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貴人的心聲
我們一出生就逐漸變老,老到底是什麼意思?人一輩子都在學習,而從一出生開始見到每一件東西都很興奮,樹上的一朵花,天空的一片雲,快速駛過的一輛汽車,如果是我們從來沒看過的,就每樣事都很新鮮。年紀小的時候,好像總有看不完的新鮮事,隨著年齡逐漸增長,經驗也愈來愈豐富,能讓我們感到新鮮的事也愈來愈少。其實老很可能是心理要比生理來得快,不過也有些人是生理比心理衰老得快。
人家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的上一代很多是家族住在一起,可是現在的家庭多半是小家庭,很少有年輕人和父母一起居住,所以現在的人比較沒有機會享受家中有寶的幸福感覺。多年前有一位同事父親過世,在安排葬儀的事項時,沒想到有一位他的年輕學生對禮節一清二楚,一問之下才知道那位學生家中的長者過世不久,所以他年紀雖小,卻比他的老師對這件事經驗更豐富。經驗的分享其實是一種藝術,我們常聽人家說倚老賣老,這也就是說年長者因為經驗豐富,在與年輕者分享經驗的時候,不自覺地就露出了「我比你懂」的態度。也正因為這樣,長者很重要的經驗,可能因為傲慢的態度而讓年輕人不願意接受。年紀大了,最關心的人其實是自己的親人,尤其是子女及兒孫輩。我們常常看到阿公、阿嬤忍不住會碎碎唸,一下子是兒子哪裡沒做好、女兒又讓他擔心、孫子功課不好等等。其實老人家是在關心兒孫,可是說出來的話往往是「說者有心,聽者無意」。阿公、阿嬤要關心兒孫,但是不需要為他們擔心。
劉秀枝主任和我在醫院中同事非常多年,我們因為一起做研究經常有機會互動,而變成了好朋友。劉秀枝主任溝通的能力非常強,她是失智症的專家,當她還在醫院當一般神經內科主任的時候,就因為照顧病人非常仔細而得到病人及家屬的信賴。我們都知道溝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溝通,更需要醫生有耐心聽病人敘述病情。有一回,我岳父在家族聚餐的時候,晚上喝了點酒,結果腳抬不起來拖著走路,我第二天就幫我岳父掛了劉秀枝主任的號,請她看看我岳父的腳是怎麼回事。因為岳父話匣子一打開就會從很早以前開始說他的故事,那天我岳父一進劉主任的門診,坐下來後,我就開始跟劉主任說我岳父昨天晚上發生了什麼事,劉主任等我講了兩句後,很客氣地跟我說:「戚老師,請你讓你岳父自己敘述他的病情好嗎?」結果我岳父真的從十年前開始講到他前一天晚上腳是如何的不舒服。經由這件事,我深刻地了解劉主任對病人的關心,她不但有愛心,還有耐心。很多時候病人的親身感受與敘述病情,不是照顧他的家人能夠說得出來的。也唯有聽病人親自敘述,醫師才能夠精準地了解病情,對症下藥。
劉主任行醫多年,對病患與家屬觀察得鉅細靡遺,而這些素材也成了她寫醫學相關散文的最佳材料。劉主任寫文章時,很少人云亦云,只要人家提供一個想法或者是一個新的知識,她一定會去做詳盡的資料搜尋,然後引經據典地寫出她對主軸觀念的分析結果,而在這個過程中,她還能深入淺出地讓一般民眾都能接受與了解。劉主任的文章都是經過她的同事先讀過以後,給她提供建議,供她參考修正。這也是為什麼她的文章能受到這麼多讀者喜愛的原因之一。
很多醫生是某種疾病的專家,可是醫生也會生病,醫生生病時變成病人也是要找專家診治。劉主任得過乳癌,她自己是醫生,發現乳癌後立刻找了醫院的同事,乳癌專家幫她進行手術。這位外科醫生也是劉主任的大學同學,其手術經驗的豐富與細心照料病人的態度是有口皆碑的。一般來說,醫生生病多半會自己蒐集相關的資訊,然後與自己的主治醫師商討如何做治療。而劉主任是神經內科的專家,她得到乳癌後決定做一個最好的病人,也就是完完全全地相信她的主治醫師,因為主治醫師是乳癌的權威,所以主治醫師說要做什麼手術,開刀後要做什麼樣的治療,劉主任二話不說全部照辦。這個相信的態度,是目前的醫療環境中病人很難做到的一件事。
一個人生命當中,由年輕到年老,都經歷過非常多的事。年輕的時候,因為得到的不多,所以汲汲營營奮發向上,勤奮地工作,努力地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等年紀漸長以後,經驗多了,該得到的也都得到了,這個時候就要有不抓取、不保留的態度。劉主任退休以後曾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當過三年的解說志工,尚未退休時沒有時間可以做這件事,退休後當解說志工不但可以服務遊客,更能增長自己的見聞並且鍛鍊自己的身體,真是一舉數得。當志工其實是人生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學習,因為當志工要能看見別人的需要,願意付出,當志工是不求回報的,而在當志工的過程中學習到的經驗,與本身所獲得的能力就是最大的報酬。這也充分印證了「心中無缺是富,被人需要是愛」的說法。
