流

跟隨悉達塔行走在河裡
時而輕撫河水
時而漫過全身
沉到河床
載浮載沉,體驗一切情感,清醒、冷漠、迷茫、苦痛、乃至絕望,最終回歸平和喜樂
成為河流的意識之一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日系推理】小說任意門|文字是行囊  故事帶我們到遠方|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