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書展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問世20週年紀念版〕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問世20週年紀念版〕

The Third Chimpanzee: 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the Human Animal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5年01月02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賈德.戴蒙第一部經典鉅作
「人類大歷史三部曲」前傳
榮獲英國科普書獎、《洛杉磯時報》科普書獎

  在自然界,人類與黑猩猩極為接近,基因之差異不及2%。人與黑猩猩應屬同一類目,因而稱人類是「第三種黑猩猩」絕不為過。但人類是如何變成世界的征服者,進而掠奪、霸佔世上大部分的資源?

  《第三種猩猩》是人類的自然史與興亡史,賈德・戴蒙援引深入紐幾內亞部落的實際經歷,充分演繹人類的生命循環、人類地理學、人類對環境的衝擊以及人類的動物面向等。本書分為五大篇章:

  •    PART 1「不過是另一種大型哺乳類罷了」:涵蓋數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直到一萬年前農業興起前夕。討論保存在考古紀錄與生化紀錄中的證據,並解答在人類與黑猩猩的2%基因差異中,何者是讓人類得以演化大躍進的關鍵。

  •    PART 2「奇異的生命循環」:探討有關人類獨特文化發展之生命循換特徵的變化。人類在嬰兒斷奶後仍繼續餵食(其他哺乳類讓雛兒自行覓食)、大多數父親與母親一樣會照顧嬰幼兒、女性會經歷更年期⋯⋯凡此種種我們習以為常,卻是人類最背離祖先之處。

  •    PART 3「人為萬物之靈」:探討一般認為使人異乎禽獸的文化特徵,例如語言、藝術、技術與農業。但事實上,此文化特徵也包括人類紀錄上的汙點,例如嗑藥。

  •    PART 4「世界征服者」:探討人類的兩個陰暗特徵——仇殺外族之傾向與對環境日漸加速的破壞。看似是人類的「不良演進」,但實則均來自我們的動物原形。

  •    PART 5「日中則仄」:大量毀滅物種、過度開發環境並非工業革命後才有的新鮮事。不僅動物界有許多具體而微的案例,先民也非想像中重視生態倫理,能與自然界和諧共處的一群人。

  戴蒙逐一檢視人類進化之過程,論證「人類是不折不扣的動物」之見解,從而對人類社會之重大議題,如兩性關係、族群關係、生態問題等,都有重要且不落於凡俗的睿見。

  《第三種猩猩》是賈德・戴蒙第一部經典鉅作,作為「人類大歷史三部曲」的前傳,成書至今業已二十多年,但書中論述竟絲毫不受時空所限。是否無法擺脫動物原形竟是人類之宿命?我們面臨當前的生態困境與無止盡的鬥爭,最終是否仍將走上自毀之路?

  閱讀本書除能反思「人類乃萬物之靈」此言之狂妄,更將重新界定「文化」與「道德」之定義。

名人推薦

  《第三種猩猩》是賈德.戴蒙第一部最重要、也最精采的作品,從兩性議題、族群關係到生態問題,都有重要的見地;更是戴蒙首次觸及人類史之新面貌與原始部落故事,其後方於「人類大歷史三部曲」——《槍炮、病菌與鋼鐵》、《大崩壞》、《昨日世界》——做出更完整的論述。本書可說是三部曲的前傳。-|||生物人類學者/本書譯者  王道還|||

  精彩!戴蒙以博物學家的敏銳眼光與哲學家的巧思來研究人類的行為和起源。-|||《感官之旅》作者  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

  本書絕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哈佛大學教授、《生物圈的未來》作者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一本人人必讀的經典之作。看了本書,我們才得以明瞭身為人類的意義。-|||史丹佛大學教授、《人類的演化》作者  保羅.埃力克Paul R. Ehrlich|||

  機趣橫生,風格聳動。在作者的刺激下,我們不由得開始思考演化之謎——我們從何而來?之後又將走向何方?-|||《紐約時報書評》|||

  演化生物學與人類學的鉅作,充滿精闢之論。-|||科克斯書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地理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獎助,以及洛克斐勒大學頒贈的路易士‧湯瑪斯獎等。

  戴蒙是全球唯一兩度榮獲英國科普書獎殊榮的作家,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成名作《槍炮、病菌與鋼鐵》探討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與地理成因,與《大崩壞》、《昨日世界》合稱「人類大歷史三部曲」。

