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加附自然聲景原音CD)

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加附自然聲景原音CD)

  • 定價:420
  • 優惠價:7294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我們,觀察時代、聆聽生命……第一本專屬於臺灣的聲音地圖

如果有一天,「寂靜」像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一樣,成了珍稀,會如何?
范欽慧多年來走遍台灣為聲景的變化與消失留下第一手見證與專屬於台灣的聲音地圖。敘述了26個為「寂靜」努力的故事,更收錄了12段自然聲景原音CD好傾聽臺灣。

 

OKAPI 推薦

  • 【2020台灣展】 遠流出版公司|黃靜宜:我們一直想知道,所謂的Taiwan Style究竟要如何言說?

    文/黃靜宜2020年05月01日

    近年來,我們發現作「台灣主題的書」不同了!探查「知影的生活」背後「毋知影的故事」是研究者、作者與編輯們當下共同努力的方向,有出版社致力找尋跨領域的書寫,也有編輯試圖去解釋、提煉Taiwan Style,又或者借用「民間高手」的力量,創造出不一樣的溝通形式,挖掘不為人所知的事物。當然,我們也 more
  • 一名野地錄音師的「聽見台灣」──范欽慧《搶救寂靜》

    文/鄒欣寧2015年04月08日

    整理採訪的錄音檔案時,范欽慧製造出最大的聲響,是握拳在桌面敲出一記重擊。 砰!一旁的水杯隨之發出輕微的震動。儘管在採訪現場,誰也沒被這細微的咖啦聲擾動,它卻見證了一位自然錄音師的熱烈情感。 「喜歡當自然錄音師的人,除了對聆聽敏感,也對聲音的美有某種痴迷。自然裡的聲音是不期而遇的 more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本 書+CD 探討聲音的自然書寫
透過聆聽,療癒人心、療癒大地,改變世界

  「寂靜」,算不算一種聲音?如果有一天,「寂靜」像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一樣,變成了珍稀的存在,你可以想像會如何嗎?

  范欽慧,在自然中聆聽記錄了17年的野地錄音師,她的腦海中有一張屬於台灣的聲音地圖。她知道在什麼季節,或什麼樣的海拔高度會聆聽到哪些動物的聲音。在自然中,她感受到靜謐和諧的美好,但也意識到有多少聲音,在我們無感無知的狀況下已成絕響。

  為搶救「寂靜」,多年來她走遍台灣,在各地錄下自然天籟,並一一造訪從各種領域探索自然聲景(natural soundscape)的科學家、藝術家、田野工作者,為聲景的變化與消失留下第一手見證。這趟尋聲之旅不只在台灣,還走向國際;不只在陸地上,甚至海平面下都有她的追尋。

  這是一本具有國際視野,結合自然文學、科學報導,及充滿夢想的作品。不僅敘述了26個為「寂靜」努力的故事,為了讓讀者更能進入故事中的聲音風景,特別設計了27則線上聲音注釋,由作者親自錄音、旁白。此外,書末並附珍貴記錄的12段自然聲景原音CD,邀請讀者一起踏上這趟聆聽「寂靜」的旅程!

本書特色

  ★特殊議題!搶救寂靜背後消逝的自然
  以故事性手法呈現作者十七年來探索聲音的旅程。

  ★特殊形式!1本書、26個故事、27則聲音注釋+1片CD、12段珍貴台灣原音聲景
  除書中文本外,另收錄27則由作者錄音、旁白的聲音注釋,並附一張珍貴記錄的12段自然聲景原音CD,整體包裝由入圍葛萊美設計獎的鄭司維、黃慧甄操刀設計。

專文推薦:

  李志銘(作家,《尋聲記》《單聲道》作者)
  戈登.漢普頓 Gordon Hempton(聲音生態學家,《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作者)
  誠摯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范欽慧


  自然作家、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主持人、紀錄片編導、田野錄音師。因為喜歡傾聽鳥鳴而走進自然,長期用聲音記錄台灣、並致力發展土地的聽音美學。

  政大新聞學系學士、美國雪城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碩士。於1997年起在教育廣播電台製作主持「自然筆記」節目迄今,曾獲五座廣播金鐘獎及多次入圍。同時擔任大愛電視「愛悅讀」節目主持人,並於2015年創立「台灣聲景協會」。

