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參考書首週
在後戲劇浪潮之後:當代德國劇作選2

在後戲劇浪潮之後:當代德國劇作選2

Im Sog des Postdramatischen: Zeitgenössische Theaterstücke aus Deutschland 2

  • 定價:320
  • 優惠價:722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2015臺北藝術節 丹妮耶拉.克朗茲 執導、楊景翔演劇團演出《雨季》

  繼《個人之夢:當代德國劇作選》後,書林再度與歌德學院合作,精選五位近年來極受矚目的劇作家――法爾克.李希特(Falk Richter)、安雅.希苓(Anja Hilling)、費利敦.柴莫魯/鈞特.先克爾(Feridun Zaimoglu/Günter Senkel)、凱文.瑞特貝格(Kevin Rittberger)和奧利佛.庫魯克(Oliver Kluck)――的作品,集結成《在後戲劇浪潮之後――當代德國劇作選2》。在這五位劇作家的創作期間,德國劇院體系持續推陳出新,德語戲劇則為「後戲劇浪潮」席捲,劇場的創意與生產力因而變得無比旺盛,劇作家發展出戲劇敘事的新形式,劇場則進行了種種舞台美學的實驗。本書收錄的作品即反映了德語劇場的極大變化,但同時亦顯示出五位劇作家以各自獨特的寫作風格與形式,呈現出德國多元現況及社會議題。

  雨季 Monsun/安雅.希苓 Anja Hilling
  自覺不得志的編劇布魯諾因表現不佳被開除,婚姻陷入低潮的他和助理西碧樂維持著超友誼的關係;梅蘭妮不知該如何錄下給女朋友Coco的分手留言,此時她開的車撞死了布魯諾和寶拉的孩子。一場車禍、一個男孩的死牽起了劇中五個人物,這場意外之後,不知所措的都市人試圖轉移空間,彼此的關係也起了變化。

  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Kassandra oder die Welt als Ende der Vorstellung/凱文‧瑞特貝格 Kevin Rittberger
  非洲難民鋌而走險、希望進入歐洲卻命喪大海的事件,一再考驗歐洲各國的移民政策及倫理責任,瑞特貝格透過結構安排與實地訪查,在命題上另闢新徑:詳細描繪難民的悲慘遭遇之後,再翻轉觀點,從記者、紀錄片導演與口譯員三位德國人的視角,突顯再現的困境、觀看倫理的難題。

  無感傷痛 Nothing Hurts/法爾克.李希特 Falk Richter
  思兒法娜和畢比亞娜兩人似乎是情人,有時又只是藝術家與採訪記者之間的關係,身分界線模糊;一如思兒法娜的影片裡,演出片中人物的藝術家本人時男時女,身體與存在之間的連結同樣不明,現實生活與虛構情境難辨真偽。人物歇斯底里的對白勾勒出他們傷痕累累的無感狀態。

  梅瑟原則 Das Prinzip Meese/奧利佛.庫魯克Oliver Kluck
  藉由十篇速寫與序言,勾勒出德國青年在大都市裡的生存狀態。劇中極度乏味的生活細節,讓引經據典的知識傳統與啟蒙使命顯得煞有其事,裝腔作勢的語言更加突顯理念與現實的落差,發言者放蕩不羈的語言卻透露了這個世代對眼前現實的困惑與無能為力。

  黑色處女 Schwarze Jungfrauen/費利敦.柴穆魯、鈞特.詹克爾 Feridun Zaimoglu/Günter Senkel
  由十場在德國的穆斯林女性獨白組成,內容則出自兩位劇作家與這群穆斯林女性的訪談,以經過琢磨的文字,打造出訴說獨白的每一個「聲音」。穆斯林女性的身份在德國已是少數,而這群極端正統教義派的穆斯林女性更是「少數中的少數中的少數」。劇作家沒有對這些言論進行道德審查,他們的文字為的是讓這些邊緣的聲音得以讓人聽見。

本書特色

  1、    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為促進台德文化交流特別贊助出版此書,並協助取得獨家授權及劇評等第一手資訊。

