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今年(民國一○四年)是對日抗戰勝利七十週年。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時,我兩歲,內子明賽正好滿半歲──她是「勝利兒童」。
在那之前一年,一九四四年的六月,二次大戰打到了決定性的關頭,歐洲戰場上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成功,大軍開始攻向德國本土;而東方的中國戰場上,中日軍隊在湖南衡陽進行了八年抗戰中最慘烈、最重要、也是最經典的一場大戰──衡陽保衛戰。這場戰役雙方廝殺了整整四十七天,國軍以一萬七千將士抵住十萬日軍的瘋狂攻擊,是二戰裡日方自認犧牲最慘重的戰役。日本官方公布的雙方傷亡數字,日軍竟然遠超過裝備低劣的國軍,這是八年抗戰中日大小百戰中絕無僅有的戰果。在政治上,這場戰役日軍遲遲攻不下衡陽,成為壓倒東條英機內閣的最後一根稻草。
衡陽,地處南嶽衡山之南,又名雁城,傳說北方候鳥大雁南飛至衡陽而返。著名的〈滕王閣序〉文中,年輕才子王勃一句「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讓雁城之名流傳千古。
衡陽,是我父母出生的祖籍之地,我到二○一二年才有機會第一次親臨斯土。短暫的停留給我的感覺是舊衡陽已全毀於戰火,改頭換面的新城裡,戰前的種切已不復可尋。只有在沿蒸水向西鄉金蘭寺尋祭祖墳時,沿途但見山青水秀,想到父親當年曾經多少次乘船往來於此河段,心中忽然湧上一種親切的情懷,不知父親如能親見,是否會覺得青山不改、綠水常流?
去年十月忽然興起了要為紀念抗戰勝利寫一篇小說的念頭,很自然地便想到要以「衡陽保衛戰」作為時代背景及故事主軸。衡陽之戰的主角,第十軍軍長方先覺是一位了不起的勇將,也是一位歷史的悲劇英雄。在閱讀了相關資料後,我決定將重頭戲放在孤城奮戰四十七日,城破後為保護七千名傷兵不遭屠殺而委屈受俘的方先覺,以及各方志士冒險營救方先覺逃離衡陽的故事;這是全書的「經」。
全書的「緯」,則是寫從戰雲密布到大戰爆發的年代中,一群年輕的女學生如何從學校畢業就投入抗敵的各種戰場,戰爭完全改變了她們的人生,也讓她們的人生如新星升空,意外地發光發亮,也有的意外地及早殞落;我寫她們在歷史洪流中的選擇和命運。
「經」猶有信史可稽,「緯」則顯得困難重重。提筆寫我一歲時的人和事,如何能有真實的感覺?我的依靠是家庭的背景。父母都是衡陽人,他們的衡陽鄉親朋友,在我的長成過程中,長期不經意地從他們的故事、言談,及一切可以對我耳濡目染的訊息中……得到那個時代的點點滴滴,在我腦海中匯成一種奇異的、跨越時空的、欲斷還續的連結,那條連結既感纖弱,卻又綿綿難絕。其中尤其以來自我百齡老母的資訊特別難能可貴,她老人家的記憶力及觀察力驚人,對舊衡陽城的描繪,那個時代的女學生們的家庭及學校生活、師生同學之間的互動、她們的感情世界、她們在亂世的滔滔巨流中的抉擇……生動的描述總讓我能在沉澱之後,抓住一鱗半爪歷史的真實。
也因為她的緣故,使我很自然地興起以女性為這部小說主角的念頭,從女性的角度來寫發生在那個大時代裡的事,以及捲入在那些事故中的青年,他們展現出的智慧、熱血、愛國情操和與敵人戰鬥的英勇。
記得剛寫完《王道劍》時,一位女性朋友看完了手稿給我一些意見,在有關書中男女感情的情節方面給予了極低的評價──評語是「作者根本不瞭解女人」。
這回寫《雁城諜影》卻以女性為主角,那挑戰有多大就不提了。
《雁城諜影》全書二十八萬字,四個月寫完。戰爭的部分都有史料的依據,至於營救方先覺的部分,蒐集到的資料有相當程度的眾說紛紜,方先覺本人生前生後也語焉不詳;這部分我用了較多的小說筆法,但相信大致無損歷史的正確性。
這本書將於今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的日子──出版。獻給抗戰的英雄,尤其是戰爭中的女英雄們,也紀念她們那個堅苦卓絕的偉大時代。
二○一五年五月八日
他序
蒼蒼者天,必佑忠誠──我讀《雁城諜影》的感動