  著有《跟著節氣去旅行》《搶救寂靜》等七本創作。文字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陽明海運海洋文學獎、永續台灣報導獎、入圍金鼎獎、卓越新聞獎等。

  目前跟先生與兩位女兒居住在台北。
 

目錄

紙本書_搶救寂靜目錄

【自序】
一場不可思議的旅程

【推薦序】
聆聽寂靜之聲  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
用聲音喚醒我們的靈魂  李志銘

【線上聲音注釋】

壹〈傾聽之路〉
   消失中的聲景
   一平方英寸的旅程
   砂石車聲中的天籟
   守護那被遺忘的存在
   變遷中的城市聲景
   黑膠中的田野聲景

貳〈越境尋聲〉
   月夜、古城、鐘聲
   海島迷歌
   南極物語
   大和音之景
   傾聽大地耳語
   風中絮語

參〈動物之歌〉
   追尋如歌的行板
   聲色「蟲」生
   解碼啁啾鳥語
   深海探聲
   鯨豚縱歌

肆〈繽紛耳界〉
   傾聽的藝術力
   聲音的裁縫師
   音樂夢工廠
   有歌自山來
   冉起一朵清靜
   自然聲景的療癒密碼

伍〈寂靜山徑〉
   「蛻變」聲起
   寂靜的共鳴
   無量之網
   
【後語】
重回十八歲的湖畔

CD_聆聽寂靜目錄

1.城市聲景──台北市大安區聲景
2.田園印象──宜蘭三星鄉聲景
3.幽林獨白──宜蘭福山 大彎嘴畫眉
4.晨光對歌──屏東山區 小彎嘴畫眉
5.寂靜山徑──太平山山徑 棕面鶯、小翼鶇、藪鳥
6.水塘小調──太平山雨後聲景
7.聲動野地──台東山區暗夜 山羌
8.翠微森聲──東眼山 獼猴與繡眼畫眉
9.大地呢喃──墾丁秋日雨後森林 蟋蟀
10.月夜祕語──屏東山區靜夜 貓頭鷹
11.荒地琴韻──烏來山區 螽蟴與面天樹蛙
12.水畔合唱──貢寮水梯田春日夜晚 中國樹蟾、 白頜樹蛙、黃嘴角鴞
 

自序

一場不可思議的旅程


  十七年,代表了什麼意義?除了可以唸完四次大學之外,就我所知,還有一種蟬,牠會在地底下蟄 伏十七年後才出土羽化,完成生命的使命。我的蛻變也在十七年之後,那是我走進大自然錄音的資歷。重點是,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在野地聆聽了十七年的聲音後, 會因為一顆石頭,走上一段不可思議的神祕旅程。

  石頭,大自然中最具「寂靜」象徵的代表。石頭本無語,卻可以跟小溪、海浪,激盪出不同 的旋律。我側耳傾聽,想了解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召喚?這是一顆來自台灣東部,發源於中央山脈的石頭,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走入我的生命,卻帶著我去聆聽,不僅是 外在環境,還有我自己內在的聲音。最初,它被我寄去美國,跟另一位自然野地錄音師見了面,展開它的神奇旅程,兩個月之後,這顆台灣的許願石又寄回到我的手 上,並陪著我去了日本、去了義大利,最後我決定帶它去宜蘭的太平山上,並為「寂靜」而發聲。一路走來,我相遇無數,總覺得自己何德何能經歷這一切,彷彿過 去生命所有階段的累積,都因為這趟旅程而有了全新的意義。

  我從小喜歡音樂,喜歡聲音,後來成了廣播電台的主持人,並不是因為我喜歡說 話,反而是喜歡聆聽。我熱愛去野外採集聲音,並且熱切地想把這些材料跟聽眾分享,於是開闢了一個台灣少數以田野錄音為特色的廣播節目。這些聲音的灌注與洗 禮,給了我非常多的靈感與創意,似乎在心靈深處有種能量逐漸被啟動,我寫作、拍片,帶著孩子家人去實踐我的生活美學……,但是我知道骨子裡,我仍然是那個 喜歡聆聽的錄音師,在歌韻繽紛的山徑上,隨著萬物聲息擺盪起舞。

  記得大概十年前,我曾經做了一個關於人類學的夢,當時我以「自然聲 音」與「情緒分析」,甚至「人觀」,作為我的研究主題。我想了解在野地聆聽這些聲響是否是一種「儀式行為」?人類會因此產生什麼樣的經驗與反應?什麼樣的 人格特質與條件,會讓人願意向這樣的聲音靠近?……這些都寫在我的「研究計畫書」中,但是後來我並沒有走上學術研究之路,這些問題也被擱置在我心中,沉寂 多年從未被解答。