  2、    與臺北藝術節合作,部分精彩內容於節目手冊與文宣品上刊登。(09/03~09/06於水源劇場演出。)

  3、    德國知名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與台灣楊景翔演劇團合作,於2015臺北藝術節演出書中《雨季》一劇。

  4、    適合戲劇系、文學/劇本創作及研究者、德文系所師生閱讀。

名人推薦

  歌德學院(台北)院長柯理 Dr. Clemens Treter、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 專文推薦

  德國知名劇評家約爾根‧貝爾格 Jürgen Berger 專文導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雅希苓 Anja Hilling


  1975年生,畢業於柏林藝術學院編劇系,此前在柏林自由大學主修劇場研究與德國文學。希苓的文字精準詩意,往往能從平凡現實中提煉出不同層次的存在感知。她的首部劇作《星星》(Sterne)即獲邀至柏林戲劇盛會的劇本市集(Stückemarkt des Berliner Theatertreffens)。2004年的《我傻傻年輕的心》(Mein junges idiotisches Herz)於隔年入圍德語世界指標性的劇本獎「慕海姆劇作家獎」(Mülheimer Dramatikerpreis)。在德國知名劇場雜誌《劇場今日》(Theater Heute)2005邀集劇評人的評選中,希苓獲選為該劇季之潛力劇作家(“Nachwuchsautorin der Saison”)。2007年的《黑色動物感傷》(Schwarzes Tier Traurigkeit)則為她打開國際知名度,在英、法都看得到她作品的演出。希苓多次受德語區重要劇院委託創作,包括維也納城堡劇院、漢堡塔利亞劇院及漢諾威市立劇院等,其他劇本也時常搬演。2014年的新作《晴日交響曲》(Sinfonie des sonnigen Tages)甫於維也納劇院首演。

凱文.瑞特貝格 Kevin Rittberger

  畢業於柏林自由大學,主修德國文學與新聞傳播,創作劇本之外也擔任劇場導演。他的作品對當代社會現象提出敏銳的觀察,創作過程往往包含研究訪查。近十年來瑞特貝格屢受德語區重要劇院邀請創作,包括柏林德意志劇院、維也納劇院及杜塞朵夫劇院等。2010年由瑞特貝格改編自小說《廢除物種》(Abschaffung der Arten,Dietmar Dath著)的同名製作獲該年度「庫特.胡伯納新銳導演獎」(Kurt-Hübner-Regiepreis)。2011由維也納劇院委託創作的《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入圍了德語世界指標性的劇本獎「慕海姆劇作家獎」(Mülheimer Dramatikerpreis),並於2012年獲得班瑟墨與奈森劇作家獎(Jürgen Bansemer & Ute Nyssen Dramatikerpreis)。2014年,瑞特貝格受臺北藝術節邀請,與身聲劇團合作,經過多次踏查,完成由他自編自導的《目連拯救母親大地》(Mulian Rescues Mother Earth)。

  凱文.瑞特貝格個人網站kevinrittberger.de/

法爾克.李希特 Falk Richter

  1969年生,畢業於漢堡音樂戲劇大學(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Hamburg)導演系,除創作劇本外也是當代重要德國導演。創作主題關照在全球競爭與媒體包圍下、破碎疲憊的現代都會人,並以總體劇場的方式描繪人物的精神樣貌。李希特自1994年起,在德語區各大重要劇院及國際舞台發表作品,曾在漢堡、柏林、蘇黎世、奧斯陸、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薩爾茲堡藝術節及亞維儂藝術節等地演出。代表作品包括《上帝是個DJ》(Gott ist ein DJ, 1999)、《電子城市》(Electronic City, 2003)及《冰凍之下》(Unter Eis, 2004)等。本次收錄的《無感傷痛》是李希特1999年和荷蘭編舞家阿努克.凡.黛克(Anouk van Dijk)首度合作,自此兩人發展了一系列舞蹈劇場作品,以舞蹈身體、音樂與文字的緊密結合打造出嶄新美學,包括《信任》(Trust, 2009),以及與墨爾本劇院(Melbourne Theatre Company)、塊動舞團(Chunky Move)合作的《歸屬之複雜》(Complexity of Belonging, 2014)等。2014年的《永無永遠》(NEVER FOREVER)入選隔年之威尼斯雙年展。

