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不腦殘科學:為什麼人有兩個鼻孔?為什麼我們都愛看八卦新聞?失戀的痛到底有多痛?生活中,處處都是泛科學!

不腦殘科學:為什麼人有兩個鼻孔?為什麼我們都愛看八卦新聞?失戀的痛到底有多痛?生活中,處處都是泛科學!

  • 定價:260
  • 優惠價:923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2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生活中,處處都是泛科學!


  台灣最受歡迎的科普網站首度出書!
  稀奇古怪的疑問+妙趣橫生的解答=絕對不腦殘!


  為什麼人有兩個鼻孔?
  為什麼我們都愛看八卦新聞?
  失戀的痛到底有多痛?
  酒喝太多,都是杯子的錯?
  母子連心是真的嗎?
  為什麼會有夫妻臉?

  對一般人而言,講到科學,似乎不是艱深難懂,就是遙不可及,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小事,都是科學的體現!

  本書即從飲食、兩性、親子、心理……等不同面向,提出99個你從來沒想過、或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趣味問題,並從科學的角度加以深入探討。而透過這些五花八門的科學新知,不僅能激發你求知的好奇心,也將大大提升你的思考力和判斷力,你會發現,只要戴上「泛科學」的眼鏡,你所看到的世界將從此變得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不需要名牌,更不需要名嘴,我們需要的只是一顆健康的科學心,有了它便能找到生活中大小問題的解答。我想泛科學和這本書做了很好的示範,讓我們一起為他們喝采。

  本書除了賦有所謂「流言追追追」的精神外,更探討了一些離我們很近、卻常被我們忽略的議題,像是腦科學、睡眠、聽覺、視覺、甚至性等等,每一則專文都扣著我們的心弦,會讓人如著魔般不停地讀下去。過程中,你將不知不覺地被科學化。這和泛科學長期以來的特色一樣,創建了科學的普羅價值。


—【台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所教授】吳俊輝
 

名人推薦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館長】朱楠賢、【網路觀察家】李全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館長】周文豪、【台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所教授】吳俊輝、【癮科技網站站長】吳顯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博士】陳勇輝、【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聰明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PanSci泛科學網


  PanSci泛科學網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ADCT)成立,邀請台灣科學研究者、教育者、愛好者以及所有受科學影響的人們,共同暢談科學,將高深龐雜的科學發展重新放置回台灣公共論壇中,並且用理性思考社會議題中的科學面向。

  PanSci泛科學:pansci.tw

  PanSci科學新聞網:www.facebook.com/PanSci

 

目錄

吃巧克力可以贏得諾貝爾獎?──飲食篇 013
01・菜單上標示卡路里,有利減肥嗎? 014
02・餓的時候別去採購食物? 016
03・含糖飲料讓人憂鬱? 019
04・吃巧克力可以贏得諾貝爾獎? 021
05・吃黑巧克力比白巧克力健康? 023
06・補充葡萄糖胺對骨質疏鬆有效嗎? 026
07・肥胖的兒童容易受食品標籤誘惑? 032
08・改變進食習慣,能讓難吃的東西輕鬆下嚥? 034
09・高熱量食物,越餓時看起來越好吃? 037
10・大麥克漢堡會引發過敏? 039

失戀的疼痛有多痛?──兩性篇  041
11・好爸爸的睪固酮濃度比較低?  042
12・為什麼會有晨勃?  044
13・為什麼會有夫妻臉?  046
14・有胸毛的男人更具異性吸引力?  050
15・男性低沉嗓音讓女性印象深刻?  052
16・失戀的疼痛有多痛?    054
17・愛情是一種靈藥?  057
18・性欲可以減緩噁心的感覺?  058
19・色情圖片讓男人容易衝動?  060
20・你眼中的美女只是個花瓶?  062

母子連心是真的嗎?──親子篇  064
21・父母壓力大,孩子容易肥胖?  066
22・家裡有養寵物的寶寶比較健康?  068
23・孩子多往戶外跑,能減少近視風險?  070
24・懷孕時,一人吃兩人補?  072
25・母子連心是真的嗎?  076

為什麼手指遇水會皺起來?──兩性篇  077
26・如何擊退腹部脂肪?  078
27・在大自然行走,讓你靈光乍現?  083
28・為什麼常常感到疲倦?  085
29・血型會影響心臟病的罹患風險?  088
30・不運動與抽菸一樣致命?  090
31・乳房攝影可以檢測出乳癌?  093
32・看頭髮就知道輪班工作壓力大?  101
33・按摩有助於紓緩酸痛?  103
34・染髮會不會致癌?  105
35・除了血型,人類有「菌型」?  108
36・「無線人工視網膜」拯救你的惡視力?  110
37・運動讓注意力更集中?  112
38・為什麼手指遇水會皺起來?  114
39・手淫有害健康嗎?  116
40・專注於音樂中可緩解疼痛?  120

