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跟蔡元培學當好校長

跟蔡元培學當好校長

  • 定價:320
  • 優惠價:9530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28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名人推薦
  
  ◎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吳清基
  蔡元培校長將大學定位為「研究學問」的機構,廣聘各國名師碩儒,設立研究所,重視教授研究,保障學術自由,進行大學組織再造,整頓系科發展,重視男女生受教權之平等,重視大學生經由多元功能社團之學習成長,均符合今日高等教育發展之需求。他主持北京大學,有願景、有理念、有作為、有執行力、關心師生教育權益,這種大學領導者所應具的領導素質和風範,確實值得我們後人來加以效法和學習。
  
  ◎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
  這一本書既是歷史學的,又是教育學的。對近代教育史、思想史及對教育領導人才之培養感到有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得益。在培養實際人才時,除了要了解原理之外,還要佐以實際的例證,也就是所謂「案例教學」,而蔡元培在北大這一段經歷最有資格成為「案例教學」的材料。(它是值得作為校長培訓之參考讀物的。)
  
  ◎花蓮教育大學前校長陳伯璋
  本書以教育學的立論來剖析蔡元培先生在北大辦學的歷程,尤其是他將願景(或理想)轉化為教育實踐的努力,實有值得借鏡及啟發之處。
  
  ◎中正大學榮譽教授黃光雄
  蔡元培治理北大除了專注師生的學術研究外,相當重視學校文化的再造,孕育師生豐富的校園文化。一流大學的目標,需要透過社團活動的相輔,營造積極正面的潛在課程,才較有可能達成。蔡元培的做法是正確的。
  
  ◎慈濟大學教育傳播學院院長高強華
  跨越兩岸談領導,穿透古今論革新,吳教授以史家的宏觀知人論事,發人深省。
  
  ◎高雄師範大學教授莊勝義
  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如何以其經驗、膽識與睿智,掌握北京政局與推展北大的蛻變?如何將原來充斥著當官發財的北大學風,導向活潑進取與堅實耐煩的研究精神?透過吳家瑩教授這本書,一般讀者或各級學校校長,將可獲致多樣且豐富的啟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家瑩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英國約克大學研究

  現職: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榮譽教授

  經歷: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務長、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務長、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所長、國立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院長

  專著:
  中華民國教育政策發展史1925-1940 (1990 台北五南)
  追尋新學校之路 (2004 台北五南)
  新教育學的建構(2011 台北學富)
 

目錄

吳序  v
陳序  xi
再序  xv
導讀  xix
王序  xxv
黃序  xxvii
陳序  xxix
自序  xxxi

壹、接任校長的心路歷程  1
教育學解讀一:角色意義  5

貳、對北大新發展方向的詮釋  7
教育學解讀二:角色願景  15

參、在北大既有校務脈絡中孕育的新構想  21
一、在確保學生群對研究學問的持續性志趣方面 23
二、在確保教授群對研究學問的獨創性成就方面 44
教育學解讀三:角色策略  55

肆、蔡氏推動新北大構想的經過  61
一、一九一六學年度之革新作為  64
二、一九一七學年度之革新作為  81
三、一九一八學年度之革新作為  94
四、一九一九學年度之革新作為  115
五、一九二○學年度之革新作為  131
六、一九二一學年度之革新作為  152
七、一九二二學年度之革新作為  171
教育學解讀四:角色執行  184

伍、北大變成怎樣的新面貌  193
一、北大學生群在他離職時與就職時之變化景況 195
二、北大教授群在他離職時與就職時之變化景況 199
教育學解讀五:角色成就  205

附:蔡校長的學術倫理自覺  211
索引  219
 



  一本為大、中、小學校長而寫的書
  
  這本書不僅為有意願對大學進行革新的校長而寫,同樣也為有熱情想對中小學發動變革的校長而寫。因為蔡元培治理北京大學這個例子,在書中所彰顯的是「學校革新之理」在大學場域中的曲折實踐過程,若中小學校長有心將教育理想在所服務的學校推動,也是會碰觸到近似這樣經驗的,故對有志革新的各級學校校長來說,蔡校長之因應作為是有參考價值的。
  