我看《雁城諜影》,有三個特別感動:
第一,民國二十六年日本侵華,蔣委員長在廬山宣言:「戰端一開,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全國人民回應了這個呼喚,其強烈程度前所未有,且與時「劇」增。當時年代,女子進入省立中學必是全省菁英,而書中五位同班同學畢業後十分自然地投入抗戰,沒有任何複雜的得失安危之慮;乃至於工商士紳、江湖高人起身投入,在在顯示各界各行同心協力,抵抗強敵。
這種強烈共識迅速達成,大出日本意料之外。果然在各樞要地段,戰局始終膠著未決,日本強大軍力進攻優勢遭遇堅韌防守抵抗,戰勝中國的局勢迅速流失。日本當局文獻早在民國二十九年即指出「中國戰場困局」,這種中華兒女對「抗戰」的徹底共識,實乃日本終於徹底失敗的主要原因,思之令人熱血澎湃。
第二,湖南省在抗戰中扮演關鍵角色。終其八年侵華作戰,湖南始終未被日軍佔領,省會長沙經三次會戰,三度易手,顯示日軍在湖南膠著受困。抗戰後期有常德保衛戰、衡陽保衛戰等,更是國際知名大戰,慘烈無比。而衡陽久攻不下,是當時日本大軍閥兼首相東條英機下台的直接原因。六十餘年後,日本熱門電視劇《櫻子》、《花子與安妮》(在台均頗受歡迎)中,男主角被徵兵赴戰長衡,劇中多次描述日軍在長衡失利之事實。
衡陽保衛戰結束後,日軍繼續西進,企圖打通湘、桂、黔而進入四川,卻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投降。當時大軍尚困在湖南途中,而卸甲投降地點正是湖南芷江。本書主要情節即為衡陽(雁城)保衛戰,血戰四十七天,軍民未生二心。前一年(1943)湖北石牌保衛戰,十一師師長胡璉在西陵峽口鳳凰山祭告蒼天:「我今率堂堂之師,保衛我祖宗艱苦經營遺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順,鬼伏神欽。」一年後,衡陽保衛戰全體官兵想必具有同樣的認知,血戰到底,堅信蒼蒼者天,必佑忠誠。
第三,本書男主角譚唯駿是我空軍王牌飛行員,後來加入中美混合大隊(飛虎隊)仍然擔任ACE,得有機會以較先進之美製飛機與日本零式飛機對戰,大佔上風。譚唯駿當時已與女主角彭湘芷熱戀,但每次出任務捍衛領空,出死入生,兒女之情置之度外。
書中對當時我國空軍飛行員的處境及心路歷程描述深切,由於我們先父畢業於筧橋空軍航校第一期,在抗戰時為空軍指揮作戰之骨幹人員,日後在我們成長期間,常常說及當時空軍飛行員種切。民國二十八、二十九年乃中日空戰尖峰,我方以落伍的俄製飛機對抗全球第一的日本三菱重工零式戰鬥機,幾無勝算,但依然前仆後繼。據統計,我空軍航校第三、四期畢業飛行軍官陣亡率高達四十五%,後期也接近三十%。
美國電視「國家地理台」節目中曾專門報導,全世界各國戰機,首度飛入日本領空從事轟炸任務,發生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五月二十日,由我空軍徐煥昇隊長(航校第一期,先父同期同學)率僚機佟彥博,以兩架馬丁轟炸機(每架機員四人),飛入日本九州領空,在熊本附近投下數以百萬計的傳單,說明中國以人道方式表達抗戰決心,震驚全球,世稱「人道遠征」。珍珠港事變後,一九四二年四月,美軍杜立德上校率B-25機隊,執行舉世聞名的「Doolittle Raid」,首次以炸彈轟炸日本本土,較之我國「人道遠征」足足晚了四年。
空軍為全新的軍種,凌雲御風去,報國把志伸,當時許多大學生中途考入筧橋航校,其中不乏海內外家世良好青年,素質極高。作者張大春近日有詩句:「高門子弟入空軍,敢博青春破戰雲。」我空軍雖然折損驚人,但令日本大為震撼,後期與美軍並肩作戰,在民國三十三年後已逐漸奪回制空權,日本再無能力轟炸重慶。
日前在美國華府紀念二次大戰勝利七十週年大典上,美方演示二戰時重大戰績: 「飛虎隊援華」,安排當年服役之P-40型戰鬥機(譚唯駿飛同型機)飛繞華府上空,P-40機翼下平面漆有我青天白日軍徽,一如當年,令人振奮而感傷。
