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 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的真理
《心經》是經典中的經典,在這短短的兩百六十個字裏面,它博大而深遠的包含了宇宙的真理與人類的人生哲學。《心經》的目的並不是在談「心」的問題或是相關的諸多事宜,而它所立論的則是佛教最深層,也是最根本的精髓,那就是「空」的思維與哲理。
《心經》字字珠璣,它全文中沒有任何一個字是形容詞,沒有任何一個虛字,每一個字都有無上的智慧。雖然它是易於誦讀的,但是,知識分子們更應該追求的是它那遼闊無比的「空」之境界與那眼光獨到的特異思維。事實上,《心經》已經不僅僅是宗教,也不是哲學,而是昇華到了生命的藝術,每一個人都應該要能知能行的生命藝術。它不但使生命豐富,而且能使生命自在無比。
家兄之嵐( 錚) 博士不但 是一位可敬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傑出的發明家,也是一位作家,他將日常生活中對於《心經》領悟出來的道理,清楚、仔細而明白的詮釋了這部不易被一般人所解讀的經典,諸位有幸能夠閱讀此書不但是一種善的因緣,更是福慧無比。
張台萍博士於華盛頓大學
康達維(David Knechtges) 博士。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同序於2014 年元月
之嵐自序
1.正識經名
《心經》是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它的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般若心經》,而一般則又再簡化為《心經》這兩個字。它是佛教經論中,文字最為簡煉,而內容又最為豐富的一部典藉,而且它也是在社會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佛典,許多人都會「用心」的去背誦它,故而大家又都簡稱它為《心經》。但是,《心經》的主旨不是在談「心」,它共有兩百六十個字整的經文,在這裏面沒有任何一個字是「心」字。事實上,《心經》論述的是佛教最高的精隨,也就是「空」的立論。正如經曰:「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諸法空相」等等。它的立論包含了整個佛教的最高思想與精神之所在。相對的,《般若波羅蜜金剛經》又簡稱為《金剛經》,則才是真正在談人們之「心」的問題。故《金剛經》在一開始的時候長老「須菩提」就直接的破題問「世尊」曰:「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自此之後《金剛經》所有經文的內涵,都是針對這個主題在談「心」的問題。因此,我要特別提出這樣的一種認知,諸位在起步剛開始的時候是不得不慎始的。這部《心經》,在文字的量上,雖祇不過二百六十個字整而已。但是,它所包含的意義,不但廣闊,而且是「超越」的,它收攝了整部《大般若經》六百卷的思維重點,而其涵蓋之廣,則可說是如來的集成。故而,如何以近代的思維與方式,正確的解讀《心經》的內涵,則是需要有大氣度與大思量的。
2.跨越千年的感應
常人見佛家多談「空」,便以為「空」是否認了「物質」的存在,也否定了「精神」的存在,甚至是否定一切的存在。因為,在《心經》一開始就講「五蘊皆空」的深層思維與哲理,然後又接著談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不但破除了「物識」,也一併的破除了「心識」。常有人說,如果否認了「物質」的存在,也否認了「心識」的存在,那不就是否定了「一切」的存在嗎?而如果世間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否定的,那不被否定的又是什麼?難道這個人世間沒有一點真實的事嗎? 即是如此,那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的意義又在那裏?
事實上,《心經》並沒有要否定甚麼?所有的經典裏也從沒有要否定甚麼?更不是要否定一切。我們一般人總是會有許多的「妄心」與「妄想」或「妄念」。所謂「妄心」與「妄想」或「妄念」都是屬於「不正當」與「不正常」的「心」與「想」或「念」。佛教不是否認它們的存在,而是要我們去「破除」那些「非分」的「妄心」與「妄想」或「妄念」。「破除」與「否認」在意義上是完全不相同的。我們一般人總是會有許多的「妄心」與「妄想」或「妄念」,佛教並不否定這些存在的事實。但是,它告訴我們,這些「非分」與「不正當」的「心」與「想」或「念」,必然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的苦難與災禍。並因而進一步的希望引導我們得以真正的提高生命的層次,達到更高偕也更完美的境界。
我們也不可以偏執於「完」與「無」之論,甚至於否定了一切,那便成了「頑空」,也是「完空」。佛家言「空」,說的是宇宙萬事皆為「無常」,而宇宙一切的「事」與「物」都是由因緣相待相合、而生而成,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也就是說,宇宙一切的「事」與「物」皆沒有可以依憑「自我」而自生與自成的。正如,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依靠自己一個人而生下來,也沒有任何人可以依自己一個人而成就一切。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宇宙永遠是相依的,更重要的是,宇宙中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與存在。
3.宇宙之道
生前做好事,死後就可以在「六道輪迴」中,再世為人。這樣的說詞,在古代民智未開的時候或還可以有一些說法或相信的人。即使是古代的知識分子也不會有如此的想法。事實上,世事是沒有絕對的好壞與善惡的,總因人時地物之變幻與遷移而變動不已。以前認為是對的,今日則可能認為是不對。同樣的,今日認為是對的而未來則可能認為是不對。好壞之不能確立,如何能報列輪迴?再說現在的世界七十億人口中,有誰說得出他上輩子是甚麼變的?當然不可能。怎麼從沒人說他上輩子是老虎、獅子、大象、鯊魚、老鷹還是可以活兩百歲的海龜變的?