吳序

  
  西諺:「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同樣地,「有怎樣的老師,就有怎樣的學生」。昔此語在西方流傳,今在東方的社會,何嘗又不如此呢?北京大學在今日世界大學排行中,能稱為華人世界的頂尖大學,和其有蔡元培、胡適之、羅家倫等名校長應皆有密切關係。就像臺灣大學今日民主學風鼎盛,學術研究領先,和過去傅斯年先生當校長所奠定之良好基礎,絕對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蔡元培校長在北京大學掛名擔任校長十年餘,但實際上真正在校視事,只有五年餘,時間應不算長,可是,一般人一提到北京大學的發展,都會聯想到蔡元培校長的貢獻最大、功不可沒。或許,他曾當過民國初年的教育總長(部長),地位高、格局大、視界寬、看得遠、有魄力、肯任事、能力好、執行力高等因素有關;或許他挾著前清翰林、留德學人、黨國元老之光環,讓他更容易受人重視,被人看見。但從其接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動機、所提出之願景、和所採行之策略,和有效之執行力來看,蔡元培校長確實是一位值得世人敬重的偉大教育家。他所揭櫫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實踐作為,今天依舊為現代教育學研究者所肯定和接受,堪稱中國教育現代化的一位先知先覺。
  
  從當代教育行政領導學術觀點來看,蔡元培校長確已成功地做到了「願景領導」(Vision Leadership)。他身為一校之長,他善於訴諸他的願景和治校理念,讓師生同仁感動,願意追隨他去改變北京大學的未來。他認為,北京大學要從過去的京師大學堂,只在培養當官人才的學府,變成未來學術研究重鎮,在培養肯為國家做事,能做好研究學問的機構。他提出北京大學的新願景-「改造成研究學問之機關,擠進世界著名大學之林」。蔡元培之核心理念,「大學是因有此大學問家之教授,與將成為下一代大學問家之學生而成其大。」
  
  蔡元培校長認為,北大學生求學,若徒志在做官發財,其流弊是「平時放蕩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顧問。」北大學生若有此求學宗旨及衍生的心態行為,是難使大學發揮其「研究學問」之功能的。
  
  其次,蔡元培校長也成功落實了「策略領導(Strategy Leadership)」的奧義。他為將北大學生的求學心態由「升官發財」改正為「研究學問」,他採取了三種有效的策略:
  
  第一,是透過「學校各種儀式之場合」,反覆地重複提醒與喚醒,以有效地傳遞與傳播北大「研究學問」之新願景,使能深刻烙印在學生之心田上。
  
  第二,是透過「刪減與北大新願景不能相搭配的科系單位」,以單純化學校之學校氣氛,讓學生心中所萌生「研究學問」之印象,可獲持續被增強。
  
  第三,是透過「增加或調整與北大新願景相搭配的所系科單位」,以型塑較具焦點性及積極性的學校文化,讓學生沐浴其中,而增加「研究學問」之決心。由此可見,蔡元培校長的「策略領導」是成功的,他有決心、有方法、有毅力、有持續力的堅持推展,可有效地達到他的目標期待。
  
  再次,蔡元培校長可稱是當代中國「大學校園民主化」的先驅校長,在民國初年民風閉塞之中國保守社會,蔡元培校長對「教授治校」和「校園言論自由」之主張,應是受到留學德國柏林大學自由學風所影響,誠為難能可貴。
  
  他主張延聘教授,應「循思想自由原則,無論有何種學派,苟其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運命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展。」且同意各教授「其在校外之言動、悉聽自由,本校從不過問,亦不能代為負責任。」可見蔡元培校長胸襟之寬闊,民主素養包容力之強,迄今仍為一般其他大學校長所自嘆不如。
  
  他主張教授是北大各種學校、組織的主體,以確保學者免於不當行政的干擾,而能使之能專注於研究。這種對教授治學之敬重,確為今日大學「教授治校」之先聲。
  
  至於,蔡元培校長對大學實施「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事實上,也有先見之明。他認為大學為研究學理的機關,要兼重文理兩科。依大學令規定,設法商等科,而未設文科者,不得為大學;設醫、工、農等科,而未設理科者,亦不得為大學。他了解大學生之學習範圍要廣涉博覽,才能有通識廣見,不宜太自我設限。
  
  尤其,他重視五育的均衡發展,在百年之前的教育遠見,就主張美育的重要性。強調大學生研究的專注力,應由「現象世界」提升到「實體世界」去探索人類生命的真諦。要重視「美育」和「體育」來彌補過去士大夫觀念下只重視「智育」的不足。因此,他在北大提倡多元性社團的活動參與,如:體育會、音樂會、書畫研究會……等,來涵養心靈,美化人生,確實符合孔老夫子所主張「志於道,據於德,游於藝,依於仁」的多元智能均衡發展之學習理念。
  
  最後,蔡元培校長在教育行政領導上,本身「主動敏捷,有效行政」之作為,令人感動。甚至為師生權益,能不惜職位,力爭教育之正義公平之骨氣,迄今令人感念。其一可證:蔡元培校長的主動積極行政作為,表現在他親自主動地撰寫革新提案,送學校評議會討論,一則為減輕行政部屬之負擔,一則自己可全盤掌握改革策略及願景之有效落實,且不必曠費時日等待部屬之提出。
  