  法爾克.李希特個人網站www.falkrichter.com/

奧利佛.庫魯克 Oliver Kluck

  1980年生,2006年中斷工程學系的學業,轉於萊比錫大學文學中心(Deutsches Literaturinstitut Leipzig)學習散文、劇本創作與新媒體。庫魯克的劇作以現今非典型雇傭關係的日常狀態,對社會結構及中產階級的政治正確心態提出辛辣嘲諷。2007年,庫魯克發表了個人第一部劇作《勇氣帶來勇氣》(Mut macht Mut),並陸續推出散文作品與電影劇本。2009年,《梅瑟原則》獲得柏林戲劇匯演劇本市集的新劇本獎(Förderpreis für neue Dramatik des Berliner Stückemarktes);隔年,《未來等候室》(Warteraum Zukunft)得到克萊斯特戲劇節新人獎(Kleist-Förderpreis für junge Dramatik)。庫魯克並於2010至2012年期間受威瑪國家劇院(Deutsches Nationaltheater Weimar)委託創作。

  奧利佛.庫魯克個人網站www.oliverkluck.de/

費利敦.柴莫魯 Feridun Zaimoglu

  1964年出生於土耳其,不久即隨父母搬到德國,大學主修藝術與人體醫學。柴莫魯創作小說、散文、劇本與電影腳本,各方面皆曾獲獎、受到肯定,他也為《時代週報》(Die Zeit)及《世界日報》(Die Welt)等重要德語報紙撰寫專欄與文學評論,並進行視覺藝術策展與創作。柴莫魯的小說與劇本時常以被邊緣化的聲音為主體,除了關注德國境內的土耳其裔青少年,他也曾以來自摩洛哥與哥倫比亞等地的非法移民為作品主題。柴莫魯往往將訪談調查內容化為強而有力的文字,以邊緣的聲音大力抨擊簡化的多元文化主義。他常與先克爾共同創作,兩人也共同改編過《奧賽羅》及《羅密歐與茱麗葉》兩部莎劇。與先克爾共同創作的劇場代表作品包括入圍慕海姆劇作獎的《黑色處女》,以及上述處理德國非法移民的《陰影中的聲音》(Schattenstimmen, 2008)等。

鈞特.先克爾 Günter Senkel

  生於1958年,大學主修物理。先克爾在基爾(Kiel)經營書店,自1997年開始創作。他與柴莫魯共同創作多部電影與劇場劇本。

譯者簡介

陳佾均


  台北人。台大外文系學士,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劇場研究碩士。曾任藝術行政、非營利組織企畫。目前從事文字與劇場工作,致力於德國當代劇本之引介與演出。譯有《阿拉伯之夜》、《同意的重要》(編譯);柏林列寧廣場劇院來臺演出《哈姆雷特》演出字幕、國片《人魚朵朵》德文字幕;書籍《你,就是就好的答案》(城邦)、《死亡之夜》(遠流)、《個人之夢:當代德國劇作選》(書林)等。相信個人語言的界線就是自我世界的極限,因此樂於翻譯,探索不一樣的世界。
 

目錄

推薦序  歌德學院(台北)院長 柯理 Dr. Clemens Treter
推薦序  耿一偉
導論  緊隨後戲劇的浪潮而來  約爾根.貝爾格 Jürgen Berger

雨季 Monsun
安雅.希苓 Anja Hilling

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 Kassandra oder die Welt als Ende der Vorstellung
凱文‧瑞特貝格 Kevin Rittberger