譯者簡介

王道還


  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目錄

導論 究天人之際/王道還       
序論  人類自然史       

Part1 不過是另一種大型哺乳類罷了
  1   三種黑猩猩        
  2   大躍進     

Part2 奇異的生命循環
  3   人類性象的演化      
  4   婚外情的邏輯       
  5   上床的邏輯      
  6   性擇與人種      
  7   死亡與老化的奧祕      

Part3 人為萬物之靈
  8   語言的演化       
  9   藝術的自然史        
    10   農業:福兮禍之倚       
 11   為什麼麻醉自己:菸、酒與毒品    
 12   深邃的寂寞       

Part4 世界征服者
 13   人類史的新面貌:世界村
 14   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
 15   印歐語族擴張的故事
 16   「原住民」問題:族群衝突

Part5 日中則仄
 17   天人合一的迷思與理念
 18   哺乳類大滅絕:新世界的故事
 19   更大的危機:生態

跋語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導論
究天人之際——王道還


  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

  早在一八六三年,比較解剖學家赫胥黎(Thomas Huxley, 1825-1895)就發表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指出猿類的解剖構造,與人類比較相似,與猴類的差異較大。

  現代遺傳研究,也發現人類與非洲大猿(大猩猩、黑猩猩與巴諾布猿)非常類似;尤其是兩種黑猩猩——過去巴諾布猿叫做「矮黑猩猩」,基因組與人類的差異,不過百分之一.六。因此,人類便是「第三種黑猩猩」。三種黑猩猩的遺傳差異那麼小,表示各自獨立後的演化史非常「淺薄」,據估計,大約在七百萬年前,人類才分化出來,走上獨立演化的道路。

  但是,人類演化史的大關大節,只有「化石證據」能夠透露。

  根據十九世紀前半葉得到的一個「定律」,與現生物種有關的化石種——也就是現生物種的祖先,通常在現生物種出沒的地區出現,達爾文推測非洲可能是人類演化的搖籃。果不其然,這個預言證實了,古人類化石在南非與東非紛紛出土,令人眼花撩亂。現在學者反而「抱怨」:上課講義與教科書得經常更新才成。

  人類的演化史,有好幾個特色值得我們注意。

  首先,猿類是在中新世(二千四百萬年前到五百萬年前)演化出來的。大約到了中新世晚期開始的時候(約一千萬年前),猿類已經是靈長類中十分興旺的一個家族,種類繁盛,分布廣泛,歐亞非各地都有牠們的蹤跡。可是好景不長,自八百萬年前起,猿類大量滅絕,留下的化石也極為稀少。現代猿類像是個破敗家族的孓遺子孫。

  人類祖先就是在這個猿類衰亡史的背景中出現的——人類似乎是猿類的演化新出路。目前我們對於最早的人類祖先,所知有限,一方面由於化石稀少,另一方面,由於人和猿的相似程度太高了,即使發現了「最早的」人類祖先化石,學者也不見得分辨得出來。

  我們知道得最清楚的早期人類祖先,是著名的阿法南猿「露西」,大約生活在三百五十萬年前的東非。他們的腦容量與黑猩猩差不多,體型比黑猩猩稍小,能夠直立行動,但是手腳的解剖構造,仍呈現樹棲的特色。

  南猿這群「人科」動物,展現了旺盛的演化活力。他們在東非與南非,演化出許多種類(species)。三百萬年前到一百萬年前之間,非洲至少有兩種以上的「人」同時生存,包括「南猿屬」與「人屬」,他們的棲境可能有重疊之處。現在我們是地球上唯一的「人」,所以很難想像幾種不同的「人」如何在一起生活。現生大猿的棲境彼此隔絕,從來沒有做鄰居的經驗。

  人類為何能從猿類中脫穎而出?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即使人類已經獨立演化了幾百萬年,從露西身上我們也很難偵察到什麼「人性」;沒有證據顯示他們會製作工具,從他們的兩性解剖學判斷,他們的社會組織不會與大猿相差太多。所以有學者提議:他們只不過是「直立猿」,因為他們與大猿最顯著的不同,就是直立行動的姿態與生活棲境。

  在學術史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覺悟」,因為直到本世紀之初,對人類演化有興趣的學者仍以為:人類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物種,憑著優越的大腦,鬥智而不鬥力,才能成為萬物之靈。因此他們期盼的人類祖先化石,是一種腦子大得異常的動物。難怪所有今天有名的人類祖先類型,當初多數學者都認為他們充其量只是人類系譜上的「非主流」,只因為南猿的腦量與大猿差不多(四百CC),而北京人(一種直立人)的腦量,平均一千零四十三CC左右(現代人平均一千五百CC)。