  其二可見,蔡元培校長心中只有師生權益,不是戀棧校長職位的人。為了教授薪資被政府積欠無著落時,還要勉力維持學校教育,有時甚至要走上街頭去爭取。學生也被政局與外交不上軌道、激勵到抗議、示威而罷課……。這些艱困的教育環境,讓蔡元培校長幾乎在每年度都要以辭職方式來表達辦學無力,不如掛冠而去,才能挽回學校之正常運作。
  
  總之,蔡元培校長主持北京大學,雖年代已久遠,但是,他的教育風範,至今仍然令人感佩。他將大學定位為「研究學問」的機構,廣聘各國名師碩儒,設立研究所,重視教授研究,保障學術自由,進行大學組織再造,整頓系科發展,重視男女生受教權之平等,重視大學生經由多元功能社團之學習成長,均符合今日高等教育發展之需求。他主持北京大學,有願景、有理念、有作為、有執行力、關心師生教育權益,這種大學領導者所應具的領導素質和風範,確實值得我們後人來加以效法和學習。
  
  吳家瑩教授,任教於臺灣東華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退休,是我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同窗,從大一到博士班畢業,我們二人一起學習共研成長,他研究教育哲史,我研究教育行政。我很敬佩他的作學問功力,可靜心沉潛哲史書籍中。他有敏銳過人之探索力、觀察力;他常能提出別人想不出的問題和看法,具有哲學家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也有歷史學家鑑古知今的預測能力,相當令我們同窗共研師生所敬重。他著作甚多,本書從蔡元培的經驗,談校長如何實踐其治校理念,能同時在兩岸發行出版,深受兩岸關心教育發展同好的熱烈歡迎,確實不容易。據聞大陸版已有六次印刷了,本書最近在臺灣將再次印刷,拜讀大作,感覺受益良多,乃作一贅序,藉以表達敬佩摯情,尚祈各界方家同好指正。
  
  吳清基謹誌
  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
  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淡江大學講座教授
  前教育部部長
  2014年11月
  
陳序
  
  學校是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地方,校長是源頭也是活水,是推動學校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關鍵人,誠如南宋理學家朱熹在觀書有感其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了解校長辦學的理念,解析校長治校的方向,對於校長如何經營學校,帶人做事,成就圓滿,具有相當大的幫助。
  
  「今日的領導者,明日的世界;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學校的現場生活充滿著喜樂煩憂,校長在學校經營的成效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緣於個人十多年在政大教育所博碩士班講授校長學專題研究課程、參與各縣市校長專業發展活動、參訪世界重要校長培訓中心的心得,校長如何從實踐其治校理念,一直是我近十多年來研究校長學專題最關注的疑惑。這個疑惑,最近在閱讀吳家瑩教授《跟蔡元培學當好校長》得到了深刻的體悟,也解開了我對於校長學專題研究之「校長學→學校長→長學校」的智慧密碼:校長辦學要有創新的理念、治校要有辦學的方向、實踐要有改革的方法。
  
  蔡元培先生是在1916-1927年担任北大校長,美感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是蔡元培先生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對於美感教育問題發表許多文章及演講,他對美感教育的闡釋,由於當時國家處境或學者的反應,而時有修改。但綜合而言,他認為美感教育可以培養道德心、陶治感情、完成世界觀教育、代替宗教,他不僅從正面積極地肯定美感教育的功能,並且反面消極地指出了缺乏美感教育所會產生的流弊,透過美感教育以造就完美人格,進而促進和諧社會之建立,是支撐他在担任北大校長的重要治校理念。因此,了解蔡元培先生如何應用其美感教育的治校理念,規劃出一座理想的校園,充分配合課程與教學活動需求,塑造一個動靜得宜與充滿朝氣的學習情境,使校園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也是陶冶身心的文化環境,進而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健全與宏觀,蔡元培先生如何從實踐其治校理念,這些校長的智慧密碼都在吳家瑩教授的書中有深刻的解析。
  
  在《跟蔡元培學當好校長》一書,首先,吳家瑩教授從蔡元培先生接任北大校長的心路歷程,解析担任校長的角色意義。其次,吳家瑩教授從蔡元培先生對北大新發展方向的詮釋,解析担任校長的角色願景。第三,吳家瑩教授從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既有校務脈絡中孕育的新構想,解析担任校長的角色策略。第四,吳家瑩教授從蔡元培先生推動新北大構想的經過,解析擔任校長的角色執行。最後,吳家瑩教授從蔡元培先生經營北大變成怎樣的新面貌,解析担任校長的角色成就,完整地記錄整理、分析詮釋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長的經驗與智慧,睿智領導北大全體師生的團結奮發的改革與創新,無論環境如何變異,蔡元培先生在校長的工作崗位,活出校長的榮耀形象,妥善地變困境為順境、化危機為轉機,創造北大的光輝史蹟,吳家瑩教授的這一本書相當值得小學、中學、大學校長及未來想要擔任校長者做為仔細閱讀的著作。
  