  這麼多年以聲音的角度來關心環境,關心土地,我聽到了太多讓人鼓舞的動人故事,但也聽到了太多的無奈與憤怒,似乎各 種與環境相關的問題,不論是汙染、棲地破壞、生態浩劫、黑心食品……,一切亂源都脫離不了「人心」。「心」病了,大地終究要面臨一連串因為人心無法克制的 貪婪、欲望、宰制……所帶來的惡果。除了在廣播中大聲疾呼之外,我也一直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些什麼。

  近年,各種關於「療癒」的資訊紛紛 出現,我察覺到,原來環境教育真正的精神,正是一套關於療癒的學問。投身環教工作多年,我深切體會到,那些大自然的聲音曾經「療癒」了我,讓我有更強烈的 正向意念去改變,去行動。這趟旅程,正是一趟受到「療癒」所啟動的實踐,也是一種緣分俱足下的轉換,最初也許是因為噪音,也許是因為悅音,或是心中各種聲 音激盪的迴響,總之,我可以靜下心去整理自己生命的各種軌跡,解讀其中的訊息。然後告訴自己,勇敢的去做夢吧,相信這些聲音,相信自己,努力用這些聲音去 療癒人,療癒土地。

  問題是,這些「療癒之聲」跟「寂靜」又有什麼關係?其實,我想要追求的「寂靜」,並非無聲,而是生命的本然,在美 國錄音師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的定義中,「寂靜」就像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一樣,需要更多的保護,這樣的「寂靜」跟環境變遷有關,特別針對自然中的荒野聲響。另一種「寂 靜」的層次,與哲學有關。人要追求真正的「寂靜」,並非一定要到遙遠的森林深處才能獲得。我的尋聲行腳,正是被這種充滿禪意的境界所觸動,而開始去尋找各 種不同聆聽的角度,同時也走向國際,去跟這個不再「寂靜」的世界對話,不論是陸地上,甚至海平面下,人類製造的聲響充斥了整個空間,每個人似乎都成為噪音 的受害者。從一種長期被宰制的狀態中,許多聲音的先知者已經逐漸覺醒,他們開始為聲音尋找定位,包括如何促進更友善人類與生態的聲音環境,如何用聲音創造 更多人文與藝術的觀點,如何透過聲音去參與改變世界,種種的論述,被放在一個稱為「聲景」(soundscape)的範疇中,在世界各地聲波傳揚。

  身為聲音的記錄者,我也希望透過這些年的經歷與體會,建構出一套所謂的「觀音學」,也就是攸關如何去「觀察」聲音、「觀賞」聲音以及「關心」聲音的學問。當然,正如這名稱所具有的象徵意涵,它是帶著一種對生命的慈悲與宗教情懷的信念。

   這本書只是一個起點,就像是許多電影所標示的「首部曲」。它交代了故事的緣起,以及最初的行動。這幾年台灣流行「地景」寫作,這種藉由移動到特定空間所 展開的旅行文學,縱使可以穿越時空來抒發所思所聞,仍然以「看見」為目標。但是除了視覺之外,我也在嘗試一種關於「聲景」書寫的可能,邀請讀者更深度的聆 聽,並發展自己的感官之旅以及聽音美學。

  幾個月來,我持續在太平山上徘徊行走,經常思考的是:「山引我進來,而我又要為山帶來什麼 呢?」正如有「美國生態保育之父」美譽的李奧波(Aldo Leopold)在《沙郡年記》中所說:「休閒娛樂的發展不是要建造通往美麗鄉野的道路,而是要為依然可厭的人類心智培養感受力。」或許,我真正的目的, 是希望這些來自山林的歌聲,能打動那些泅泳在城市牢籠中的人們,有機會修復自己的感官,懂得藉由欣賞這樣的旋律,讓自己「心中一片靜好」,並願意支持保護 自然聲景的相關政策,讓世世代代都能聆聽到那最初的美麗。(以上為部分摘文)

