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暖身場
穿越世紀的情書:寫給巴黎藝術家的21封信

穿越世紀的情書:寫給巴黎藝術家的21封信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0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寄回午夜巴黎的一封信】賴佳韋:___的發聲練習.致孟克

    文/賴佳韋2014年02月06日

    還記得2012年九月,兩個很有個性的出版社「逗點文創結社」與「一人出版社」,決定突破出版社間的隔閡一同競爭也一同合作,各自推出一本海明威與費茲傑羅的選輯作品,就像是這兩位作家彼此間必然亦敵曾經亦友的競爭關係,但是在讀者眼中,是化作伍迪艾倫電影《午夜、巴黎》那般的黃金時代。2013年底, more
  • 【寄回午夜巴黎的一封信】黃麗群:可可.香奈兒,妳該不該回來?

    文/黃麗群2014年01月30日

    還記得2012年九月,兩個很有個性的出版社「逗點文創結社」與「一人出版社」,決定突破出版社間的隔閡一同競爭也一同合作,各自推出一本海明威與費茲傑羅的選輯作品,就像是這兩位作家彼此間必然亦敵曾經亦友的競爭關係,但是在讀者眼中,是化作伍迪艾倫電影《午夜、巴黎》那般的黃金時代。2013年底, more
  • 看更多
 

內容簡介

哲學家巴特曾說:我以談論文學的形式來創作文學。我想看看前人畫家如何活在當下創作美好──
我大膽設想:我以說說藝術(的形式)來創作藝術,跳躍於不同時空,以汝之名、她或她的。


  本書內容以藝術為主要基調,透過書信形式,往返二十篇關於二十世紀初集中在巴黎的藝術家故事,包括了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裝飾藝術、分離派新藝術運動、未來主義、抽象主義、風格派、達達運動、超現實主義;由十九世紀末寫至二十世紀三○年代,以現代畫家之父塞尚始起,以印象主義女畫家莫里索結束。(印象主義的出現是一項解放,現代藝術之始)。

  另外,起首第一篇為作者寫給愛麗絲.托克勒斯(Alice Toklas)的一封信。愛麗絲是知名編輯、作家葛楚德.斯坦(Gertrude Stein)的伴侶;斯坦寫了一本《愛麗絲.B.托克勒斯的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e B. Toklas):其實是寫自己和巴黎的故事。透過對愛麗絲的自我介紹和傾訴,藉此開啟了接下來的書信格式,也作為自序。作者由電影《午夜巴黎》說起二十世紀初在巴黎的種種,除了美術史的資訊外,更以自己的口吻和文字據實再現了許多藝術家的軼事和小故事。這之中想像的書信往返人物配對極有旨趣和深意,其中不乏為人所知的藝術家如塞尚、畢卡索、夏卡爾;攝影師朵拉馬爾、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甚至更有神話中的勝利女神、作家吳爾芙小說中的虛構主角等等,取材人物從近代、歷史、神話到虛構皆有,透過重新書寫的創作概念,讓人一窺近代藝術史上最美好的年代。

本書特色

  ☆午夜巴黎計畫第二章:「逗點文創」《我們的時代》、「一人出版」《富家子》。
  此外,再添新血「南方家園出版社」之《穿越世紀的情書:寫給巴黎藝術家的21封信》,完整呈現繽紛燦爛的藝術黃金年代。

  ☆從跨越時空的書信往返一窺藝術家的作品和生活!

  ☆別出新裁的創作,以談論藝術之名,行藝術創作之實!

  ☆2014年年底,萬勿錯過午夜巴黎計劃第三部曲完結篇:
  日夜大對決 &《超譯海明威與費茲傑羅》

名人推薦

  ☆本書作者以不同時空、不同女性與藝術家的身分撰寫信件與回信,寫給二十位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三○年代的藝術家,宛如葛楚德當年匯聚各方藝文精英的藝文沙龍。──李梅齡/資深藝術媒體人

  ☆像電影《午夜巴黎》中主角半夜闖進美好時代。讀信中,我很快被一組組靈魂附身,一端在寫信,另一端在讀信。--黃海鳴/臺北市立美術館 館長

  ☆與巴黎的一場跨時空的愛情,點滴匯流成藝術長河。───彭怡平/《風雅堂》藝術總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婉儀