  記憶是短暫的,紀錄卻是永久的,蔡元培先生擔任北大校長的努力與經營校務期間,奠定了北大的傳統和精神,已被視為北京大學校史上的一段輝煌期。解析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長的經驗與智慧,其從構思想的到的發展機會,推動做的到的實踐方案,創造看的到的經營成果,蔡元培先生的北大經驗是一個校長如何實踐其治校理念的最具體典範,這些經驗透過吳家瑩教授的解析,讓我深刻體會到南宋理學家朱熹在觀書有感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感受詩書敦仁,讀書悟道之樂,特別推薦校長們閱讀這本校長學研究的經典!再次感謝吳教授,讓我有先睹為快的機會。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陳木金
  2014.11.15
  
再序
  
  這本書書名有兩個版本,台灣版的名稱是《校長如何實踐其治校理念-蔡元培的經驗》,大陸版的名稱是《跟蔡元培學當校長》。雖然兩個版本書名不同,但內容則是一樣。大陸版是在2010年2月初版第1次印刷,至2014年4月達第6次印刷,算是還受重視的書,其間曾入選中國教育報「2010年影響教師的100本圖書」之一。台灣版則於2008年8月初版第1次印刷,目前正準備進行第2次印刷,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行人于雪祥先生,認為原書名太長,建議修改為《跟蔡元培學當好校長》,同時也希望我再寫個序言。
  
  在這個再序中,我想對「蔡元培在治理北大之經驗中,彰顯出怎樣的教育家之美?」作些嘗試性的說明,以更能捕捉蔡元培核心之辦學泉源。校長角色令扮演者覺得受苦之心聲,身為北大校長的蔡元培,也曾表示過,如他在「不合作宣言」一文中就提到:我是一個比較的還可以研究學問的人,我的興趣也完全在這一方面,自從任了半官式的國立大學校長以後,說多少不願說的話,看多少不願看的信,想騰出一兩點鐘看看書,竟做不到了,實在苦痛極了。而這個職務,又適在北京,是最高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只見他們一天一天的墮落,議員的投票,看津貼的有無,閣員的位置,秉軍閥的意旨,法律是舞文的工具,選舉是金錢的決賽,不計是非,只計利害,不要人格,只要權利,這種惡濁空氣,一天一天的濃厚起來,我實在不能再受了。這段話陳明蔡元培辦學也是如同今日的校長辦學一樣,會面臨醜的教育現實之阻抗力的。我認為:他身為教育家之美,就在儘管人還是處於這樣的阻抗性處境中,心雖苦但卻仍不為所拘,且又從中奮力創造美的北大教育境界。那他是怎樣辦到的呢?就在於他曾有游於藝的經驗,心為美所陶冶過,因之,他的心就較能破人我之見,去利害得失之計較。就如他在〈以美育代宗教〉一文所說:蓋以美為普遍性,決無人我差別之見能參入其中。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溫;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則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遊之,人亦遊之,我無損於人,人亦無損於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與人均不得而私之。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復有人我之關係,遂亦不能有利害之關係。就是有這樣一顆能脫離一切現象相對(無厭棄亦執著)的情感,而為渾然之美感心,因之他就較能有冒險之精神,有遠大之計畫,及不為小功近利所拘,而善處世間事之作為。而這種美感心為何會帶來這樣的作為,余秋雨在〈藝術思維的特性〉一文提供了如下富啟發性的見地:藝術思維不會就A論A,就B論B,而必須從A中看出遠大於A的東西,在B裡看出遠高於B的架構,這就是象徵。在真正的藝術家眼中,世間萬物都是互為象徵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象徵的森林。就是基於對余氏此觀點的體悟,我更相信:蔡元培作為教育家不僅是他有科學思維,更是他有藝術思維,才使他在醜的北大教育現實中,還能奮力為北大新境界奠基。盼我們在跟蔡元培學當好校長時,也別忘記他還有美感素養充實的這一面。
  
  吳家瑩松甫居寓所
  2014年9月8日
  
導讀
  
  本書原初命名為「蔡元培與北大校務革新」,現在則取名叫「校長如何實踐其治校理念-蔡元培的經驗」,這樣的調整是較能說出我寫作這本書之心意的。亦即現在我所寫的雖僅是一個有理想的大學校長之治校歷程,但在內容上所彰顯的「辦學之道」,是有讓它成為各層級校長可參酌應用的企圖,這由改寫後新加入「教育學解讀」,就是個證明。
  