推薦序

聆聽寂靜之聲/戈登.漢普頓


   靜是有聲音的。在美國西北部一個崎嶇多山角落、我家附近奧林匹克國家公園內的霍河雨林裡,寂靜迴響著。在這裡,世界上最高的生物──美國西川雲衫、花旗 松、美西側柏──超過一百公尺,如拔地而起的高塔,提供羅斯福麋和北方斑點鴞遮蔽之處,是美國大陸最不受噪音汙染的地方。在這裡住得越久,我就越懂得靜 默,越容易聽到寂靜的真實聲音。

  在霍河雨林一天無語的徒步行山,我僅僅只是注視著,其實是「傾聽」著自然和鳴中各種最細微的聲音,總 是能讓我充飽能量滿載而歸,更能應付現代生活的種種挑戰──嘈雜的交通、智慧型手機、忙碌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寂靜,並非如某些人認為的是一種奢侈,而是一 種基本需求,一如維持健康需要的營養食物與乾淨飲水。

  有趟到霍河雨林的徒步之行,特別值得一書,當時我手裡有顆輕巧的石頭。有位自稱 「從世界的另一端」來的女性,寫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她叫Laila Fan(即本書作者范欽慧),是一位電視主持人,跟我一樣喜歡錄製各種自然的聲音。我們先是針對傾聽交換了一些想法,接著我邀請她寄顆石頭讓我放在「一平 方英寸的寂靜」之地上。我記得當我放下石頭時心想,「真的,沒有不可能的事。」隔年,當我帶回這顆石頭時,我寫信給Laila,「寂靜將會回家。」

  然後,這顆許願石經歷了到義大利與日本的奇妙旅程,教導孩子們聆聽的重要性,並喚醒人們重視寂靜蘊含的訊息:萬事萬物皆有可能。從《搶救寂靜》一書中,我們也許第一次聽見了寂靜的迴響。(以上為部分摘文)

推薦序

用聲音喚醒我們的靈魂/李志銘


   從十多年前迄今為止,為了踏查她所熱愛的自然聲景,追尋理想中寤寐以求的「寂靜山徑」,欽慧不惜上山下海,走遍島內山川野地,如是邂逅了蘭嶼的角鴞、富 里森林的朱鸝和獼猴、知本夜晚的山羌與飛鼠、太平山翠峰湖畔的蟲鳴鳥語,乃至東台灣海岸線黑潮洋流底下的鯨豚之聲,上窮碧落天涯海角,甚至不斷學習精進自 己的田野錄音技術與器材,只祈盼能更準確細膩地捕捉牠們的聲音足跡。

  欽慧始終相信,懂得聆聽這樣的聲音,自己靈魂的某個部分也會被喚醒。她認為聲音世界之所以迷人,並不止於聽得見,還要能聽得深。

   對我而言,經常出入山林之間、總是帶著錄音機四處浪跡田野的欽慧,早已是不折不扣的「聲景人類學家」了!但她自身所展現的熱情與格局卻遠遠不止於此,除 了盡情揮灑個人的志趣與專業之外,欽慧也開始思考另一種新的可能,讓她透過組織一群熱心關注聲音議題的同好,共同提出更多的倡議,引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 人,能從聲音的角度來關心環境、改變我們自己,並且構築一套新的思維與哲學。

  於是乎,今年(2015)三月「台灣聲景協會」乃宣告正式成立。無獨有偶,撫讀這本幾乎同步問世的《搶救寂靜》,當可視為欽慧長年探尋、追索各地聲音秘境沿途走來的心路歷程,毋寧更為台灣未來跨領域的本土聲景研究敲開了一扇窗。(以上為部分摘文)

後語

重回十八歲的湖畔


   我看著照片中的自己,一頭有如野地荒原中的雜草。那是聯考剛完,要求媽媽帶我去美容院,把原本的學生頭燙捲了,還刻意剪了瀏海的模樣,這是我面對長期壓 抑下的唯一反抗,但是那頭毛髮一向彆扭,更禁不起連日爬山的摧殘……,那一高一低捲起的褲管,正散著全身蒸騰的熱氣,配著橘色登山包、黃色尼龍帽子,我全 身狼狽卻一臉傻笑地站在翠峰湖畔。那年,我十八歲。

  我才剛走過一段青澀困頓的歲月,卻踏上了這趟高山縱走的旅程。一如早期探險家的行徑,翻山越嶺而來,就是為了這場相遇。那靈氣縹緲的湖水,完全潤澤了我枯涸的靈魂。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裡檜木的精彩,也尚未領略寬尾鳳蝶的魅力,但是我清楚記得當時心中的虔誠與感動。