人為什麼愛看八卦新聞?──大腦篇  122
41・腦科學家告訴你,為何你的數學學不好?  124
42・工作努不努力,和大腦結構有關?  126
43・學習外語,可以提升腦力?  128
44・如何評估一個人的可信度?  130
45・創業家、冒險者的腦部活動與眾不同?  133
46・人為什麼常常會忘東忘西?  135
47・大腦有預測香味的能力?  139
48・長期背痛和腦有關?  141
49・人為什麼愛看八卦新聞?  143
50・經常運動會讓你反應變快?  147

酒喝太多,都是杯子的錯?──新奇篇  150
51・用曾雅妮的球桿,你也能成為運動高手?  152
52・靈異照片中的臉是真的嗎?  154
53・「愛愛」可以舒緩頭痛?  156
54・酒喝太多,都是杯子的錯?  158
55・什麼樣的台詞令人印象深刻?  160
56・付出時間,給你更多時間?  162
57・水鑽不是鑽石也不是水晶?  164
58・二十秒看出對方有沒有好人基因?  166
59・如何看出魔術師的破綻?  168
60・人們習於「以毛取貓」?  170
61・為什麼人有兩個鼻孔?  172
62・動物懂得欣賞音樂嗎?  174
63・看重播節目可以幫助恢復精力?  177
64・小狗會受到主人打哈欠傳染?  179

為什麼我們排斥和陌生人同坐?──心理篇  182
65・表情可以判讀一個人的內心狀態嗎?  184
66・恍神之後會有好點子?  187
67・冥想有助於工作?  189
68・網路上的話不可信?  191
69・面試前,先想好擺什麼POSE?  195
70・握手可以增加信任感?  201
71・皮質醇能阻斷恐懼?  204
72・經濟蕭條時,存得多還是花得多?  206
73・「可愛」帶給你專心的力量?  208
74・未來很近,過去很遠?  210
75・分享的快樂,兒時就知道?  212
76・食物記憶有助於減肥?  214
77・為什麼我們排斥與陌生人同坐?  216
78・人從嬰兒時期就有種族偏見?  219
79・好音樂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  221
80・人為何會以貌取人?  223
81・要專心還是多做白日夢?  225
82・好奇心提升學業成績?  235
83・回憶往事讓人們感到心頭暖?  237
84・道歉並不如心理預期的有效?  239

想要贏球就要睡飽?──睡眠篇  241
85・在睡夢中能保有自我意識?  242
86・充足睡眠可以降低肥胖的基因影響力?  244
87・孤獨感與睡眠品質不佳有關?  246
88・睡眠有助於整合腦中的資訊?  248
89・睡眠不足使你魅力大減?  250
90・飲酒可以幫助睡眠嗎?  252
91・開燈睡覺,越睡越憂鬱?  254
92・睡眠充足可減緩疼痛?  256
93・午睡有助於幼兒情緒穩定?  258
94・睡眠不足使得食欲增加?  260
95・想要贏球就要睡飽?  262
96・一邊睡覺一邊複習有用嗎?  264
97・睡眠時數過短,認知功能容易受損?  266
98・社會性時差讓你變胖?  268
99・無肉令人瘦,但少睡令人胖?  270
 

 

推薦序

普羅科學素人說


  在二○一三年「泛科學(PanSci)」所舉辦的第一屆年會上,我於應邀的開場演講中,即已公開極力推薦這個年輕而充滿活力的網路平台。我一直認為它將會是台灣網路科普的新未來,它將如同當天與我同台的姬十三在中國所創辦的科學松鼠會及果殼網一般,遲早會執台灣甚至華人市場之牛耳。為何我會如此看好他們?這本書大致給了初步的答案。

  若要具體地評析泛科學的實力,其一便是年輕活力的發揮,其二則是社群科技的善用,其三就是追根究柢、就事論事、引經據典的科學精神。我在開幕演講中的感嘆之一,便是當今科研、科教與科普的過度威權化,因此已隱約出現所謂的當道主流,而讓科學的參與越顯狹隘。泛科學所談的大多是攸關民生或與你我相關的普羅問題,這些問題其實早有豐富的參考文獻,只要秉持理性、用心查察即可找到答案,而不需要動用到科學界的金頭腦。依著相同的脈絡,本書除了賦有所謂「流言追追追」的精神外,更探討了一些離我們很近、卻常被我們忽略的議題,像是腦科學、睡眠、聽覺、視覺,甚至性等等,每一則專文都扣著我們的心弦,會讓人如著魔般不停地讀下去。過程中,你將不知不覺地被科學化。

  和泛科學長期以來的特色一樣,本書打破了名牌的迷思,創建了科學的普羅價值。本書的作者群大多是素人,但寫出來的文章卻一樣具有說服力,因為他們講的不是自己的判斷和意見,而是整理出前人的智慧結晶以供讀者參考。我們常說「看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說多了會變「偽名嘴」,少說了則變「真學者」(因為學者們常要看很多分的證據才敢說一分話),而這群作者則是不折不扣的科學人,具有科學素養的素人,看一分學者的證據說一分話。有意思!

