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市場的智慧
矛盾其實並不存在,
無論你在什麼時候遇到矛盾,檢查一下你的前提,
就會發現其中一個是錯的。
──艾茵‧ 蘭德《阿特拉斯聳聳肩》
長久以來有兩件事情一直困擾著我。第一,股市短期看來是隨機、非理性、無法解釋的,但是在主要的轉折點以及長期發生事件起伏時,那些判斷真的都是全憑直覺又明智的嗎?又或者,股價大多只是反映群眾愚昧的共識?
第二,每個世紀至少都會重演一次,聖經《啟示錄》中的四騎士—瘟疫、戰爭、饑荒和死亡—騎馬而來,造成巨大的財富災難。上次死亡騎著灰白色的馬而來,後頭緊跟著地獄,使全世界驚恐不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四位騎士大開殺戒時,你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富?歷史告訴我們,在和平時期,股票可以幫我們增加財富,但是當一國戰敗,家園被外國勢力占領時,股票真能幫我們保留財富嗎?萬一不行,擁有財富的人該怎麼辦?考慮通膨調整後的實質購買力,上市股票的績效究竟如何?
一種資產類別或投資工具,要想成為家庭或機構安放資本的地方,必須要有長期保值及增值的效果,而且不分和平時期或動盪時期皆是如此。要是無法保值,累積的財富價值就會消失。當你愈來愈富有時,保護財富不受衝擊,至少和追求財富增值一樣重要。
長期保護財富不受侵蝕並非學術課題,這個世界本來就容易發生大幅摧毀財富的災難。在早年幾個世紀,世界上充斥著戰爭、天災、饑荒和瘟疫。後來,十八和十九世紀出現沒收財富、令人家破人亡的革命。上個世紀,即二十世紀,或許是有史以來災難最慘重的世紀,相繼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惡性通貨膨脹、經濟大蕭條,隨後是在連串事件的交織下,醞釀出最慘烈的破壞: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是一場真正的世界性戰爭,如今回顧過往,那也是我們熟知的西方文明能否存續下去的關鍵時刻。
長久以來,我對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切資訊始終相當著迷。它為生命、政治、金融市場、財富,以及最重要的生存,提供許多的啟示。我研讀二次大戰多年了,不過只算業餘的喜好,不算專業的研究。二次大戰無疑是世紀之戰,或許也是千年之戰,因為它幾乎掌控、蹂躪、折磨了整個世界。它對被征服和隨後被占領的國家,以及後來的戰敗國影響深遠,是現代檢驗上市股票或任何資產在面臨曠日持久又波及全國的災難時,能否保有財富購買力的終極考驗。那也是一場空前的戰鬥,先是軸心國占上風,隨後同盟國才翻盤取得優勢。
對整個世界來說,1930年代和40年代是相當黑暗的歲月。除非你深入了解事件的實際發展,否則你不會知道當時的情況有多惡劣,世界離新的黑暗年代有多麼近。所以,我在本書中,以大量的篇幅交代戰爭的起伏,以及交戰雙方領導人的特質和管理風格。我找到一些有關希特勒、邱吉爾、墨索里尼,以及其他人的罕見見解,並收錄在書中。本書主要是關注1938年和1943年間發生的事件,而不是同盟國後來的勝利,因為真正的重點在於戰爭的轉捩點。書中也收錄了韓國的狀況,因為韓國對日本市場很重要。
投資人(其實全民皆然)都必須因應逆境和艱困的時光。本書描述1930年代末期和1940年代初期的挫敗和痛苦有多麼悲慘,以及領導者(尤其是邱吉爾、希特勒、史達林、麥克阿瑟、山本五十六等人)如何因應這些難關和人民。所有的專業人士都必須學習及面對危機的掌控,這也是投資人需要讀歷史和傳記的另一個原因。
如今以後見之明來回顧當時的情景,我們可以找出後來變成關鍵轉捩點的勝利。不過,當時大家身陷在戰爭的迷霧中,很難看清局勢已經翻盤了。股市有眾人「透過朦朧玻璃」所衍生的特殊群眾智慧,它能感覺到那些時刻嗎?我覺得證據顯示股市的確可以感受到,儘管媒體和所謂的專業評論家及策略家大多沒有感覺到,所以我們應該敬重股市的群眾智慧,亦即關注市場的行為,藉此傾聽市場在說什麼(第一章會更深入探討市場的智慧)。