  或許每位自然的修行者,都會遇到一個屬於自己的教堂,在那裡獲得啟發、感召、靈動、沉澱,進而被改變,一如梭羅的華爾騰湖。

  幾年前,因為要執行林務局的專案,我來到翠峰湖畔錄音。後來又受到戈登.漢普頓的影響,重回這裡尋找寂靜。一切的機緣,一切的牽連,就這樣周而復始地來到湖畔……,在霧起霧散之間細細聆聽,那所有走過的歡愉與靜謐。

   我希望有一天,翠峰湖的環湖步道能成為台灣第一個「寂靜山徑」,來到這裡的遊客都能盡量降低自己的音量,把「聆聽」當作走訪這條步道應該具備的修為。而 附近所有人為的噪音都應該被監控與管理,管理單位可以採取柔性的方式,教育遊客尊重這裡的自然聲景,學習安安靜靜去欣賞這些自然音律,懂得安靜,才能感受 更多的細緻,也才能更貼近自己。

  至於步道中的奧陶紀苔原,我希望能成為台灣版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靜」,跟美國霍河雨林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靜」結盟成姐妹地。來到這裡需要禁語,讓這裡成為聆聽的聖殿,讓遊客體驗什麼是「全台灣最安靜的地方」,並接受這份寂靜所帶來的療癒力量。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太過浪漫,但是我對這樣的願景,始終懷抱著信念,而且我感受到,有越來越多的力量匯集而來,正默默在背後成就一切。或許正如孟子所 言:「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人生必須懂得明心見性,一切盡心,才能善盡天命。而我的傻氣天真,似乎是上天賜給我的禮物,由此心念闖蕩人生蹊徑, 總有貴人扶持指點,回眸間,才懂得那曾經發生的一切,蘊藏著多少的祝福與美意,我深深感謝。

  記得有一次,大概清晨五點多來到奧陶紀苔 原錄音,整個森林似乎尚未甦醒,我坐在昏暗的林層底下,就在半睡半醒間,居然是被耳機傳來的鳥音喚醒……,當然,這不是一個無聲的世界,而是一種寂靜的狀 態。或許錄音教會我如何等待,也形成某種端詳生命的態度。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展人生,靜是智慧核心,從初始、演繹、成熟 到育成,湖畔如我,也歷經寒暑。從有到無,從無到有,虛實中,有所承擔,有所領悟……,無論故事的腳本為何,我願意用素樸的心走此一回。

  生命回歸,一切的答案,原來都在寂靜中。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76081
  • 叢書系列:生活館-Taiwan Style
  • 規格:平裝 / 240頁 / 2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傾聽之路】
 
消失中的聲景
 
我從來沒有想過,因為要收錄大自然的聲音,我得走遍台灣各地,透過聲音來訴說各種不同的生命故事……
 
從來沒有想過,透過「傾聽」,會帶我走上一條不一樣的路。然而,就是因為熱愛傾聽聲音,讓我成為一位自然野地的錄音師。
 
大約七歲時,我就學會錄音。剛開始我是看到媽媽用錄音機在學唱歌,當我觀察到怎麼操控時,這個玩意兒就成了我最鍾愛的玩具。我曾經偷偷錄過爸爸的打呼聲,也曾經偷偷錄過爸媽吵架的聲音,我甚至跑去後陽台錄鄰居說話的聲音。那時候,還沒有安親班,父母又都是上班族,有時放學後自己一個人待在家,也會偷偷錄自己唱歌、說故事,甚至學賣藥口條,自編自演一番。這些創作的雛形,原本只是個人收藏,有一次卻被爸媽發現,拿去跟朋友分享;我一氣之下,把好幾捲錄音帶給洗了,其中一捲帶子被媽媽搶救保存了下來,直到我三十歲之後,才物歸原主。
 
往後的日子,大概都在混沌的升學主義中度過。大三那年,沒想到我重新接觸到「錄音」功課,當時政大還沒有廣電系,只有新聞系的廣電組,我記得大約是在民國七十五年,系上有一門沒有學分的實習課,學生得在午休時間製作一個小時的廣播節目,我突發奇想,決定製作一個關於原住民的節目,於是興致勃勃地跟哥哥借了小型的Sony walkman錄音機,加上媽媽唱卡拉OK的麥克風,利用一個學期的時間,進行田野的錄音採訪。還記得那時每個星期我都會搭著小巴士,從木柵到南港,去中研院民族所挖掘資料,政大的社資中心也是我常拜訪的基地。這個廣播節目作品,讓我得了當年大專院校廣電比賽的特優獎,還登上各報紙的影劇版。這些肯定來得意外,因為它原本是一項沒有學分的作業,而我一股傻勁所做的一切,只是因為「我喜歡」。
 