  我從不認為網路或電子書能完全取代紙本書,就像email雖已盛行約二十載,固然帶來了無比的便利與效率,但卻始終無法取代紙本信箋的誠懇與威信。因此,在泛科學這個網路平台蓄勢待發之際,很高興也能看到他們實體書的發行,箇中智慧令人佩服。

  最後再多言兩句,其實我寫這篇推薦序,並非幫本書的科學內容背書,而是極力肯定他們處理普羅科學的另類精神!我們不需要名牌,更不需要名嘴,我們需要的只是一顆健康的科學心,有了它便能找到生活中大小問題的解答。我想泛科學和這本書做了很好的示範,讓我們一起為他們喝采!


台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所教授吳俊輝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038899
  • 叢書系列:TOPIC話題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Q1為什麼會有夫妻臉?
 
研究顯示,我們在挑選伴侶時,會選和自己基因組成相似的對象,我們也較容易被和自己神似的臉孔所吸引。知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札佐克(Bob Zajonc)找來大學生作為受測者,顯示兩張照片給受測者看,這對照片的組合可能是新婚夫妻、結婚超過二十五年的夫妻,或只是神似又年紀相仿,卻彼此沒有關係的隨機配對者,讓受測者評斷這兩張照片有多相似,還有這對「情侶」是否結婚。
 
結果結婚越久的夫妻,越容易被受測者評為「相似」,而受測者很難從照片評斷出新婚夫妻或隨機配對者是否結婚,很可能是因為臉孔相似程度有所差異。另外,被評為「最像」的夫妻在報告中也是婚姻生活最快樂的一對!
 
很可能因為相處較長久的夫妻檔也很長時間地經歷了相同的情緒,所以他們的表情也經常相似,這或許就是「夫妻臉」的關鍵成因。因為表情是由許多不同的臉部肌肉動作表現的,相似的表情所牽動的臉部肌肉也差不多,因此久而久之,臉孔就會越來越像。此外,除了情緒,相處很久的夫妻或情侶的生活環境、飲食也都很相近,或許這也是導致夫妻臉的可能原因。
 
這樣說起來,常吵架的「怨偶」如果沒有分手,應該也是會有「夫妻臉」才對。
 
Q2失戀的痛到底有多痛?
 
失戀讓你心如刀割嗎?也許那是真的,至少在你的腦海裡是這樣沒錯。腦神經學家發現,分手的「痛」也會活化腦部掌管痛覺的區域,就像生理上真實感受到傷害一樣。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Nwe York City)的心理學家愛德華‧史密斯(Edward Smith)和研究團隊,他們在曼哈頓透過散發傳單、廣告還有facebook,找來四十位在最近六個月內剛經歷失戀的受測者進行實驗。實驗中,在核磁造影(MRI)掃描受測者腦部活動的同時,受測者會看到前任伴侶的照片,並且回憶那段分手的經歷。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15/02/13

1.本科普書籍依照主題分成幾個大部分,每一個主題中載有多篇短文,除分類容易歸納整理外,短文的設計也使得閱讀單一文章的時間不致拉得過長,大大增加其推廣科普的作用。
2.文章內容所及依據之研究或著作,皆載於每篇文章結尾,說服力充足。
3.文章內容相當生活化,呼應其推廣科普之宗旨,同時作者群生活各自背景不同,皆能以引人入勝的方式詳細敘述、說明各種研究進行模式及推論結果(或相關性),引導讀者進行更進一步的了解。
4.文章內容述及專有名詞時,常加註該專有名詞之英文,有助於讀者自行深入探討該項文章內容研究之方便性。
5.閱讀本書時,因各篇文章長度設計得宜,建議反覆咀嚼同一文章後再行閱讀其他文章,如此可更加了解研究方法的進行及該文章所欲表達之核心概念。
6.理解本書各篇文章核心概念後,可試圖將其傳達理念運用至個人生活中,感受是否具有與研究類似的結果,藉由類似驗證的方式來提升對於該科普內容之認知。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