  其實直立猿(人類祖先)所以能夠「走出去」,脫離傳統的大猿棲境,別開生面,另創新局,全仗直立的姿態。今日世上只有四種大猿,非洲三種,亞洲一種(紅毛猩猩),全都生活在熱帶森林中。紅毛猩猩幾乎可以終日待在樹上而不下地。大猩猩因為體重的緣故,無法在樹上活動,仍然居住在森林中。中新世晚期以來,地球溫度長期趨冷,熱帶雨林面積縮減,猿類的生活空間縮小了。學者推測這是猿類沒落的主因。

  更重要的是,直立姿態幾乎全面地牽扯了猿類身體的基本結構,骨盤、脊椎不用說了,連胎兒的發育模式都受影響。因為直立的姿態使得女性骨盆腔縮小,所以胎兒也許不足月就必須提前出世;提前出世的胎兒,由於不再受子宮環境的束縛,也許反而能「自在」的發育。人類大腦發育的特色,就是出生後還能繼續以同樣的速率增長,而猿類出生時大腦幾乎已經發育完成。換言之,人/猿腦量的差異,不過是發育歷程的差異決定的。

  因此我們雖然不清楚當初人類祖先「出走」的肇因,直立的「結果」卻是深遠的,例如人類自豪的大腦,就是直立姿態的「副產品」。
   
  但是,人類演化史上,大腦、文化業績與物種之間的關係,一直沒有什麼「邏輯」可言。首先,大腦的確有逐漸增大的事實,但是卻沒有在文化史上激起如斯響應的發展。例如「舊石器時代早期」分前後兩期,分別持續了一百萬年。前期從兩百五十萬年前開始,石器製作的技術、形制一直沒有變化。直到一百五十萬年前,新的石器類型才出現,就是「手斧」,於是「舊石器時代早期」進入了後期。可是這一百萬年間,人類體質卻經歷了好幾個「物種」層次的演化(南猿↓巧手人↓直立人)。也就是說,新的體質類型出現的時候,並不總是伴隨著新的文化類型。似乎文化發展總是慢半拍,落後於體質類型的演化。

  尼安德塔人與現代人的關係,由於考古資料豐富,更凸顯了這個現象。尼安德塔人化石在達爾文發表《物種原始論》(1859)之前就已經發現了,他與現代人的關係一直是古人類學爭論不休的焦點。

  典型的尼安德塔人,生活於十二萬年前到三萬年前的歐洲與西亞。他們比現代人身材稍矮,體格粗壯魁梧;腦容量已達現代人標準,但是頭顱與大腦形態與現代人稍有不同。尼安德塔人的前額低矮,腦顱的前後軸線較長。比較起來,現代人天庭飽滿,額葉比較發達,顱頂較高,前後軸線較短。

  從神經心理學的證據來看,額葉涉及「高等心智功能」,是認知系統中組織、綜合、判斷的中樞。看起來尼安德塔人與現代人,應有神經心理學的差異。(而不只是作者強調的:尼安德塔人也許沒有現代人的說話能力。)

  但是十幾萬年前,現代人的祖先剛在非洲出現時,並沒有表現出什麼新奇的文化創作,即使有也只是零星的。在中東地中海岸地區,現代人祖先與尼安德塔人曾經生活在同一地區,共享同樣的文化。直到四萬年前尼安德塔人滅絕的前夕,現代人似乎才發展出新奇的文化類型(舊石器晚期文化)。也許,因為現代人發展出了新奇的文化,所以有能力驅使尼安德塔人走上滅絕之路。

  這個事實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體質演化似乎與文化創作沒有關係?
   
  作者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大作文章,因為作者不是「正統的」人類學家。在精神意趣上,作者可說是「今之古人」,以傳統「自然史」進路(approach)透顯人性的根源——這才是本書的特色。二十世紀初學院派人類學正式在學術社群中生根,可是傳統的「人類自然史」(「人類學」的本義)架構卻解組了:生物的歸生物、文化的歸文化,好端端一個人類學搞出了「兩個文化」,不僅不通音問,甚至分庭抗禮、對立攻訐。

  事實上,我們人類的確是自然孕育的「怪胎」,我們從自然來,可是又與其他動物有別。人類自然史註定是一門「究天人之際」的學問,必須解答「人性」起源的問題。在人類五百萬年以上的演化史,我們認得出的「人性」是最近幾萬年才出現,而我們現在對「人性」的理想與期望,是這一萬年才發展出來的。因此,不僅深入人類的生物學背景,理解與凸顯「人性」特徵的重要鑰匙,人性「發展」的「祕密」也不可輕易放過。否則,有的社群幾千年前就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有的社群到了十九世紀仍沉陷在石器時代,如何解釋?