「六道輪迴」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就在人間。什麼是「餓鬼道」?一個人若是貪不知所止,他不在別處,就在「餓鬼道」裏。什麼是「畜生道」?一個人若是只知有兩種慾望,那兩種慾望呢?那就是只有「食慾」及「性慾」,他就輪迴在「畜生道」裏。所以說,這「六道輪迴」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就在人世間裏天天的在輪迴。一個人若是愉悅自在,當然是可以超越「六道輪迴」的,就連「天道」都不去。若是想說死後要升天界享受快樂,這其實是一種扭曲、變形而又自私的思想,更是一種極端的「享樂主義」。若果宇宙中真是有可以極端享樂的地方,試問,那由誰來「供應」這些享樂?難道又是另一階層的人嗎?這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相對應的。有白天,就有夜晚。白天有多長,黑夜就有多長,這全是相對的。就以佛教認為影響世人最深遠的「業力」而言,亦不認為人類短短的數十年的生命業因,豈有可能造就那麼大的「無限」業果與業報?
宇宙有其運作之道,而人世則是千方百態,紛紜億萬。那麼若要問:「你為甚麼要信佛?」許多人會立即的回答道:「是想要得到解脫 !」如此我則想再問:「是什麼把你綁住了?」許多人也許一時就回答不出來了。問題的本質其實並不難,是甚麼把你綁住了?你就應該去親自把它解開就是了。窮困了就應該努力工作,生病了就應該找醫生,考試不如意那就應該多讀書才是。如果不去面對問題而解決問題,只是想靠佛來解決你的問題、或是接替你的問題,藉以使自己規避問題的存在,那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當然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心經》的格局與思維是遠大而且是無與倫比的,是一部「智慧的經典」。它不但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心」,更重要的是在談比「心」層級更高的「空」觀。所以,真正能懂《心經》的人,他會在各方面都是要高一層的。「空」的層面不但涵蓋到了整個宇宙人生,當然要比單純的「心」的問題來的博大深遠。整部《心經》精簡到沒有一個贅字,也就是說在《心經》裏面,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沒有任何人可以刪減其中任何一個字而意義不變的,它是宏觀的「人類生命學」之基石。
對於佛教而言,一般人都是由「信」字開始,也就是由「信佛」而逐漸的啟始,而終至深信不移。進而就開始想要「學佛」了,「學佛」是比較困難的。佛陀一生活了八十歲,您若是想要「學佛」,則敢問您要學哪一個年齡的佛陀?三十歲的您若是想學七十歲時的佛陀,則恐自己是否真有能力做如此般的超越?但若是七十歲的您而想學三十歲時的佛陀,則問,何時可達?何日當達?至於想要「成佛」的人士,那可能是絕大多數的人所不敢想的,甚至認為那是大逆不道的事。事實上,這「信佛」、「學佛」與「成佛」表面上看起來是一件事,也確實是可以成為一件事情,但若沒有相當的睿智,則恐由原本的一件事,變成了全然不同與彼此相互隔絕的三個層級。而佛陀卻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以畢生之力,排除種姓制度,並竭盡的滅除階級制度與不平等對待人。
我們不要一輩子都在「學佛」,因為,那將永遠都是跟在後面,而且久了以後就會越學越走樣,越學越不像。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全然的放棄自己而去模仿或是全學別人。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我們應該常常回到自身,回到真正的內心,如此才能看到真正的自我。而如果一個人從來就沒有見過真正的自己,也從來不認得甚麼是真正的自我,那麼,他的人生其實就不是他自己在活,而是活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人生。事實上,這才是生命的最大不幸,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誰,而卻為那個不知道是誰的人,活了一輩子,豈不哀哉。
