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符號學:傳媒學辭典

符號學:傳媒學辭典

  • 定價:520
  • 優惠價:946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4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A DICTIONARY
OF SEMIOTICS & MEDIA STUDIES

  符號學與傳媒學都圍繞著「意義」的核心概念展開

  符號學研究的是意義的產生、傳送以及理解;傳媒學關心意義在當代社會文化中的傳播與接收的方式、途徑、效果,兩門學科相互補強,使得各自的研究得到豐富。

  本書以400餘條目,討論了30多個「符號學──傳媒學」門類,以及一個世紀以來該領域的主要思想成就及其代表人物,著重介紹了中國符號思想遺產。

  「符號學──傳媒學」是一個學術連續帶。這兩門學科都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現代性壓力之中,都圍繞著「意義」這個現代社會與現代人賴以安身立命的核心概念展開。符號學研究的是意義的一般規律,偏向理論:傳媒學更關心意義在當代社會文化中的傳播與接收的方式與效果。

  由於歷史的原因,符號學與傳媒學一直被割裂為兩個不同的學科。當今的文化實踐證明,這兩個學科都需要對方的支持:符號學必須由傳媒研究確證其實踐價值;傳媒學則需要符號學提升學理。

本書特色

  本詞典試圖通過對經典文獻的全面梳理和綜述,從術語關鍵字和人物流派角度,對這學科百餘年發展作一個較為客觀與全面的總結,是一本綜合性的參考工具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胡易容


  符號學與傳播學博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數字媒體系主任,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北京清華大學城市品牌研究室研究員,《藝術研究評論》(ART REVIEW)執行編輯。主要從事符號學視野下的品牌形象與傳媒文化理論研究。主持及參與中國國家社科基金「圖像符號學」、「當今中國消費文化的商品符號學研究」等科研課題十餘項,曾為數十個城市、企業機構提供品牌形象企劃管理諮詢。出版專著:《傳媒符號學:后麥克盧漢的理論轉向》(2012)、《圖像符號學:傳媒景觀世界的圖式把握》(2014)、合編著《世界經典招貼設計》(2011)。

趙毅衡

  符號學家,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現執教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主要學術著作有:《遠遊的詩神》、《新批評》、《文學符號學》、《苦惱的敘述者》、《當說者被說的時候》、《禮教下延之後》、《對岸的誘惑》、《意不盡言》、《符號學:原理與推演》;《The Uneasy Narrator》、《Towards a Modern Zen Theatre》等。主要文學創作有:中篇小說《居士林的阿遼沙》、長篇小說《沙漠與沙》,散文集《有個半島叫歐洲》等。
 

目錄

A    
abduction 試推法    
abjection 賤棄    
absolute icon 絕似符號    
accent 口音    
alienated semiotic consumption 異化符號消費    
analogical form 類同形式    
analogy 類推    
anders streben 出位之思    
antimetaphor 反喻    
arbitrariness 任意性    
archetype 原型    
archi―text 型文本    
argument 議位    
articulation 分節    
associative character  會意    
attraction of the marked 標出項吸引力    
audience 受眾    
auto―semiosis 自我符號    

B    
Bakhtin, Mikhail 巴赫金    
Barthes, Roland 巴特    
Baudrillard, Jean 布希亞    
Baxian 八顯    
Benjamin,Walter 班雅明    
biosemiotics 生物符號學    
bi―text 雙文本    
blank—sign 空符號    
blended motivations 混合理據性    
Bourdieu, Pierre 布迪厄    
bricoleur 雜湊    

C    
carnival 狂歡    
Cassirer,Ernst 凱西爾    
catuskoti 四句破    
cereme 空符    
channel 管道    
Chao, Yuen―Ren趙元任    
Cheng wei shi lun 成唯識論    
Chomsky, Noam 喬姆斯基    
Chora 子宮間    
cinematic semiotics 電影符號學    
cinematographic language 電影語言    
code―switching 代碼轉換(漢字)    
code 符碼    
coinage of Chinese character 造字方式    
commodification 商品化    
commodity 商品    
communication studies 傳播學    
communication 傳播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ory 交往行動理論    
communicology 交流學    
competence metalanguage 能力元語言    
competence 能力    
conative 意動性    
conceit 曲喻    
conceptual metaphor 概念比喻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內容分析法
contextualism 語境論    
contrapuntal reading 對位閱讀    
conversion of the marked 標出項翻轉
Coquet, Jean―Claude 高蓋    
co―text 伴隨文本    
Cratylism 克拉提魯斯論    
critical theory 批評理論    
Culler, Jonathan 卡勒    
cultivation theory 涵化理論    
cultural semiotics 文化符號學    
cyber language 網路語言    
cyber semiotics 網路符號學    
cybernetics 控制論    
cyberspace 賽博空間    
cyborg 賽博人    

