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孟子對於「四端」、「性善」這類較為細膩與抽象的論述之後,若回歸儒者應有實踐之時,所面對的將是「如何達成」這一難題。孟子針對成君子、聖賢這種艱辛路途,曾提出幾個方向給我們參考。當然孟子的說法「看似簡單」,這是一種「方法上的簡要說明」,並不是說「達成」、「持續穩定地達成」是很簡單的事。若從孟子思維下,對「人」與「人的實踐」(任何正面的實踐)稍作分析,暫時可以先用下述簡單的列舉來理解:
上述,乃個人表達孟子思維路線下的實踐情況或說「各個過程」,但並不一定必然要如此分段,而且各個分段也不一定如此鮮明。也就是說,從Z到C,可能感覺上僅是一階段而已,因為可能有人從Z至C的過程相當純熟。但,也可能處於B階段(意志操作後的決定)的時間相當少,也可能跳過B階段直接從A自然的至C;又或者,上述的階段可再細分為許多更細微的階段。但我之所以使用上述四階段來談,是因為Z、A、B、C都是孟子皆曾論述的,而且都是「實踐時的我們」需注意的要點。而我需要再次說明的是,孟子並沒有刻意區分上述的Z至C,我只是在此書使用上述簡化的方式,方便讀者理解一項道德實踐過程中的幾個重點階段而已。
其次,孟子已經確認人皆「性善」,也就是上述A階段的根源Z。既然「人人皆有性善」是他的基礎論點,因此孟子剩下來的工作,在於說明對此「性善」如何保持,以及在實踐上的如何擴充達成。孟子論述「如何達成」時,採取許多譬喻與類比,且在許多篇章強調出幾個重要關鍵字詞,例如之前曾談過的「求」(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操」(操則存,捨則亡);以及接下來要談論的「持」(持其志)這種有關自我意志的強調。此外,還配合「思」、「慮」……關聯於「判斷」之強調,以及「存」、「一」……等整體性的強調。但要特別說明的是,上述說法並非「割裂」說,只是為了方便讀者理解,強調出可從哪些面向來理解這些字詞。在《孟子》文獻中,有時一字的意義可能蘊涵許多涵義,且看上下文義來體會之,這種現象在上一章處理有關「命」的時候就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