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中藥為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瑰寶,已累積數千年的使用經驗。從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證類本草到明朝李時珍所著之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將中藥分為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等三大類,各項分類中又細分成水、火、土、金石、草、穀、菜、果、木等16部60類,共收載1,892種中藥,除用以治病之藥物外,也有許多膳食常用之藥材,如:綠豆、山藥、蜂蜜、黑豆、桂圓肉、枸杞、桑椹、黑芝麻、生薑、菊花、蘆薈、玉米鬚、乾薑、肉桂、丁香、小茴香、花椒、胡椒、玫瑰花、山楂、麥芽、南瓜子、藕節、艾葉、薑黃、昆布、羅漢果、烏梅、蓮子、白果等,皆為一般民眾日常生活常攝取之食物或為家中常備品。
本書收錄最常用之500種中藥,依其功效,補虛、解表、除熱、瀉下、袪風濕熱等,分為二十一大章節,每章皆先簡潔說明其藥性及功效,接續再細分其功效,介紹常用之藥材,每味藥材除介紹基本之別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外,詳細收錄歷代名醫、古籍對治病配方及介紹家用養生方,包括:炮茶、研粉、煮粥、煎汁、煎湯、褒湯、燉湯等,並搭配精美之藥材圖及簡易之形態描述,使一般民眾不需具專業背景,即可輕鬆識藥、辨藥、用藥,以達養生保健之效。
審閱初稿,全書以彩色印刷,圖文並茂。以本人擔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藥局主任及數十年中藥之教學經驗,本書不僅可當作初學中藥者之入門書籍,更適合推廣於一般民眾對正確用藥之參考,值得廣為推薦,成書即將問世,樂為本書題序推薦。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 教授 張永勳
推薦序2
「最是有情皆本草」……,中醫自古以來就把食物與藥物當成每個「人」一樣來看待,也就是說把藥物與食物都認為有它們獨特的個性與脾氣,因此有寒熱溫涼平,酸甜苦辛鹹等『四氣五味』的說法,所以使用中藥與食物時都會以它們草木的偏性來矯正疾病對人體所產生的偏差,藉此來改善身體的偏性而去除疾病,而這也是『中』醫的最主要的名稱由來。
中藥是構成中醫最主要的靈魂之一,一般人往往只聽其『名』,卻不知其『身』-影像…,所以常常讓人如墬入雲霧之中,摸不著頭緒。大家也常聽聞過「神農嚐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的傳奇故事,卻不知中藥其實是我們祖先們幾千年來與疾病對抗中,不斷創造、發展而積累出來的一門學問,因此它有從最基層的日常生活中的親切與熟悉感,悍然與西藥化學合成的感受截然不同…,就像大家耳熟能詳的『當歸』、『枸杞』、『人參』、『甘草』等等,都可能是我們食物中的一種配料,而且不是僅僅只能單純治病的藥物而已,這也是所謂『藥食同源』涵義的起源。
現存最古老的中醫藥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要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就把收錄的藥物,依有毒、無毒的標準,分成上中下三品,使中藥成為有別於西藥的只能運用於疾病治療上,還能在食物中增加些許自然風味的醫藥特色,而這就是中藥使西藥望塵莫及的最大因由,可惜的是《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以前,時間算是久遠,因此不免有古奧難懂之感,更無圖像顯示,所以讓中藥的常識慢慢淹沒於時間洪流裡。
欣聞《中藥材圖鑑:嚴選500種中藥材,教你輕鬆識藥、辨藥、用藥》一書的出版,幾乎將《神農本草經》的缺憾都一一彌補,它用十分系統的分類法,把中藥分成補虛藥、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祛風溼藥、化濕藥、利水滲濕藥、溫裡藥、理氣藥、消食藥、驅蟲藥、止血藥等等二十一章節,幾乎應有盡有的把中醫治病的方法用藥以500味代表性中藥,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娓娓道出,讓人淺顯易懂,其間更有精美的藥草圖片,讓以往只能憑空想像的藥材,都能一目了然的映入眼簾,還把藥物的別名、性味、歸經、用法、用量、主治功效、治病配方都詳細扼要的點出,讓一般人都可以輕易掌握,最難能可貴的還有家用養身這項目,煮粥、泡茶、煎湯不一而足,淺顯易懂的介紹,讓想親自DIY的人更覺得輕易可行。
其實先前出版的拙作《望聞問切》一書,苦於無精美藥草圖片,而認為是美中不足的憾事,但是本書出版後,以它擁有精美圖片,詳實內容,若能與拙作相互配合參考,相信更能得心應手而且相得益彰,因此我十分推薦這本精美圖鑑的問世,讓我們都能輕鬆的了解中藥對我們身體的幫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 鄭集誠
前言
你想在很短的時間內辨認出人參、黨參、紅參、西洋參等各種中藥嗎?
你想瞭解一下每味中藥經過「炒、炙、蜜、酒」等方法炮製後的功效有什麼區別嗎?
你想學習一下如何將各種滋補中藥搬上家裡的餐桌嗎?
吳中朝老師將在本書中一一為您做出回答。
本書不同於以往的中藥書只做簡單的藥效介紹,而是對每味中藥都有別名、性味歸經、用法用量、治病配方、家用養生的詳細闡述,滿足了讀者居家使用的需要。
特別是對於讀者最關心的如何辨認中藥,中藥的用法用量有什麼講究,同一味中藥使用不同的炮製方法、炮製後藥效有何不同,以及平常在家怎麼用中藥等方面都做了介紹。
另外,本書所展示的每味中藥,不僅圖片清晰,還用牽線標示出區別中藥最明顯的局部特徵,並且將每味中藥的「炒、炙、蜜、酒、薑」等炮製種類都收錄齊全,讓讀者快速識藥、辨藥、用藥,適合中醫愛好者收藏。
中藥對人身體的調理講究要「慢養」,見效或許不如西藥快,但是只要對症了,就能去除病根,治標又治本。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既可以利用中藥的家用養生法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也可以用於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