一如兒時的記憶,這些個人收藏,原本只是生命的片段,沒想到三十歲之後,林林總總的生命經歷,卻引領我向更深度的自我探索,並藉由傾聽進入自然的領域。
 
自然筆記,人生最美麗的禮物
 
結束在美國的留學返台後,我才開始真正賞鳥,也因為經常去野外欣賞這些動人的飛羽,讓我聽到了不一樣的旋律。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15/11/04

享受寂靜....真是太奢侈的夢想...逃出紛紛擾擾.建築一塊屬於沒有汙染的福田吧!!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15/03/30

叩寂寞而求音──《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讀後

  週日下午有一段空檔,讓我拿起《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來讀,趁著無人的清閒,放著書中另附的CD,隨著范欽慧的紀錄,走了一趟台灣高山、西西里古城、日本東北、南極等地,聆聽蟲鳴鳥唱、自然風韻,有高山陸地,也有深海聲景,同時思考城市開發對於噪音的影響,外來種對本地生物的衝擊、古蹟保存跟建築設計應該納入聲景考量等等,一篇一篇都讓人耳目一新。

  范欽慧到日本拜訪聲景研究者時,發現車站會播放鳥鳴聲,卻找不到鳥的蹤跡,後來請教大庭照代老師才知道那是車站在早上播放的鳥鳴聲,但從事環境教育、聲景研究的大庭照代卻很不以為然,因為那罐頭音效會讓人們誤以為這樣就足夠了,不用親自去認識鳥,辨認鳥鳴,並未真正理解鳥鳴的意義,而且播放的季節跟地點也都不相應。
  
  在日本青山學院鳥越教授邀請之下,范欽慧在課堂跟鳥越教授的學生介紹她的研究,一位女大學生課後來請教范欽慧什麼是寂靜?范用戈登˙漢普頓的話來解釋:「內在世界的寂靜是屬於靈魂的層次,而外在的寧靜則是一種想與世界更深度鏈結的態度。」女學生聽了之後,眼睛閃耀著光芒。(頁113)當昆蟲學家楊正澤詢問范欽慧,「妳為什麼喜歡聆聽自然的聲音呢?」范沉默半晌,然後以堅定的口吻回答:「為了重新發現自己,重新發現跟這片土地的連結。」(頁129)我想,這就是范欽慧的「聲土不二」吧。(註)

  范欽慧認為她所追求的寂靜,不是思想上的辯證,而是對自我的省思,審度環境的感官開啟,「學習傾聽寂靜的過程,將會帶來溫柔卻又堅定的力量。」(頁173)這段過程,牽引著范欽慧,認識許多不同領域的朋友,以她溫柔而堅定的力量捲動著一群善於傾聽者,組成台灣聲景協會。
 
  老北京養蛐蛐兒,聽蟲鳴,要伺候這些蛐蛐兒,有一套學問,讀王世襄、鄧雲鄉老先生的文章就可以發現這裡面的講究,別有洞天,看似貴族的玩物喪志,其實是一種怡情養性的生活態度。研究蟋蟀文化,紀錄蟲鳴,推動生物多樣性教育的蔡惠卿則認為「或許現代人就是失去這種寄情養性的機會,沒有辦法讓自己沉靜下來,學會獨處。這是一個喧鬧卻又非常寂寞的時代。」(頁137)

  回眸青碧將秋遠,共我林深聽寂寥
  你聽見了嗎?

---
(註) 《搶救寂靜》有介紹到澎葉生、蔡宛璇的〈聲土不二-嘉義聲音再生計劃〉,聲土不二,借自佛教用語「身土不二」,「身」(意指至今的行為的結果,正報)與「土」(意指身處的環境,依報)兩者是無法分開的。後來成為支持本土生產食品的一個口號,如日本食養運動意指「進食本地生產的應節食物和傳統食品有益身體。」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童話裡的心理學【博客來電子書獨家-作者電子贈言簽名扉頁版】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