  香港出生。在香港、義大利、英國修讀設計及藝術。從事藝術創作、寫作及教學工作。主要展覽包括在澳門和台北的個展《房間──一些有關繪畫痕跡的裝置和延伸》(A Room – Traces of Drawing, An Installation and Beyond, 2011)、在香港的巡迴個展《一個神話的追跡》(A Legend Sealed and Unsealed, 2003-2004)、在英國及蘇格蘭的三年巡迴聯展《萬里》(Ten Thousand Li – Chinese Infusion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Culture, 2000-2002)、在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的Big Draw Campaign(2002)。藝術作品收錄在《萬里》(Ten Thousand Li – Chinese Infusion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Culture, 2000)、Responses: Intercultural Drawing Practice (2001)、Good Foundations: Trusts & Foundations and the Ar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2007)、《牛雜》(Ox Magazine, 2012)、Island is Land – Hong Kong Eye: Hong Kong Contemporary Art (2013)等。

  曾以筆名kts(kiss the spider)在香港《明報》〈星期日生活〉中的個人專欄〈文字.繪畫〉發表有關藝術與生活的文章;〈星期日生活〉是每逢周日隨報附送的一份三十多頁的增刊,旨在深入探討時事、社會現象、文化等議題。主要寫作有《一冊女書筆記──探尋中國湖南省江永縣上江墟鄉女書》(香港:新婦女協進會2003)、《房間》(澳門:牛房倉庫 2001);《文字繪畫》(香港:kubrick 2012)。現任教於澳門大學教育學院
 

 



美好年代的紙上沙龍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西方文明史上的美好年代(Belle Epoque),舉凡文學、繪畫、雕塑、音樂等各種創作領域都是新秀輩出、思潮翻湧、軼事傳頌不斷的宏觀格局,而當時各藝文人士日常往來的書信,也就成為記錄這美好年代不可或缺的線索,尤其是聚集諸多新銳精英的藝文沙龍所流傳的奇聞妙事,更能串聯出不同領域相異風格人士之間的認知與思辨過程。葛楚德‧斯坦(Gertrude Stein 1874 —1946)當時在巴黎的居所即為最出色的沙龍之一,與她往來與受其贊助的藝文新秀日後多為各領域的領航巨擘,當然她也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文學史上不能不提的人物。

  葛楚德生於美國匹茲堡一個富裕的德國猶太家庭,如同美好年代裡許多對歐洲文明懷有美好憧憬的文藝青年,她二十八歲即從約翰‧霍普斯金大學輟學,前往巴黎寄居在她二哥李奧(Leo Stein)的住所。李奧專注於研究與購買當時的歐洲藝術作品,葛楚德很快就急追直上,成為當時巴黎前衛藝術家的重要贊助者。當然,她自己的文學創作也未曾停歇。隨後,她的大哥麥可與大嫂莎拉(Michael & Sarah Stein)也自美國遷居巴黎,斯坦家族成員在往後所贊助或購入、或以家族成員為題材的藝術作品超過四百五十件,許多皆為各知名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這些作品日後雖然大多散藏世界各大博物館,但「斯坦家族藏品」的聲譽始終常留史冊,並成為各大博物館最為關注的策展題材之一。

  「大家都說她不像畫上那樣,不過一點都沒關係,她會像的」。這句話是二十四歲的畢卡索(Pablo Picasso)為三十二歲的葛楚德畫像後,面對眾多「畫非所像」的質疑時所發表的聲明;這段話日後不但被葛楚德用在她所撰寫的《畢卡索》書中,也出現在她最知名的文學作品《愛麗絲‧B‧托克勒斯的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e B. Toklas)。這本以愛麗絲自傳為名的作品,事實上是葛楚德的伴侶愛麗絲打字,內容全出自葛楚德之手,敘述她自己在巴黎三十多年社交生活中的見聞與軼事,例如,她曾對海明威說:「你們是失落的一代(lost generation)」,這句話被海明威用於他知名小說《太陽照樣昇起》(The Sun Also Rises)的扉頁提辭,當時她眾多的往來文青人士,日後一一現影在知名的電影《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2011)中。總之,這本表面是愛麗絲、骨子裡其實是葛楚德的自傳不但是傳奇時代裡的傳奇紀錄,也是同志文學中的經典。至於她的這幅畫像,這幅她擺了近百個姿勢,最後定案於身體往右斜側45度,眼神專注的望向右前方,暗灰素衣,右手緩置雙腿之間,左手誇張的放在左大腿上,霸氣的斜撐住整個身體重心,這幅與她越來越像的肖像畫跟隨她直至臨終,愛麗絲依其遺囑,將畫捐給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也成為這所列名世界四大博物館收藏的首幅畢卡索作品。