劉主任是我生命中的貴人,因為她的推薦,讓我及家人有機會參加自我成長的課程,學會改變自己,更重要的是和人真心分享與互動。在過去幾年中,要感謝劉主任不但經常邀約好友聚會談心,更常常分享她的文章,讓我有機會進入她的內心世界,也因為她的導覽,讓我對老化的過程有更深刻的體驗。這本書精采之處只有您讀了才能體會,希望透過這本書,劉主任也可以成為您生命中的貴人。
【國立陽明大學教授】戚謹文
自序
當神經科醫師變成候診室的銀髮病人
回想三十年前,我開始注意到台灣人口逐漸老化,神經退化性疾病會愈來愈多,預期阿茲海默症對社會的衝擊與日俱增;轉眼間,自己也踏入了銀髮世界,眼看著由研究者轉變為被研究的對象了。
年紀大了,各種器官逐漸退化,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膝蓋卡卡,也可能出現三高,及中風、心臟病或癌症等慢性病。幸好,醫藥科技進步神速,許多病症都能迎刃而解。例如以前開白內障還需住院,現在只要門診手術;植牙蔚為風潮;膝關節置換手術愈來愈巧;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的置放愈來愈純熟;許多癌症可以緩解甚至治癒等等。因此,很多老年人雖然有幾種慢性病,也動過大手術,但看起來氣色好,無病容,且活力十足。
就像一輛車子,雖然定期保養,零件難免會出問題,需要送修。因此,走入老年,無病時健身,有病則就醫,不求完全沒有病痛,而是讓身心處在最佳的功能狀態,好好過生活。這不僅倚仗精進的醫藥,更要靠自己從年輕時就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清淡飲食、運動健行、培養興趣和良好的人際關係等等,而且隨著年齡增長,更要持之以恆,維護健康老本。
戰後嬰兒潮(一九四六─一九六四年出生)是得天獨厚的一群,他們出生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普遍接受教育,只要努力工作,都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且大都有照顧年邁父母的經驗,作為自己將來老年的借鏡。前段生的嬰兒潮已步入老年,形成老人照顧老人的特殊現象。不過,因為有了心理準備,對於老年就不會驚慌,懂得接受隨著老年而來的身心變化,知道保健養生,維持興趣,多與家人相處,並思考將來的退休安排或事業的第二春。
至於已進入老年的人,經過人生的轉折起落,看盡世間百態,更懂得身心健康才能享受人生的下半場。一位七十歲的朋友,身體勇健,形容他目前的快樂人生有「四打」,分別是打球(高爾夫球)、打牌、打坐和打電腦,當然,他年輕時也曾很奮鬥,才能不虞生計。人老了,對自己要好一點,想做的事情就去做,如和朋友結伴出國旅遊等。該花的錢不要省,不要想年紀這麼大了,就捨不得花一大筆錢去植牙或裝假牙,結果使得食物無法好好咀嚼,不僅不能感受美味,也可能因進食不夠,造成營養不良,免疫力降低。
不是每個人都能活到老,因此我們應該感恩,且珍惜當下,因為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刻,以後只會愈來愈老,體力愈來愈差。有位八十歲的朋友提到他一定要去參加醫學院的同學會,感嘆「參加一次少一次」,但也許換個想法為「參加一次賺一次」,會更快樂。
進入銀髮世界,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就像小孩「長」大,大人「長」老,英文的「growing old」中就有把老當作一種成長的過程的意涵。老了,也許臉上長了皺紋,多了老人斑,筋骨僵硬,動作遲緩,但也長了智慧,多了圓熟,隨緣自在,也較能包容,並且只要外表不邋遢,自會展現優雅,煥發出成熟光彩。
處於嬰兒潮前段生的我,不僅行醫時大部分的病人是老年人,變成銀髮族後,體驗到器官老化,也經歷了疾病上身,由診間的醫師變為候診室的病人,由客觀的觀察到主觀的感受,由難以置信自己變老到安然接受,連在《康健》雜誌的專欄名稱,也由當年的「中年兒女」改成今日的「逆齡時代」。經由寶瓶文化朱亞君總編輯的催生和丁慧瑋編輯的推動,把我多年來發表在《康健》、《聯合報》「元氣周報」和其他書報的,有關老年的生理變化、心理調適和疾病上身的文章,彙整成冊,其中有我逐漸步入老年的感觸、觀察和自我期許,與讀者們分享,希望有所助益,並共勉之。
多年來,我的每篇文章在發表之前都經王培寧醫師、李佩詩和林幸慧小姐的用心潤飾,更承蒙《康健》雜誌李瑟社長、黃惠如總編輯和蔡菁華資深執編,以及「元氣周報」康錦卿主編和王郁婷主編的鼓勵和幫忙,讓我寫作不懈,在此一併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