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課程教學與教育空間規劃
課程、教學與學習是教育的主體
空間是教育的基礎與載體
課程、教學、學習影響教育空間規劃與營運
教育空間規劃提升課程、教學、學習的成效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互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教育空間亦同,因課程、教學與學習而有形有象、利益教育,正因其空而能隨規劃與營運,使之妙用無窮。
Cobble(2000)在「百年學校:如何設計可以延續一世紀的學校」(The100-YearSchool:HowtoDesignSchoolsThatWillLastaCentury)一文中,開宗明義即言,美國許多學校興建後平均只能延續50~60年,主因除維護差之外,即在於過時的設計(obsoletedesign),其肇因係以預算為基礎的設計(budget-baseddesign),致大多數學校不到30年即需大規模更新,以符應新科技和學生成長的需求,而興建可以延續百年的學校建築,將有助於未來的公共教育。
過去二千年來,學校建築的教育空間有非常戲劇性的變化,早先並無所謂的教育設施,也沒有教室和課桌椅,Plato和Aristotle與學生交換和討論觀念時,是在任何方便的開放空地上,也可能在神殿或一座牆的陰影下;當時,教師所在,即「學校」所在(wherevertheteacherwas,therewasthe"school")(Castaldi,1994),觀「孔子行教圖」亦可獲印証。19世紀,公共教育逐漸發展,學校大量興建,惟教室設施甚為簡陋,建築造形一如「蛋盒式」(egg-cartondesign)或像信封般的遮掩體(shelters)。20世紀,由於經濟的發展﹑建築技術和建材的改進,世界各國勠力教育推展,學校在建築造形﹑教學空間﹑庭園景觀﹑器材設備,皆有很大的改變。1890年代到1900年代沉重的﹑華麗的﹑多層樓磚和石牆的古典學校,與1950年代美國輕盈的﹑簡樸的﹑一樓金屬和玻璃牆的現代化學校,大異其趣(Brubaker,1998)。1950至1970年代,教育需求增加,全世界開始規劃大量的學校建築。1960年代,開放教育(openeducation)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更促動了學校空間的大步變革,教室沒有牆壁或以可移動的彈性隔板區隔出多樣化的學習資源空間,讓學生成為自主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