D    
defamiliarization 陌生化    
Della Volpe,Galvano 德拉沃爾佩    
denotation∕connotation 外延∕內涵    
desemiotization 去符號化    
diagrammic iconicity圖表象似    
dialect 方言    
dialogue 對話    
dicent 述位    
diet 飲食    
digitizing 數位化    
Dignāga 陳那    
DIMT model DIMT 模式    
dissipative structure 耗散結構    
Dolezel, Lubomir 多勒策爾    
dominant function 主導功能    
double 重複    
dramaturgy 表演論    
dress 服飾    

E    
Eco,Umberto 艾柯    
emotive 情緒性    
Empson,William 燕蔔森    
encoding decoding 編碼∕解碼    
entropy 熵    
epoché 括弧懸置    
ethnic identity 族群身份    
existentialism semiotics 存在符號學    
expectations 期待    
extensions of man 人的延伸    
extrasensory synaesthesia 超感官通感    

F    
fa xiang 法相    
festival 節慶    
fetishism 戀物狂    
fictionality 虛構性    
firstness 第一性    
Fiske, John 費斯克    
five groups of the hundred dharmas
五位百法    
five W model 五W模式    
folk―custom symbol 民俗符號    
formalism 形式論    
Frye, Northrop 弗萊    
fu lu 符籙    
fu wen 複文    
fu zhou 符咒    

G    
gatekeeper把關人    
genotext 生成文本    
genre 體裁    
geomancy 風水    
Gong sunlong 公孫龍    
Gorlée, Dinda, L. 戈雷    
Gramsci,Antonio 葛蘭西    
Greimas, Algirdas Julien 格雷馬斯    
Greimasian Square 格雷馬斯方陣    

H    
habitus 習性    
Hall,Stuart 霍爾    
Halliday, M.A.K. 韓禮德    
Haraway, Donna, J. 哈拉維    
hegemony 宰製權    
Heidegger, Martin 海德格    
Helmslev, Louis 葉爾姆斯列夫    
hermetic drift 封閉漂流    
heteroglossia 雜語    
hetuvidya 因明學    
homophonic principle 諧音原則    
human being in signs 人的符號性    
Husserl, Edmund 胡塞爾    
hyperreal 超真實    
hypertext 超文字    
hypogram 核心語    
hypotext 承文本    

I    
iconic fallacy 像似謬見    
iconicity 像似性    
icon 像似符    
identical sign 同一符號    
identity 身份    
ideogrammic method 表意文字法    
image iconicity形象像似    
implied author 隱含作者    
implosion 內爆    
incomplete signs 不完整符號    
index 指示符號    
infinite semiosis 無限衍義    
information theory 資訊理論    
Innis,Harold Adams 英尼斯    
intended interpretation 意圖定點    
intentionality 意向性    
interpretant 解釋項    
intertextuality 文本間性    
ironism 反諷主義    
irony 反諷    
ISOTYPE 國際文字圖像教育系統    

J    
Jakobson, Roman 雅柯布森    
Jameson, Fredrick 詹明信
    
K    
Kongzi 孔子    
Kristeva, Julia 克里斯蒂娃    

L    
Langer, Susanne 朗格    
langue 語言    
Laozi 老子    
Lasswell, Harold Dwight 拉斯韋爾    
lebenswelt 生活世界    
Lefebvre, Henry 列斐伏爾    
legisign 型符    
Levi―Strauss, Claude 李維史陀    
liminal phase 閾限階段    
link―text 鏈文本    
Lippmann, Walte 李普曼    
loan character 假借    
long zhang feng wen 龍章鳳文    
Lotman, Juri 洛特曼    