  1905,這一年,葛楚德除了忙著寫作、社交生活與擺擺姿勢讓畢卡索為她畫像,也在和李奧商議中買下了畫家馬諦斯(Henri Matisse)的作品《戴帽子的女人》,這幅與《奢華、平靜與快感》、《生活的樂趣》是畫家當年參展秋季沙龍時,廣受惡評的作品,除了畫風被形容成如同野獸般之外,更被視為是對觀者的侮辱,如同「將油彩潑到大眾的臉上」(A pot of paint has been flung in the face of the public);百年前,要觀眾接受鼻粱上一道綠色油彩,臉龐雜色率性的女子畫像,本非易事,更別說購買,雖然價格並不高,但葛楚德要拿美國家產的出租所得來買件備受疵議的畫作,也是需要敏銳的決斷力,在爭議與肯定的拉扯中,野獸派藝術家自此進入昂首而立的時代。與美國其他在歐洲的收藏家(古根漢家族、洛克斐勒家族、巴恩斯等)或藝術贊助者而言,斯坦家族所關注的對象更偏向當時的前衛人士,不分創作的媒材或領域,皆是如此,這在《愛麗絲‧托克勒斯的自傳》中有許多風趣機智的敘述,可以管窺出葛楚德對於藝術在時代變化中的睿智。

  葛楚德也把她對畫家塞尚的認知印證到她的寫作上,塞尚是反覆觀察物體,將物體的形與色在不同空間不同視點中和諧呈現,她則是文章的每字每句每一標點符號每一段落每一空白,都是一樣的平等、一樣的重要。當她與兄長們將購入的藝術作品分家時,她要了塞尚的全部畫作,除了一幅李奧堅持不肯放手的畫著五粒蘋果的塞尚靜物畫。的確,她的寫作強調當下與現在,不用常規的文法結構,用她感覺自由的文字在書寫,文字如同發展進行中的旋律,重複、穿插、流動……印證了她「達達之母」的稱號。

  本書作者以不同時空、不同女性與藝術家的身分撰寫信件與回信,寫給二十位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三○年代的藝術家,宛如葛楚德當年匯聚各方藝文精英的藝文沙龍。這本紙上文字沙龍,包含了很多軼事和藝術家的小故事,由現代繪畫之父塞尚開始,以印象派女畫家莫里索結束,其中涵蓋印象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裝飾藝術、分離派、新藝術運動、未來主義、抽象主義、風格派、達達運動、超現實主義各流派的菁英,十四位是男性藝術家,六位是女性藝術家,問答之間,藉著文字,重現那個時代當下的文化氛圍,也遙向對當時愛藝術愛文學的葛楚德致敬。


李梅齡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953857
  • 叢書系列:HC文創者書系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2 x 0.9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收信人:愛麗絲.B.托克勒斯(Alice B. Toklas 1877-1967)/美國/葛楚德.斯坦(Gertrude Stein)的伴侶
 
發信人:作者
 
親愛的愛麗絲.B.托克勒斯女士:
 
兩年前的夏天。一個下雨的黃昏。台北。我見到你──在電影《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2011)中──你看來是那麼瘦小,只有幾個鏡頭幾秒的出現。我也看到你的伴侶葛楚德.斯坦(Gertrude Stein)。跟你相反,斯坦看來是那麼強壯,精力充沛,對周邊的人都關顧感興趣,扮演著好些文化人圍繞的核心。因為這個緣故,在電影中想寫小說的男主角對於能夠得到她的意見趨之若鶩受寵若驚。美國演員凱西.貝茲(Kathy Bates)的扮相、性格演繹跟斯坦大抵有幾分相似。但扮演你的演員Thérèse Bourou-Rubinsztein──我在網絡上搜看有關她的資料,鍥而不捨地,但徒勞無功──無論是國籍年齡曾扮演的角色甚至樣貌,都無甚記載。一位如斯低調的女子,引人入勝。這跟你在自傳《愛麗絲.B.托克勒斯的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e B. Toklas)中的角色型態,一脈相承。
 
顧名思義,《愛麗絲.B.托克勒斯的自傳》,是你寫的自傳,或是有關你的傳記。但這自傳或傳記中,你以主人翁的身分,大量側寫你的伴侶斯坦的故事。事實上,這自傳或傳記,是斯坦以你的身分而設身處地去記述她自己的故事。換句話,她書寫自己的故事,是以第三身的口吻來記述──《愛麗絲.B.托克勒斯的自傳》,其實是她的自傳。
 
自傳的主人翁不是作者本人,而作者也不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自傳的書名上。一個看似糾結難明的佈局與邏輯。
 
自傳者,自傳的主人翁,是為作者,同一個人。這裡,自傳的作者跟主人翁,是兩個人。我的自傳,以你之名來記述,以你之名來命名,我來簽名,是為作者。你的自傳,我來寫,以你之名來寫你,實際是寫我。斯坦把傳統自傳體裁的信條原則,打破得體無完膚。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系列心靈勵志小說完結篇,神祕導師蘇格拉底對生命疑問的最終解答《隱藏的學校》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套書展
  • 年度選書
  • 城邦集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