無感傷痛 Nothing Hurts
法爾克.李希特 Falk Richter

梅瑟原則 Das Prinzip Meese
奧利佛.庫魯克Oliver Kluck

黑色處女 Schwarze Jungfrauen
費利敦.柴莫魯/鈞特.先克爾 Feridun Zaimoglu/Günter Senkel
 

推薦序

  在《個人之夢――德國當代劇作選》(Der Traum vom Individuum—Zeitgenössische Theaterstücke aus Deutschland)推出的三年後,如今我們又要在台灣出版德國當代劇作中譯的第二輯。這是台灣對於德國戲劇創作感到好奇與興趣的表徵之一。只不過,對於這個遠在天邊的國家,台灣的民眾首先聯想到的,恐怕就只有諸如經濟或足球之類的主題。即使是德國的古典劇作,在台灣也相當少見,更遑論於此間上演。既然如此,歌德學院為何要支持這項出版品的中譯呢?

  雖然歌德學院頂著或許迄今仍是德國最重要的文學家之名,可是我們在文化工作方面的焦點卻明確地擺在當前、時下的德國,並將工作重心放在可以與當地夥伴共同持續發展的領域,以及可以與當地文化工作者進入有益於雙方對話的領域。

  這正是為何我們要支持這項出版品的中譯,也是為何劇作會是台北歌德學院長年耕耘的重點之一。在回顧那些生氣蓬勃、多采多姿、有幸日益走向世界的德國劇作的同時,我們還在台灣找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他們不僅熱情地與我們共同推動各項計畫,更樂意與我們分享許多讓戲劇表演更為扣人心弦的靈感與建議。

  在《個人之夢――德國當代劇作選》第一輯出版時,曾於台北藝術節的贊助下,由「台南人劇團」與德國導演提爾曼‧寇勒(Tilmann Köhler)共同製作了《金龍》(Der goldene Drache)一劇。在那之後,該劇及其翻譯便一再為人重拾,並曾多次於華文世界裡搬上舞台。2014年時,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德國導演凱文‧瑞特貝格(Kevin Rittberger;其作品同樣收錄於本書中),他根據傳統的佛教題材撰寫了《目蓮拯救大地母親》一劇,爾後更與「身聲劇場」合作,將該劇搬上舞台。這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其中涉及到不同的戲劇傳統與劇場實務的衝突;除了必須探索對於文本與肢體的關係的不同理解,還必須顧慮到相異的劇場實務,此外,德國與台灣在技術與經費方面的差異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如今於2015年,我們再次促成德國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Daniela Kranz)與台灣「楊景翔演劇團」的台德合作,他們將大膽挑戰安雅‧希苓(Anja Hilling)的劇作《雨季》(Monsun;本書也收錄了此部劇作),將首次在台灣搬演這部作品。

  除了這些雙方都必須付出許多同理能力與學習意願的合作劇目以外,台北藝術節與國家兩廳院也經常邀請德國重要的劇場來台演出,讓此間的民眾有機會一窺德國劇場工作的真實面貌。自2006年起,在台演出的德國劇院有:2006年,由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執導、國家戲劇院之「世界之窗――德國狂潮系列」的《玩偶之家》與《點歌時間》;2010年,柏林雷寧廣場劇院(Schaubühne am Lehniner Platz)的《哈姆雷特》;2013年,卡斯托夫(Frank Castorf)執導、人民劇院(Volksbühne)演出的《賭徒》;2014年,慕尼黑室內劇院(Münchner Kammerspiele)的《情色度假村》;以及2015年,柏林德意志劇院(Deutsches Theater Berlin)的《失竊的時光》(Diebe)。

  我們推動的合作計畫不止如此而已,還致力於:協助台灣的文化工作者前往德國觀摩德國劇場實務,協助台灣機構邀請德國專家來台舉辦如戲劇顧問或戲劇評論方面的專題演講與研討會,並建立與學術與培訓相關的文化交流網絡。