M    
Macherrey, Pierre 馬歇雷    
mapping 映現    
markedness 標出性    
Martian language 火星文    
Martinet,André 馬丁奈    
Marxist semiotics 馬克思主義符號學
mass media 大眾傳媒    
McLuhan, Marshall 麥克魯漢    
media hot and cold 冷媒介∕熱媒介    
mediation 仲介化    
media 媒體,諸媒介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媒介即訊息medium 媒介    
mental semiosis 心靈符號    
Merleau―Ponty, Jean―Jacques Maurice 梅洛―龐蒂    
message 訊息    
metalanguage 元語言    
metalingual 元語言傾向    
metaphor 比喻    
metaphor 隱喻    
metaphorical iconicity比喻像似    
meta―text 元文本    
metonymy 轉喻    
Metz,Christian 麥茨    
mid―term 中項    
Ming Jia 名家    
misreading 誤讀    
modality 模態    
moment―site 此刻場    
montage 蒙太奇    
Morris, Charles 莫里斯    
Moscow—Tartu School莫斯科—塔爾圖學派    
motivation 理據性    
Mozi 墨子    
multimedia 多媒介    
musical semiotics 音樂符號學    
myth 神話    

N    
narrative subject 敘述主體    
narratology 敘述學    
neng―suo 能―所    
New Criticism 新批評    
news discourse 新聞話語    
Nicholas Negroponte 尼葛洛龐帝    
noema 所思    
noesis 能思    
noise 噪音    
nonsense 無意義    

O    
object 對象    
octant 卦    
omnimedia 全媒體    
onomatopoeia 擬聲詞    
open concept 開放概念    
oral―formulaic theory 口頭程式    
Overcoding 過度編碼    
over―decoding 附加解碼    

P    
paradigmatic 聚合軸    
paradox 悖論    
paralanguage 類語言    
paratext 副文本    
partialization 片面化    
pattern 圖紋    
Peirce, Charles Sanders 皮爾斯    
phaneroscopy 顯現學    
phatic 交際性    
phenimenological semiotics 現象符號學    
pheno―text 現象文本    
phonetic iconicity 語音像似    
pictorial semiotics 圖像符號學    
picture writing 圖畫文字    
poeticalness 詩性    
Pollyanna hypothesis 樂觀假定    
polyphony 複調    
possible world theory可能世界理論    
potential sign 潛在符號    
practical meaning 實用意義    
pragmatic motivation 語用理據性    
pragmatics 符用學    
pre―text 前文本    
pre―understanding 前理解    
principle of acceptance 接受原則    
principles of sincerity 誠信諸原則    
product semantics 產品語義學    
pseudo―environment 擬態環境    
punctum 刺點    
pure language 純語言    

Q    
qualisign 質符    

R    
ratio dificilis 難率    
ratio facilis 易率    
recentering 再中心化    
redundancy 冗餘    
reference指稱    
referentiality指稱性    
referent指稱物    
replica複本    
representamen 再現體    
representation 再現    
retroactive reading 追溯閱讀法    
reversed metaphor 倒喻    
rheme 呈位    
Richards,I A 瑞恰慈    
Riffaterre, Michael 里法泰爾    
ritual 儀式    
Ryan, Marie―Laure 瑞恩    

S    
san dong 三洞    
Saussure, Ferdinand De 索緒爾    
secondness 第二性    
self―image 自我形象    
self―media∕we media 自媒體    
semanalysis 符號精神分析    
semantics 符義學    
semiosis 符號過程    
semiosomatic 符號生理    
semiosphere 符號域    
semiotic gap 符號距離    
semiotic narratology 符號敘述學    
semiotic rhetoric 符號修辭學    
semiotic self 符號自我    
semiotics of advertising 廣告符號學    
semio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s 漢字符號學    
semio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中醫符號學    
semiotics of communication傳播符號學    
semiotics of history 歷史符號學    
semiotics of sport 體育符號學    
semiotics of translation 翻譯符號學    
semiotics, semiology 符號學    
semiotization 符號化    
separability 分離性(漢字)    
seven conditions for signs 符號七條件    
sign, symbol 符號    
signal 信號    
sign―function 符號―使用體    
signified―dominant 所指優勢    
signified 所指    
signifier 能指    
simile 明喻    
simulacrum 擬像    
sinsign 單符    
social semiotics 社會符號學    
spiral of silence 沉默螺旋    
stadium 展面    
stereotyping 刻板成見    
strong coding 強編碼    
structuralism 結構主義    
structure pattern 結構方式(漢字)    
studies of communication 傳播學
subjective aspect and objective aspect 見分和相分    
subjective semiotics 主體符號學    
submerged metaphor 潛喻    
successive text 先後文本    
superposition 疊合    
super―sign 超符號    
symbolic anthropology 符號人類學    
symbolic capital 符號資本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符號互動論    
symbolic value 符號價值    
symbol① 規約符號    
symbol② 象徵    
sympathetic 交感    
synaesthesia 通感    
synchronism 共時性    
synecdoche 提喻    
syntactics 符形學    
syntagmatic 組合    
syn―text 同時文本    
systemacity 系統性    

