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是自我的危機,也是自性意識誕生的機會
中年是一段出現密集的心理轉化的階段。這主題一直都吸引著我,不論是在理論上或臨床上。而且,在成為榮格分析師三十年之後,我更相信:人們如果瞭解這過程動力的意義,必然比不瞭解的人,更擅長處理生命發生的危機。本書探索的目的,就是想幫助那些發覺自己處於中年危機的人,幫他們處理這階段釋出的騷動,進而瞥見這危機對未來的可能意義。危機就是改變和成長的轉機,這是大家琅琅上口的話,對中年而言是再正確不過了。
隨著我發現這個固定的也很容易預測的現象,在人們(不分男女)的生命是如此頻繁時,最教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個過程牽扯到的整個心靈竟是如此深遠而徹底。所有的基本議題,譬如依戀與失落、認同、希望或絕望,全都強力地湧出表面。這些議題考驗著一個人深層的整合程度,經常逼到了迸裂點。如果能夠倖存,穿過這困難旅程,而走入未曾記載的海域的人,是永遠不願再來一次的。中年教一些人崩潰了,卻讓另一些人完整了。走出這階段,更深沉的整合將是在可以預測的未來等著我們。
從榮格學派的觀點來看,心理的發展是一輩子的過程。許多研究的重點是放在早年的發展,母親與嬰兒形成的二元體是焦點所在。連結(bonding)的重要性是許多研究所強調的;而不完全或不恰當的連結所造成的負面結果或精神病理的結果,是被當作重大議題(像邊緣性人格障礙和其他人格障礙)。同樣的,青少年階段也被詳細審視了。
在這一階段個人認同的形成,似乎是所有發生的變化和所受的折磨最重要的意義。如果在這階段沒能形成適配的年輕人認同,似乎將導致未來人生陷入麻煩或不成熟的成年階段(永恆少年〔puer aeternus〕和永恆少女〔puella aeterna〕之精神官能症)。而中年是心理發展的重要關頭,根本的轉變是從自我的認同,轉向自性的認同。如果轉化沒順利完成,結果將是不滿和酸苦的後半生,內在沒有任何意義可言(老年senex精神官能症)。中年的正向結果,預言了越來越有創造力、智慧和洞見,足以超越老年的年紀。
在這一本書裡,我描述了中年轉化過程的三個階段。第一個是關於失落,需要放手讓過去真的走,過去的夢想、過去的迷思和理想、過去的錯覺等等。這些是要加以追悼的,也要真正地安靜躺下來,然後埋葬。完成了這個,接下來是飄浮(floating)的階段:不確定感,凡事懷疑,特別是對自己過去的自我認同和理解。這是我稱之為過渡(liminality)的關鍵階段。過渡不能太快結束是必要的。提早關門將會干擾蘊藏在它所產生而正要穿過的混沌中的創造性潛能。一個新世界形成了,演化是花了一些時間。掩藏的人格突冒出來,我們需要時間讓它展現特性,然後變得穩定。理想的話,一個好伴侶將出現,陪我們流浪,走過重重迷霧,穿過航路和森林。從無意識中,將出現有力的人格新特質,是未來的重要角色。
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轉化的目的是個人的個體化過程中,進一步將全面的潛能湧現。個體性(individuality)和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是清楚分開的。個人主義暗含著自視頗高的自戀感,遠離了社群價值,也沒有了合作。而個體化,一輩子的發展,是一個種子弧形地或螺旋狀地向上成長方式,這是人格在他的文化脈絡中最有可能更完滿,或更完全表達的方式。
到了後期,它將往深層的面向發展,超越了家庭和文化的層面,面向整個蒼穹。如果生命前半段的目標是發展健康的自我(ego),讓它適當地適應文化和環境的條件;後半段的目標將是在自我界線之外,找到意識的象徵中心。中年的轉化是從前者進入後者的關鍵支點。它是自我的危機,也是自性(Self)意識誕生的機會。在這階段一切深深扎根的,將在他的餘生擁有心理的豐碩成果。
我很高興這本書有了中文版。知道廣大土地上的讀者發現這本書是有用的,甚至是可以作為人生指引的,將是作者最大的喜悅。
莫瑞‧史丹,於蘇黎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