  本書對於當前的重大議題,如兩性關係、族群關係、生態問題,都有重要的睿見,關鍵在此。人類的「性象」決定了社會組織的方式。人類是唯一遍布全球的物種,一方面獲得了充分的「人性」實驗空間,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導致「族群問題」。人類近一萬年的歷史,以族群擴張與衝突為基調,可是充滿血淚的歷史劇,進一步分析後,反映的竟然只是「生物地理」的宿命。族群擴張其實還有更深刻的面向,塑造了人文世界的榮耀與隱憂:發展普遍人倫理想以及恣意剝削自然。

  總之,作者的關懷與結論固然動人、有力,他討論問題的路數(自然史),更值得欣賞。

  作者的多重身分,更令人玩味。戴蒙受過生理學博士的訓練,專業領域是腸道的吸收機制,在大學醫學院教授生理學,並以生理學研究的成績,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可是他也是一位田野生物學家,精研紐幾內亞以及熱帶太平洋各島嶼的鳥類生態與演化。他的豐富調查經驗,又讓他涉入環保事務。戴蒙呈現在本書的觀點與希望,紐幾內亞都扮演了關鍵角色。這是他第一本為知識大眾寫的書,英文版在一九九二年出版。本書的重要論點,又在一九九八年出版的兩本書中做更完整的鋪陳:《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性趣何來?》(Why Is Sex Fun)。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59366
  • 叢書系列:NEXT系列
  • 規格:平裝 / 440頁 / 15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序論
 
人類自然史
 
人異乎禽獸,無庸置疑。從身體構造的分子層次到解剖層次,人類都是一種大型哺乳類,也無庸置疑。人類就是這麼難以捉摸,不過這也是人這種動物最令人著迷的地方。我們對人類並不陌生,但是人類怎樣演化成今天的模樣?人類的興起有何意義?我們還沒搞清楚。
 
一方面,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有一道似乎無法逾越的鴻溝,於是我們創造了「動物」這個範疇,勾畫出那道鴻溝。這表示我們認為蜈蚣、黑猩猩與文蛤之間,有重要的共同特徵,人都沒有。牠們也缺乏人的特徵,例如人會說話、寫字,還會製造複雜的機器。人類依賴工具維生,而不是赤手空拳。大部分人都穿衣服、欣賞藝術,許多人信仰宗教。我們分布全球,掌控了地球大部分能量與產能,還開始向內太空(海洋深處)與外太空伸出觸角。我們的陰暗行為,比起其他動物,也有獨特的地方,包括滅族、凌虐取樂、嗑藥、以及大規模地消滅其他物種。這張清單上,其中一、兩種行為(例如使用工具)雖然有幾種動物也會,可是談不上水準,人類的本領遠遠超過了那些動物。
 
因此,無論就實務與法律而言,都不能把人類當作禽獸。難怪達爾文(1809-1882)一八五九年發表《物種原始》,暗示人類從猿類演化而來,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大多數人起先都認為達爾文的理論十分荒謬,堅持人類與禽獸有別,是上帝特別創造出來的。今天大多數人仍然這麼想,包括四分之一的美國大學畢業生。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4/04/06
作者用幽默的文筆提出精彩的人類物種演化,從生物學觀點論述何謂人性,人性與道德、文化、制度的平衡造就人這種在地球上既神奇又一般的物種。每一篇章作者最後都會帶有反思作為結尾,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15/11/04

本作是人類四部曲巨著的第一部,也是作為四部曲的通篇綱要。事實上,作者僅憑本作即可名垂青史了,不過隨後竟擴充成四部巨作,實在霸氣十足。這本雖然是20多年前出版的書籍,但那廣博的知識思想與深沉的人文情懷,論證說理氣勢恢弘,亙古貫今,如今讀來仍可深深觸動您我的知性心靈,而這本書也成為我的荒島書單之一。這多少也要歸功於譯者獨特的翻譯風格,充份表現出中文的深刻性。本書在20年後的今天再版,終將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經典,當之無愧。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套書展
  • 開運命理展
  • 年度心理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