  其實照我原初之理想規劃,本書是要各找一位大學、中學、小學校長,將他們各自是怎樣在實踐其治校理念之經驗較完整地論述出來,這樣對各級校長之參考意義將更具直接性與親切性。不過後來發覺,要找尋中小學校長有完整留存治理一校資料者並不易,就是要找大學校長有計畫將自己治校言論與作為化為史料者也同樣困難,就以蔡元培校長來說,他算是已將其辦學所言與所行透過文稿保留得較完整的,但對他主持大學期間所發生較詳細學校實況之記錄資料卻是蒐集不易,之後幸好讀到北大在1998年所編的一本「北京大學紀事(1898-1997)」,才使得新改寫版之內容更合乎我所期望的水準。而這樣的情形,也恰好說明各級學校校長一生曾用某段生命所積累之寶貴治校經驗,是疏於被保存傳遞的,殊為可惜,這對未來很多將同樣承擔校長角色之新手而言,是一大損失。那麼本書對各級學校校長來說,無論是正在擔任者或他日有意踏入校長這個專業領域者,就可提供如下兩點價值:
  
  一、讀了本書,可激發校長將自己治校經驗寫下來之意願
  
  因本書提供了一個書寫的參考架構,會令校長感受到原來寫自己辦學歷程並不是一件難事,是有條理可循的。基本上,可從下列五方面鋪陳或論述之:1.校長賦予其角色的意義是什麼?著重在述說自己是帶著怎樣的深層動機或使命接任校長職位;2.校長所抉擇的角色願景是什麼?著重在述說校長是怎樣詮釋所主持學校今後幾年內之發展方向與圖像;3.為推動學校新願景,校長所規劃的角色策略是什麼?著重在述說校長是怎樣將學校新願景與當時學校現況對話,並據以建構關鍵性之發展策略;4.為讓所規劃之校務發展策略能具體落實於學校中,校長所展現之角色實踐是什麼?著重在述說校長是怎樣因應學校處境之變化,逐步分學年度落實策略的過程;5.校長怎樣依其所持的角色成就評估基準,適切論斷其辦學績效?著重在述說怎樣以校長的辦學成就基準權衡學校變化的實況,並怎樣總評其學校願景的達成度。基本上若能用這五方面來重構或或建檔校長之治校經驗,則每個校長心中所蘊藏的辦學之道,就能較一貫清晰地得到彰顯或被解析。
  
  二、讀了本書,可豐富校長處理其角色所要面對五大任務課題之智慧
  
  對於校長在治理學校時,所要面對的上述五方面很實際的課題,由於書中所呈現的不純粹是原理原則之說明,更是以情境事件述說處理的經過,故這種智慧是鮮活的、具體的,其運作精髓也更易被捕捉到。
  
  其實任何人居校長這個職位,是有許多兩難抉擇問題要面對的,尤其處在台灣今天這樣的時代環境更是如此。首先,校長職位固然有其吸引人之處,但真正上任後,可能又因事煩難搞而讓人想棄職,可見這個角色是具有令人趨避之特性的,故想走上校長之路者,一開始就要想清楚,校長職位對其人生真正的意義與價值何在?蔡元培在正式接任北大校長之前,也曾經過此猶疑,故他對校長角色是有迎拒之經驗的,書中有點出「做官為辦事與辦事為做官」兩種價值取向供省思。
  
  再者,校長在為學校選定理想願景及相關實踐策略之過程中,若要願景既是前瞻、策略又是可行,那麼該如何做呢?蔡元培也有為北大建構前瞻性辦學願景與可行性辦學策略之經驗。不過這個經驗值得學習之處,不在他有關北大辦學之實質內容,而在他怎樣思考這兩個課題之經驗,書中有鋪陳他怎樣「從世界各國同層級學校之教育新典範角度選定學校願景」及「從所治理學校發展史角度構思發展策略」之作法,值得玩味。
  
  接著,校長怎樣在有限的任期中落實其所選擇的新願景與新策略,更考驗著校長的執行力。因時光流逝是快的,稍不警覺,可能很快就會陷入什麼事都沒做成之窘境,故怎樣循序且有節奏地實行所預定之策略,更是校內同仁與校外人士眼光所注視的焦點。蔡元培在這個角色課題之表現,令我敬佩。因我發現他不僅是有理想與有理念的校長,更是能展現高度果效的執行者。書中對他怎樣「在每個學年度,無論所處辦學情勢之順逆,都劍及履及地在推動新措施」的作為,有詳細的著墨。
  