所謂:「自性成佛」,佛不在天邊。懂得「自性」的人就是佛。「自性」這兩個字用得太好了。最後一切都必須回到自己的心性上面,我們做人,做的正是自己,不必捨棄自己而另做他人。所以,知識分子應當把自己提升到「成佛」的階段。希望的是,每一個人都能將自己比做是「佛」。也就是說,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看做是「佛」。人人皆能成佛這是好事,能夠將自己看做是佛,把自己當成是佛,絕對沒有甚麼不可以,更不是膽大妄為或大逆不道。千萬不要把佛陀神格化了,佛是一種至高完美的人格與智慧。想想看,如果這個世界人人都是佛,那才是真正的成為人間天堂。
4.父親的教誨
父親自幼就親自教導我、並要我背誦《古文觀止》裏面的一些好文章,而我今日能有幸用得上,實是端賴父親之所賜。我還記得第一篇背誦的古文是唐朝時代劉禹錫所著的「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時候雖然不懂人世間的世事道理,但卻到今天我還能一口氣的背完它。父親當時也教了我一些兵法書,諸如《孫子兵法》、《 尉繚子兵法》《素書(張良)、黃石公兵法)》等也因而奠定了我古詩與文學的基礎。行年漸長,在專業上我選擇了電機工程的「光電」為最高學位的志願。希望,藉此可以涉及並學習到上自宇宙天文下自地理的知識,並期望以所學的專業可以使我的思維與視野寬廣而深入並受惠不盡。但是,如今我則是致力於結合近代的科學的認知與佛教的心性,做為我思想上與哲學上的根本依脈與依託。
科技並不等同於生命,若要論及生命的哲學與心靈的認知科學,它卻不是純粹可以使用文字得以描述的,而科學也確實可以提升我們進入更深一層的領域與認知。我們的生命是活在宇宙的這個「時間」與「空間」裏面,而對於「時間」與「空間」的認知,畢竟還是與生命是息息相關的。早期的人類對於時間與空間認為是完全不同且不相干的兩件事情。時間好像是一直的在前進,而空間則永遠的停留在原地。但近代的科學卻告訴我們,它們是一體的。時間的變異會改變空間的結構,同樣的,空間的變異也會改變時間的速率。宇宙在137億年前誕生的時候,同時產生了「時間」與「空間」,這真是太美妙了。因為:
「時間給了宇宙未來,」
「空間給了宇宙存在。」
如果宇宙只有時間而無空間,則宇宙只會有未來而無物質的存在。反之,若宇宙只有空間而無時間,則只會有物質的存在卻沒有未來。宇宙的確是不可思議的,正因為它同時存在了時間與空間,如此,宇宙才會有物質的存在,而同時也才會有未來可以去得了,也才會有生命的現象的存在。
學佛的真正目的除了是要「放心」之外,更要利益眾生。天地之於眾生,是使眾生可以得利於化育之功。但是,後天的缺失與災難,對人類而言,則是天地造化無以為依。此時,就需要以佛的智慧與慈悲,來救濟與普渡一切眾生。所以,佛教講求的重點是先要「利己」,再而「利他」。許多人以為信了佛教之後,就要一心要獻身佛陀,而放棄了自己的再精進,如此則豈有能力利益他人或眾生?而這也不是佛陀的目的,如此,那就荒廢了在這宇宙中,屬於自己唯一的生命,也是最可惜的事了。
5. 生命的抉擇
這也許是我個人從小的薰陶就喜歡在不受任何的拘束之下,天馬行空的想像,而對所接觸的事情也總想研究出一個道理來。因為這個個性,也使我走上了科學的路。科學是追根究底的、是窮理致知的,事實上,科學也是真理的發掘者,它要找出的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道理。許多人說科學是無情的,也許真的是如此,因為,當它在面對「真理」的時候,是不會將人情與世故放在前面的,而它唯一的信念與理念就是「真理」這兩個字,而其它的都不在意內。事實上,探求真理也的確成為我這一生之中最高的志業與理想,也是我最大的樂趣。