本書女主角彭湘芷畢業於湖南省立六中,名列前茅,冰雪聰明,貌美,機智而細微。她先在衡陽西湖小學任教,卻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際遇抗日情報事件,加入情報組織,卻是天生好手,迅速成為組織領導人,肩負大任。危機四伏之中,穿插與空軍王牌譚唯駿的真摯戀情,情節曲折而緊湊。五位同學各自發展,精彩而多元,極具可看性。
有關六中課內、堂外之種種描述,司前街的魚粉舖,衡陽士紳加入情報工作,唯駿邀湘芷駕機飛繞衡陽上空等情節,均為家母口述之事實。書中許多對話以衡陽鄉音寫出,老鄉們當感親切。
現今網路搜尋普及,本書中有關我國抗戰背景故事均可上網查讀。值此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緬懷當年全國軍民同心共識,抵抗外侵大敵,堅持於生死存亡之際,終獲最後勝利。本書的故事描述一件件自發而實際的報國行動,引領讀者重臨當時戰場,或許能啟發海峽兩岸現世中華兒女愛國意識,而大時代洪流中的年輕人不同的抉擇,尤能引起廣泛共鳴與同情。
劉兆凱(前上官鼎成員)
推薦序
文學最動人的力量
對日抗戰勝利七十年了,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先生在此刻發表《雁城諜影》,延續中華民國消失已久的抗戰小說書寫,別具文學與歷史意義;而《雁城諜影》把戰爭的傷痛時代背景糅合特務工作及空軍戰史,別出心裁的敘事情節,也讓人看得熱血澎湃。
在我成長的年代,有幾部抗戰小說幾乎是青年學子人手一本的課外讀物,包括王藍的《藍與黑》,以太行山抗日戰役為背景,透過大後方年輕學子的視角,直視青春的熱情與戰爭如何殘暴地泯滅人性;紀剛的《滾滾遼河》,描述東北青年組織的「覺覺團」在滿洲國的地下抗日行動。儘管對日抗戰已經是歷史往事,但生命的苦難、對法西斯與殘暴極權的控訴,始終是永恆的課題,不會被意識形態與政治立場所扭曲,這也是文學藝術最動人的力量。
《雁城諜影》以女主角彭湘芷受訓投入敵後工作為主線,藉由她所愛慕的空軍飛行員譚唯駿,描述了罕見的空戰題材。由於家父李鉅滔也是空軍飛行員,曾獲選為空軍克難英雄中的戰鬥英雄,因此我讀《雁城諜影》時,往往憶起家父對國家同胞的熱血情懷,感覺特別動容。本書有大半篇幅圍繞抗日名將方先覺名留青史的長沙、常德、衡陽保衛戰,突顯方將軍功績照耀汗青;而中日特務的對決,也可看到劉兆玄會長擅長的武俠情節,特別是霍元甲武術、譚腿、忍術、空手道的過招令人目不暇給,在在為抗戰勝利七十年留下精彩的註腳。
李永萍(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榮譽理事長)
推薦序
嫉妒,是我最真誠的推薦
今年是二戰結束七十週年。日本沒有打算對戰爭罪行正面看待。
相反的,在美國「重返亞太,圍堵中國」的戰略思維下,美日安保走到了七十年來最緊密難分的階段。這真是對中國人在抗戰中三千萬條人命最無情的嘲弄。
七十年前,台灣是日本殖民地。七十年後,台灣屬於抗戰慘勝的中華民國政府。這段歷史漂流,使得當下的台灣,對戰爭的追索,既真實又虛幻,既親近又遙遠。每個人,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二戰論述。這是這個島嶼的命。
我是真沒想到上官鼎會在這個時代,寫一部以中國戰場八年血戰衛國歷史為背景的大歷史小說。曾經有人把《藍與黑》、《蓮漪表妹》、《滾滾遼河》、《餘音》並列為四大抗戰小說。如果不好改,那起碼加一本,把《雁城諜影》加上。時空雖遠,鄉愁漸淡,但對那段苦難歷史的捕捉,更全面。更小說。也更寫實。
我萬萬沒想到,去年還在熱論他一大套的武俠新作《王道劍》,今年竟然會看到一本以抗戰大歷史為背景的時代小說。讀完,本來空虛難補的「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突然完整。
我常說:上官鼎起碼有兩顆腦袋。
我不想去介紹「上官鼎」。早在我還念小學時,家裡就已經出現他的武俠小說。之後他當了學長,當了院長,都是緣分。其實,他還是鄉長。我遇到一些湖南長輩,他們講起「台灣湖南人」,其實不太提馬英九,更不提宋楚瑜,倒是常提劉兆玄、上官鼎。這個人,成為一種特別的身分識別碼。