T    
taboo 禁忌    
Taoist conception of characters 道教文字觀    
Tarasti, Eero 塔拉斯蒂    
tenor 喻旨    
textual identity 文本身份    
textual metalanguage文本自攜元語言
textuality文本性
text文本    
theory of concept and entity名實論
third code第三語碼    
thirdness第三性    
Todorov, Tzvetan 托多洛夫    
token 個別符    
totem 圖騰    
trace 蹤跡    
transformation 轉換    
Trinity of folk―custom symbol三位一體(民俗符號要素)    
tripartite semiosis 意指三分式    
twelve symbolic animals 生肖    
Twenty-four Solar Terms二十四節氣    
type 類型符    

U    
umwelt環境界    
under―decoding 不足解碼    
underlying translation 潛翻譯    
ungrammaticality 不通    

V    
vector 矢符    
vehicle 喻體    
veridiction 述真    
Vijñānavāda 唯識學    
virtual community 虛擬社群    
virtuality 虛擬性    
visual semiotics 視覺符號學    
vortex of interpretations 解釋漩渦
voyeurisms 窺視癖    

W    
weak coding 弱編碼    
web name 網名    
(A) white horse is not a horse 白馬非馬    
witchcraft 巫術    
wu xing 五行    

X    
xie wen 邪文    
Xuanzang 玄奘    

Y    
Yi Studies 易學    
Yin and Yang 陰陽    
yun zhuan 雲篆    

Z    
zerologie subject零邏輯主體    
Zhengminglun 正名論    
Zhongxuanxue 重玄學    
Zhuangzi 莊子
 

前言

  本詞典篇幅35萬字,400餘條目,討論了30多個「符號學―傳媒學」門類,也儘量周密地討論一個世紀以來該領域的主要流派與代表人物的思想,本詞典試圖通過對經典文獻的全面梳理和綜述,從術語關鍵字和人物流派角度,對這學科百餘年發展作一個較為客觀與全面的總結。

  標題用「符號學―傳媒學」兩個詞統攝這整個領域,這是一個學術連續帶。兩門學科都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現代性壓力之中,學科風格很不相同,但是都圍繞著「意義」這個現代社會與現代人賴以安身立命的核心概念展開。符號學研究的是意義的產生、傳送以及理解,更注重其一般規律,偏向理論,偏向通用的操作性;傳媒學更關心意義在當代社會文化中的傳播與接收的方式、途徑、效果。由於歷史原因,符號學與傳媒學一直被割裂為兩個不同的學科。傳媒學研究長期由實證經驗方法為主導,而符號學則長期作為一種語言學理論存在。當今的文化實踐證明,兩個學科都需要對方的支援,有很強的互補性。符號學應當落實於具體的意義傳播現象,而確證理論的實踐指導價值;傳媒研究可以經由符號學提升學理性。而且,符號學學科邊界的模糊性與傳媒研究較為明晰的物件性可為互補,使各自的研究得到豐富。希望為今日在中國蓬勃興起成為顯學的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提供一本綜合性的參考工具書。

  符號學詞典類書籍,在國外已經有多種,重要的有:

  1.    Greimas, A. J. & Courtés, Joseph. Sémiotique: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 la théorie du langage. Paris: Hachette, 1979.

  2.    Nöth, Winfred(ed), Handbuch der Semiotik, Stuttgart: J.B. Metzlerdesche, 1985.

  3.    Calapietro, Vincent M (ed), Glossary of Semiotics, New York: Paragon House, 1993.

  4.    Sebeok, Thomas & Danesi, Marcel (eds),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Semiotic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86,(revised)2010.

  5.    Bouissac, Paul (ed), Encyclopedia of Semio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6.    Cobley, Paul (ed), Routledge Companion to Semiotics, London: Routledge, 2010.