我第一次對巿場的智慧感到著迷,是因為我偶然發現,英國股市在不列顛空戰爆發的前夕築底(1940年的夏天);美國市場在中途島戰役的前後(1942年5月底)徹底反轉;德國市場在德國進攻俄羅斯時站上高峰(就在1941年12月初,德國的偵察機看到莫斯科教堂的尖頂之前)。那些是二次大戰的三大轉折點,不過在當時,除了股市發現以外,沒人注意到。對我來說,那證實了股市群眾的確有超乎尋常(但未受肯定)的智慧。這也帶出了另一個重點。如今,幾乎每個投資人都是抱持著逆向思維,每個人都知道群體迷思的危險以及群體的狂熱。但是,在投資群眾毫無協調的波動中,難道沒有特別的直覺智慧嗎?我發現那種直覺智慧是存在的。「市場先生」這個老傢伙精明得很,在二次大戰期間,他常在鮮少精英發現下,感應到那些重要的轉折點。股巿的起伏,反映的是投資人的群體意見。在本書中,我主張市場擁有卓越的智慧,投資人忽略市場傳遞的訊息,等於是自討苦吃。
本書的另一個主題是,戰爭之前和戰爭期間的財富變化,以及富人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保護財富,以避免財富受到「黑天鵝」之類重大災難的衝擊。我也研究了,在1930年到1945年的極度困頓期,以及整個二十世紀,股票和債券是否能讓財富保值及增值。如果沒有倫敦商學院的艾羅伊.迪姆森(Elroy Dimson)、保羅.馬許(Paul Marsh)、麥克.史陶頓(Mike Staunton)等人的大量研究,我不可能得出這些結論。我發現股票的確可以幫財富保值—在整個二十世紀確實是如此,尤其如果你又選對國家、挑對股票,保值的效果更好(第九章和第十五章特別探討這個主題)。不過,如果是戰勝國的股票,投資報酬又更高了(債券也是)。但是如果是戰敗國又被占領,上市股票在戰爭及占領期間的表現均不佳,債券的報酬又比股票還要糟糕。此外,在二十世紀的上半葉,法國和德國的股票經過通貨膨脹的調整後,財富都是縮水的,持有政府債券更是悲慘。
資產多角化確實對財富的保值很有幫助。土地、房產、黃金或事業之類的實質資產,比股票好一些,但絕非完美。擁有農場可以同時保護財富和生活無虞。另一種解決方案是把錢存到國外的避風港,但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那當然無法幫你維持急難當下的生活。據我所知,多數的市場資料從來沒以這種形式彙整或發表過。本書也探討其他財富形式在那些年代的狀況,例如債券、土地、黃金、珠寶、房產等等。擁有財富的人都必須考慮這些問題。如果財產無法保值和增值,你竭盡所能累積財富就沒意義了。本書將明確地告訴你,在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裡,有錢人該如何把財富傳給後代子孫,不過我也承認,下次的大災難可能與過去的災難截然不同。
我也發現,二次大戰這場史詩般的戰爭,歷史相當豐富,因為它涉及了如此眾多的人物,充滿了爾虞我詐以發戲劇張力等備受關注的重大事件。有些人可能不認同我對轉折點的判斷,不同意我對一些領袖以及他們行為的解讀,也質疑我對當時局勢的看法。
投資人不是交易員或投機者,他們對於各國和全世界的事件演變,應該做出長遠、日臻完善的判斷。對歷史知道與了解得愈多,就愈能做出更好的長遠決策。投資人本來就應該了解一些歷史,同時也應該是個統計學家、心理學家,以及優秀的直覺主義者。
不過,我絕對稱不上是真正的歷史學家,本書也絕對不是真正的歷史書,這裡既不是講股市的歷史,也不是講二次大戰的歷史。我沒對二次大戰做過第一手的研究,但我研讀了很多書(列於參考書目中)。我厚顏地從那些撰寫巨作的正港歷史學家和戰士那裡,借用他們的想法、見解和回憶。不過,儘管我廣泛地閱讀了大量的資訊,但我找不到任何資料探討戰爭年代的金融市場和財富狀況。確實有一些市場統計數據,但幾乎沒有背景資料。為了尋找我在本書中陳述的社會資訊,我讀遍了老報紙,也訪問了親身經歷那些年代的人。本書收錄了許多市場圖表及事件參考資料。我以印象派的詮釋手法描述那些年代,希望能在今日引起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