尊敬歸尊敬,但要我真心說這個學長、鄉長、院長,我的心態是嫉妒的。不管是聰明、才華、名聲和成就,他都成為一種「學習障礙」。
我放棄向他學習的志氣。嫉妒,是我最真誠的推薦。
唐湘龍(飛碟早餐節目主持人)
推薦序
那些閃閃發光的歷史片段
八年抗戰是我國近代最哀慟的一段歷史,無數國軍烈士拋頭顱、灑熱血,誓死捍衛家園,直到七十年後的今天依然令人動容。雖然這是一段深沉哀慟的歷史,但同時也是一段戰果輝煌的歷史,尤其空軍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腳色。在日軍「三月亡華」的囂張口號下,即使兩國軍力相差懸殊,但我空軍仍不斷以寡擊眾、以弱敵強的一次次粉碎日軍貪婪的野心。八一四筧橋空戰、八一五杭州空戰、四二九武漢空戰等等不勝枚舉,都是我空軍健兒勇敢捍衛領空的輝煌戰果,其中八一四筧橋空戰的代表人物──高志航烈士更曾經說過:「身為空軍,怎麼可以讓敵人的飛機飛在頭上。」如此豪語,這就是我空軍官校傳承至今的筧橋精神,也是我空軍忠勇軍風的核心價值。
很高興上官鼎能夠把這段歷史重新讓世人認識,七十年的光陰眨眼即逝,在世代交替下這段歷史如果沒有持續地被傳誦,那將會逐漸被淡化、遺忘。讓我們隨著上官鼎的筆鋒,一起在時間的洪流中撿拾那些閃閃發光的歷史片段,重新一睹那風雨飄搖時代下的英雄英雌風采。
張延廷(空軍軍官學校少將校長)
推薦序
大時代底下小兒女的生命樣貌
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經常碰到的狀況是,所採訪的對象侃侃而談,蒐集到的影像或檔案豐富而精彩,但是在影片裡頭僅僅能呈現一小部分。如果不透過文字,如何可能讓它們完整呈現?在做抗戰空軍紀錄片《沖天》的這一年來,這種感覺分外強烈;如果說片中的每一個飛行員的故事,都是好萊塢大片等級的題材,一點也不為過。如今《雁城諜影》的問世,大大彌補我心中的遺憾;作者充分展現了大時代底下小兒女的生活細節與生命樣貌。我仿如見到影片中那些已經逝去的飛行員們,以其青春而英挺的身姿,向我走來。
張釗維(華人紀錄片平台CNEX基金會共同創辦人、製作總監)
推薦序
大時代的熱血故事
上官鼎的新書《雁城諜影》在對日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出版,別具意義。作者的父親是飛官,母親是教師,投射了書中男女主角的背景;我的父親是陸軍軍官,母親也是教師,我父親為了參加抗日戰爭,虛報年齡投考中央軍校,放棄家裡原本安排他留學日本的計畫,出生入死,歷經多次戰爭。在大時代的滾滾洪流中,一個人的命運固然無足輕重,不過可歌可泣、驚天地動鬼神的大時代,卻也是由無數個熱血澎湃的個人所譜寫出來的。那個時代裡的每個人,背後都有著動人的故事,都值得寫成一本書。
時代會改變,但有些人和事是不可以被遺忘的,那個大時代青年男女的犧牲奮鬥,不但拯救了中國,且因為他們在中國拚死拚活地把日本拖住,也拯救了世界,否則整個人類的命運,不知會變成什麼樣子。
趙少康(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推薦序
抗戰歷史的記憶重現
大多數人對於抗戰時期中國空軍的歷史記憶,知道有「飛虎隊」,但是可能不知道還有一支「蘇聯航空志願隊」,一千多位蘇聯飛行員來中國參戰,其中二二七位在作戰中犧牲。抗戰前期,中國空軍駕駛的飛機,主要是蘇聯製造的伊-16及伊-15戰鬥機,在武漢上空迎戰日機,迭創佳績。今年是抗戰勝利七十週年,隨著時空環境轉變,這些被遺忘的歷史,重新揭露。上官鼎作為空軍子弟,在《雁城諜影》中,透過主角譚唯駿的經歷,清楚陳述蘇聯協助中國空防的經過,展現這一段長期被隱晦的歷史。
《雁城諜影》是一部以作者故鄉湖南衡陽為背景,敘述抗戰八年相關史事的歷史小說。有俠義、有愛情、有諜報,更重要的是書中呈現抗戰八年的許多史事,特別是對於衡陽保衛戰,國軍困守四十七天的結局,提供另一個觀察視角,值得讀者思考與酣暢捧讀。
劉維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