  這些辭書顯示了這個學科發展的歷史軌跡,詳略各異,不同學派立場各異,所選入的概念和術語範圍很不相同,有的規模相當大。它們的缺點是:

  1.    沒有提及歐洲以外的符號研究,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當今的成果。

  2.    大多辭書沒有考慮到近年符號學領域的急劇擴大,尤其是應用符號學的巨大成就。

  3.    許多常用符號學術語,在西語中歷史複雜,詞義散亂,極易誤用。例如symbol、object等,這些西語辭書在西語中來回解釋,無法澄清混亂。

  中文至今沒有解釋符號學術語的書籍。已有的一些文學理論、文化理論、傳播學等「關鍵字」書籍,收入符號學術語非常少。

  國內外傳媒學辭典的編纂有不少成果,除了已經譯為中文的《新聞學關鍵概念》(鮑勃‧佛蘭克林,諸葛蔚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約翰•費斯克,李彬譯注,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我國學者在也作出了卓越的努力,例如:

  1.    甘惜分,錢辛波,成一,洪一龍等編《新聞學大辭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2.    陶涵《新聞學傳播學新名詞詞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

  3.    邱沛篁,吳信訓,向純武等編《新聞傳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4.    黃曉鐘,楊效宏,馮鋼編《傳播學關鍵術語釋讀》,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5.    陳力丹,易正林《傳播學關鍵字》,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6.    程曼麗,喬雲霞《新聞傳播學辭典》,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年
上述成果均是本詞典編纂中的重要借鑒,但它們較注重從新聞學這一傳播應用門類出發。隨著傳媒社會日新月異,「新聞」傳播學正更深刻地發展為一門「符號」傳播學。「符號學―傳媒學」這一學術連續帶的中文術語工具書的空白亟待填補。

  西文中,「傳播學」這個科目有多種稱呼: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s,Communication Studies, Mass Communications, Communicology等等。可能是因為教學需要,這個學科的辭書極多,大多將「傳播學」與「媒介研究」(media studies)並舉。但是這兩者分界卻不清,例如有辭書標題為Broadcast Communication、Computer Communication、Electro―Optical Communication,這些明顯是媒介研究領域。

  2000年多倫多大學出版社出版Marcel Danesi編的《符號學―媒介學―傳播學百科辭典》(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Semiotics, Media, and Communication)一書,導論一開始就試圖給這三個科目一個清晰的區分:「這三個領域互相關聯,但重疊部分很多。符號學討論人類如何尋找並構築(construct)意義,傳播學關心意義如何傳送(convey),媒介學考慮資訊傳播(transmit)與接受(receive)的方式。」

  就這段學科關係解釋而言,三者的區分並不清晰。符號學關心的遠遠不止是構築意義,意義的理解是符號學的大課題,尤其在認知符號學發展起來之後,更是如此;傳播學討論的不止於意義傳送,實際上最關心意義被接受的效果;一般認為媒介研究更關注具體的傳媒操作,一旦理論化,媒介研究與傳播學很難區別。

  本來在中文與西文的實際使用中,傳播學與媒介研究已經分不清楚。本詞典並不否認這兩門學科獨立存在之必要,只是認為中文中可以用「傳媒學」這個說法涵蓋「傳播學―媒介研究」這整個領域。本書標題中的「傳媒學」,也是中國各種學術機構最常用的詞,是一個意義邊界更寬、內涵更豐富的詞,它廣涉傳媒機構、體制及社會文化過程諸多方面,是適切於這一複雜物件的開放稱謂。以北美為起點的實證經驗方法傳播學研究,被學界視為傳播學的「傳統學派」。現在的傳播學已經遠遠越出了這一傳統而成為更廣義的「傳」與「媒」的綜合研究。因此,傳媒學不僅僅是「媒介研究」,而是過程與意義研究的綜合。

  如果一定要給「傳媒學」一個完整的,哪怕累贅的英語對譯,可以是Communication and Media Studies。顯然不便處處如此對譯,例如「中國傳媒大學」,英文為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偏到一邊;而本詞典《符號學―傳媒學詞典》則題為Dictionary of Semiotics & Media Studies,偏到另一邊,但是同樣偏一邊的極多,例如著名刊物Global Media,中譯名「全球傳媒學刊」。應當說,中文詞「傳媒」兩者兼顧,並不偏,西文不得不兩種說法選一,是西文的問題。

  通常詞典「面向過去」,總結已有的成果,而本詞典則更追求一定的未來向度,是對「符號學」與「傳媒學」學科互動及其將發生的知識創新的判斷和期許。為此,本詞典的編者試圖做到以下五點,以期與同類詞典相比有所改進:

  1.    本詞典特別強調傳媒學這一符號學應用的重要陣地。傳媒學是符號學的學科外延向整個社會文化拓展的主要途徑。

  2.    本詞典集合了一批熟悉中國有關意義問題傳統文獻的專家,整理出易學、先秦名辯之學、道家陰陽五行、風水學說、漢字演變、唯識宗與相關佛學、因明學,以及其他意義理論的遺產,以求展示中國思想對世界符號學運動可能的貢獻。

  3.    本詞典注重討論符號學―傳媒學與馬克思主義、現象學、精神分析等學派的結合所取得的成就。

  4.    本詞典注重符號學―傳媒學在當代文化語境下的各種門類發展,編者隊伍集合了多個領域的專家,分別解釋了符號學在廣告、圖像、品牌、設計、網路、影視等領域中的應用。

  5.    符號學―傳媒學大量術語,中文中譯名極不統一,給讀者和研究者造成不必要的困擾。本詞典在尊重中國學者成績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整理。

  以上五個方面,是本詞典編寫中有意區別於歐美同類詞典的地方,也是本詞典試圖為符號學和傳媒學這兩門學科作出獨特貢獻之處。

  儘管我們盡可能客觀地呈現符號學―傳媒學發展的概貌以及每個詞條的含義,但無疑任何研究都無法完全避免某種「判斷」。本詞典也只是學術發展中一定觀點和思潮的產物。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符號學―傳媒學本身的主要推進方向,是各種課題的應用。人類文化的各個部門,都涉及意義活動,都是符號學―傳媒學的用武之地。

  本詞典是一部較大型的專業詞典,涉及符號學―傳媒學各個子門類,它們的發展成熟程度並不一致。本詞典力求能反應國內研究的前沿狀態,也力求與國際符號學與傳媒學的發展潮流接軌,但是我們在中國傳統意義研究上,花最大的功夫,力求把探路工作做得細緻一些,以待來者。

  本詞典主要編寫者,是團聚在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周圍的學者,即所謂「中國符號學西部學派」,此處的「西部」並不是地理上的界限而是共同學術志趣的「聚合」。本詞典多種特殊條目,邀請了國內多所高校專家撰寫。編者雖然逐條進行體例剪裁編輯,對每位學者的立場觀點卻不作根本性修改,以期文責自負。但如果本詞典使用者看出「西部學派」的某些思想傾向——尤其是在中西匯通與符號學與傳媒學融合方面——也是情理之中:學而無派,才是值得驚訝的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716295
  • 叢書系列:新銳文叢
  • 規格:平裝 / 430頁 / 16 x 23 x 2.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A

abduction 試推法


皮爾斯提出解釋符號意義的普遍性方法是「試推法」。他認為形式邏輯的歸納法(induction)與推理法(deduction),很難解決符號的釋義問題。abduction這個西文詞有「劫持」之意,有論者認為皮爾斯有意用了一個幽默雙關語(Colapietro 1993:1)。

歸納法從各種符號文本出發,以取得一個整體的解釋,歸納的結果是「實際」(actually be)如何如何,推理法從一般規律或整體理解出發,用此說明具體問題,推理的結果是「應當」(must be)如何如何。皮爾斯指出這兩種都是「單向科學思維」,符號的解釋無法使用這樣的思維方式,符號的解釋是對一個假定的試驗,試推法的結果是「或許」(might be)如何如何。皮爾斯認為試推與歸納、演繹不同,是一種「雙向」思考方式,目的是增加我們「猜對」(即給出一個「有效」意義解讀)的可能性,而無法做到肯定猜對。

艾柯指出:試推法的提出,與現代詮釋學開拓者狄爾泰同一時期指出的「詮釋迴圈」概念有應和之處,試推法與詮釋迴圈的共同前提是,無法最後確定真相,只能漸漸靠攏真相,試推,也就是解釋學處理解釋迴圈的主要方法。在20世紀後半期思想史發展中,試推法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許多20世紀的思想者,都主張類似方法,例如喬姆斯基(Noam Chomsky)主張的「糾正行為」(corrective action, Chomsky 1968),波普爾(Karl Popper)的證偽主義(fallibilism)等。(顏青、趙毅衡)

全書「參見」與「延伸閱讀」請用較小字型與字體標示,以下同

參見:無限衍義

延伸閱讀:Peirce 1936—1958

abjection 賤棄

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提出的社會文化符號現象。賤棄是一種「缺乏」,一種「自戀癖」和一種「邊界」,它與母性、恐懼、污穢等相連,既吸引人又令人憎惡,對社會象徵秩序具有威脅。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投資理財書展
  • 年末電影展
  • 皇冠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