但是,我要更真切的說,科學絕對不是無情的。相反的,他們是有情的一群人。為甚麼呢?科學的人士在他的本性、思維、性情與素養上,就是喜歡面對自然,面對真理,是深深的喜愛著這大自然的一切,深深的著迷於宇宙重現那無可限量的極限時空與真理,這一點是我個人的體性,也是我個人常能深自體會而引以為悅的。
在我開始要進入高中的時候,在一個夏天晚餐後的黃昏,偕父親在台南市南方的車路墘糖廠內的「虎山國民小學」裏散步,父親在散步談天中的一句話,卻影響了我的一生,直到今天我仍記憶猶新。早期的糖廠是日本人在台灣規畫得最主要的生產事業,而且規畫得非常完整。所謂「非常完整」的意思是在廠區內所有的設備一應俱全,它是一個完整而且是可以單獨運作的小型社會。例如說,它有屬於糖廠自己的鐵路系統,俗名又稱為「小火車」,實在是好懷念啊! 它有自己的自來水系統,諸位想想,在八十多年前的糖廠宿舍內,每一家就都有自來水可以使用,那是多麼的進步啊 ! 它有自己的電力系統,也就說,糖廠自己本身的發電,除了供應整個工廠與相關系統使用外,同時也共應整個台糖宿舍使用,所以,它並不仰賴台灣電力公司的供電,相反的,常有多餘的電力可以賣給台灣電力公司使用。
講到這裏,我要就糖廠的整體動力系統的規劃與設計讚嘆不已,即使以二十一世紀今日的科技與環保的眼光來看,它仍有太多可以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也實在是不得不佩服八十多年前那些工程師們的規畫與智慧。
整個廠區所有一切動力的來源不是煤炭,也不是石油,竟然是生產蔗糖時候所產生的廢品,這個廢品又稱之為甘蔗渣。甘蔗經由小火車運進糖廠後,倒入大型的輸送槽內,經由高速大型的多重馬達帶動數十把巨刀,將整車的甘蔗瞬間打成纖維渣,再由輸送帶送至四個超大型的動力轉輪裏,將所有的纖維渣內的水分,經過四次完全的軋乾。軋乾之後的甘蔗渣很多人認為它是殘渣,是廢物,沒有用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八十多年前的那些工程師們就懂得大自然循環的道理,甘蔗渣可以做為燃料,燒鍋爐產生蒸氣而發電,所以整個糖廠與宿舍區的電力完全來自廢物利用。許多人一定見過糖廠那又高又大的煙囪,就是用來發電的鍋爐煙囪,在七零年代之前,它可能都是台灣最高的人工建築物,凡是靠近它而看過他的人一定會中生難忘的。而甘蔗渣的另一個用途就是用來做為建材的甘蔗板,在七零年代以前,都是台灣要主要的建材之一。它不需要砍樹,而是廢物的再生與利用,想想看,現代的人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學一學糖廠當年的設計,就懂得避免過度消耗珍貴的大自然資源。然而,今日的人類,卻竭盡一切所能的在消耗這大地之母,看在眼裡,十分心痛。
如果提到台糖的冰棒幾乎就很少人不知道了,各位想想看,在七、八十多年前的糖廠宿舍內就有各式各樣的冰棒可以吃,是不是匪夷所思,但這是真實的,因為我就是從小時候就是這樣一路上來的,直到現在的今天,還有些糖廠的冰棒聞名全台,而它的設備也一直的沿用到現在。糖廠的宿舍內有屬於自己的幼稚園,小學校,運動場、游泳池、網球場、籃球場、棒球場、福利社、交通車等等,它具備了所有的生活機能。想想那個時代是我的天堂歲月,也有着說不完童年與故事。
剛才說了,在我要進入高中的時候,很清楚的記得,是在一個夏日的黃昏時刻,我偕父親在小學校的林間散步,正走到一棵大榕樹下,父親問我:「將來想考那一科系啊?」在我讀書的那個年代,沒有甚麼甄選,或是可以像現在填寫那麼多的志願,一切全憑聯考的分數決定,聯考的好處是它的公平性是從來沒有人質疑的。於是我毫不猶豫的回答說:「爸爸!跟您一樣,是機械系。」父親當年是北京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的。而我從小就喜歡拆拆弄弄,任何東西到了我手上,肯定是要先拆開一遍,然後再裝回去,對於機械不但喜歡,而且道理也能通。所以,我也一直以為我會走機械這條路。