  最後,校長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實踐,或是一年、三年、六年或九年,他也會關心在經過這些歲月之行動後,自己所承諾的辦學願景到底實現到什麼程度?及外人之評價又是如何?對這個問題,蔡元培的自評是:「自入北大以後,乃計議整頓北大的辦法,……只可惜這些理想,總沒有完全實現。可見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終是有限。」可見當他離開北大校長職位時,還是存有遺憾的,這或許也是多數校長離校時之心情寫照。不過兩位較有系統探討蔡元培辦學經驗的學者,對他卻有更正面之評價,如陶英蕙的評語是:「使北大面目一新,成為一所現代化之大學。」梁柱的評語是:「使陳腐不堪的舊北大變成了生機勃勃之新北大。」這些不同於校長自身的論斷,可給校長們另一番新視野,即只要真誠地用智慧好好努力經營所主持之學校,歷史終歸會有公正之評價的。書中對校長可根據「哪些學校項目做更有計畫地積累評價資料」也提出建設性之觀點,可供參考。
  
  總之,當校長開始書寫自己的治校故事,則其主體性就能逐漸得著彰顯,因之心也就更能寶愛所主持之學校;而當校長藉著閱讀有深度之前輩辦學故事,則其理想性就更易被激發,因之心也就更能以智慧去實踐辦學理念。在校長既能真愛自己之學校,又能用智慧去治理它,則辦學之樂就在其中滋長了。期盼此新境界能在更多校長們心中生根立基,是我寫作本書最大之用意,願身為讀者的你,也能摸著我這樣的心情。
  
王序
  
  蔡元培先生擔任過三個與近代中國學術、思想、文化關係密切的工作,第一是民國成立之後擔任首位教育總長,提出民主共和國的教育方針,並廢止尊孔讀經。第二是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十年有半,雖然實際在任只有五年半,但以一校而引領一國,既提倡高深學術研究,又造成五四新文化運動,無不為此後新學術、新思想、新文化之張本。第三是創立中央研究院,並擔任院長十二年之久,雖然其中有一段時間並未實際處理細務,但是始終不因其人在院與否而影響他對塑造此一重要研究機構的力量。
  
  蔡元培最像普魯士(德國)的洪堡德(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我在誦讀洪堡德的傳記之後,注意到他擔任普魯士類似教育部長之職不過一年多(1809-1810),雖創立柏林大學,但學校開學之前即已離職,儘管如此,他對近代德國、近代西方、乃至近代世界的學術,都產生重大的影響。我們今天所熟悉的「研究型大學」或教授必須靠「研究」及「教學」雙元合一,才能獲得升遷的制度,都與洪堡德的提倡有關。
  
  世人皆知蔡氏在北大那一段轟轟烈烈的作為,也有不少文章討論這段史事,不過據我所知,吳家瑩教授的《校長如何實踐其治校理念-蔡元培的經驗》充份掌握各種材料,作了清楚而深入的爬梳與分析。我是在民國九十四年應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之邀,前往演講時認識吳教授的,當時承他送我一本一九九二年版的《蔡元培與北大校務革新》,我很快便讀完該書,並在我的一篇文章中加以徵引(〈「主義」與「學問」──一九二○年代中國思想界的分裂〉,收在允晨文化出版的《四分溪論學集:慶祝李遠哲先生七十壽辰》)。最近,吳教授以修訂版寄給我,我比較兩種版本,注意到新版中加入了教育學的觀點,譬如「角色意義」、「角色願景」、「角色策略」、「角色實踐」、「角色成就」等,使得這一本書既是歷史學的、又是教育學的,對近代教育史、思想史及對教育領導人才之培養感到有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得益。
  
  我個人一直認為培養實際人才時,除了要了解原理之外,還要佐以實際的例證,也就是所謂「案例教學」,而蔡元培在北大這一段經歷最有資格成為「案例教學」的材料。是為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王汎森2007年12月
  
黃序
  
  最近吳家瑩教授寄來一份書稿《校長如何實踐其治校理念-蔡元培的經驗》,我看到這個題目,很是高興。過去我看過蔡元培的一些東西,也知道他的一些辦學風格,心中很佩服他的遠見及風骨。因此,雖然最近比較忙,還是很快的讀過一遍,感觸很深,收穫甚多。
  
  我說他遠見,是將其放在當時的時空說的。在當時的文化、社會、經濟等等背景下,他用十年半(實際任職約五年半)的時間,能夠將大學定位為尊重學術、創造知識,進而追求真理,實在難能可貴。為了創造知識,追求真理,他大刀闊斧地革新北大。舉凡保障學術研究自由、延攬一流學者、設立研究所、建立選科制及單位制、創辦月刊及季刊、融通文理界線、大學組織再造、教授治校、男女同校制度等。這些做法在教育進步國家是極為平常之事,但在當時的中國,應屬創舉。
  
