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東亞人文‧2014年卷

東亞人文‧2014年卷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該刊2014年卷雲集了紐約州立大學、佛光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年輕知名學者的優秀著述,集中探討了東亞人文科學中若干重要的學術問題。

本書特色    

  《東亞人文》是由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亞洲學系教授、前系主任樂鋼教授及該系東亞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魏若冰(Robin Visser)擔任主編,由該系訪問研究員韓晗博士擔任執行主編的國際中文學術年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樂鋼/主編


  男,1993年獲得俄勒岡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亞洲學系教授,曾任該系系主任。著有《The Mouth That Begs: Hunger, Canni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Eating in Modern China, in the series of Post-Contemporary Interventions》(1999年,杜克大學出版社)。

Robin Visser魏若冰/主編

  女,文學博士,現為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亞洲學系、比較文學系合聘教授。著有《Cities Surround the Countryside: Urban Aesthetics in Postsocialist China》(2010年,杜克大學出版社)。

韓晗/執行主編

  男,文學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亞洲學系訪問研究員,著有《新文學檔案:1978-2008》(2011年,電子工業出版社)等著述。
 

目錄

學術委員會
編輯委員會
發刊詞/《東亞人文》編委會
【專題:魯迅與王國維―中國現代文化的發生】
學、詩、史:民初上海遺民之學術與著述
影院空間、主體分裂與現代性暴力:從魯迅的一次觀影體驗談起
從日記和書信看蔡元培與魯迅的「六同」關係
【藝文】
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學史中的青年形象
論中國當代詩歌的內在發展規律
為了人類尊嚴的視覺批判:《推拿》的價值立場
中國藝術與藝術家的地位變遷
【宗教】
耶墨並提:吳雷川的「耶墨觀」
高時代的精神低谷
論慧能禪學思想的經濟倫理價值
【異邦】
論日本奈良、平安時代的「布」和「布衣」
朝鮮人眼中的古代瀋陽文壇探析―以《燕行錄》為例
朝貢與創作―越南使節燕行詩文研究意涵探析
【讀書】
佛教新生活運動:臺灣入世佛教的日本化
──從《作為入世佛教的臺灣慈濟:起源、組織、訴求及社會影響》入手
【新聲】
盡在有神無神間:論毛澤東宗教觀的矛盾性
【現場】
上海社會管理狀況的調查分析(2013)
【對話】
黑人文學研究先驅楊昌溪―對話楊昌溪之子楊遠承
《東亞人文》年刊稿約
 

發刊詞

  一百年前的1914年,當時還是青年學者的胡適、任鴻雋、趙元任等人,在美國創立了「中國科學社」,並在中國上海出版發行了《科學》雜誌,誰也沒有想到,幾年之後,這本「闡發科學精義及其效用為主」、「以傳播世界最新知識為職志」的雜誌,成為了一場文化運動的重要推手。

  一百年後,斗轉星移。先哲精神,笳吹弦誦。「科學」之於當代中國不再陌生,然而,「人文」卻成為了中國最為迫切需要的精神產物。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科學技術中心主義的氾濫,人文的缺失成為了當代中國人必須直面的精神困境。在人文缺失的情況下,漢語人文學術也呈現出了從未有過的危機。衰弱的創新意識、緩慢的觀念更新,以及罹患「失語症」的話語表述,凡此種種,都使得當代中國學人在承擔學術道義與責任時,變得更加艱辛與勉強。

  這是我們在美國教堂山創立《東亞人文》雜誌的精神動因,「東亞人文」這四個字的刊名是敝刊創刊人、主編樂鋼先生所命名的。「立足東亞」是我們的立場,「弘揚人文」則是我們的意願。在此,我們願意借用敝刊學術委員譚繼和先生為本刊創刊的兩句贈言與諸君共勉:「不羨千金買歌舞,儒化東亞是生涯。」

  本刊的創立,意在兩點:一是期望能夠重新樹立「人文」意識,使得好的知識在傳播的過程中能夠產生打動人心的魅力與意義,為社會道德重建貢獻我們的綿薄之力;二是期望可以為發揚漢語學術、造福東亞文化研究而做出一些細微的貢獻,這也是我們編委會同仁一致的心願。

  《東亞人文》願與學界同仁攜手並進,為這一心願而努力。

《東亞人文》編委會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729493
  • 叢書系列:東亞人文學刊
  • 規格:平裝 / 350頁 / 16 x 23 x 1.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學、詩、史:民初上海遺民之學術與著述
 
陳丹丹
紐約州立大學法明代爾州立學院助理教授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一批以清遺民自居的文人陸續聚集上海,形成一個文化/學術群體,內中重要人物,包括沈曾植、王國維、羅振玉、陳三立、鄭孝胥、繆荃孫、汪辟疆、楊鍾羲、沈瑜慶、於晦若、徐乃昌、李詳、況周頤、朱祖謀、麥孺博、潘若海、俞恪士、陳仁先、吳鑒泉、王旭莊、林貽書、李拔可、夏劍丞、樊增祥、姚賦秋、唐元素等。對此批遺民而言,既立意遠離政治,則不妨避入學術。王國維曾自述:「乙卯春歸國展墓,謁方伯於上海……方伯莞然曰:『君為學乃善自命題,何不多命題,為我輩遣日之資乎?』因相與大笑。」羅振玉亦有言:「前返里過滬,初與方伯相見,方伯為予言,君與靜安海外共朝夕賞析之樂,可忘濁亂。」說來輕鬆適意,彷彿學術只是離世的手段,實則不管是王、羅還是沈,對於學術背後的使命都看若千鈞,決非只是消磨時日之具。
 
1917年劉承幹(嘉野樓主)擬聘王國維編校藏書目錄,王氏以其「乃養老性質」辭卻。而在愛儷園的工作雖環境污穢,「於研究學問則可有自己所好者為之」,故留之。在王國維等人的視野中,學術決非「虛談」、「浮文」,實與國運相契。羅振玉曾追念王國維東渡後之學術轉向:「方今世論益歧,三千年之教澤不絕如線,非矯枉不能返經。士生今日,萬事無可為,欲拯此橫流,舍返經信古未由也。」所謂「守先待後」,學術著述本身成為具有象徵意義的政治/文化行動。王國維稱讚羅振玉之搜求書籍、器物,將「學術存亡」與「小雅盡廢」之「無妄之世」相聯繫。
 
認為學術不只與「一代興亡」相關,更為「萬世人紀之所繫」,故「學術存亡之所繫」,亦「等於人紀之存亡」。其著名的《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亦論「國初學者」「多勝國遺老」,「所為致用之學」,乃因其「離喪亂後,志在經世」。而「道咸以降之學」同樣出之於「政治風俗已漸變」,「士大夫有憂之而不知所出」。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博客來|日文】軍武迷集合,日文軍事書任2刊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