這個時候我與父親正走到了大榕樹下,父親他抬起頭來看著我說道:「應該選電機工程系會比較適合於你。」這的答案遠超出於我個人的預期之外,所以我也看著父親問道:「為甚麼呢?」父親接著說道:「電與機械的結合,在未來的時代裏,它的遠景與發展將是無可限量的,而未來也會是電機的時代,人類的一切與『電』將會是密不可分的,它的未來將是不可限量。而你的個性,將會非常適合這個領域。」
對於我要考大學的科系的談話,就在這三分鐘裏決定了,而我這一生也感覺到無比欣悅一直的走了下來,更是我這一生中引以為傲的。
甚麼我會以「光電」做為我最後的志業呢?真正的原因不是就業的問題,也不是光電的高薪。而真正趨使我深入光電這門科學的原因,則是我內心中強烈無比的一種趨使,我想要能夠深入的了解宇宙。而「光」與「電」是為一體,是我們這個「光宇宙」的一切極限。所以,它必然可以讓我真正的在智能上昇華,而得以進一步的體悟生命哲學與生命在宇宙中的究竟,讓生命能有更為深入的認知與定位。直到今天我都深深的慶幸,我的興趣是可以完全與生命結合,這是最快樂的事。而也深自無比的感謝父母親的教導與指引。我從小就像孫悟空一般,沒有一刻鐘是停得下來的。
但是,他們所講的每一句話,我卻都會深深的銘記心中,朝向目標。
6. 人生的意義
人類其實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動物,在這地球上大概也只有人類會去想到生命的意義。這千古以來有太多的人會問,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而自古以來也就有着太多不同的說法。所以,也就有太多的不同「目的」存在。其實,要定義生命的意義也不是難事,那要看我們是如何在看待自己?每一個人的人生皆不相同。事實上,人生的意義就在「人生」這兩個字上面,生命是一種過程,不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存在。生命的意義也只有當我們自己可以為生命自主與自我認知的時候,才可以談到我們個人存在的生命意義。生命的意義也是與時代的背景有關的,古代的臣子會認為能為帝王或皇上盡忠才是生命最大的價值與意義。但是,現代早已經沒有人會以為是如此,也絕不會還有人認為那是對的。就另外的一個層面而言,生命的意義是教育出來的結果,它是會隨著時代而改變的,這一點是不可以不知道,有些人並不知道這一點,而一直的在追求古人的價值,這就是食古而不化了。所以,人生的意義就是要自己去寫,自己去創造,自己去開拓,那才會有意義。
那麼,如果說得究竟一點,究竟我們的生命是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若是有意義則生命的意義又何在?是的,我們的生命當然是有意義的,不然我們活著做甚麼?但是,生命的意義每一個人都會是不同的,所以,當然也是無法是一致的。因為我們無法去尋求別人的生命意義,來做為自己的生命意義,也無法去過別人的日子或是過別人的生活與別人的理想。剩下唯一可行的,就是過自己的日子,實踐自己的規劃與理想,每個人都必須過屬於自己的日子。然而,能夠規畫自己的生命,能夠因而活出自己,能夠將自己的潛能與特質盡量的發揮出來,而不負此生,這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此生此刻自我的生命意義。整部的《心經》是在談「空」,但是,這個「空」卻與我們的「心」息息相關,這個「空」不但是宇宙的真理,也是提升我們生命意義與境界的「智慧的經典」,我們真該好好的珍惜它。
感謝李錫東總經理能夠給我這個寶貴的機會與諸位見面。同時,更要深深的感謝內人「子卿」給了我最佳的生活與書香環境,她也是我個人這一生中最大的成就與摯愛,她給了我許多非常珍貴的建議與卓見,並能夠經常與我彼此相互切磋與探討。對於道理的探討的確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每有增益,內心中總是喜悅異常,可見得若能以正確的佛陀思想並普及人間,那將是一個多麼美好、多麼喜悅的一種人生啊 ! 而若是人人都能以「佛」而自居,則將會是多麼美好的一個世界與夢想啊!
之嵐
2013 年冬至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