  蔡元培除了專注師生的學術研究外,相當重視學校文化的再造,孕育師生豐富的校園文化。具體的做法就是設立各種相關社團,其中種類大致可分為:涵養情意與修養私德、充實知性與服務社會,以及研究問題與探索原理。一流大學的目標,需要透過社團活動的相輔,營造積極正面的潛在課程,才較有可能達成。蔡元培的做法是正確的。
  
  我說他很有風骨,乃是指他面臨許多困難或障礙,為了學生、教職員、學校等的權益,向政府據理力爭,不惜以去留相抗。學生為了愛國運動,保護國家領土,受到逮捕,也不惜辭去大學校長抗議。最後,他為了教育總長干涉司法獨立,而毅然辭職,充分表述出內心的不滿,旋即出國,以明其不再回任的決心。這樣的一位中國最重要的大學校長,視其職位可因公理正義而捨去,心中光明磊落,令人佩服。
  
  今天的台灣,國家的制度規劃、民意代表的干預,以及整個社會的風氣,要求大學校長挺直腰桿,未免太過奢望。大學是追求學術自由,創新知識的地方,知識的不斷創新,提供社會的服務將更具價值。從這個觀點來看台灣大學教育及未來社會的發展,實在是很可憂的。
  
  吳教授是我多年的朋友,專研中國現代教育史,卓有成果。他對當前台灣的教育常有深刻的批判,我很喜歡看他的著作,常有很好的啟發。這本書,我迫不及待的讀完,內心有很多的感想,因此隨性的寫了一些東西,向他報告我的讀書心得,再次謝謝他,讓我有先睹為快的機會。
  
  中正大學榮譽教授
  黃光雄2006年5月
  
陳序
  
  追求卓越,並躋身為世界一流大學,這已成為近年來海峽兩岸高等教育的熱門議題。而政府與民間投入鉅資(動輒以數百億計),莫不希望在短期之內,能將一些大學送入百大之列。然而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以及來自市場邏輯運作機制的外在壓力,卻不斷侵蝕大學傳統以來「學術自由、大學自主」的精神。同時這也將大學發展與治理過於化約為經費或是工具理性的操作,忽略了大學的理想性格及追求「真善美」的鵠的。
  
  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大學,然而綜觀其一百多年來的發展與演變,吾人不得不佩服蔡元培先生領導北大的轉型與努力,奠定了中國大學的典範。他就任北大校長十年半期間(1917-1926),也正是中國面對西方列強及文化霸權排山倒海的衝擊,這與當前吾人所面對的全球化宰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蔡先生如何帶領北大所有師生及全國民眾的期待,將北大轉變為中國大學中的翹楚,其付出的心血和智慧,以及所獲致的成效,實在是關心我國高等教育及中華文化發展有識之士,共同關切的重點。
  
  近世紀以來,對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風範及教育實踐,著書闡揚其績業及思想者眾多,惟能透過教育學觀點關照其辦學歷程及從大學治理角度切入者並不多。本書作者吳家瑩博士為本人多年好友,他對教育學術的執著,及好學批判的精神,是同輩學者中,最具獨特性和批判性的代表。但其治學嚴謹、不逢迎阿諛或標新立異。近年來除涉及學校教育改革之論述外,更潛力於教育史方面的專研,本書為其努力的代表作之一。他在本書中,以教育學的立論來剖析蔡元培先生在北大辦學的歷程,不僅有歷史研究的意義,更具當前教育實踐的參考價值。在當今大學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以及追求績效的催促下,如何建立大學新的願景,強化校長的領導功能,以及在維護傳統與創新之間,有效推動得宜的策略,實踐理想,相信從本書中有關蔡元培先生睿智地指出大學未來的走向,及其將願景(或理想)轉化為教育實踐的努力,實有值得借鏡及啟發之處。值此書出版之際,樂為之序,並期待關心大學教育的各界朋友,予以指正。
  
  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陳伯璋2006年5月
  
自序
  
  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有理想的教育工作者,幾乎與「迂腐者」一詞為同義語。蓋他們通常不相信「在教育現實中是可能實現教育理想的」。對此俗論,我深不以為然,亟思加以矯正,當然首先得瞭解其實況。蔡元培被公認是理想性很濃的教育家,以他為對象,探討他在北大教育現實中實現一流大學理想的經過,相信會增加對此課題的認識,也是大家所感興趣的。也就是說,「教育理想與教育現實」的落差有可能被怎樣克服,是本書第一次原稿撰寫時所關注與探索的中心課題。
  