  就德國的戲劇形式來說,即使近年來在劇作方面歷經了許多改變與創新,劇本卻依然是主要的出發點(與台灣相比,這樣的情況明顯許多)。是以,本輯的出版格外具有價值,因為它收錄了五部可供體驗、鑽研與品味的新劇本。不過這必須以好的翻譯為前提;文學文本的翻譯已非易事,要找到同時熟稔戲劇製作的好譯者更是難上加難。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尋獲了一位這樣的好譯者;對於這場由出版社、劇作家、譯者及相關組織通力合作的出版盛事,無異是一大福音。在此謹向包括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老師、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及中文譯者陳佾均女士在內,所有協助本書付梓的人士致上最誠摯的謝忱。最後,願本書在廣受讀者青睞之餘,也能成為生氣蓬勃的台灣劇場界在創作之路上的良伴!

歌德學院(台北)院長  柯理 博士(Dr. Clemens Treter)
王榮輝 譯

推薦序

  2014年5月,我受邀參訪柏林戲劇匯演(Theatertreffen)藝術節時,歌德學院還安排了去參觀知名的恩斯特・布希戲劇學院(Hochschule für Schauspielkunst Ernst Busch)。在那裡,我碰到負責國際事務的瑪格莉特・舒勒教授(Margarete Schuler),她跟我說2012年來臺北藝術節執導《金龍》的導演提爾曼‧寇勒(Tilmann Köhler)是她的學生,寇勒跟她說了很多關於台灣的事,並提到因為《個人之夢――當代德國劇作選》的出版,讓她在上海戲劇學院上工作坊時,也做了《金龍》這齣戲。當我聽到這件事,腦袋好像被甚麼敲了一下。

  劇場文本與電影劇本最不一樣的地方是,一部成功電影的劇本可能就只有那個電影版,是排他的(真的有可能再重拍《星際效應》或《賽德克‧巴萊》嗎?)可是劇場不一樣,一部劇本紅了,意味著很多人都想做這齣戲,而且真的可以做,引發不同的詮釋角度。這就是劇場迷人之處,戲劇文本有著一種公開、歡迎身體參與的民主性在裡頭。

  《個人之夢――當代德國劇作選》於2012年出版後,在短短不到一年內,不論是北藝大、香港或澳門,都有人演出《金龍》,其他劇本如《無辜》、《公司感謝您》、《愛比資本更冷》,之後在港台也都有演出或讀劇活動。第一本當代德國劇作選在華語圈引發的製作熱潮,讓台北歌德學院願意支持第二本劇作選出版,而我則受到委任,負責一開始的編選名單。

  密集討論大概從2014年3月起,我參考了像雜誌《當代劇場》(Theatre Heute)年度票選名單、歌德學院官網、柏林戲劇匯演官網、慕海姆劇本節(Mülheimer Theatertage)官網及一些學術著作,整理出五個候選劇本。這份名單以千禧年後德國主要劇作家為主,並希望劇本能呈現德國社會的多元現狀。之後,台北歌德學院將此名單轉給慕尼黑的歌德學院總部,經過總部戲劇部門討論並對劇目略做微調之後(主要是凱文‧瑞特貝格(Kevin Rittberger)的劇本改成《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台北歌德學院便開始洽談版權。

  後來導演阿敏‧佩特拉斯(Armin Petras)以筆名佛里茲・卡特(Fritz Kater)創作的《五百萬中的三百萬》(3 von 5 Millionen)版權洽談出現了問題,當時我剛好人在柏林,也詢問了瑪格莉特・舒勒教授與本書譯者陳佾均兩人意見,整理出三個新候選名單給台北歌德學院。在討論過程中,陳佾均建議最好有一位女性劇作家,最後我們挑了安雅‧希苓(Anja Hilling)的《雨季》――這也才催生了後來楊景翔演劇團與德國女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Daniela Kranz)在臺北藝術節的合作(她執導過好幾部希苓劇本的首演)。

  德國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座公立劇院,並接受國家補助。民主國家對藝文補助的最重要理由,是為了避免藝術創作受到商業力量的主導,而能保有創作的自由度。劇場有嚴重的成本病,又不可大量複製,演出很難像電腦一樣,可以越來越便宜。藝術自由是民主制度的最後防線,所以維護創作多元的健康環境,才能成為政治事務關懷的對象。也因如此,讀者們會在這本《在後戲劇浪潮之後――當代德國劇作選2》,讀到各種形式創新與激烈政治議題的作品。