  ******
  
  目前海峽兩岸大學教育之發展,不但量的增加被重視,就是質的提昇也被關切,於是大學怎樣治理逐漸成為重要的課題。有關這個課題探索所得之概念及原則,已見於不少的出版品中,對肩負大學治理重任之校長們來說,都有參考的價值。這本書所要提供的也是有關這個課題之論述,惟較偏於以實例陳述大學校長治理之道。至於這次大幅改寫再出版,與第一次出書之不同,是增加了對蔡元培北大治理經驗之教育學解讀,將他治校作為所隱含的經營大學之道,再更精確地揭示出來,而使得在閱讀本書時,就不祇能作圖像式、情境式之理解,同時也能作分析式、理念式之掌握。
  
  本書主要是在建構並詮釋蔡元培帶領北大轉型之經驗,而這樣的轉型挑戰,在全球化競爭之新局勢下,兩岸的大學校長都將面對,這使得蔡元培在北大之辦學經驗更富時代性之意義。我是將他這一段經驗,分為五個問題面向解析之,其一是他賦予大學校長的角色意義是什麼?探討他是帶著怎樣的使命或深層動機去接任北大校長;其二是他所抉擇的大學校長角色願景是什麼?探討他是怎樣在詮釋北大未來幾年的新發展方向或圖像;其三是為推動大學新願景,他所規劃的角色策略是什麼?探討他是怎樣將新北大願景與當時北大現況對話,以建構出富有可行性的關鍵策略內涵;其四是為讓大學發展策略具體落實於學校中,他所展現的角色實踐是什麼?探討他在北大是怎樣因應學校處境之變化,積極逐步地推動新策略的過程;其五是為適切判斷大學校長的辦學績效,他所持的角色成就評估基準是什麼?探索他是以怎樣的角度作為鑑別新北大面貌達成程度的指標。
  
  我在較深刻地解讀蔡元培針對上述五個大學轉型問題之因應經驗後,發現轉型若要有所成就,其關鍵在於「大學校長」角色之承擔者,本身至少要是個「對」的人,因「事」是由「人」做出來的。當然「事」有「難為」與「易為」之分,有時就算是「對」的人,也無法立即做成什麼事。若以蔡元培治理下之當時北大來說,他所處的客觀情勢也是難令他做成「事」的,單就他每個學年度都發生辭職這事,就可證明。不過他在艱困之處境中,卻依然「有智慧地」勇於任事,抓住相當於今日大學校長兩個任期中可用的機會,將其新北大願景,儘管是曲折地,但仍一貫地、執著地將「研究學問型大學」該具備的制度性、組織性與精神性基礎奠立,從此中國土地上第一所有樣子之現代化大學乃能正式茁壯成長。
  
  而蔡元培在二十世紀初期為孕育「創新知識」型大學所積累之治理經驗,對今日兩岸有心追求學術氣氛洋溢校園的大學校長來說,我認為有兩點值得參考。其一是他將北大所已進行或即將進行的各種事項,皆扣緊「為師生研究學問」這條主軸線求相關,並加以建構的辦學模式。其二是大學各項改革措施之推動,皆植基於人文主義基礎上,將每位師生都視為是個「自我全面發展的人」加以對待,以使北大人同時也帶著豐沛的生命力在研究學問。北大之新面貌就是蔡元培經由持守上述這兩個理念持續澆灌生長出來的,本書第三、四章對他紮實耕耘願景之歷程,有較清晰的刻劃,讀完後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書得以出版,首先得感激北京大學出版社周雁翎博士與周志剛先生之邀約與期許,否則我就不會有對原著再作大幅改寫之念頭,當然刊印出版這事也不會發生。接著要感謝的是為本書寫序的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中正大學榮譽教授黃光雄老師及本校前校長陳伯璋教授,與寫推薦文的慈濟大學高強華院長、高雄師範大學莊勝義教授,暨協助校閱初稿的本所研究生陳嘉祺、許素梅、梁衍忠等同學、國風國中的鄭立瑋老師和我兒子吳新傑。而改寫完這本書後,最令我高興的是繼出版中小學教育革新的專著後,我對大學教育之革新,也同樣能有一本書較完整地表達我的觀點,因此也願將此種喜悅,分享給我的媽媽吳林金釵及內人何意中,並感謝她們默默地扶持。最後對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于雪祥先生之願意出版本書,也一併表示致謝。
  
  花蓮教育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
  吳家瑩2008年1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713126
  • 規格:平裝 / 223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大雁文化電子書暢銷展|兩本85折、三本79折、套書77折|閱讀是一趟「發現之旅」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懸疑推理小說展(止)
  • 橡樹林全書系
  • 性別主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