  語言是文化的界線,翻譯的目的在於突破語言的障礙。真得要非常感謝台北歌德學院對文化交流的推動,尤其是前主任魏松(Markus Wernhard)與現任院長柯理博士(Treter Clemens)的大力支持,書林出版社對戲劇出版的長期堅持,讓臺北藝術節也可以參與其中,最終讓更多台灣劇場愛好者能碰觸到不同的歐洲劇場文化,感受這股後戲劇浪潮的力量。

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4456536
  • 叢書系列:愛看戲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緊隨後戲劇的浪潮而來
約爾根.貝爾格 Jürgen Berger


法爾克.李希特(Falk Richter)、安雅.希苓(Anja Hilling)、費利敦.柴莫魯/鈞特.先克爾(Feridun Zaimoglu/Günter Senkel)、凱文.瑞特貝格(Kevin Rittberger)和奧利佛.庫魯克(Oliver Kluck) 的文本遊走於語言及形式實驗的力場之中。

《在後戲劇浪潮之後――當代德國劇作選2》介紹了一位女劇作家及四位男劇作家,五位的寫作視野大不相同,而在這些作品寫成的年代裡,德語劇場及市立劇院的體系亦持續推陳出新。李希特在完成劇本《上帝是個DJ》(Gott ist ein DJ)一年之後,於1999年寫了《無感傷痛》(Nothing Hurts)一劇。李希特當時已展現了身為劇作家的政治抱負,在作品中透過重疊的媒體影像關注人的扭曲變形;直至今日,他仍以啟蒙運動的姿態檢視時代現象。相反地,作品《梅瑟原則》(Das Prinzip Meese)於2010年初首演的庫魯克,則是一個「僅」致力於文字力量的作者。

從《無感疼痛》到《梅瑟原則》中間經過了十一年,這段期間,德語劇場被吸進了後戲劇的浪潮之中,撼動了劇場的根本。一切看似不再明確,認為主體與自主的戲劇人物皆為幻影的基本論點對劇場影響甚鉅。而戲劇顧問與導演鑽研後結構主義哲學的理論文字,勝過深入探究莎士比亞與席勒的書寫。同時,劇場的創意與生產力也無比旺盛,劇作家發展出戲劇敘事的新形式,劇場則進行了種種舞台美學的實驗。

這一點從本次在台出版的劇場文本中看得出來;這些文本反映了上述發展,卻也證明了希苓、柴莫魯與先克爾、瑞特貝格、李希特和庫魯克各有自己的寫作天地。譬如希苓的劇場人物活在貌似樂園的夢中國度,毀滅的種子卻深埋其中。2007年在漢諾威國家劇院(Staatsschauspiel Hannover)首演的《黑色動物感傷》(Schwarzes Tier Traurigkeit)即為一例。劇中,一群理性的中歐人被拐進了神祕的森林裡,這群大都會的男女在「樂園」裡野餐,突然之間卻遭熊熊大火包圍。自然力量摧毀了錯亂都市人的假田園。

2004年,希苓在慕尼黑室內劇院(Münchner Kammerspiele)上演的第二部劇本《我傻傻年輕的心》(Mein junges idiotisches Herz)立刻讓她聲名大噪。同年,工作坊的搬演受邀至慕海姆參加德語區最重要的劇本節,希苓本人亦獲選為年度新人作家。2005年在科隆劇院(Kölner Schauspiel)首演的《雨季》(Monsun),則落在她平素的書寫框架之外。劇中五個人物的生平像電視連續劇一樣,由於災難及創傷而再度與彼此有所關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年度百大|閱讀次元進化論|來到知識內容新紀元,點開APP就點亮一整個宇宙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草間彌生主題展
  • 秋冬保健書展
  • 羅曼史展